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报刊广播电视
第一节 报 刊
一、《正阳报》
创刊于民国25年(1936),时为国民党县政府的机关报,刊期不固定。民国27年(1938)日军攻占信阳、罗山等地,《正阳报》停刊。民国28年(1939)经国民党中央新闻检查署批准,《正阳报》改为《正阳日报》,报馆改为报社,由县政府转民众教育馆管理。民国33年(1944)日军侵占县城,《正阳日报》停刊。
《正阳报》及《正阳日报》都是八开版幅,双面印刷,开始是油印,后改为石印。报纸发行量一直是三、四百份,在县城内政府机关和各乡保公所发行并与邻近各县互相交换。
建国后,《正阳报》于1956年7月15日创刊,是中共正阳县委机关报,综合性的地方报。开始是五日一期,1957年3月1日改为三日刊,同年5月2日,改为二日刊,9月1日改为日刊。每逢重大节日或有重要新闻还增刊或出号外。发行量由开始的5000份到1958年增至1.6万份,1959年又增加到3.74万份。报纸一般为八开,有时因内容多扩大为四开。刊载内容,主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其次是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城乡的新闻报道等。报社注意培养和发展通讯人员,1958年通讯员发展到300多人。以后又办有《正阳报通讯》刊物,1960年12月停刊。
《正阳报》开始是石印,后改为电机带动铅字活版印刷。
二、《正阳党务旬刊》
创办于民国37年(1948)3月,由国民党县党部主办,特约写稿。刊幅为石印十六开本,内容分政论、文艺、杂文与正阳点滴。该刊为10天1期,统一编号,至同年5月共发行8期,后因经费无着而停刊。
三、《正阳文艺》
1964年县文化馆创办的不定期刊物,内容大多为小戏、唱词、快板等适应当时宣传需要的作品,1969年停刊。1970年文化馆办《新文化》月刊,1971年《新文化》改为《正阳文化》,1974年复名为《正阳文艺》。《正阳文艺》先为油印,后改铅印,十六开三十二开版本不定,不但发送全县,而且向外地文化馆赠送交流。1983年6月停刊。《正阳文艺》为正阳文学业余作者开辟了一块园地,每期刊登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约20余篇,一年刊登稿件在300篇左右,除本县外,也有来自北京、南京、信阳、新乡等地的稿件。
第二节 广 播
正阳县人民广播站创建于1956年5月,归中共正阳县委宣传部领导。1956年至1958年被省列为全省十个重点县广播站之一。1967年至1970年,广播站与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院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广播站成为下设的广播组。1970年7月恢复“正阳县广播站”名称,时有11名工作人员,每天播音3次共7小时20分钟。主要转播中央、省电台新闻,抄播报纸。县对公社,大队召开电话会、广播会也大都通过广播。1978年以后,广播站恢复自办节目。1984年5月,县广播电视局成立,广播站归属之。
一、县城广播网
建站初,县城内两个十字街各架设两条铁丝广播线,安装6只高音喇叭。1981年城内主干线总长达6500米,支线长3.7万米。1985年县城内共有各种喇叭2800多只。
二、乡村广播网
1959年,汝南埠、铜钟、寒冻、王勿桥、城郊5个公社首批建广播放大站,到1978年11月全县各公社都建立了广播放大站。1968年至1979年,全县有256个农村生产大队设置了广播室。
1956年县至公社广播信号靠电话线传输,1971年7月县广播采用载波传输,各公社放大站配载波接收机。
1968年11月,铜钟公社用木杆和10号铁丝架起了通往姚楼大队的广播专线,长2公里。1969年底,全县公社至大队全部架设了广播专线,总长为1707公里。
1956年6月,县广播站在王店乡团结农庄(现彭桥乡王店村),安装喇叭50只,这是农村安装喇叭最早的一个村。1963年,广播站在城郊公社邹楼大队,办广播普及试点,使这个大队的喇叭入户率达100%。省广播事业局专门发出通报表扬,信阳地区广播事业局在邹楼大队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1968年在全县人民大办广播事业的高潮中农村喇叭入户率达92.7%。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线广播事业的迅速发展,购买收音机的农民越来越多。1980年以后,农村喇叭逐渐减少。
三、通讯队伍
1956年5月至1961年11月,广播站编采人员仅1人。1967年9月有2人。1978年增至3人。1985年编采人员4人。
1956年6月,全县通广播的中心乡都配有业余通讯员。是年底全县业余通讯员发展到32人。1966年2月,各公社均建立了通讯组,公社党委秘书兼任组长,业余通讯员发展到80多人,其中骨干通讯员23人。1985年全县业余通讯员达180人,其中骨干通讯员130多人。
广播站每季度编一份指导提纲,及时寄给通讯员,指导他们采写稿件。1981年以后广播站每年召开一次优秀通讯员表彰会,对写稿多,稿件质量好的80名通讯员进行了表彰。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1985年分别在县工商局和汝南埠镇举办新闻指导学习班2期。采取以会代训和办短期新闻学习班的办法,向通讯员讲授新闻写作知识,56名通讯员参加培训。1985年还为124名业余通讯员颁发了“通讯员”证。
第三节 电视 录像
1974年2月,县委办公室购“上海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1台,是全县最早的一部电视机。此后,电视机逐年增加。
1981年6月,七机部693厂建电视差转台1座,差转信号接收机的功率为3瓦,主要接收河南电视台信号。1984年7月县电影院购买电视录像机和电视投影机。之后,一些单位和个人陆续购买。县电视录像放映队随之成立。1985年底,全县共有黑白和彩色电视机5500多部,电视录像机20部,电视投影机5部,电视录像放映队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