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畜牧业
第一节 畜牧业资源
平舆的自然环境适宜家畜、家禽生长和繁殖,农民有饲养习惯和技术。传统大家畜有牛、驴、骡、马,小家畜有猪、羊、兔;家禽有鸡、鸭、鹅。全县每年可用于饲养家畜的农作物秸杆约2.83亿公斤,青鲜草约2080万公斤,青干草约353万公斤,可供小家畜食用的树叶约1000万公斤。每年可用于饲养家畜、家禽的精饲料4000至5000万公斤,其中大麦、豌豆、玉米、红薯干3500至4500万公斤,麸皮、饼类约1000万公斤。
第二节 饲 养
一、大家畜
1951年全县饲养大家畜8.3万头,其中牛5.05万头,占60.8%;驴3.14万头,占37.8%;骡、马768匹,占1.3%。1954年大家畜11.92万头,其中牛6.74万头,占56.6%;驴5万头,占41.9%;骡、马1782匹,占1.5%。1955年至1962年,由于大家畜作价入社,集体喂养,管理不善,加之1956年水灾和1959年旱灾造成的饲料不足,由8.54万头减少为5.21万头。1963年以后实行大家畜小槽喂养、养用合一和繁殖奖励的政策,数量逐步回升。1966年至1970年,大家畜由6.33万头回升到7.71万头。骡马回升幅度较大,1970年9836匹,占大家畜总数的12.7%。1971年至1978年,由于水灾和部分大队卖牲畜集资买拖拉机,大家畜由7.77万头下降为6.91万头。骡马数量则继续上升,1978年1.81万匹,占大家畜总数的26%。1979年至1987年,大家畜由农民家庭喂养,责、权、利归饲养者,由7.06万头发展到16.46万头。随着生产、生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大家畜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87年有牛13.17万头,占大家畜总数的80%;驴2.42万头,占14.7%;骡马8731匹,占5.3%。
二、小家畜
猪 1951年底,全县生猪存栏2.5万头,每户平均0.26头。1957年底生猪存栏4.67万头,每户平均0.45头。1958年开始,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集体养猪,无偿集中社员的猪办社、队猪场。1960年底,全县生猪存栏5.21万头,每户平均0.52头。1961年以后,提倡农户养猪,国家收购生猪由“出肉率定等级、毛斤计价”改为“毛斤定等级、毛斤计价”,收购生猪和奖售工业品挂钩。1962年底生猪存栏增长到12.03万头,每户平均1.08头。1963年至1965年,由于派购任务大,奖售工业品不能完全兑现,派购价低于市场价,差价由生产队补贴,1965年底生猪存栏减少为8.68万头,每户平均0.8头。1966年至1978年,提倡大搞养猪积肥,集体养猪和社员家庭养猪并举,实行每头猪每年分给饲料粮10至20公斤,奖售饲料粮10公斤(1971年改为按售猪重量,3斤毛猪奖售1斤粮),1978年底生猪存栏18.54万头,每户平均1.31头。1979年以后,生猪发展数量时多时少,1987年底存栏8.96万头,每户平均0.58头。
羊 平舆主要饲养山羊,大多为槐山羊,皮质优良,名驰江淮。绵羊数量较少,约占总羊数的1.5%。农村无大片草场,农民又无圈养习惯,群羊乱跑,常出现损坏农作物的现象,因此,一些乡村实行断羊,影响了发展。1951年底全县有羊1.1万只,1957年底5.36万只。以后的3年增减数量不大。1961年放宽养羊政策,1962年底发展到17.27万只。1964年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把养羊当成资本主义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养羊数量锐减,到1971年全县只有1.22万只。7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派购,放宽了对养羊的限制,1978年底全县养羊回升到13.68万只。1979年至1987年保持在16万只到18万只之间。
兔 1951年至1978年,年养兔1万只左右。1979年引进良种长毛兔,1981年发展到3.45万只,后因兔毛价格不稳,1987年全县家兔只有2万只左右。
三、家禽
鸡 平舆农村有养鸡习惯,家家户户都养。50年代年养鸡30万只左右,1961年19万只,到1978年底发展到61万只。但鸡易患传染病,尤其是鸡瘟,一旦发生,往往户连村、村连乡,造成大范围生病死亡。80年代,规模养鸡技术传入平舆,在农户普遍养鸡的同时,出现了养鸡专业户(年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5%以上),实行科学喂养,防疫灭病,改善饲料,1987年全县养鸡130万只。
鸭 50年代全县年养鸭2万只左右,60年代稍有发展,1978年达到10万只。1979年至1987年由13万只增加到15万只。
鹅 50年代年饲养1万只左右,60年代至70年代无大发展,80年代喂养量有所增加,1987年全县喂养6.26万只。
第三节 改良品种
一、大家畜改良
牛 本地黄牛毛色以红、黄为主,少数黧色,使役性能好,抗病力强。据10头公牛测量,平均体高123cm,体长131.3cm,胸围162.5cm,体重320公斤;据30头母牛测量,平均体高120cm,体长129cm,胸围155cm,体重287公斤。每头牛年食用饲草约2300公斤,饲料200公斤左右。牛出生18个月开始使役,每犋(两头牛)日耕地3亩左右。为提高本地黄牛质量,50年代开始引进南阳黄牛公牛作种牛,至80年代中期,先后引进155头。南阳种牛个大体壮,毛色多为粉白、粉黄,与本地母牛杂交率约占黄牛总数的25%。据10头杂交公牛测量,平均体高125cm,体长144cm,胸围165cm,体重363公斤;10头母牛测量,平均体高120.3cm,体长129.1cm,胸围126.6cm,体重316公斤。杂交牛一般2岁开始使役,两头牛日耕地4亩左右。每只牛年食用饲草约2500公斤,饲料200公斤左右。使役性能、抗病力和繁殖率都优于本地黄牛。
水牛 1957年购进30头,到1979年发展到2152头。水牛耐粗饲料,力气大,但食草量高,繁殖率低,进入80年代,数量逐年减少,至1987年,全县只有23头。
驴本地驴多灰色、黑色,抗病力强,使役性好。一头驴一般年食用饲草1300公斤,饲料200公斤。据15头公驴测量,平均体高106cm;据30头母驴测量,平均体高109cm。1970年开始引进泌阳公驴作种驴,至1982年共引进74头。泌阳公驴和本地母驴交配出生的杂交驴,体格健壮,使役性好,公驴平均体高120cm,母驴平均体高116cm。
马 本地马有红、黄、青、白多种,胸廓丰满,腹围较大,四肢端正,体格健壮,适应性强,耐劳役,且有持久力。受配率、准胎率、幼畜成活率70~80%。据10匹公马测量,平均体高117.3cm,体长119cm,体重273公斤。10匹母马测量,平均体高120.1cm,体长124.9cm,体重279公斤。1952年至1980年,曾先后引进四川马、云南马、贵州马、蒙古马,进行使役,并与本地马杂交。实践结果,引进马和杂交马适应性差,发病和死亡率高,随停止发展。
二、小家畜改良
猪本地猪,黑色大耳,抗病力强,食性好,繁殖率高,但成长出栏慢。1954年至1965年,先后引进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等优良品种猪。这些本地猪杂交的后代,毛色有黑、白、花数种,繁殖率低于本地猪,但成长快,出栏率、屠宰率和瘦肉率都高于本地猪。70年代,杂交猪是全县猪群的主体。80年代,杂交后代多实行近亲交配和乱杂交,品种严重混乱,逐渐退化。
羊本地山羊,皮肉兼用型,多白色,抗病力强,繁殖率高,易饲养,一般成年羊体重20公斤,屠宰率为40%。羊皮弹性好,拉力强,耐磨擦。此羊一直保持发展势头。改良绵羊,是引进新疆细毛羊和本地绵羊的杂交种,主要分布在杨埠、庙湾、李屯、西洋店4个乡。这种羊腰粗尾长,腿细蹄小,每只羊年产毛2公斤左右,毛的细度为44至50支纱。成年羊体重40公斤左右,屠宰率为42%。1987年全县有改良绵羊157只,占绵羊总数的10%。
三、家禽改良
鸡本地鸡,为肉蛋兼用型,毛色杂,每只体重一般1.5公斤左右。这种鸡生长7至9个月产蛋,每只鸡年产蛋平均120枚,每枚蛋重40至44克。本地鸡食量小,抗病力强。引进的优良品种鸡有固始黄、三黄、来航、西克斯、郑州红等,这些鸡适应喂养,一般生长6个月产蛋,一只鸡年产蛋180枚左右,每枚蛋重约55克,但食量大,抗病力不如本地鸡。
鸭本地鸭喜走动,游水寻食,省饲料,一般体重2公斤左右,7至9个月产蛋,一只鸭年产蛋130枚左右,每枚蛋重约65克。60年代引进北京鸭,80年代北京鸭约占养鸭总数的20%。
第四节 防疫治病灭虫
一、防疫
从1951年到1987年对家畜、家禽疾病调查、防治的实践看,影响畜、禽健康的传染病有22种,其中共患性传染病6种,马属动物传染病3种,牛传染病3种,猪传染病7种,鸡传染病3种。
1951年开始对家畜、家禽防疫,至1952年牛注射炭疽和气肿疽疫苗7521头次。1953年至1957年,牛注射炭疽和气肿疽疫苗9.7万头次,猪防疫6.6万头次。1958年至1962年,马鼻疽检疫1648头次,注射牛炭疽和气肿疽疫苗6.8万头次,防疫鸡瘟10万只次。1963年至1965年在12个较大集镇进行市场检疫,为6.8万头牛注射了炭疽和气肿疽疫苗。1966年至1978年,为牛注射炭疽和气肿疽疫苗11.8万头次,为猪注射猪瘟和猪丹毒疫苗55万头次,为鸡注射鸡瘟和鸡霍乱疫苗238万只次,为马用血清学普检三号病2.5万匹,检出和处理呈阳性病马399匹。1979年至1987年,全县实行防疫承包,为马注射三号病疫苗12万匹次(1980年灭杀三号病马107匹),为牛注射炭疽、气肿疽和破伤风疫苗72万头次,为猪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疫苗214万头次,为鸡鸭注射鸡瘟、禽霍乱、鸡新城疫苗1100万只次。
畜禽疾病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经过30多年的努力,恶性水肿、炭疽、气肿疽已得到控制;马鼻疽、马传贫、口蹄疫、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得到控制;破伤风、狂犬病、牛放线菌病、马腺疫、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猪流行性感冒、猪传染性肠胃炎、仔猪副伤寒控制在点片散发。
地方流行性传染病还有猪瘟、鸡瘟、禽霍乱、鸡白痢。1985年重点调查:
猪2947头,其中猪瘟发病420头,占14%,死亡342头,占发病头数的81%;仔猪副伤寒发病100头,占3%,死亡31头,占发病头数的31%;猪肺疫发病84头,占2.85%,死亡31头,占发病头数的36.9%。
鸡3.3万只,其中鸡瘟发病6816只,占21%,死亡4692只,占发病数的69%;禽霍乱发病3610只,占11%,死亡2615只,占发病数的72%;鸡白痢发病1077只,占3%,死亡373只,占发病数的35%。
猪瘟、鸡瘟、禽霍乱等传染病对发展畜牧业影响很大。猪瘟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鸡瘟、禽霍乱大都发生在春秋两季,夏末秋初发病较多。
二、治病
1951年至1952年,治疗马属动物肠炎和牛疥癣等疾病1.67万头次。1953年至1957年,治疗马属动物肠炎、牛疥癣、红薯黑斑病中毒等疾病5.32万头次。1958年至1962年,治疗红薯黑斑病中毒、牛疥癣等疾病3640头次,治疗各种猪病1826头次。1963年至1965年,治疗牛疥癣、牛流感3.98万头次。1966年至1978年,大家畜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仍是马属动物肠炎、牛疥癣、红薯黑斑病中毒,同时出现了牛流行性热病,治疗11.8万头次。1979年至1987年,治疗马属动物肠炎、牛流感等疾病12万头次。
1951年至1987年,为治疗牲畜疾病,国家拨款55.8万元,贷款42万元。为避免牲畜水灾后发病,1957年春将2168头大牲畜寄养在信阳县;1975年冬到1976年春,将9779头大牲畜寄养在新乡地区各县和本地区正阳、确山两县。
三、寄生虫普查
1982年秋、冬,开展了畜禽寄生蠕虫普查工作,共剖检大牲畜23头,其中牛10头,马属动物13头;剖检小家畜41头,其中猪20头,羊13只,狗5条,猫3只;剖检家禽32只,其中鸡21只,鸭5只,鹅6只。检出的寄生虫分三门、四纲、六目、二十三科三十九属、七十五种。
1、吸虫:一目、五科、十一属、十五种,主要寄生于牛、狗、鸭、鹅。这些畜禽的感染率都在60%以上,最高感染强度华枝睾吸虫148,其次是牛殖盘吸虫109。
2、绦虫:一目、四科、六属、十二种,主要寄生于鸡。鸡的感染率50%,最高感染强度绦虫37。
3、线虫:四目、十三科、二十二属、四十五种,主要寄生于马、羊、猪。马、猪线虫感染率100%。马线虫感染强度最大,如金章环型线虫为408。
4、棘头虫:一目、一科、一属、一种。
寄生蠕虫感染,影响了畜禽发展。1983年至1987年,对感染严重的虫种,春秋两次进行驱虫,对有明显症状的畜禽,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