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植 业
【夏粮生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1997年,全区夏粮收获面积870.08万亩,平均亩产316.0l公斤.总产27.5亿公斤,其中小麦830.31万亩,平均亩产316.87公斤,总产26.31亿公斤。单产、总产首次突破300公斤和25亿公斤大关,分别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6年增长20.1%和21.8%,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
l997年夏粮生产有四个特点;一是播种基础好,管理及时。由于麦播前墒情好.整地质量好于往年,半冬性品种从10月5日开始播种,10月24日春性品种基本播种结束,达到了适时播种,足墒下种,一播垒苗。11月上、中旬,全区持续阴雨,降水量达到182.7~26l.5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多80%左右,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越冬期前的12月18日调查,一、二类苗麦田面积不足80%。通过以中耕、追肥、化学除草为中心的及时管理,促进苗情转化,春季一、二类苗麦田面积上升到89.3%.比冬前增加近10%。二是小麦成产三因素比较协调,同上年比两增一平。全区小麦平均亩成穗33.03万,比上年增加l.0l万;穗粒数32.05粒,增加3.7粒;千粒重36.76克,基本持平。与前5年平均值相比,亩穗敬增加3.65万;穗粒数增加2.9粒;千粒重增加2.76克。三是全面均衡增产,高产典型多。全区10个县、市夏粮总产均比上年增产且创历史最高水平,与历史最高年份的总产相比,遂平、确山、平舆、正阳、上蔡5个县增产幅度在25%以上;泌阳、汝南、驻马店市增产20%以上;西平县增产l6.9%新蔡县增产7.9%。西平县夏粮平均亩产363公斤,创全区县级夏粮单产最高水平。据农业部门调查统计,全区小麦亩产在350~400公斤的面积为257.7万亩;401~450公斤的102.6万亩;451~500公斤的有26万亩;500公斤以的7.27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以上的多、镇38个,其中西平县的二郎、盆尧、重渠、五沟营、师灵和汝南县的水屯等乡镇,小麦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西平县重渠乡贾桥村3700亩小麦.平均亩产437公斤;五三农场的18860亩小麦,平均亩产423.4公斤;上蔡县白圭庙原种场450亩小麦,平均亩产447.7公斤;正阳农场三分场的75亩小麦。品种为豫麦18-64系,平均亩产达540公斤。四是气象因素利大干弊。播种期底墒好,冬春温度高,灌浆期光、热、水适宜,成熟、收获期无干扰。小麦全生育期(10~5月,下同)大于2℃积温2148.4℃~2700.4℃,比常年偏高13l.l~273.1℃}降水量345.3~576.1毫米.偏多64.2~190.l毫米;光照1208.7~1332.1小时,上蔡县与常年持平,泌阳、确山、西平县偏多24.3~112.l小时,其他县、市偏少15.5~61.5小时。主要天气阶段对小麦的影响是:10月上旬普降中雨,小麦足墒下种,一播全苗;11月下旬到2月上旬温度偏高.光照充足,墒情适宜,有利于小麦生根增蘖;返青期后,温度回升快,2月中旬、3月中旬和4月上旬又普遍降水,对小麦拔节、孕穗十分有利;4月中旬至5月初.全区持续无雨,温度偏高,土壤失墒快,大面积麦田出现旱象,对小麦扬花不利,5月7~13日,全区又降水14~93毫米,缓解了旱情,有利于灌浆,但此期出现了一段低温天气,日平均气温在14.4~19.7℃,温层较小,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加之5月中、下旬温度偏高.有轻度干热风,小麦灌浆受阻,造成部分小麦穗上部秕粒增多,粒重下降,5月下旬降水偏少.对小麦收获有利。1997年夏粮生产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一是统一供种面积小.部分品种混杂退化严重.特别是后期调入的种子纯度不高;二是杂草危害严重,化除面积小;三是土壤处理面积小,地下害虫、吸浆虫防治效果差,忽视前期纹枯病的防治;四是钾肥施用面积小,土壤缺钾,影响产量的提高;五是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小。同时还存在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不强等问题。建议在明年夏粮生产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狠抓技术培训,实施种子工程、无草害工程和补钾工程.扩大精播、半精播面积.搞好病虫综合防治,继续组织高产开发,实现夏粮稳产、高产。(王治安 李宝山)
【夏粮丰产的基本经验】 1997年,夏粮丰产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是夺取丰收的关键。地委、行署领导对夏粮生产十分重视,从备播、播种、管理到收获。各个环节都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上年麦收后,地区农业局于6月份主持召开了全区夏粮生产总结会,认真分析总结夏季粮油生产形势和经验,讨论确定1997年夏粮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关键技术措施.制定生产方案。7月份,地区相继召开了统一供种工作会,高温堆肥现场会,随后.行署抽调农业部门10名领导干部和10名技术人员.组成小麦备播工作组,深入各县、市检查督促备播工作。9月27日省小麦备播现场会后.行署于当天下午在汝南县召开了收秋腾茬现场台。10月2日,行署发出《关于加紧腾茬整地,充分做好麦播准备的紧急通知》,10月4日.在西平县召开了麦播整地现场舍,会议提出了“抓住关键,加快速度,保证质量”的总体要求,对全区小麦播种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麦播后.地区农业局组织地、县农技人员在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1996~1997年度麦田管理技术意见》。12月26日,针对当时麦田渍害、杂草丛生和少数麦田脱肥严重的实际情况,行署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麦田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1997年3月29日,行署在汝南县召开7全区温棚生产暨麦田管理工作会议,王振国副专员着重安排了以”一喷三防”为主的小麦中后期管理工作。4月25日,省政府小麦病虫害防治紧急电话会后,地委、行署紧接着召开会议.陈振江副书记、王振国副专员分别安排了麦田病虫害防治工作。5月4日.行署下发了《关于加强麦田后期管理的紧急通知》。5月27日,地委书记刘心铭、行署专员马万令共同签发明传电报,要求各县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三要”生产作为当前村的一项中心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小麦从5月25日开始收割,6月3日基本结束,比常年提前5~7天,由于机械收脱面积扩大,收获期缩短2*3天,保证了丰产丰收。
二、备播工作抓的实,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先决条件。从上年7月份开始,各级涉农部门积极努力,狠抓备插物资和技术培训工作。一是积极组织种子供应,根据区内麦收季节遇雨,自留种子质量差的实际情况,全区种子系统从豫北等地共采购小麦良种2033万公斤.加上区内的原(良)种场产种和农技、科研单位备种,为麦播提供了充足种源,保证了全区300万亩小麦统一供种任务的完成;二是大力开展积肥活动,为麦油播种准备优质农家肥,全区共积造土杂肥2140万方,其中高温堆肥1564万方;三是筹备化肥、农药、柴油等备播物资。据统计,全区共备氮肥(折碳铵)53.56万吨,为需要量(按50公斤/亩计)的lll.4%;磷肥(折过磷酸钙)35.86万吨,占需要量(50公斤/亩)的74.6%;钾肥(折氯化钾)1.87万吨,占需要量(10公斤/亩.施钾面积540万亩)的34.6%;备农药86吨,柴油1.75万吨,基本满足麦油播种需要;四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水平。地区农业局组织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专家撰写麦油栽培训技术讲座资料,在《驻马店日报》上连续登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反复播放。各县市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止9月底,全区共培训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124.6万人,印发技术资料95.4万份。
三、落实关键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基础。全年主要落实了六项技术措施。一是推广良种,实行统一供种。小麦品种以豫麦21、豫麦41、豫麦18为主.面积分别为301.7万亩、105.5万亩和287.6万亩,三大主导品种占麦播面积的83.7%,西安八号种植面积由上年的206。2万亩压缩到62.9万亩。全区统一供种286.1万亩,比上年增加62.9万亩,种子包衣22.3万亩。另外,建立原(良)种繁育基地18.29万亩.其中原种生产基地6.69万亩,良种生产基地11.6万亩,可生产原良种5000万公斤。二是扩大深耕面积,提高整地质量。全区机耕面积14.4万亩,其中深耕34l.9万亩,分别占夏粮面积的93.6%和39.09%。在领导干部示范田,高产开发田和其他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推广畦田积98.7万亩。三是推广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针对全区土壤缺钾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小麦施肥的原则是: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比,特别强调钾肥的施用,改“二元”配方为“三元”配方,改一炮轰为分次施肥,推广化肥深施。全区肥料施用面积、投人总量和亩均施肥量均有所增加.农家肥施用面积845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投入总量2140万方,增加540万方亩均2.53方,增加0.05方;氮肥全部施用,投入总量(折碳铵)42.8万吨.较上年增加1.8万吨,亩均503.35公斤,增加2.35公斤;磷肥施用面积765万亩,较上年增加17万亩.投入总量(折过磷酸钙)35万吨,增加2.5万吨,亩均46.08公斤,增加2.63公斤;钾肥施用面积252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吨,投入总量为(折氯化钾)1.8万吨,增加0.3万吨.亩均7.14公斤,增加0.35公斤。全区共推广配方施肥687.4万亩,其中优化配方施肥245万亩,化肥深施243.4万亩.秸秆还田86.2万亩。四是推广机播和精播半精播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全区推广机播面积611.4万亩,占麦播面积的73.6%.其中精播半精播面积349.2万亩,每亩播种量一般在8~10公斤。五是推广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全区共推广药剂拌种815.3万亩,土壤处理271.8万亩.分别占麦播面积的98.2%和32.7%。六是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全区共落实间作套种预留行318.7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8.4%。
四、加强以中耕、追肥、化除病虫防治为主要内容的麦田管理工作,是夺取夏粮丰收的保证。由于小麦播种后连续阴雨,大多麦田土壤板结,杂草丛生.部分田块底肥不足表现脱肥,或因溃害影响,苗质弱,根系发育不良。因此,麦田管理工作在搞好查苗补种的基础上,狠抓中耕破板、追肥和化学除草,全区麦田普遍中耕一遍.中耕两遍的230万亩,追肥554.8万亩,占麦播面积的66.8%,化学除草318.2万亩,比上年增加111.2万亩,占38.3%。3月初至4月中旬,全区因阴雨天气多。田间湿度人,小麦纹枯腐、叶枯病、土传花叶病、锈病、白粉病和红蜘蛛、蚜虫、吸浆虫等病虫相继发生流行。病虫发生总面积270l.9万亩次,达到防治标准的1267.3万亩,防治面积1937.2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71.7%.其中统一防治1437万亩次.占防治面积的53.2%;综合防治63l.5万亩,占小麦面积的76.1%。结合病虫防治.组织进行“一喷三防”708.01万亩,超额完成了省分配的690万亩的任务。
五、组织“一优双高”开发,搞好科技示范田,带动了全区夏粮生产的全面增长。全区共落实小“一优双高”开发200.2万亩,平均亩产386.9公斤,比上年开发区亩增产60.8公斤.增长18.6%.比全区平均单产亩增产70公斤,增产22.l%。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各级领导下部积极搞好示范田,全区共落实面积114.5万亩,其中地、县两级39.2万亩.乡级75.3万亩,平均亩产402公斤.比全区平均单产增产85.1公斤。同时,地区承担国家农业部1996~1998年小麦丰收计划项目40万亩,落实在上蔡、西平两县的10个乡(镇),面积45.5万亩,平均亩产388.1公斤,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14.7公斤,增长4l.95%,共增收小麦5383.3万公斤,一年超额完成了部颁项目增产指标。(王治安 李宝山)
170图
【夏粮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受表彰】1997年,全区有8个县市夏粮总产超历史最高水平20%以上,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有14名在夏粮生产中做出突成绩的先进工作者,受到省人事厅、农业厅通报表彰。
一、受表彰的先进单位(8个):遂平县、确山县、平舆县、正阳县、上蔡县、驻马店市、泌阳县、汝南县 (王治安 李宝山)
二、受省表彰的夏粮生产先进工作者(14人): 李宝山、王治安、万炳民、马国建、陈秋元、郭国栋、雷树民、魏铁栓、郏治国、刘世杨、熊文献、余锡思、赵云立、马国杰 (王治安 李宝山)
【玉米生产】1997年,在遭受严重干旱和多种灾害的情况下,全区玉米生产获得了较好收成。种植面积34l.64万亩,比上年减少29.O万亩,比前三年(1994~1996年,下同)平均增加26.2万亩,总产802705吨,比上年减311507吨,减产28.0%。比前三年平均年总产减少65474.7吨,减产7.5%,平均亩产235.0公斤,比上年减少65.7公斤.减产21.9%,比前三年平均减产40.2公斤,减产14.6%。新蔡县旱情较轻,玉米平均亩产328.0公斤。居全区首位。西平县虽然旱象严重.由于应变措施得力,平均亩产274.6公斤,居全区第二位。泌阳县旱情最重.平均亩产l35.4公斤,居全区末位。1997年高产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应用及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都取得了新突破。一是实施的农业部玉米“丰收计划”、国家科委下达的“竖叶型杂交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应用”、河南省夏玉米高稳优低研究、河南省夏玉米“112工程”、驻马店地区夏玉米亩产500~700公斤栽培技木模式研究应用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都完成了经济技术指标。二是加大玉米当家品种“登海”1号、掖单22号玉米杂交新品种的研究力度,多点试验示范都取得了有价值的宝贵资料,三是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相结台的技术联产承包取得明显效果。四是“百、千、万”亩创高产竞赛活动成效显著。其中西平县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460.4公斤,千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534.8公斤,百亩高产方平均亩产619.5公斤,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767.8公斤.创豫南最高纪录.五是掖单2号等老品种种植面积压缩,豫玉2号种植面积开始减少,掖单19号、西玉3号、豫玉l8号、豫玉20号、豫玉21号等新品种面积迅速扩大,豫玉23号、豫玉24号、豫玉25号、豫玉26号开始引进区内进行示范,加快了全区玉米第五次品种更新进程,增强了玉米生产后劲,将推动玉米生产的迅速发展。(刘凤群 张建立)
171图
【水稻生产】1997年,全区水稻生产遭受到历史上罕见的讯期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但经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狠抓配套增产技术的落实,仍获得较好收成。全区收获面积35.2万亩,总产146624.5吨,平均单产416.5公斤,面积与上年持平,总产减产540吨,减产0.36%,亩减产1.7公斤,减产0.4%。同时还出现了一批高产典型:新蔡县洼地改水稻4万亩,平均单产559.9公斤,确山县李新店乡夏湾村种植1300亩水稻,平均单产602公斤;泌阳县高邑乡党庄村种25O亩杂交稻,平均单产720公斤;正阳县皮店乡幸寨村籼改粳种植优质稻豫粳6号2700亩,平均单产520公斤,并初步实现了“北有原阳,南有正阳”优质大米的夙愿。在水稻生产中,狠抓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了三系杂交稻Ⅱ优838、特优559等组合,常规稻推广新品种豫梗6号、豫粳7号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搭配种植豫籼3号等。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落实面积15.2万亩,平均单产502.9,公斤,总产76440.8吨,比常规育秧法亩增产61.4公斤,增产13.9%。推广此项技术,增产稻谷9332.8吨。(陈德林 张凤影)
【大豆生产】 1997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119.2万亩,比上年增加8.46万亩,比前三年(1994~1996年,下同)年均减少20.l万亩;总产100006吨,比上年减少26920吨,减产21.2%,比前三年年均减少49705.7吨,减产33.2%;平均亩产83.9公斤,比上年减少30.7公斤,减产26.9%,比前三年年均亩产减产21.3公斤,减产20.2%。上蔡、泌阳两县种植面积最大,分别为27.255万亩和26.595万亩。正阳、新蔡两县平均亩产最高,分别为117.7公斤和107.6公斤。西平县二郎乡二郎村委段庄村平均亩产突破150公斤。该村段德厅种植1.5亩大豆,由于管理精细,并于初花期喷洒维他灵8号,单株结荚数、荚粒数和粒重比较协调,平均亩产突破200公斤。在大豆生产中主要推广了以下几项技术:一是中豆19号、科丰34号等主导品种突出,覆盖面达到75%以上;二是降低了种植密度,合理密植面积由上年的70%提高到80%以上;三是防治造桥虫、虫荚螟面积由上年的45%,提高到56%以上;四是采取了加大行距和宽窄行种植方式,基本上扭转了三条腿耧满耧下的习惯,五是大力推广化学除草。(刘凤群 张建立)
【红薯生产】1997年全区红薯收获面积77.36万亩.比上年减少2.07万亩,比前三年(1994~1996年,下同)平均减少1.89万亩;总产204920吨(折粮,下同),比上年减少15216吨,减产6.9%,比前三年平均增加6590.7吨,增产3.3%,平均亩产264.9公斤,比上年减产12.5公斤.减产4.5%,比前三年平均增加14.5公斤,增产5.8%。新幕、泌阳两县种植面积最大,分别为23.22万亩和18.36万亩。西平、汝南、新蔡和正阳县平均亩产突破了300公斤,其中汝南、新蔡县平均亩产分别为354.6公斤和320.O公斤。泌阳、新蔡、上蔡三个红薯主产县,把红薯生产作为特色农业.建立红薯生产加工基地.向产业化推进。新蔡县投资2000多万元,在掌村镇建起一座系列加工厂,延长红薯深加工链条,在古吕村形成了功能齐全的“三粉”加工和批发交易市场,拓宽了流通领域,对活跃农村经济起着重大作用。红薯先进裁培技术有大的提高:扩大了高淀粉含量的豫薯七号种植面积;种植密度更加合理;大力推广了增施钾肥和配方施肥面积,化促化控等新技术也得取了广泛应用。(刘凤群 张建立)
【花生生产】1997年,由于在花生生育期间持续干旱,造成花生产量下降。全区收获面积209.52万亩,总产370536吨,平均单产176.85公斤.与1996年相比面积减少14.27万亩,总产减少86503吨.单产降低27.15公斤,减产13.31%。花生减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气象因素,全区大部分县市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几乎无降雨,此时正是春、夏播花生的下针期,造成花生营养体小,开花量少,果针下扎困难.单株结果数减少;二是田间水利基本建设滞后,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保灌面积小,影响花生均衡增产。在大灾之年,仍涌现一批高产典型:如平舆县西洋店乡的1.2万亩花生,平均单产225公斤;该县老王岗乡黄湾村种植1200亩夏花生,平均单产350公斤;正阳县有12个村亩产超过300公斤,有95个农户亩产超过400公斤。在生产上主要落实了以下技术措施:一是选用对路高产品种,主要推广中大果优质高产品种鲁花九号、鲁花十三、8130、豫花六号、豫花四号,示范推广了中华二号、中华四号,优势品种种植面积185.07万亩,占花生播种面积的88.33%;二是力争早播。充分利用油菜、夏杂等早茬,并采取麦垅点种、间作套种等形式,扩大早播面积,早茬播种面积达到86。57万亩,麦垅点种2l.17万亩,6月5日前播种面积达180.94万亩,占花生播种面积的86.36%;三是合理密植,改等行单粒为宽窄行双粒播种,每亩10000~11000穴;四是科学配方施肥.花生除施用氮、磷、钾外,还需一定量的钙。1997年在花生生产中,重点推广了四元配方,即在亩底施农家肥2~3方的基础上,施碳钕25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石膏粉10公斤;五是推广化学除草91.17万亩。 (王玉霞 王永克)
【油菜生产】 1997年。全区油菜籽获得较好收成。全区收获面积92.10万亩.总产12361.lO万公斤.平均亩产134.21公斤,与上年相比.面积减少8.85万亩,总产增加426.30万公斤,增产3.57%;平均亩产增产16.08公斤,增长13.62%,并涌现出了许多亩产超过150公斤的高产典型。汝南县实施的油菜“丰收计划”项目5.2万亩,平均单产151.20公斤,较前三年(1994~1996年)平均增产26.90公斤,增产了22.13%;遂平县沈寨乡砖桥村827亩油菜,平均单产达到203公斤。杂交优质油菜配套技术研究与利用有新进展:一是进行了杂交优质油菜的品种比较试验、配方氮肥试验、增施硼肥试验及配套栽培生产技术研究等.积累了技术资料;二是加大了以华杂3号、华杂4号为主的杂交优质油菜示范推广力度,示范推广面积15.6万亩;三是开展的“百亩方”高产示范区.获平均亩产221.6的好收成。在油菜生产中,主要落实了以下几项关键技术措施:一是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推广了秦油二号、郑杂油一号以及华杂3号、华杂4号等杂交优质油菜新品种、一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由于秋播期间,区内雨水充沛,土壤墒情好.为油菜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大面积推广了配方施肥和增施硼肥技术;四推广应用了化学调控技术;五是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及时防治病虫害。 (胡国安 王永克)
【芝麻生产】1997年,在遭受严重干旱和多种灾害的情况下,全区芝麻生产在大灾之年仍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全区收获面积133.47万亩,总产5428.9万公斤,平均单产40.68公斤。与上年相比,面积扩大10.39万亩;总产减少229.2万公斤,减产4.06%;平均亩减少5.32公斤,减产ll.57%。造成芝麻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6至9月份持续干旱的情况下,由于保灌面积小,导致芝麻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芝麻生长发育。在大灾之年仍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上蔡县东洪乡“百亩芝麻高产田”平均单产96.3公斤,平舆县西洋店多“千亩芝麻丰产田”平均单产98.5公斤。在芝麻生产中重点落实了五项技术措施:一是重点推广豫芝4号、六号、八号及中芝七号等优良品种;二是充分利用油菜、夏杂等早茬,抢时早播。6月5日前全区芝麻播种面积达78.3%;三是推广沟厢栽培,合理密植;四是推广应用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化调化控等实用增产技术;五是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及时防治芝麻病虫害。(胡国安 王永克)
【植保工作】 1997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属中度偏重发生年份,全区共发生各种病虫草鼠7209.17万亩次,其中小麦2924.01万亩次,玉米507.05万亩次,大豆267.27万亩次,棉花581.46万亩次,水稻158.53万亩次,花生312.54万亩次,芝麻107.98万亩次,油菜l04.55万亩次.烟草17.39万亩次,瓜果蔬菜301.87万亩次,蝗虫255.20万亩次。草害1436.94万亩次.鼠害745万亩次。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一是发生种类多,面积大,发生面积是近年之首;二是小麦病害重于虫害.秋作物虫害重于病害;三是次要病害上升为重要病害,小麦纹枯病成为小麦生产第五大病害;四是已被控制的病虫害有所回升如小麦吸浆虫、小麦土传花叶病等。因夏秋雨季干旱,8~10月持续高温,继1994年再次出现了蝗虫第三代,棉铃虫第五代,在遂平、西平、上蔡发生第三代蝗虫60万亩,并完成世代,造成18万亩麦苗受害。由于各级领导重视,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防治,成效显著。小麦病虫草害防治面积达3046.99万亩次,增收小麦3.26亿公斤,为全区小麦创历史高产提供了保障;防治蝗虫140万亩次,挽回损失3184.47万公斤;棉花病虫防治877.56万亩次,挽回损失1711.9万公斤;油料防治病虫面积347.43万亩次.挽回损失4746.9万公斤;蔬菜防治病虫面积148.7万亩次,挽回损失38302.45万亩次;防除草害817.6万亩次,挽回损失9295.5万公斤。防治鼠害面积31.40万亩次,挽回损失347.46万公斤。 (骆景霞 张凤影)
【植检工作】1997年,全区的植检工作以保护农业安全生产为宗旨,全面开展了产地,调运和市场检疫。全区农作物产地检疫面积15.75万亩,合格种子387.74万公斤,省内调运检疫各类种子2067批次.计2355.2万公斤;省间调运检疫各类种子865批次,计787.3万公斤;同时,还对900亩苗目开展了产地检疫,拓宽了检疫领域,为全区植检工作全面开展打开了新局面。在检疫执法过程中,共查处违章调运93批次,查处种子39.3万公斤,打击了违章调运的经营者。参加了省站组织的对新发检疫对象小麦全蚀病、苹果绵蚜、小麦腥黑穗病的普查工作;参与了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大面积防治美洲斑潜蝇提供了科学依据;1月份,全区植检人员参加了省厅组织的综合法律考试和专业法律考试.合格者获得了上岗执法证。(刘 启 崔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