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传说 故事 谣谚 歇后语 逸闻轶事
第一节 民间故事与传说
盘古爷和盘古奶的传说
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一次天塌地陷的浩劫到来之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想挑选贤德之人,保留一两个,待重造天地后,繁衍后代,做万物之灵。于是派王母娘娘下凡访察挑选。王母娘娘访明后,决定把泌阳城南盘古山下自幼丧失父母的盘古兄妹留下,并派石狮子下界搭救他们。
一天,盘古上山,见山半坡一石狮子流泪不止,顿觉奇怪。上前问道:“石狮子,你为啥伤心哪?”石狮含泪说:“你看我这般身躯,却没吃哩,饥饿难忍,咋不心酸哩!”盘古听后,觉得可怜,回家给妹妹商定每天三顿给石狮子送吃的。到了七七四十九天头上,兄妹二人带着吃的刚到石狮子跟前,听到石狮子对他们说:“我一介石身,何用吃物!这是奉玉帝旨意前来搭救您俩的呀!今天就要大灾大难降临,天塌地陷,人死物灭。您俩快藏到我肚里,可救您俩不死。”话音刚落,只见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盘古兄妹只好从石狮嘴里钻进石狮肚里躲藏起来,饿了就吃石狮子肚里存的吃物。这样,兄妹俩在石狮子肚里躲了九九八十一天,把食物正好吃完。石狮子又说话了:“盘古呵!大难已过,您俩该出来了。”盘古兄妹爬出来一看,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只见气之轻清上浮为天,气之重浊下凝为地,除他兄妹二人之外,其余的人全部不见了。
一天,兄妹二人来向石狮子道谢搭救之恩时,石狮子对他们说:“现在天地间只有您兄妹二人了,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阳配合,才能子孙满堂,这是世之常理。我看,不如您俩成亲,以育人类。不然,以后世上就断绝人烟了。”盘古听罢,勃然大怒,说:“兄妹本是同根生,同胞成亲理不通,宁愿世间人断绝,想叫成亲万难从。”石狮子劝道:“世上大理有经权,认定死理是缺陷,为人若无长打算,落得老年后悔晚。”盘古妹听他这样劝说,似有道理,便对盘古说:“石狮相劝是良言,打破常规作打算”。盘古怒气不息地说:“兄妹成亲世间羞,勿须苦苦来劝求,妹便同意我不愿,何必惹我皱眉头。”石狮子说:“这是玉帝令我来说合的,天意难违,违者不祥。你如不信,明天您兄妹俩各抱一扇石磨,到东、西山顶上,听我招呼,一齐把磨滚下来,两扇磨若相合,就说明您兄妹该成夫妻,若不相合,我也不再强求,您看如何?”盘古心想,从山上向下滚磨相合,哪能恁巧?就勉强同意了。第二天,兄妹二人各抱一扇磨,一个到东山上,一个到西山上,听石狮子大喊一声:“放!”兄妹一齐松手,两扇石磨滚到山底下,恰恰相合。盘古这时无话可说,只好与妹成亲。至今,人们称夫妻俩为姊妹俩,即缘其故。
盘古兄妹成婚后,为了尽快繁育后代,盘古爷和泥,盘古奶捏泥人,晒干后,吹一口气就长得跟真人一样高,吹两口气就会走路,吹三口气就会说话。夫妇二人看到这些活蹦乱跳的泥人皆成真人,很喜欢,又教他们男耕女织,男女结为夫妻,延续后代。再后来,子子孙孙各立门户,从此世上的人才越来越多。但是盘古奶一想到兄妹成亲,总是害羞,就带了扇大磨到西大山去了。至今盘古山下仅存一扇大磨,这扇大磨的齿数谁也数不清。今山下大磨街的名子就是因此而得。
人们为了缅怀盘古爷、奶的恩泽,在盘古山上建庙立祠,塑造神像,每年三月三起会唱戏,男女老幼上山烧香朝拜。盘古爷也常惦念后世子孙,就启奏玉帝恩准,每年赐给三场私雨,解救盘古山周围的旱情。
舜治成沟的传说
相传,今贾楼乡的舜治成沟村是舜的家乡。尧帝时,四夷宾服,八方来朝,国泰民安,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可尧帝却还想得一贤臣,辅佐朝政。
一次早朝,尧帝让百官荐贤。大家都说舜事亲至孝,豁达大度,有经天纬地之才。尧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须亲去访查”。
一天,尧帝微服出访,行至木历山下的一个村庄附近,见一年轻农夫相貌堂堂,正手扶锄头站在地头观看其田里百鸟汇集,群象合力,忙忙碌碌的情景。尧帝便上前攀话。叙谈中得知此人即舜。就问:“你地里百鸟啄草不啄苗,群象拱地不伤禾,想必是驯服的吧?”舜说:“因我父母命我一天锄地10亩,若锄不完,有负父母之命,若锄完,又力不能及,正在这里纳闷,不料,百鸟、群象前来相助,我也感到奇怪,故正在观看。”尧帝听罢赞叹道:“真是贤孝感动天地呀”!
尧帝又到村里访查,得知舜父名瞽叟(双目失明),舜母早丧,舜父又娶妻,生象。父和继母偏爱象而憎恨舜,重活叫舜干,好饭叫象吃,可舜对此并不怨恨。
尧帝问清了舜的为人,又返回地头对舜说:“你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真可钦可敬。”舜说:“父母之恩,我永远报答不完。”尧帝心中暗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今得之矣!
尧帝返回帝都,当即派大臣为媒,以其二女娥皇、女英下嫁于舜。这时舜才知道,以前在地头攀谈的人是尧帝。
娥皇、女英遵从父命,来到木历山下的舜家,既无娇气,又无傲行,孝顺父母,体贴丈夫,干活不辞辛劳,和睦邻里,勤俭持家,倍受夸奖。不料瞽叟夫妇和象,对舜更加妒恨,时刻想置舜于死地。一次,叫舜修理房屋,舜上房后,象把梯子搬走,又点火烧房,想把舜烧死。舜见起火,从房上蹦下来,毫无损伤。又一次,瞽叟叫舜掏井,等舜下到井里,狠心的象抱一大石投到井里,料定舜必死无疑。回家见瞽叟,父子俩高兴得手舞足蹈,好让象独吞家产并占嫂为妻。不料大石落下,变成一盏明灯,前边引路,舜随灯而行,安然回到自已房内。他刚坐下,象也来了,舜和颜悦色地说:“我弟请坐,半日不见想念得很。”象只好回答说“我就是想念兄长,才来和兄一叙。”舜对象始终不怀恨,仍和往常一样。
不久,尧封舜为朝臣,尧舜君臣相安,励精图治,朝野怡然。舜相尧二十八年,清平乐世,物阜民康,耕者让畔,行者让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后来尧帝年迈体弱,力不从心,视舜忠孝两全,以天下为公,于是就把帝位禅让于舜。舜在位时,兴利除弊,把国家治理得富强昌盛,成为一代明君。
后来,人们就把舜的故里,叫做舜治成沟,借以缅怀。
王伯良的故事
泌阳县才子王伯良,幼年读私塾时,先生讲了几天对句之后,想考察下学生们的才智,于是出一上联,让学生们答对。上联为:
“院里两株桃,开红花,结红果,黉门秀才摘两枚吃口内,如意如意”。
满堂学生都对不出来,独有王伯良站起对曰:
“月中一棵桂,开黄花,结黄籽,皇榜进士折一枝戴头上,排场排场”。
先生惊讶,学生叹服。后来王伯良果中进士,到广东做官。
王伯良晚年辞官还乡,闲居城内。一天更深人静时,书吏来访,原来是知县晚间到书吏房督促文稿,恰值更深起鼓,雅兴大发,出三个上联,叫书吏们作对。
其一:“更鼓鼓更陈皮木通”;其二:汾泽潞蒲平独平无水”;其三:“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居上”。
书吏们无人对答,于是一书吏提灯来请教王伯良。王伯良看了看纸上的三上联,稍加思索,提笔写道:
一、“灯笼笼灯故纸防风”;二、“泰华恒衡嵩惟嵩有山”;三、“嵩峰巍峨四高山山山朝天”。
书吏拿回呈知县看,知县一看,不仅对仗工整,且气魄宏伟,连连称奇,便问何人所对,书吏回答是王伯良老先生所对。次日早饭后,知县即登门拜访王老先生。
张四妖奇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泌阳名士张显,字兆图,自号“勿虑子”,聪敏过人,爱开玩笑,往往失度,有些玩世不恭。因他排行老四,故人称“张四妖奇”。其家在板桥西边荆树坟村,有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时为邑东富户。可张四妖奇不屑于财主生活,从小就喜欢与穷人家孩子在一起玩耍,并富于同情心。由于他处世独特,幽默滑稽。有不少故事流传至今:
(1)写蛙
有一年,南阳举行府试,并无做官欲望的张四妖奇,为了显示自已并非庸才,也前往参加。监考官读出题为《何莫由斯道也》。张装作听错了题,写为《蛤蟆咬死大爷》,正文为:“夫蛤蟆者微物也,其通身不亦毒哉,竟伤吾之伯父者也。吾尝闻:在山而伤人者,狼豸虎豹也;在水而伤人者,鼋鼍蛟龙也。吾未闻,池边之唧唧哇哇者,竟伤吾之伯父者也”。
监考官看后,勃然大怒,待找他责问时,他早已骑驴回泌阳了。
(2)画驴
张四妖奇的画画得很好,尤以画驴为最。可他没画过人从驴背上跌下来的情形。一天对他妻子说:“听说女儿她外婆最近身体不好,咱去看看吧!”张夫人一听,就忙着收拾礼物,张四妖奇也连忙备驴。夫人骑着驴,张四妖奇牵着头里走。刚出庄不远,张四妖奇故意把驴弄惊。驴上窜下跳,张夫人再也坐不稳了,身子一歪跌了下来。张四妖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后把妻子扶起来说:“今天不去了,我就想看看你从驴背上跌下来的样子。”张夫人又好气又好笑。
(3)嫁妆
张四妖奇家原是富户,后来破败了,老婆也死了,只剩下一个闺女,父女二人相依为命,靠卖些文章、书画过日子。
数年后,女儿张翠出嫁时,张四妖奇用平时画的画,装满了两箱子陪送作嫁妆。可是张女自幼定亲的李家,却是有名的富户,一见这“嫁妆”心里很生气,便叫骡把儿李贵把画烧掉。李贵看着这样好的画都烧了,觉得很可惜,就趁主人不防时,从火里拣了一张偷偷挂在马棚里。此画,画的是一棵翠绿的黄豆,豆叶上趴着一只蝈蝈,看上去跟活的一样。天长日久,李贵发现天晴时,它爬到叶片上面,天要下雨时,就爬到叶片下面。
一天早上,天气晴朗,李翁叫李贵晒麦,李贵一看画,忙说:“今天有雨,不要晒”。李翁看这么好的天气,便把李贵斥责了一顿。李贵只得把麦子摊在场上去晒。
吃了午饭,突然黑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一场麦子被冲。李翁气了个半死,想起没听李贵的话,又非常后悔,便去马棚找到李贵,问他怎知当天有雨。一进门,见李贵正在看那幅画,自已也看见蝈蝈正一动一动地好象在喝水,待乌云过后便爬到叶子上面。李贵说:“这是张四爷的画,它能知阴晴。”这时李翁悔恨万分,心想,当初不该把画烧掉。叹息不已说:“张兄真神笔呀”!
智斗县令
很早的时候,泌阳有一知县,吝啬刻薄,苛对下人,谁若稍有不随他意,动辄就用脚踢。差人敢怒而不敢言,只好辞职。百姓听说以后,纷纷为之不平。有个中年男子,暗下决心,智斗县令。
一个大年初一,人们都在欢欢乐乐过年,可知县却在那里为找不到差役纳闷。就在这时,那个中年男子来见。知县问其姓名,他答:“姓高名升”。知县打量这人彪彪实实,膀大腰圆,又叫高升,感到十分满意。连忙问道:“你打算要多少工钱?”回答说:“不要工钱”。县令一听,满脸堆笑,对高升说:“现在就去干活吧!”高升说:“不,不要工钱,但是咱得先订下约法三章:第一,不许踢我,若踢我一脚,必须让我回敬三脚;第二,吃剩下的东西,都要由我处理;第三,随老爷出门,我只能走在后面。”县令想,反正他不要工钱,倒也合算,于是就完全同意。
一天,知县宴请邑内绅士、豪门和富家,酒席十分丰盛。可赴宴的都是些四体不勤、肥头大耳、假装斯文的家伙,没动几下筷子,就又放下了。宴罢,高升当众问道:“老爷,这些剩菜还吃吗?”知县死爱面子,便对高升说:“老爷哪能吃剩菜呢!”高升暗喜,把那些酒菜拿到门房,然后叫来一帮穷人把它吃了。知县得知后,大发雷霆,想上前踢高升几脚,可又猛然想起约法三章,只好忍气吞声把脚收回。
第二天,有乡绅宴请。宴罢天晚,知县迈着方步出了东家大门。高升打着灯笼请他走在前边,他又大怒,说高升不懂规矩,连在前面给老爷引路就不晓得。高升镇静地说:“我这是照章行事。”知县虽气无法,只好“哑巴吃黄连”,自已打着灯笼在前边“带路”。从此以后,知县知道自已斗不过高升,暗下决心寻机开销①他。
到了除夕晚上,高升故意躲起来,知县怎么也找不到他,可气坏了,连连跺脚叫骂。待到天快亮时,高升兴致勃勃而归,不等知县开口,先说:“恭喜大人,贺喜老爷,请问今年还要不要高升?”知县气急败坏,脱口说出:“不要。”可一想是大年初一,连忙改口:“要-要-要,我当然要高升,一定要高升”。
“好!那就约法三章,再过一年吧”!
就这样,县令心想高升,又怕着“高升”,过了一年又一年,高升一直没被开销。事情传开后,百姓们风趣地编出一首歌谣:县令,县令,好耍威风,又想高升,又怕“高升”。
“二仙庙”村名由来
西汉末年,刘秀与王莽打仗。王莽率兵在后边追,刘秀快马加鞭在前面跑。跑到泌阳县西北泰山庙南边一个小村庄时,累得人困马乏,情况危急,见有两个女子在井边洗衣裳,赶快上前见礼,自道姓名之后,恳求搭救。二女听罢,急中生智,把刘秀藏在石榴树下,用洗过的衣裳搭在树上遮着,未被王莽发现。刘秀为感谢救命之恩,询问二女姓名,以图后报。问后得知她们是姑嫂俩,都是农家贤良女子,就千恩万谢而去。
刘秀走后,姑嫂二人寻思:我们两个女子,救一陌生男子,日后传扬出去,岂不有损名节?!就双双投井而死。
后来,刘秀灭了王莽,当了皇帝,光复了汉室江山,忽然想起二女搭救之恩,就派大臣携带金银,到该村找二女酬谢。一打听,方知这两个女子恐落下不好名声,双双投井而死。大臣只得回京交旨,备说因由。刘秀深感二女为己而死,恩德如山,遂下旨为她们修建庙宇,塑二女神像,并称为“二仙庙”。这个村庄的名子也就因此而得。
能相公
很早的时候,泌阳城内有家药店的老板,对雇来的相公(即学徒)非常苛刻。他规定:别人不干的活儿,相公得去干,别人不吃的饭食,相公才能吃。因此,来当相公的,总是干不长时间就愤而辞去。
一次,快到年底了,又雇了一个相公。这个相公存心给老板斗一斗: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老板祭祀灶王爷,在供桌上摆了一块肉,十个白面火烧馍,烧香叩拜完毕转身走了。过了一会儿,相公搬了一把椅子,气气派派地坐在椅子上,拿着供品吃起来了。当相公快要把供品吃完的时候,老板来了,一看情景心里十分恼火。厉声道:“你咋吃这呀!”相公不慌不忙答道:“别人不吃的饭食我才能吃,这是你定的呀!我看了很大一会儿,不见有人吃,才吃的。”老板非常生气但又没话可说。
到了年底,外欠药店的帐该收了,相公又生了一个点子:他看外欠的帐,都记在一块小黑板上面,就趁老板不在之机,把它擦得一干二净。到收帐时,老板一看记在小黑板上的帐目没有了,连忙问:“黑板是谁擦的?”相公故作斯文的样子说:“是我擦的呀。”老板大声说:“为什么擦它?”相公却讽趣地说:“我牢记你的规定,别人不干的活儿,我得干哪!”老板又气的不得了,可还是没什么说的,只是瞪着眼睛苛责:“你真是个傻瓜!我睡着了也比你醒着强,决不会干出这种蠢事来!”说罢便躺在床上睡了。刚刚睡熟,他的朋友派人送来请帖,邀他赴宴。送帖人想要喊醒他,相公忙迎上前去说:“老板刚睡下,稍时由我把帖递上,保证不误。”送帖人满意而归。这时相公拿着帖子到老板跟前,在他熟睡的脸上晃了两晃,然后放在桌上。老板一觉睡到过午,起来就去吃饭。等到饭快要吃完的时候,相公才开腔说:“哎!掌柜哩,不是让你去赴宴吗?”“谁说的?”相公说:“请帖让你看过了,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不是睡着了吗?为啥你不叫醒我?”相公说:“你不是说睡着了也比我醒着强嘛!”老板失去了赴宴机会,又无言答对,只得忍气吞声,心中暗服这位“能相公”。
第二节 民间歌谣
打 日 本
小日本,大坏蛋,奸淫烧杀它都干。民遭殃,国受难,拿起枪刀对着干!
小日本,太猖狂,占我山河抢我粮;一齐拿起枪和炮,定叫日本见阎王。
中央军①,懦弱菜,见了日本跑哩快,不抗日,打内战,祸国殃民是混蛋。
八路军,不简单,打日本,拼命干,个个都是英雄汉,保家卫国受称赞。
翻身不忘共产党
花公鸡喔喔啼,想起过去悲凄凄:想织布没有机,奉养老人没有粟,糠菜为食来充饥,孩子哭冷没寒衣,常年住宿破庙里,苦难日子对谁叙?泪水湿透破烂衣。霹雳一声响,穷人得解放,分地又分房,分得耕牛犁地还打场。自愿参军保边疆,选举人民代表把家当。老人心舒畅,孩子上学堂,翻身根由不能忘,永远跟着共产党。
①指民国政府的部队。
“鬼”变人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老百姓眼睛看哩清,永不忘领袖毛泽东。
农村大变样
社员心里乐:黑馍变白馍,草房变瓦房,光棍儿娶老婆。农村大变样,跟着城里学。“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一响”(指收音机),收音听广播。老人爱听戏,青年好听歌,学生听英语,娃娃听儿歌。农村变了样,心里乐呵呵。
承包责任田后
一般干部和领导,下班就往地里跑,车子一扎脱衣裳,不是拉粪就锄草。
走正路
要想富,走正路,歪门邪道不羡慕。芝麻开花节节高,县花好看眨眼消。
日子越过越香甜
小两口真能干,包了十亩责任田,加上副业搞得好,又有粮食又有钱。去年盖了新瓦房,今年又把家具添。“三转”“一响”加电视,日子越过越香甜。
更上一层楼
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吃面不使磨,更上一层楼。
土特产
羊册白菜,春水的葱,马谷田的瓢梨最有名,赊湾的萝卜,城里的姜,饶良的玉米和高粱。
致富歌
要想富,磨豆腐,浆水喂牛渣喂猪,天长滴水能成河,日久积累少成多。
种桐树,养母猪,不出三年就致富。
第三节 谚语 歇后语
谚 语
八月十五云遮月,准备来年雪打灯。
雪下高山霜打洼。
二月二龙抬头(动雷)。
九月九龙封口(雷电停止)。
早哇儿(鹭)阴,晚哇儿晴,半夜哇儿叫到不明。
东虹(Zìàng)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四月芒种麦(成熟)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
三月清明榆(指榆钱,即榆树结的籽)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
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指麦子成熟)。
枣芽发,种棉花。
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露吃饱饭。
麦子去了头(指收割),秫秫(高粱)埋着牛(óu)。
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熟)。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摆满集。
吃了冬至饭,一天多做一根线。
麦盖三床被(雪),头枕蒸馍睡。
种地不上粪,跟着瞎胡混。
清早下雨一天晴。
雨下甲子头,四十五天不使牛。
没有家亲,不引外鬼。
好话不背人,背人没好话。
怕处有鬼,痒处有虱。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子(巫婆儿)下假神。
要要公道,打个颠倒。
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
有状元徒弟,没状元老师。
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
小心没大差。
早剃头早凉快。
淹死哩都是会水(指会游泳)哩。
五尺大汉,搁不着三晌老犍(疟疾)。
歇 后 语
一嘴吃个鞋邦儿——心里有底
一个指头和面——捣家儿
门神里头卷灶爷——画(话)里有画(话)儿
土地爷里胳膊——麻缠
山里核桃——满仁(人)儿
半夜里喝面条儿——擀(赶)那儿啦
网包子抬猪娃儿——露蹄爪(zhuǎ)儿啦
芝麻杆儿喂驴——吃不吃让到
仰摆脚骑驴——心不稳
蝎子掉到磨眼儿里——一蜇(折)一磨
罗锅腰儿(驼背)上树——前(钱)缺
卖豆腐哩挑个戏台子——架子不小
老和尚坐大殿——四(寺)门不出
画匠不给神磕头——知道他是哪坑里泥
杆草(谷秸)里卷老汉儿——丢大人
小巴狗撵狼——要跑儿没跑儿,要咬儿没咬儿
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上嘴里当啦
荞麦皮打浆子——不粘板
蚂蚁尿到书本上——湿(识)字儿不俩
黄鼠狼生老鼠——窝儿不胜一窝儿
菜瓜打锣——锤子买卖
猪八戒背捆破套子——人没人货没货
猫咬尿脬——瞎喜欢
骑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脚后跟上刻人头——皮厚脸壮
叨木官儿(啄木鸟)死到六月天——光落个嘴儿
逮个兔子不剥头——留着脸儿哩
棒槌拉二弦——粗而糙
枣核儿解板——不两锯(句)儿
豁子喝凉粉——利利亮亮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第四节 逸闻轶事
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大蝗自东来,有秃鹙捕追,蝗虫尽灭。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高邑郭文凤之妻程氏一胎生三男。
清乾隆九年(1744年)夏,大雨,官庄西石河一带青蛙遍地,渡水而过。
县医药公司干部杨清操(1928~1974年),身体健壮,牙齿细白整齐,自幼爱吃生肉,特别喜爱吃活鱼、青蛙、蟾蜍、蛇、鼠和飞禽等。吃鸡骨、鱼刺尤觉味道鲜美,而吃熟肉反觉乏味。性格内向,别人趁其不备触其皮肤,他立感惊恐不已,心慌意乱,毛骨悚然。
1987年8月,高店乡老刘店村北200米大路中心处,被雨水冲出古井一口。该村农民刘家富挖取砌井砖至9米深时,发现一青釉陶罐,内有清水和一只缺一条后腿的活鳖。鳖的重量100克。经考古人员鉴定证实:井及罐皆宋代遗物。此鳖被县文化馆带回县城喂养数月后死去。以最短年代宋末计,此鳖已活710年之久。
象河乡陈坪村,有高31米、围长11米的银杏树一棵,遮荫近一亩,树龄约千年。此树有两奇:一是在树高约7米处的树叉上有一穴洞,洞的口径24厘米,四季溢水不涸。二是洞中不时发出似旧时弹棉花的“咚咚”声,声震数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