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与信阳
古代,“申”“信”二字通用,《榖梁传》隐公元年注与《急就篇》颜师古注,都是这种说法。可知今天信阳的“信”就是从申国延传下来的。
申国为姜姓。从“姜”字由“羊”“女”组成,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是以牧羊为业的母系氏族。申,原为西戎的一支,最初住在今甘肃与陕西之间,后来辗转迁到今陕北的延安、绥德一带。根据《山海经》记载,陕北一带有申山、上申之山,山下有申水。申山、上申之山、申水都是以申国为名的。这一带,当时山野草木茂盛,是申人牧羊的良好地方。
申国最初是个部族,由于是西戎的一支,所以历史上称申戎。申这个部族,以申为名,对雷雨时天空的闪电崇拜。在甲骨文、金文中,申字都像闪电的回曲闪烁之形。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的现象有神秘感,看到电回曲闪烁于天,即认为是神所为,便当作天神崇拜;并且作为自己的图腾、族徽和自己部族的称号。但是,对电为什么不称电而称申呢?这是由于把电当作神崇拜,“神”“申”谐音互通,所以称作申,内含神义。
申国受封,是在西周初年,《春秋左传》孔颖达疏有明确的记载。其后接受中原文化,国力逐渐强大,并且世代与西周王朝的姬姓贵族联姻。西周王朝后期,申国迁至今豫南一带。其南迁的原因,与淮河流域的淮夷及南方的楚国强大有关。
淮夷是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天淮滨以东的安徽西部,在西周王朝后期,屡犯边境。楚国原来也是个部族,其首领熊渠建都丹阳,即今湖北秭归县。这时,西周王朝衰弱,有的诸侯竟不朝贡。熊渠在长江、汉水之间经过经营,国土扩大,受到长江、汉水之间人民的拥护。于是,便不服从西周王朝的领导,公开声称要与西周王朝分庭抗礼。他有三子,封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句亶王建都今湖北江陵,鄂王建都今武昌,越章王建都可能在江陵与武昌之间。从此可见,楚国的地盘已经囊括了湖北的大部分,对大别山北麓西周王朝的封国造成严重威胁。
周宣王五年(前832),周宣王曾令方叔率领豫南诸侯伐楚,结果大败,部队伤亡很多。《史记·周本纪》有“宣王既亡南国之师”的记载。南国即长江、汉水一带。南征军失败,周宣王恐惧了。加上淮河流域的淮夷强大,怎样保卫南方边陲,便成为严重问题。周宣王正在无奈,偏巧申伯来朝。周宣王知道申国强大,申伯多谋,便决定令申国不远千里南下抵抗。
申国为伯爵,国君称申伯。当时的申伯是周宣王的舅,周宣王称他为王舅。在申国南迁前,周宣王先使大臣召伯为其营建都邑于谢,并且为其建好房宅、宗庙,划定国土边界。申伯南迁时,周宣王亲自到眉邑送行,并且令尹吉甫协助他南迁。尹吉甫曾写《崧高》一首诗,在诗中把申伯比作高大的山岳,说他是西周王朝的中坚柱石。并且说他品德好,在诸侯国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如: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意即:申伯具有好道德,柔和温顺很正直。以德去安抚成邦诸侯,声誉广泛地传播到四方国家。
申伯居住的谢城在何处呢?民国本《续修信阳县志》卷四《古迹》谓:“谢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淮河北、泗河西北。”按照里程位置寻觅,即今信阳北的楚王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与此同,并谓“盖古申伯所都”。《方舆胜览》亦谓:“申伯所封之地,即今信阳平昌关北之古城。”说明申国的都城谢,即今楚王城。近年考古调查证明,楚王城遗址位于信阳城北的长台关乡苏楼村。这里距信阳30 公里,南滨淮河,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周长1879 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外城周长3587 米,面积68 万平方米。故城内曾出土西周及春秋时的车马器、铜盘及燕尾形铜镞,与申伯在这里建都的时间符合。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明,申伯南迁后的申国,建都就在这里。但是,有的学者认为:申国南迁所建的都谢城在今南阳北,或认为在湖阳,即今唐河南部。笔者认为,申伯南迁,是以南方诸侯领导的身份出现的,《崧高》篇有“南国是式”句,即治理南方的诸侯国。当时楚国虽然拥有鄂西,但其东部及至今天的武汉一带,向北越过三关(即大隧关、直辕关、冥厄关,在罗山至信阳一带的大别山间),即可进攻江、黄、息、弦等国,况且东有淮夷,申若在南阳建国,怎么阻击这一带的荆楚与淮夷的兵力呢?根据情况,申的辖区应是从今信阳向西直至南阳,为了阻击楚国,申派遣兵力沿桐柏山向西布防,直至南阳盆地。并且派遣重兵驻守南阳,抵挡湖北西部的楚军。东面则驻兵淮滨、固始、潢川一带,阻击淮夷西上。
申国南迁后即晋升为侯爵。《周本纪》在述周幽王事时,即称申侯。周幽王娶申侯女为后,生太子宜臼。后来,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赶走宜臼,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到申国避难,申侯在自己都城的外面另筑小城,让宜臼居住,称太子城。现在太子城仍存,南北三十丈,东西略狭,城中可容万人。
周幽王听说宜臼逃到申国,就派兵攻打申国。申侯见外甥前来避难,听说女儿被废,现在又见幽王派兵前来进攻,大怒。他战败了周军,并约合缯国与西面的犬戎向西周王朝进攻。缯国,都邑在今驻马店地区泌阳县的象河关;犬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碰巧,这时周幽王为三国进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周幽王虽然宠褒姒,但是褒姒从来没笑过。周幽王很想看看这位美人的笑容,可是,用了很多办法,褒姒总是不笑。后来周幽王想出一个点子,令人在骊山点燃烽火。点燃烽火是向诸侯报警,表示有敌寇入侵,要各国诸侯前来救援。各国诸侯看到烽火,马不停蹄地带兵星夜赶来。跑到骊山,看到原来是周幽王与褒姒逗笑,便垂头丧气地回去了。褒姒看到诸侯们受骗上当,来时杀气腾腾,现在却无精打采,不觉笑了。如此再三,诸侯们都不来了。就在这时,申、缯与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令人点烽火,诸侯不至。结果,镐京被攻破,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虏。
周幽王死了,申侯与诸侯们共立太子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这时,镐京经过兵火,残破不堪,并且戎、狄不时前来进攻,于是,申侯就劝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邑即为洛阳。周平王也觉得洛邑离申国很近,自己好有个依靠,便把国都向东迁移。因为洛邑在镐京之东,称“东周”。东周王朝是在申国的支持下建立的,并且依靠申国的军事力量维护政权。当时申国的军队曾经驻扎在洛邑东郊与今巩义市、汜水一带,申国成了东周王朝的保护伞。
但是,曾经南抗强楚,东抑东夷,西灭西周王朝,显赫一时的申国,很快就衰落了。公元前866 年,楚国夺去了申国的南阳地区,申国仅剩今信阳一带领土。不过,直到公元前530 年申国还存在。《左传·昭公十三年》,有楚灵王迁“申于荆”和楚平王对申国复封的记载。但是,很短时间就又被楚国灭掉了。原来申国的都城名负函,战国时改名为城阳。秦国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顷襄王曾以城阳为行都,故名楚王城。
信阳,除申国在这里建都外,历史上曾经长期名义阳。宋代,宋太宗名赵光义,讳义字,因改义阳为信阳。改“义”为“信”,应是“信”“义”义近;况为申国故城,“信”“申”互通之故。“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信阳城在浉河北岸,又是申国故地,故名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