汝南县
汝南县位于驻马店中部,东与平舆县接壤,南靠正阳县,西与确山县、驿城区和遂平县毗邻,北连上蔡县,处在东经114°06到114°35,北玮32°29至32°11之间,总面积1475平方公里,可耕地114万亩。2004年末总人口781400人,其中非农人口112723人,占全县人口的15.37%;农村人口620677人,占全县人口的84.63%。辖汝宁、老君庙、和孝、马乡、王岗、留盆、金铺7个镇和三里店、三门闸、板店、张楼、罗店、韩庄、官庄、舍屯、常兴、王庄、南余店、张岗、三桥13个乡,277个村(居)委会。县政府所在地汝宁镇辖新华街、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4个居委会和东关、西关2个村委会。
书记 崔喜成
副书记 崔流 杨正超
于惠权付自成
庞景玉(11月离)
常委 崔喜成 崔流
杨正超 于惠权
付自成
庞景玉(11月离)
王更寅 杨学范
宋建平 刁建国
张怀德 赵奋发
汝南县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
主任 杨莲
副主任 刘军 魏中
贺庆华
汝南县人民政府
县长 崔流
副县长 杨学范 宋江春
柳正学 李谊人
李东冉 项祥国
陈雁飞
邵丽(12月任)
政协汝南县第九届委员会
主席 贺国超
副主席 杨富松 陈国民
刁素梅
汝南县人民法院
院长 刘鸿章
汝南县人民检察院
检察长 丁磊
391图
2004年,汝南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抓好“三项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髙的增长质量,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汝南县全年生产总值380739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032万元,增长3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9617万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86090万元,增长4.8%。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0:37.2:27.8变化为43.3:34.0:22.70。
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着力培植发展蔬菜、林果和畜牧三个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改进生产方式,优化品种结构,发展订单农业,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525626吨,比上年增长55.4%,创历史最髙水平。夏粮总产量357704吨,增长32.13%;秋粮总产量167922吨,增长148.64%。油料总产量91449吨,增长151.9%;棉花总产量1394吨;烟叶总产量990吨,增长35.8%。蔬菜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已经显现,优质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温室2.3万座,有10多万亩达到优质蔬菜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大葱、番茄、萝卜等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于2004年4月份获得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2万多亩,大葱、萝卜、蕃茄、辣椒、白菜、南瓜等1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正在组织申报中。林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共种树木900万余株,平均成活率达到90.5%。其中,成片造林6.35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59万亩,新建和完善通道绿化造林670公里,河沟渠造林310公里,四旁植树360万株,林果面积累计近7万亩,花丼苗木面积1.4万亩。超额完成了各项林业生产任务,特别是通道绿化和宿鸭湖湿地造林工程建设,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发展。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生猪生产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牛、羊、兔、鹅等食草节粮型畜禽养殖发展迅速,基地养殖生产优势明显。韩庄、舍屯、官庄、三桥等乡镇依靠群众养猪基础和充足的饲料资源,充分发挥南天种猪场、外贸公司养猪场等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立了生猪生产基地,发展养猪大户3700户,基地内生猪存栏达到36万头。张楼、罗店、老君庙等3个乡镇利用宿鸭湖滩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牛、羊、鹅养殖生产基地,基地内牛存栏量达到7.2万头,羊存栏37.6万只,鹅存栏56万只。金铺、和孝等乡镇从事毛肉兔养殖的农户已有3200户,其中养殖毛肉兔100只以上的农户435户,存栏毛肉兔30余万只;肉兔存栏达15万只,初步形成兔业养殖生产基地。全县养殖专业村96个,养殖小区19个,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内的畜禽饲养量占全县总饲养量的49%以上,实现产值5.8亿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53%。畜禽防疫工作不断加强,猪瘟防疫密度达98%,鸡新成疫防疫密度达95%,口蹄疫防疫密度达100%,均达到国家、省颁标准。全年肉类总产量85679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牛羊肉85427吨,比上年增长5.4%;禽蛋产量18831吨,比上年增长3.8%;牛奶产量1310吨,比上年增长10.5%。水产养殖,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8520吨,比上年增长17.2%。繁殖水花1.5亿尾,培育大规格鱼种920万尾,主养和套养名特优2万多亩,水产经济种植1万多亩,渔业总产值达1.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5万亩;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4.7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农用拖拉机46890台,比上年增长3.4%;农用运输车5369辆,比上年增长10.1%;其它各类农业机械也都有较快发展,全县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8097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34474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942万元,增长33.6%;集体企业增加值8479万元,增长8.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586万元,增长11.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2964万元,增长29.9%。轻工业增加值24836万元,增长28.8%,重工业增加值9638万元,增长1.7%。主要产品生产快速增长。供电量10849万千瓦小时,增长16.8%;鲜冻畜肉8278吨,增长393.6%;饮料酒2288千升,增长17%;水泥i2.1万吨,增长13.1%。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4053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35.1%,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84438万元,比上年增长30.9%。实现利税3963万元,增长27.1%。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财政 金融 保险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198万元,为年度调整预算的121%,剔除农业税税率降低政策性减收因素,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034万元,比上年增长19%;保证了干部、职工、教师工资发放和必要的办公经费,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8066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放余额41474万元,增长4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5123万元,增长16.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1829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72920万元,增长3.8%;中长期贷款余额18759万元,增长下降3.9%。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590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49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0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829万元。全年赔付额与给与给付280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58万元,人寿险赔付额122万元。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2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4%。从城乡分,县的消费品零售额51292万元,增长12.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4925万元,增长13.9%。从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3428万元,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17391万元,增长14.2;其他行业零售额5396万元,增长9.7%。
民营经济 坚持放开、放宽、放手、放胆的原则,大力倡导发展民营经济,促使全县民营经济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初步构筑以双星中原鞋业公司和诚仪皮革公司为龙头的制鞋制革业;以广源车辆公司和和孝农机厂为龙头的机械铸造业;以豫鸣志元、春英集团、山花油脂、潜江面粉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鼎盛牧业和岭南禽业公司为龙头的畜牧养殖业;以天中麦草画为龙头的工艺制品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格局。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96家,注册资金2.4亿,总投资15.8亿。其中独资企业44家,合作企业38家;有限责任公司28家,合作企业286家。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3200户,注册资金达16663万元。全年乡镇企业、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加值完成19亿元;实现利税7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0%;新增固定资产原值9.6亿,比上年增长10%。
科技 教育 体育 科技综合技术服务取得新成绩。科技兴农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牵头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3次,累计组织科技人员230余人次,设立科技咨询台、站50余个,编发科技资料38000多份,帮助群众解答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3500多项次,以传递新产品、新技术为主的信息发布200多项次。同时,筹措资金近万元,编演了以科技活动为内容的文艺节目,在活动现场演出数十场次,收到了较好地宣传效果。举办农业技术培训20余期,开展面对面技术服务1000余次,举办技术讲座13期,印发明白纸18000余次,接受教育的群众达到35000多人次,对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全面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强化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内在质量,提高了企事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科技素质。一年来,全县有40%的企业建立有技术依托单位,25%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开发新产品15个,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占总产值的12%。坚持贯彻实施《河南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条例》和“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各类民营科技企业。使全县的民营企业和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130多家,已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编写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0余篇,《围网养殖套养鳙鱼技术研究》等3项科技计划被列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省、市科技研究开发经费达26万多元。已完成计划项目进度90%以上,实现产值1300多万元,创利税380多万元。教育事业发展较快。高中教育规模达到135班,在校生9086人。2004年高中阶段教育新招生40个班,共2967人。普通高招报名2950人,进本科分数线772人。职教生招生378人,在校生630人,对口升学参加考试人数233人,进省专线以上188人,升学率为81%,继续保持市先进位次。7—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率69.8%,15周岁文盲率为0,初中辍学率1.48%,小学綴学率为0。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汝南县第十届运动会。在参加市以上的运动会中,运动员共获得省级金牌5个,银牌3个,铜牌6个。获市级金牌20枚、银牌13枚、铜牌11枚,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顺利完成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全县拥有体育场地5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05平方米。争取到省体育局第八届全民健身路径、器材、价值12万元,现已投入使用。
广播电视文化卫生 广播事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得到进一步加强,广播人口覆盖率100%。广电事业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的需要,投资46万元,新购置数字摄像机3台,数字录像机1台,数字接收机3部,非线性编辑机一部,并联系定购IKW发射机一台。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画面的淸晰度,改善有线电视信号质量。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共播出电视新闻稿件3400篇(其中自采稿2000篇),向上级新闻部门送稿680条,发稿450条,其中,在中央发稿1条,省台4条,市台445条,名列全市第一名,树立了汝南形象,提高了汝南知名度。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物所1个,公共图书馆1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出动执法车辆30台次,对全县图书门店,流动图书摊点,网吧、音像经营门店、印刷厂、学校及邮政投递点等进行全面检查。收缴有害卡通画册650本,收缴盗版音像制品5400盒(盘)。查处印刷厂2家、无证音像经营门店6家,取缔图书流动摊点8个,对10家违规经营的网吧予以停业整顿,对4家严重违反规定的经营责任人进行了经济处罚。图书工作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向广大读者免费发送自编《综合信息》、《读者文摘》、《科技参考》等3000多份,组织读者座谈、儿童读书活动多次,今年图书馆新添置计算机设备11台,新购图书7000册多媒体光盘180盘,阅览椅11把,阅览発40把。7月份通过了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三次评估定价。8月份,接收全县100多个单位捐赠图书60000多册,增大了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从捐赠的图书资料中,有选择的充实到各乡镇文化站的图书阅览室内。同时,完善了城区化建和乡镇文化站“七室”硬件设施建设,购置桌椅及活动器材,更新设备,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了文化环境并对村文化大院进行更新和完善。顺利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复查验收。坚持送文化下乡,组织送书下乡10000多册次,送电影下乡300多场,送戏下乡200多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艺术节,展示了汝南文化大县的丰厚底蕴。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床位1228张;卫生技术人员1406人,全县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70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0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20个。床位688张,卫生技术人员740人。全系统共诊治门诊患者490万人,抢救急诊病人4.7万人,收治住院病人3.8万人,引进新技术95项,开展新项目49项,发表论文70篇,新购千元以上医疗设备17台,价值326万元。计划免疫工作力度加大。“五苗”接种率均占应接种对象的100%,有力地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人口 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县总人口781400人。出生人口8515人,出生率11.61‰;死亡人口4906人,死亡率6.69‰;全年净增人口3609人,自然增长率为4.92‰。全县城镇人口112723人,占15.37%;乡村人口620677人,占84.6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8元,比上年下降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70元,下降4.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63元,比上年增长25.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7元,增长504%。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62000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520000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232人,其中参保职工10582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3650人。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8510,比上年增加175人。全县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8566人,比上年增加3518人,其中参保职工23138人。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36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9569人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639张,收养535人。(王怀若)
交通 邮电 旅游 交通事业稳定发展,县乡道路建设不断加强。完成老君庙至和孝、韩庄至舍屯等乡镇公路改建工程;国债项目投资1900万元,完成平玉后刘至罗店改建工程;上蔡洙湖至三门闸,王岗至马乡两项目于11月份正式开工,征地拆迁、桥涵修建工作正在进行,明年“七一”可望全线通车。村村通工程建设顺利,全年完成和孝郭庄,三门闸老房庄,罗店尤庄、大李,老君庙闫寨,韩庄陶桥,三里店熊湾,余店秧湖,马乡徐坡、杨庄,汝宁镇北新街等101.4公里沥青路面及砖扣路105公里,超计划3个百分点,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道路养护进一步加强。完成干线整修路肩边坡898.17KM2,处理拥塞1.36KM2,修补油路面坑槽1.86KM2,路面裂缝浇灌18760米,保持GBM工程路段26.8公里和文明样板路26.8公里。完成好路率92.96%。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902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6%。其中,水运11050万吨公里,增长146%。旅客周转量11279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5%。邮电通信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87.4万元,比上年下降8%。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7011门,比上年下降1%;固定电话用户63786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15634户,农村电话用户48152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62000户,新增用户23000户。电话普及率为8部/百人 。计算机联网络用户981户,比上年末增加341户。旅游产业规模扩大迅速,天中山生态文化园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南海寺基础设施建设又有新进展。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加大了旅游招商和促销力度,并强力推介“天之中”文化生态游。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20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