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51年4月复置平舆县,平舆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平舆人民在中共平舆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50年代初,翻身的劳动人民,扬眉吐气,忘我劳动。但由于家庭经济底子薄,无力扩大再生产,仍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党和政府发动群众,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商业供销合作社,使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3077万元,是1949年2223万元的1.4倍。1953年至1955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全县各项事业都取得辉煌成就。1958年搞“大跃进”,刮共产风、浮夸风,使经济发展受到挫折。1963年至1965年,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工农业总产值4151万元,比1957年增长16.6%。“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县各方面虽受很大干扰,但全县人民仍坚持生产劳动,使国民经济在困境中依然有所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路线,纠正了“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本县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41040万元,比1978年增长165.1%;国民收入24999万元,比1978年增长195.1%;工农业总产值36355万元,比1978年增长186.3%;财政收入756万元,比1978年增长138.5%;人均国民收入304元,比1978年增长159.3%。
平舆以农业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57.5公斤,棉花5.5公斤,芝麻16.5公斤。1949年后,平舆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改变生产条件。针对本县低洼易涝、水旱灾害频繁的特点,大搞除涝兴利工程,增强抗灾能力。先后治理了洪河、汝河,疏浚了两河支流,开挖5000多条排涝沟,兴建除涝桥涵1.6万多座,基本形成了沟、港、河相通的防洪排涝体系。同时修建宿鸭湖灌溉渠干渠2条,支渠、农渠653条,总长2700公里;打机井、砖井2.2万眼,兴建机电灌站47处,至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2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至1987年,全县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5000多台,机耕面积达7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7%。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普遍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0年以后,全县逐步推行和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9126万元,是1978年的2.7倍;粮食总产量32038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县经济林发展到7800亩,“四旁”植树870万株,达到平原绿化规定的标准;大家畜发展到16.5万头,生猪8.9万头,山羊16.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4949万元,比1978年增长223.5%;副业产值达到2323万元,比1978年增长319.7%;渔业产值达到229万元,比1978年增长504.8%。
平舆粮食作物主产小麦,年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8%。1987年,全县播种小麦82.9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0%,总产15511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8.4%。农民普遍以小麦为主食,粗杂粮主要用作饲料。经济作物白芝麻是本县的优势产品。白芝麻籽粒饱满,色泽纯正,出油率高,播种面积大。平舆是河南省芝麻生产基地县,也是全国芝麻生产基地县之一。为发展芝麻生产,县农科站、种子公司和一些乡都有芝麻良种实验基地,培育的优良品种“河南1号”、“豫芝2号”,推广省内外。
本县工业基础差,1950年以前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50年代手工业发展较快。1958年县属集体工业上升为地方国营工业,60年代初,对工业进行整顿,实行关、停、并、转,保留国营工厂4个。以后国营工业企业稳步发展,到1978年增加到19个。1980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承包经营,与外地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发展横向联系,使本县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87年,地方国营工业企业20家,主要有化肥厂、酒厂、油厂、造纸厂、机械厂、面粉厂等;县属集体工业企业有砖瓦厂、皮革厂、针织厂等18家。全县工业总产值7229万元,比1978年增长3倍。主要产品45种,其中获“部优”、“省优”称号的有白铁剪、永乐仙酒、精制粉丝、小麦淀粉、小磨油等15种。白铁剪、皮张、尾毛加工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1980年以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平舆经济的突破口,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制定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十六字方针,即一个支柱(建筑建材业),两个普及(草编、刺绣),三个发展(猪鬃加工、林果业、水产业),四个重点(白铁剪、皮革、粉丝、食品)。1987年乡镇企业发展到6840个,其中建筑建材企业750个,产值3100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1%,已成为优势行业。高杨店白铁剪厂是河南省生产白铁剪的重点厂家,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古巴等国家。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50年代初期,全县无一条正式公路,1987年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公路网络。县城通往各乡镇道路皆为柏油路面,全长200多公里。县城每日通往各地的班车,东到阜阳、六安、徐州,南通信阳、武汉,北到开封、郑州、焦作,交通便利。1987年全县有运输汽车390多辆,年公路客运量600多万人,货运量90多万吨。
商业外贸有了长足发展。1949年境内仅有80多家私营商业分散在庙湾、杨埠、射桥等主要集镇。1950年后30多年,发展集贸市场30个,1万多个商业服务点以县城为中心分布全县各个乡村,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多成份、多渠道、多层次的商业新格局。1987年纯购进额10312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两倍;纯销售总额11608万元,比1978年增长1.4倍;社会商品零售额13653万元,比1978年增长1.7倍;外贸出口商品14种,金额近700万元。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县国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就业面扩大,收入增多。职工人均工资1978年513元,1987年增加到1042元,年递增6.9%。居民人均消费1980年54元,1987年提高到2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46元,粮食175公斤,1987年增加到163元,粮食300公斤。住房,1978年前农村普遍为草房,1987年大部分变成了砖瓦房、平房,个别富裕户盖起了楼房。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在城乡已经普及,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中、高档消费品已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正在向农村发展。
1951年后的30多年,文教、科技、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49年全县有小学110所,学生11000多名。1987年有高中4所,学生3737人;初中36所,学生18689人;小学263所,学生127606人,普及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均达到93%以上。同时还兴办了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商业学校等成人职业学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1987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3000多人,其中获高级技术职称的8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257人。科研项目增多,并取得可喜的成果。1980年至1987年获省、地区各种奖80多项。科技人员在各条战线上施展才华,为本县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卫生事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发展。1950年以前,境内仅有少数私人药铺.1987年全县有医院21所,医务技术人员1000多人,病床900多张。全县每个村委都有医疗室或个体诊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霍乱、天花、鼠疫三大烈性传染病已经绝迹,麻疹、白喉、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丝虫病等地方病、传染病已趋向消亡,人民健康得到保障。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下。广播、电影、电视、美术、摄影、图书发行等文化活动活跃于城乡。县城有文化馆、电影院、剧院、工人俱乐部等文化设施和豫剧团、马戏团等文化团体。各乡都有文化站、广播站和电影队,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勤劳淳朴的平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加速两个文明建设,全县人民励精图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团结一致,艰苦创业,为振兴平舆经济,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