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简 介
吕 文
吕文(?~前203),字叔平,秦末新蔡人。因与江苏沛县令友善,避仇迁沛。沛县豪杰及刘邦等里亭小吏闻县令贵客至,皆往拜见。席间,吕文示意刘邦离席至后室。吕对刘说:“我爱看相,相人很多,均不如你,望你自爱。我有一女,愿许配与你。”客人走后,夫人怒问吕文:“你以此女为奇,当嫁贵人。沛公与你友善,求之不得,为何许给刘邦呢?”吕文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遂将其女嫁与刘邦。刘邦为汉王时,封吕文为临泗侯。文女名雉,字娥姁,为人刚毅,足智多谋,佐刘邦定天下,建立汉朝,为皇后。刘邦死后,佐其子惠帝盈。盈死,专权八年而卒。
许公舆
许公舆(?~474),新蔡县人,刘宋时,为桂阳王刘休范典签。典签之职,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官,当时,为了监视宗室诸王和各州刺史,常由皇帝亲自派遣,实握州镇全权。泰始六年(470年)刘休范出任使持节、都督新蔡等4郡诸军事、江州刺史,镇守浔阳(今九江市)。元徽元年(473年),宋帝以其五弟晋熙王刘燮为郢州刺史,出镇夏口(今武昌市),以防休范。休范大怒,欲举兵袭朝廷,密与许公舆商议。公舆足智多谋,让人治城池,修楼堞,密作准备。次年五月,休范举兵,不久失败,公舆逃回新蔡被杀。
徐世檦
徐世標(?~500),新蔡人。南齐时为明帝萧鸾所宠信,权倾朝廷,自殿内主帅升为直阁骁骑将军,后封临汝县子。陈显达事起,加辅国将军。时崔慧景虽为都督,而兵权实在世檦,后因茹法珍与之争权,告发世檦有异志。永元二年(500年)被杀。
鲁悉达
鲁悉达(524~561),字志通,郿(今陕西郿县)人。父益之,新蔡太守。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中兵参军。侯景之乱,与弟广达聚集乡人保新蔡,课农蓄粮,于今县东顿岗置顿安抚流民,-“顿岗”一名由来于此。后南北兵荒饥馑,饿殍遍野,许多饥民扶老携幼来归。悉达将其安置在顿岗居住,分给粮食,救活甚众,政通人和,甚得民心。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霸先灭梁称陈帝,王琳拥萧庄为梁帝,王任悉达为镇北将军,陈任悉达为征西将军,悉达皆受之,两下观望,均不就职。后王琳联合北齐攻悉达,悉达于是归陈,为吴州刺史。
杨 纂
杨纂(531~578),北齐广宁(今新蔡县)人。父安仁,北魏镇将。纂少习军旅,勇力过人,尤善骑射。初从大丞相高欢起兵信都,以功封武州刺史。纂以功高赏薄,心怀不满,乃投西魏。魏文帝即授之为大都督,封永兴县侯。纂性质朴,不识文字,以诚信待人,士卒乐为之用。后从宇文觉解洛阳之围,每战身先士卒,所向皆捷,进爵为公。宇文觉称周,进为郡公,官至柱国大将军、华州刺史。宣政元年(578年)卒,年仅47岁。子睿,位至上柱国、渔阳郡公。
刘 肃
刘肃(生卒不详),字才卿,洺水(今河北威县)人。金兴定二年(1218年)进士。后调新蔡令。原先新蔡百姓以牛多少纳赋,牲畜不能发展,影响农业生产。肃到任后,改牛赋为田赋,促进了农业生产,民遂殷富。新蔡任满升户部主事。
汪正言
汪正言(生卒不详),监生,浙江天台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任新蔡训导。时县学在东关路南,校舍破烂不堪,数十年文风不振,科举乏人。汪到任后,不以官小力薄,毅然以兴学为己任,决心于东关路北空旷之地重建学宫。建校财力不足,他到处募捐,县人为他的热情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经过5年的筹备,于天顺三年(1459年)动工。先建大成殿,后又得到新任知县支助,终于天顺六年全部工程告竣。汪训导为建学校,日夜操劳,始终不渝,以致须发皆白,至今为县人所敬仰。
潘曾纮
潘曾纮(生卒不详),浙江乌程人,进士,明万历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605~1608年)、四十七年至天启元年(1619~1921年)两任新蔡知县。潘公精明干练,廉洁爱民,除奸用贤,处事果断。见县民赋税过重,经再三申请,减去十分之三;他力主修葺学校,重建书院,延名师,重文教,使新蔡农工商学大有起色。后任河南督学时,提新蔡为中等县,乡试可入场12人,至今为县人称颂。
钟 锷
钟锷(生卒不详),山东益都人,进士。清顺治五年(1648年)任新蔡知县。其为人耿直廉洁,执法严正,惩治衙役,礼士恤民,向以德才用人,不徇私情。他多才多艺,诗词歌赋,音律书画,无所不能。常叹仕途艰难,宦情淡薄。每登楼提咏,多有感慨。在任5年,两袖清风,临行,唯书画一箱,别无他物。后调任汝宁府二守,历官大明道。
马从龙
马从龙(生卒不详),字虞生,杨庄户乡马庄人。父晨,为诸生,与张九一齐名。从龙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于乡,二十年成进士,除余姚知县;服孝后补淳安,升工部主事,历员外郎,后出为太原知府,调宁国、岳州二府,万历末晋为盐法道。其时,新蔡盐赋过重,官民交困。知县潘曾纮再三申请,经从龙核准,减去十分之三,县民交口称赞。嗣调海防道,晋湖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后内调为太仆卿,以通政使衔归养,卒于家。
吕民服
吕民服(生卒不详),字信之,辽海卫(今辽宁开原县)人。太学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新蔡知县。其人学识渊博,耿直尚义,自认伯夷之后,莅蔡如回故乡。初到任,见田园荒芜,人们啼饥号寒,他心如火焚,整日奔走田野,安抚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数年之间,民有起色。后又修学宫,兴文教,捐资创建大吕书院,延师讲学,使新蔡学风大振。同时,他还设馆延贤,续修县志,重刻张九一《绿波楼诗集》等,一切利民之举,皆慷慨为之。在任十七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深受县民拥戴。
杨方恒
杨方恒(生卒不详),顿岗乡人。自幼读书,胸怀大志。及长轻财好义,尤富革命思想。目睹清政腐败,民不聊生,遂组织民众,武装反抗,号称捻军。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1862年2月12日),与本县另支捻军袁安愚(今宋岗乡袁庄人)部配合太平军围攻新蔡县城长达45天。后又联合各路义军,西攻汝宁府,数败清军。继之挥戈西南,转战南阳,杀富济贫,所到之处,民皆响应,清军闻之丧胆。太平天国失败后,各路捻军先后遭残酷镇压,杨方恒亡命以终。
郝永刚
郝永刚(1820~1885),原籍东明县人,青年时逃荒至新蔡,定居县城商务街。永刚身材魁梧,勇力兼人,夜能辨物,忠厚憨直,家贫如洗,后赖邻里王凤翔周济,始得置买衣帽,应募从军。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累官振威将军、哈密提督。发迹后,为报王周济之恩,娶其妹为妻。清光绪初年,王氏被族人所害,郝返里追究。事毕,在家休病至终。
吴苍山
吴苍山(清咸丰、同治年间在世),字静峰,佛阁寺乡吴溜人。先世4代,皆为名医。苍山自幼受医学熏陶,青年时即行医。及长,医术精湛,名扬江淮,汝宁知府亲赠“五世名医”匾额。晚年总结先辈经验结合自己临床实践,著伤寒、瘟病、妇科、儿科、噎嗝、跌打等20卷,合称《医学集成》,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中医界人士所珍视。
杨英彦
杨英彦(1890~1913),字云杰,古吕镇小南海人。幼入私塾,勤奋好学,为塾师刘积勋所器重。及长,品学兼优,富于革命思想,经刘积勋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辛亥革命。1912年8月转为国民党员。次年夏,参与反袁“二次革命”,负责各路义军的总联络,是新蔡三岔口暴动的核心领导人之一。9月25日因事泄被捕。10月6日,在开封与阎梦松等同时就义。
王龙韬
王龙韬(1893~1913),字略三,古吕镇南街人。自幼聪慧,刻苦好学,受其师刘积勋影响,富有革命思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经任芝铭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新蔡学务研究会会计员。1913年5月加入国民党,同时参与反袁“二次革命”,以在城南崔岗教书为掩护,在三岔口暴动中负责南路联络事宜。后因事泄,于9月25日在崔岗被捕,押解开封,10月6日,与阎梦松、杨英彦等同时遇难。
马汉杰
马汉杰(1894~1913),字猷斋,顿岗乡徐岗人。自幼入刘积勋私塾读书,聪明好学,刚毅沉着,15岁即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辛亥革命,自治研究所毕业后,在城北蚓丘集(今蚓丘冢附近)教书。1913年夏,参与反袁“二次革命”,三岔口起义暴动中负责北路联络。后因叛徒告密,遭河南巡防营镇压,9月25日在崔岗与王龙韬同时被捕,10月6日在开封英勇牺牲。
吴兴周
吴兴周(?~1925),字渭卿,孙召乡大吴庄人。先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转入国民党,并任新蔡支部评议员。1913年初入江苏垦植学校。同年5月,密函新蔡支部反对袁世凯。7月,暑假返乡,与县人共商反袁计划。开学回校不久,即携长枪1支回县,准备起事。后被河南巡防营侦知,他闻讯潜逃,幸免被捕。1925年,豫西杆众来县滋扰,因其身入杆营,劝说杆首马老四、吴老七归降被吴、马杀害于顿岗。
宋如璋
宋如璋(生卒不详),扶沟县人,原为冯玉祥部军法官,1928年8月任新蔡县县长,时年27岁。赴任时,他头戴粗草帽,身穿粗布灰军衣,赤光脚,扎裹腿,生活十分俭朴。到任当天,即上街打扫卫生,清除垃圾。他勤于政事,深入民间,了解下情,办事果断。首先改革旧县衙和全县的行政机构,对官吏进行爱国教育;继而戒烟禁赌,取缔暗娟,消除匪患,抑制豪强,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办工厂,建医院,宣传妇女放足,发展社会救济事业。宋如璋虽在任时间不长,却使新蔡面貌为之一新。1929年春,冯玉祥离豫随部他调。
袁步黄
袁步黄(生卒不详),字显初,孙召乡高寨人。曾祖廷举任杭州府通判时,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为太平军所杀,为此清廷封其后世袭云骑尉职。其三叔袁森林袭职后曾与袁世凯攀为同宗。1912年,袁步黄于天津高等警校毕业后,任陆军少将、河南巡防营统领。次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疯狂镇压革命。9月,袁步黄亲率巡防营围剿新蔡,镇压阎梦松等革命党人起义。25日,革命青年杨英彦、王龙韬、马汉杰、陈洪犹等同遭逮捕,阎、刘(积勋)、任(芝铭)等因闻讯潜逃,幸免于难。1923年袁步黄升任河南省长公署咨议,后不知所终。
管守蓂
管守蓂(1911~1934),陈店乡小李庄人。家贫,幼年丧母,其性沉稳顽强,倾向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任中共新蔡县委宣传部部长。“小李庄事件”时,因其继母起早磨面,发觉敌情,他才得以逃出,奔赴李楼,向游击队报告,研究营救被捕同志。由于敌人戒备森严,无从下手,未能实现。后为避开敌骑兵团的“围剿”,随游击队至麻里店。同年9月,中共新息县委成立,仍任宣传部部长。1934年3月初去今临泉姜寨一带活动,住梁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王洪猷家。7日晨,被新蔡保安队包围,与王洪猷、王洪儒等同时被捕。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10月,在县城西关慷慨牺牲。临刑时高呼“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原桂薰
原桂薰(1895~1944),字庚南,孙召乡原寨人。幼年随父习医,民国初任河南督军公署卫戍病院医生。1927年任陕西张万信部军医兼军械处处长。1930年任开封救济院司医主任,次年在汴考取国医第二名。1933年回乡行医。他擅长妇科及痘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并热心地方公益。后患食管癌,临终前仍为患者诊病,其善行义举,颇得地方人士赞誉与爱戴。
吴挺生
吴挺生(1912~1947),字国珍,陈店乡吴店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自首叛变。1938年重新混入共产党,次年10月至1940年3月为中共新蔡县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942年被捕叛变充当国民党特务,任军统局华中特种工作站少尉通讯员。由于他叛变后出卖组织,出卖同志,使当时的中共新蔡地下组织破坏殆尽。
李桂岭
李桂岭(1876~1949),字秋山,十里铺乡东李庄人。幼入私塾,聪明好学,清同治间成秀才。时值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他决心习医,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边学习,边行医,医德高尚,为群众所爱戴。民国初年任河南省第二、三届参议会议员。1938年被开封中州大学聘为校医,并为开封女子中学讲授中医课。1940年离校,在开封南京巷27号行医,挂牌“新蔡李寓”,后回新蔡行医。他精于医术,尤擅瘟病及妇科。著有《隶治验方》一书行世。
张应举
张应举(1880~1949),字山甫,野里乡张寨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后追随陕西督军刘镇华,历任督军署秘书、被服厂厂长,后任商南县县长多年。1937年回县,先后任县财委主任、今是中学董事长、校长等职。张应举颇富文才,与烈士刘纯仁友善。著有《刘粹轩实录》、《刘粹轩传》、《河南战纪》等,1949年5月在家投河自尽。
子濬,字健民,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赴美留学7年,获美国康德尔大学经济硕士。1926年回国后历任武汉北伐军翻译官兼特区管理委员、清华大学讲师、华北大学、民国大学、北平大学、河南大学教授、新蔡私立今是中学校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县立中学任教,1963年病故。
段温恭
段温恭(1885~1949),字厚甫,关津乡小段庄人。温恭自幼聪慧,刻苦好读。南开大学毕业后赴东洋留学,考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归国后在开封中州公学任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参与策划河南起义,并赴南阳一带组织武装力量。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副总统黎元洪秘书、广州军政府参议夏述堂的副官长、湖北老河口直辖公安局局长、河南省参议院议员、参议会秘书等职。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信阳后回县,被县公安局扣押解往确山行署公安分局,经审讯后释放,途中病故。
刘履厚
刘履厚(1893~1950),字恢黄,砖店乡陈墩人。家有良田10余顷,佃户18家,雇有管家、男女长工多人,并养有护卫10余名,为新蔡富豪之一。
刘履厚于1928年始,任新蔡西区(四区)区长多年,其间不乏欺压良善,盘剥百姓之举。1933年7月4日夜,命所属武装包围小李庄,逮捕中共省、县、区领导人8名,全部杀害,制造了震惊鄂豫皖边区的“小李庄事件”。1943年应赵重熙(协九)之聘,受任新蔡私立大吕中学董事长,并向该校捐赠小麦2万公斤。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推举为新蔡县参议会副参议长。
194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蔡后,刘不甘心失败,组织豫东南挺进军,任支队长,纠集千余武装,与人民解放军对抗,失败后潜逃武汉。1950年被县公安机关抓捕归案,不久枪决。
张问仁
张问仁(1905~1952),字新斋,绰号张胖,化名李志平,十里铺乡邓墩人,出身地主家庭。1927年6月混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党小组长、支部书记、县委军事委员等职。1930年5月叛变投敌,在新蔡西区(四区)区长刘履厚部下任分队长、中队长。后任汝南保安团某连连长、某营副营长。
张叛变后,利用他了解的“内情”,积极为国民党反动派效力,先后捕杀共产党人27名。1933年7月4日夜,正值中共新蔡县委在陈店东北小李庄召开扩大会议,他亲率县保安大队和四区后备队员数百人,将该村包围,中共鄂豫皖省委特派员李渭滨、新蔡县委书记管道乐等8名省、县、区领导人全部被捕杀害。后又带领武装,在关津、孔庄、黄店、李楼等地捕杀中共党员数十名。
1947年秋,张畏罪潜逃,先去汝南、汉口等地,后到界首船上隐蔽。1951年8月,在安徽六安田家庵被当地公安机关抓捕,次年6月处决。
李汉辉
李汉辉(1892~1960),字光甫,砖店乡三空桥人。其祖世斌,清末武秀才。汉辉幼入私塾,品学兼优,汝南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大学。1922年7月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冯玉祥部充营、团、旅长等职,驰骋青、陇、燕、赵、晋、秦间。1930年秋任第二十六路军驻南京代表兼办事处少将处长,后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议。1936年辞职,回河南任参议员。1949年春,弃暗投明,在信阳起义。1960病逝于开封。
阎铭初
阎铭初(1885~1960),字铁生,原名效泉,别名考荃,十里铺乡阎湖人。幼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河南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初入巢鸭宏文学校预备日语,次年入早稻田大学普通科,后转入政治经济科,不久经刘积学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暑假返里,他相继介绍刘纯仁、阎梦松等入会。宣统二年(1910年)离日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活动,任上海威武军军需。民国元年(1912年)4月,被选为河南省参议院备补议员。后去北京创办《国权报》,任报社总经理。1917年归里任新蔡县自治筹备处主任。1919年复去北京,任总统府咨议、河南督军署顾问。1922~1923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课长。1924年回河南任豫南武警大队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十二军交际处处长。1942年回县,先后任县财委主任、今是中学校董、县参议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特邀为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起,任县人民政府委员、兼城关一完小名誉校长,1960年病故。
燕化棠
燕化棠(1894~1974),原名国炽,字午峰,古吕镇南街人。1924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日本大学法律系,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国民党驻东京支部常委。是年秋,北伐军节节胜利,张作霖密派赵欣伯潜抵日本求援,妄图阻止北伐。燕闻悉率罗昱华将赵殴打重伤,因此遭日警逮捕,饱受牢狱之灾,次年夏开释回国,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受到胡汉民的嘉奖。1928年返日复学,任国民党驻东京总支部宣传部部长。1931年卒业回国任青海省党务特派员,以其功绩卓著,受到中央多次嘉奖。1936年调河南省党部,先后任设计委员、执行委员等职。次年任河南省第五行政区党务指导员,1939年兼省参议会秘书长。1945年当选为参政会第四届参政员,并受聘为河南省政府驻渝代表。同年5月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1949年携眷去台。1974年6月病逝于台湾。
胡 炜
胡炜(1920-),原名胡守德,余店乡胡营人。6岁读书,12岁考入县立中学,后赴开封读初中和高中。在汴求学期间,他喜爱阅读鲁迅、茅盾、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著作及邹韬奋、杜重元主编的《生活周刊》、《新生》杂志。在初中时,曾和几位学友组织《启茅社》,办壁报,探讨读书、做人、救亡之道,颇有影响。在参加中共领导的开封学生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游行与卧轨请愿活动中,结识了一批进步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炜经中共开封地方党组织介绍,到沁阳县焦竹园参加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下旬,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在信阳邢集誓师东征抗日,转战皖中皖东敌后。其后6年间,历任新四军四支队八团六连指导员、五支队八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营教导员、政治处主任、十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二师五旅十四团政治委员、四旅十团政治委员等职,组织部队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顽多次进攻,坚持淮南抗日根据地并支援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4月,淮阴日伪军300余人,沿运河西犯,企图增设据点,打通淮阴至泗水间的水上交通,切断新四军淮泗与淮海地区的联系。胡炜率领十四团突然出击,将该敌包围在运河畔的高庄,激战竟日,歼灭日伪军140余人,日军指挥官西本义夫被击毙。战后,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抗敌剧团以此为题材,编演歌剧庆贺胜利。1943年3月,日伪军对淮北根据地实行大扫荡,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乘机率主力攻入淮北。为此,新四军四师发起反韩战役,十四团奉命日夜兼程经淮安西渡洪泽湖抵达界头集地区,担负攻歼顽独立第六旅的任务。在十三团增援下,胡炜所部全歼顽独立第六旅,俘敌1000余人,旅长李震寰被击毙,胡炜所部十四团伤亡100余人。5月,胡被调任中共甘泉县委书记兼县支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担负将甘泉地区由伪模范区转变为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他即率一个步兵连和一个侦察队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取缔各种伪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8月,在粉碎了大仪集日伪军偷袭县委机关,取得歼敌60余人的胜利后,又在铁牌店毙伤敌30余人。继之率两个连,急行军80里,奔袭黄珏桥守敌一个连。10月底,在龙河集毙伤敌40余人,夺回被抢走的粮食、财物。至1944年春,甘泉支队发展到1500余人,并建立了11个区40多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中共党员200多名,农抗会员1.4万余名。
解放战争时期,胡炜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朝阳集、泗县、两淮、宿北、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苏北盖林、淮海等战役。他总结的对营以下干部的提拔使用,采取群众推荐、民主评议、组织批准的经验在全师推广实行后,被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推荐并加按语在《政治工杂志》上发表,要求各部队借鉴。1949年2月,胡炜升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师长。4月21日夜,所部作为突击师,突破长江后,沿皖南浙西的崇山峻岭,冒着江南的梅雨,以日行70多华里的速度向东南挺进。5月初,解放了杭州,切断了上海守敌的陆上退路。7月,参加了宁(海)象(山)战役,歼灭国民党青年军的一个团,解放了宁海县城和石浦港。8月底,所部隶属二十二军,担负从南侧攻击舟山群岛的任务。遂开赴象山港西侧进行紧张繁重的渡海作战准备。10月,二十二军攻占了金塘岛。胡炜率部抢占六横,并相机攻占其它岛屿。当了解到六横岛敌交警第九纵队和青年军一部1000余人,全部退至桃花岛时,他果断发起桃花岛攻击战。在攻击战中,他采取中央突破,翼侧配合,登陆后先分割包围、抢占渡口、断敌退路,再逐个歼灭的战术,一举获胜。战后,第七兵团、二十二军和二十一军均贺电嘉奖,称赞桃花岛战斗是“抓紧战机、大胆突击,以迅速果敢动作,实行插断,获取胜利的典范”。11月胡炜率部发起登步岛攻击战,歼敌4700余人,胡炜之六十一师伤亡1000余。翌年5月,舟山之敌逃往台湾。6月,胡炜挥师进驻温岭县,担负剿灭残匪,建立政权,巩固海防的任务。
1952年10月,胡炜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参谋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负东线防御任务;金南反击战役后,担任朝鲜东海岸及西海岸的海防任务,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1959年人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2年毕业后,历任二十一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政治委员、军长。1969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十一军军长。197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少将。他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奖章,并当选为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