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邮 电
第一节 邮 路
一 省县邮路
民国以前,汝南邮驿传递线路有5条:由开封至周家口,再到驻马店,由驻马店再至汝南。开封~周家口~驻马店,逐日班,全长320公里。驻马店~汝南,全长32公里,初为逐日班,邮件由汽车载运,遇阴雨天气,仍用邮差运递。后改用自行车班,每班4人,逐日往返对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通快差邮路。
二 县间邮路
汝南至正阳,全长49公里,对发班,每日1班,每班2人;汝南至上蔡,全长32公里,对发班,每日1班,每班2人。只开通较短一段时间;汝南至新蔡,全长69公里,始为步行班,后改为车子班,逐日班,每班2人;汝南至沈丘,全长160公里。为逐日班,对发班,每班2人;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占领驻马店,汝南至驻马店邮路曾一度中断。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驻马店开办至各县的汽车邮路,其它邮路废止。
三 县内邮路
始于民国。自县局出发有城北、城南、城东、城西方向4条邮路,每条长约80公里,邮差1人,每3日1班,为步行班。
四 干线邮路
1949年,县局有投递员2人,分南、北两个半部投递段,均为步行班,每6日1班。1950年,干线邮路为10条:汝南至西洋店段邮路,经淇沟店,为逐日班,往返70公里;汝南至杨埠段邮路,经郭楼、平舆,为间日班,往返90公里;汝南至万冢段邮路,经龙王庙、庙湾、射桥、寺耳埠口,为逐日班,往返70公里;汝南至玉皇庙段邮路,经新集、留盆,为逐日班,往返45公里;汝南至楚铺段邮路,经金铺、张楼、王桥,为间日班,往返70公里;汝南至韩庄段邮路,经老君庙、康店,为间日班,往返80公里;汝南至辛集段邮路,经野猪岗、官庄、和孝,为间日班,往返80公里;汝南至正阳段邮路,经臻头河、殷店、马乡、赖屯,为逐日班,往返100公里;汝南至新蔡段邮路,经李旗屯、万金店,为逐日班,往返140公里;汝南至余店段邮路,经白龙王庙、王岗,为间日班,往返70公里。1951年,汝南、平舆分治后邮路调整为6条:汝南至玉皇庙段邮路,经金铺、留盆,为逐日班,往返90公里;汝南至楚铺段邮路,经张楼、王桥,为逐日班,往返90公里;汝南至韩庄段邮路,经老君庙、康店,为逐日班,往返90公里;汝南至和孝段邮路,经野猪岗、常兴,为间日班,往返90公里;汝南至赖屯段邮路,经臻头河、三桥、殷店、马乡,为间日班,往返76公里;汝南至余店段邮路,经沙口、柳林铺、王岗,为间日班,往返70公里。
1954年,始使用自行车。1970年,取消步班,全部使用自行车递送。1974年,县内邮路始使用摩托车,分东、西、北3路,均为逐日往返班,到1979年,因车况、路况差,随取消。从1980年开始又改用自行车投递,直至1985年未变。邮路则调整为6条:老君庙~韩庄,长18公里;三桥~官庄,长15公里;金铺~留盆,长12公里,马乡~和孝~常兴,长19公里;水屯~罗店,长20公里;三桥~王岗~余店,长22公里。
五 城市投递线
民国时县城投递信差有2人,分东西两个投递班,投递路线长21公里。
1949年,汝南初解放时,有投递员2人,分东西2个投递段投递信函。1954年,城市投递配自行车,1977年增加到3人,到1985年增加到4人,分东西南北4个投递段,每日投递1次,直投到户,投递路线长45公里。
六村级邮路
1951年,开始投递邮件至各村队,1953年,基本普及县至各乡村集镇。1957年,县乡邮路6条。
1985年,全县邮路达48条,其中县投乡邮路6条,城市邮路4条,汽车邮路5条,自行车农村投递邮路29条,营业兼投递邮路3条,农民代办所邮路1条,投递路线总长度1307公里。
第二节 邮政业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汝南始设立邮递代办所,办理接收投递平常信件及挂号、包裹。民国时期,又逐渐增办了汇兑业务,航空信函业务。汝南解放前夕,又开办了邮政储金业务,数量不大。
建国初期,县邮局开办有信函、包裹、汇兑3项业务。信函有平信、挂号信、航空信、印刷品、明信片等,包裹和汇兑仅有普通包裹和普通汇款。1950年,邮局增办了报刊订销业务。自1951年开始,又陆续增办保价信、保价印刷品、特种挂号信函、国际平信、保价包裹、快递小包、保价快递小包及国际包裹等。1957年4月,开办机要通信业务,第二年3月,开办电报汇款业务。1949年至1950年,人民邮电处于初期阶段,业务量小,1951年以后,随着业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和充实,业务量逐年增大。1985年底,办理出口函件达83.3164万件,办理出口包件1.0732万件,办理出口汇票2.1763万张。
第三节 报刊发行
民国时期,商民赵善亭经营的“五州派报社”为县内最早的报房。经营的报纸有《申报》、《新闻日报》、《文汇报》、《大公报》、《河南民报》、《河南民用日报》等。报纸主要是投递到户,部分在馆零售。日发行量约四、五百份,订阅者多为官吏、乡绅、军界及知识界人士和乡下一些学校。订阅办法大都是在报馆预订,报馆按期向各地报纸发行处订购,通过邮局按邮件寄递。
另有一家朱姓商民经办的报馆主要发行《汝南日报》、《大纲报》。
1950~1958年,邮局发行的报刊种类、发行数量逐年增加,《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发行到大队,报纸期发数达25300份,累计份数达3104100份;杂志期发数8600多份、累计份数达113400多份。“文化大革命”期间,报刊的发行种类和发行量大幅度下降,仅有“两报一刊”和地方性报纸发行。1966年报纸期发数下降到6100份。1976年以后,经济建设、科技知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报刊竟相涌现,报纸、杂志的期发数逐年上升,1978年,报纸期发数14700份,杂志期发数15300份。到1985年,报纸期发数达41520份,杂志期发数70570份。
第四节 机要邮件
党、政、军机关的机要通信的收寄和投递工作在1957年以前,由军队及地方党委办理,实行免费寄递。自1957年9月1日起,将此项工作移交县邮电局,邮局设专职机要员1人,收寄县委、县政府、公安局、检查院、法院、人武部及县驻军单位的机要文件。后来,业务范围又扩展到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要信件。1985年,办理机要文件341件,其中计费339件。
第五节 电报
民国12年(1923年),县电报局成立,主要从事田维勤部及汝南政务电报。1933年有“莫尔斯”发报机2部,电报电路通驻马店、信阳、漯河、潢川。
建国后,电报业务项目有防空电报、气象电报、特种电报、水情电报、军政电报、公益电报、新闻电报、公务电报、普通电报、汇款电报共10种。电报费用,自建电报局以来,变化较多。
电报投递区域和长途电话传呼区域基本相同,电报业务量1950年为230份,其中计费200份,1957年11000份,1965年15100份,1975年30100份,1980年34990份,1985年达49464份,其中计费48157份。
第六节 电话
一 长途电话
民国年间,长途电话有普通长话、加急长话和定期长话三种。普通长话每5分钟0.35元,加急长话加倍,定期长话视受话人距电话所在地远近,承交脚力费,讲话价费仍与普通长话相同。
1949年以后,长途电话业务项目有代号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电话8种。特别业务项目有预约电话、预告电话、会议电话及出租电路、租杆挂线、代维业务等。长途电话资费是按次计算,即3分钟为1次,以此类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途电话费一律按分钟计算,1983年,恢复按次计算。长途电话的传呼区域是根据上级规定及本县实际情况划定,经上级审批后执行。长途电话业务量1950年4200张,其中计费3300张,1985年发展到35917张,其中计费33976张。
二 市内电话
1949年以前,县环境电话处不对外营业,来往电话不作记录,不收费,专为国民党县政府机关服务。1949年以后,县邮电局陆续开办的市话业务项目有普通电话正机、副机及附件、同线电话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分机、中继线、专线、临时电话、租用电话、租杆挂线、租用管道、代维用户机线设备共12项。根据县实际情况,经上级局批准,市内电话营业区域分为基本营业区域和营业区域。市内电话业务量1951年有19户,其中计费15户,1985年发展到327户,其中计费306户。
三 农村电话
农村电话的业务项目有农村普通电话、会议电话、租杆挂线、租用线路、出租代维,兼办电报、长途电话等业务。1955年以前,农村电话实行免费通话,自1956年开始,实行计费通话,全县实行固定话费制。农话业务量1955年为26户,其中计费26户,1985年发展到802户,其中计费759户。
第七节 设备
一 邮政设备
民国时期,县邮政局设施十分简陋,有1张营业办公桌,5枚日戳,其中1枚是火漆戳,铜夹钳1把,墨油盘5个,秤、橡皮垫和算盘等业务用品,邮件运递多系邮差身背、担挑。1950年,邮运仍主要靠人背、担挑,邮件过多时,雇大车运输。1951年,县邮电局始配备了自行车8辆,1953年增至13辆,1958年,局自行车增至27辆,实现了乡邮投递自行车化。1970年,取消步班,全部实现邮运自行车化。1975年,县局配备了摩托车,干线邮路始用摩托车邮运。1980年,因车路情况差,摩托车停用,仍使用自行车邮运,当时自行车发展到47辆。1984年,局配备邮运用北京吉普车1辆。1985年,局有汽车1辆,摩托车1辆,均为备用,自行车57辆。
二 电报设备
民国12年(1923年),旧电报局有“莫尔斯”报机1部,民国22年(1933年)增为2部,电路有西通驻马店干线1条,其它发往各处的电报均由驻马店接转。民国28年(1939年),增设汝南至潢川直通报路1条。1949年,电信营业所开通汝南至新蔡、汝南至上蔡、汝南至驻马店3条长途报话线路。到1959 年,汝南的电报用电话传至信阳局拍发。1959年6月,始装振荡式人工报机1部,电报电路有5条(实线)。1964年又增装1部,电报电路调整到3条。1975年装备BD055型电传打字机2部,电报电路减至2条。1979年,县局又配备15瓦电台2部,1部备用,增设1条无线电路。1985年,局有6~8路载报机1部,电传打字机2部,电传机2部,电报电路3条,其中有线2条,无线1条。
三 电话设备
(一)长途电话设备
民国12年(1923年),县电报局装有30门长途交换机1部,可通驻马店局。民国28年(1939年),增设汝南至漯河电路1条。1932年,县环境电话处初设20门交换机1部,后又添10门交换机1部,均为西门子式。民国34年(1945年)后,添40门瑞典式交换机1部。有北通上蔡,西通遂平,南通正阳,东通新蔡4条线路,后又架设了至驻马店线路1条。电话线路均为单线,线条是12#、14#铅线,电杆均为木杆。抗日战争至县城解放期间,电话设备多被毁坏。1953年,县邮电局的长话、市话、农话合设一处,容量34门,长途电话电路4条。1954年始安装长途交换机1台,容量30门。1979年,由磁石30门改装为共电式20门。1971年,局安装2部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会议电话终端机,开通至驻马店的长话电路。1979年增装1部12路载波机,开通直达郑州的长途电路和至上蔡、平舆、正阳的直达及转接电路。1985年,局有共电式交换机1部,载波终端机3部,其中单路2部,12路1部,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长途电话电路7路,其中载波电路6路。
(二)市内电话设备
1949年,县人民政府电话班有30门交换机1部,开有市内电话和通往各区及一些重要集镇的电话。1951年,磁石交换机容量34门,有用户58户,市话杆路2杆公里,架空明线3.35对公里。
1955年,市话交换机发展到100门,有用户71户,市话杆路3.5杆公里,架空明线17.2对公里,电缆皮长0.8公里,电缆芯线长度23.6对公里。1979年,交换机发展到300门,有用户238户,市话杆路21杆公里,架空明线47对公里,电缆长度7.13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339.7对公里。1980年,局安装自动交换机720门,实占287门,用户254户。1985年,市话用户327户,实占门数405门,市话杆路长度25杆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52对公里,电缆长度7.1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340对公里。
(三)农村电话设备
1949年至1953年,局有1部交换机,容量24门,1954年拥有2部交换机, 容量为110门,杆路总长度143.2杆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03.65对公里。1958年,有18部交换机,总容量为1100门,杆路总长度1219杆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098对公里,1960年,安装了12部会议电话终端机,1974年安装了26部载波电话终端机和20部会议电话终端机。“文化大革命”期间,农话线路发展停滞,长年失修。1975年,铺设电缆2.8皮长公里,杆路总长度达1012杆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169对公里。1985年,电话交换机容量1360门,实上数705门,载波电话终端机10部,电话机总数533部,接入邮局交换机上的493部,杆路总长度1131杆公里
,架空明线线条总长度1391对公里,电缆长度14.8皮长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