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豫南至皖西的江河水系考
《左传·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陈,今河南淮阳县;息,河南息县;蔡,河南上蔡县。查阅《河南省地图》息县与淮阳南北相应,息妫出嫁去息,应该由淮阳经平舆,上蔡在淮阳西南百余华里,为什么绕道上蔡呢?楚文王伐蔡,俘蔡哀侯的“莘”在今驻马店市区,又位于上蔡西南百华里。蔡哀侯救息应该经今汝南县境内,为什么又向西南绕道过莘呢?这与当时豫南的河泽水系有关。现就此问题,参阅史书记载,考述豫南及皖西先秦时期江河水系的分布与状况。
一、水之泽与“清阳降居江水”
河流进入平原,波浪横流,加上历代治水,流向名称往往与今殊异。如汝河,《水经注》谓之“汝水”,曰:“汝水又东南过郾县北,又东南过汝南上蔡西,又东南过平舆县南,又东至原鹿县。”原鹿县即今安徽阜阳市。汝水这段流程,秦汉之前无记载,应为水之泽。《水经注》:“ 水出阳县东上界山。”郦注:“《山海经》谓之视山也。郭景纯注:‘或曰视宜为,出葴山。’许慎云‘出
中阳山。皆山之殊目也。’…… 水又东北,杀水出西南大熟之山,东北流入于。”杀水即沙水,流自驻马店市西板桥水库。大熟之山在板桥水库南,当为海拔760.6 米的塔山及桂花山一带。沙水今名沙河,自板桥水库东北去,至遂平县南入水。遂平古名吴房。《水经注· 水》:“ 水东过吴房县南,又东过灈阳县南,又东过上蔡县南,东入汝。”余曾写《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一文,载1990 年《历史地理》第九辑。考汝水先秦时期由郾城东南下,经上蔡北境蜿蜒东去,复东南进入项城县南境,再东南经安徽阜阳市至寿县北入淮。《水经注》所谓的水“东入汝”,是南北朝时期汝水的流向,非经过汉、晋治理前的先秦时期的流向。因此,《水经注》谓水“东过上蔡南,东入汝”,应仍为水。上蔡县西遂平县的嵖岈山、西北西平县的岗陵地带的流水,大多经过上蔡流向东南。《水经注·中山经》自雅山流出的澧水,自宣山(又名崿山)流出的沦水,应为由遂平与西平境流经上蔡县的柳叶河与奎旺河。雅山的“雅”通“岈”,“崿”意为山岩峭险,与嵖岈山的危岩峭壁、多洞穴的山形是一致的。奎旺河流自嵖岈山,柳叶河也是自嵖岈山北麓流出的。柳叶河流至上蔡芦岗西的陈桥村为岗所阻,转而向南,至蔡埠口村北,与奎旺河合流,东南去,自上蔡蔡埠口村南进入汝南境,入古水。《水经注·汝水》:“溱水又东北经马香城北,又东北入汝。”汝,即古水。溱水是确山县北境的干流,确北诸水皆汇于溱。而上蔡岗东的水亦皆汇流朱马河入。这样就使古水无法容纳,外溢,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治淮,在这里建筑了30 余华里大的宿鸭湖调控水量。驻马店市诸县地形西高东低,上蔡海拔最低为41 米、最高为98 米,汝南平均海拔48.6 米,平舆平均海拔50 米以下,正阳更低,海拔多在100 米以下。[1] 这样,春秋战国时期,未经水利治理的今正阳、平舆、汝南地,必然成为泽国,因为
水外溢,故当名水之泽。《水经注》谓淮水至慎阳(今正阳),有慎水、燋陂、上慎陂、中慎陂、下慎陂,“皆与鸿郤陂散流。其陂首受淮川,左结鸿陂”。鸿郤陂,汉代经过水利治理后的大面积积水陂塘,位于今汝南 、平舆之间,属古水区域。从“首受淮川 、左结鸿陂”,可知秦汉以前,这片地区的积水已使淮河与水之泽连成一片。《五帝本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对江水,《括地志》云:“应劭云古江国也。”说江国这个地方即江水。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河的北岸。据此,则江水即淮水与水之泽。称淮河与水为江水是有文献可据的。《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周纪》:“周穆王三十七年,伐纣,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注:“纣,当纡之误。《路史·国名记》作‘纡’。朱右曾《存真》:‘纡当作纾,形近而讹。纾、舒通用,今安徽庐州府,古群舒地’”,另《辑证》又引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卷二十:“舒,徐、䣄古字通。”认为是穆王之伐纡当即伐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地名词条选编(征求意见稿)》一、政区和居民点名;十四、驻马店地区: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
周穆王伐舒、伐徐都有可能。因为徐、舒经常内侵,征伐边境异族以靖边患,这是西周王朝经常的行动。群舒即舒鸠、舒蓼、舒庸、龙舒,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南一带;徐夷在寿县东的洪泽湖地区,周穆王伐舒、伐徐都必须经过寿春。从周穆王“冬至九江”,说明寿春地带在西周前期就名九江了。秦在此置九江郡,治寿春。《水经注·淮水》:“淮水,又东北,流经寿春县故城西,县即楚考
烈王自陈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庐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汉高祖四年,为淮南国,孝武元狩六年,复为九江焉。”
寿春即今安徽省的寿县。“兼得庐江、豫章之地”当为因得庐江、豫章川河流水,而以“九江”为名。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九江郡》即谓:“设郡,因该地区有九条江水而得名。”民国时期,豫南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说,即河南东南部的大小河渠均流向安徽寿县西南的正阳关。豫章的区域,多家均认为从大别山东面的六安,沿大别山北麓直至河南的信阳市。可知豫章即豫州之屏障,即春秋时期今大别山之名。《水经注》所提的“豫章”,显系指今大别山以北的淮、汝、、澺、颍诸水。庐江郡的流水,则指大别山东麓的群舒、居巢一带的决水、沘水[1]。这样,就在寿县西南的正阳关一带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因此,春秋市区楚相孙叔敖在此筑芍陂。[2]《五帝本纪》“青阳降居江水”,说明秦汉以前,从今豫南至皖西的巨川大水皆名江。
九江,这片辽阔的地带,上古时期为东夷族。黄帝战败炎帝,“青阳降居江水”,即黄帝族对这片辽阔的水陆地带进行占领。
二、九江四说及寿春九江江名试拟
先秦时期,以寿春为治所的九江外,尚有寻阳九江、鄱阳九江、洞庭九江。寻阳在今江西省九江市长江的北面,西汉属庐江郡,为县。《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寻阳,《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庐江郡在今安徽省长江北,治舒县。郡境有天柱山、沘山等山。天柱山、沘山北的河流多注芍陂和淮水,即《水经注》所谓“兼得庐江之地”。山南的流水则经寻阳入大江,今长江。《寻阳记》:“九江:乌江、蚌江、乌臼江、嘉糜江、沙江、畎江、廪江、堤江、箘江。”又张浈《九江图》所载有三里、五畎、乌土、臼蚌,九江之名不同。这些江名,皆是后人根据当地川河情况命名的,并非从汉代传留下来的,如寿春九江即是按现在河流大小排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庐江郡》。
[2] 《水经注》卷三十二《肥水》。芍陂在肥水“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
鄱阳九江:见《地理志·豫章郡》:“豫章郡,高帝置。莽曰九江。”这里九江各在何处,都是什么水名?《豫章郡》有解。⑴鄱水:“鄱阳,鄱水西入湖汉。”⑵馀(余)水:“馀汗,馀水在北,至阳入湖汉。”⑶修水:“艾,修水东北至彭泽入湖汉,行六百六十里。”⑷豫章水:“赣,豫章水出西南,北入湖汉。”⑸盱水:“南城,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汉。”⑹蜀水:“建成,蜀水东至南昌入湖汉。”⑺南水:“宜春,南水东至新淦入湖汉。”⑻湖汉水:“雩都,湖汉水东至彭泽入江,行九百八十里。”⑼彭水:“南壄,彭水东入湖汉。”从上记载,可以看到“湖汉水”即今之江西赣江,是诸水注入鄱阳湖的干流。彭泽即鄱阳湖,赣江挟诸水由鄱阳湖入长江。入江处曰“湖口”。
洞庭九江:洞庭九江早见《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雪。”因为这段记载,宋儒则有洞庭九江之说。首先胡旦以《山海经》为本,提出洞庭九江说。继而多家宗之。但对洞庭九江之名,颇有争议。《朱子文集》有曾彦和洞庭九江名:沅水、渐水、元水、底水、叙水、酉水、澧水、湘水、资水。
臧励和引《朱子答董叔重书》,谓湖南有潇、蒸,古代澧先入江,澧当九江数外。本《朱子文集》《汉书》,《江陵新志》更定洞庭九江名为:潇江、湘江、蒸江、资江、沅江、渐江、序江(即叙江)、辰江、酉江。
以九江名地的地方虽然有四,但以九江为郡的只有寿春九江。寻阳、豫章、洞庭均有九江的江名,而寿春独无,明显是很大的缺欠。现据“兼得庐江、豫章之地”及《汉书》《水经注》记载,与现代河流状况,试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水经注》卷三十二《泄水》。
据《汉书·地理志》,庐江郡的川河向北流至寿春与芍陂入淮的有二:⑴决水,源于雩娄县,由县境北流至蓼纳灌水入淮。“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⑵沘水:源于灊县。灊县有天柱山、沘山,“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过芍陂,“西北入于淮。”[1] 九江郡,据《水经注》卷三十二,川河入淮者有二。⑴泄水,源于博安县(《地理志》名博乡),西北流,历濡溪,北过芍陂,西与沘水合,再“西北入于淮”。⑵肥水:“出九江(郡)成德县广西乡西”,北经荻城东,又北经荻丘东,会施水枝津,“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经芍陂门右,北入(寿县)城。“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寿县城外,即东晋谢玄与后秦苻坚肥水之战处。
在豫章,今豫南地区流至寿春入淮的巨川大河有五:淮、汝、颍、、澺。淮水:《水经注》卷三十:“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肥簪山,东北过桐柏山”,由桐柏山东流,汝、、澺、颍注之,犹如豫章郡之赣江成为众水干流。据《水经注》《地理志》与拙文《汝水变迁及其故道遗存》,汝、澺、、颍的源流是这样的。“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1] 今河南鲁山县西北,东北流,过“颍川郏县南,又东北过定陵县北(今舞阳县北境),又东南过郾城北(今漯河市)”,再东南至安徽省阜纳颍水,再东南至州来(今凤台县)西入淮。澺水(今洪河):上流为水,流经叶县、舞阳、西平、上蔡、平舆,至新蔡与水合。水源于泌阳,东流经驻马店市、遂平、上蔡、汝南、平舆,至新蔡与澺水合流,再东南至淮滨入淮河。颍水:源于河南登封市,东南流,经许昌市、临颍、周口、沈丘、界首、太和,至阜阳市(古汝阴县)入古汝河。
就上文所述,流至今之寿县、古之寿春入淮者,庐江郡为决、沘二水,九江郡为泄、肥二水,而豫章为淮、汝、、澺、颍五水,共九水。豫章水如此之多,原因是黄河为地上河,河南的黄河以南流水大多流向豫南入淮。其流域大大超过庐江、九江二郡,河流数目也就超过庐、九二郡了。
以上九水是就史书记载及近现代流程而定的,以之作为今之寿县、古之寿春秦、汉两代九江郡的江名,是否稳妥,有待大家教正。有的专家可能提出自城父流来的夏肥水。曾暗思之:《水经注》淮水“又东过寿春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夏肥水从寿春东北入淮,流水已随淮水东去,未入寿春水系,故未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