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历史悠久。自秦置平舆县,历经数代,时置时废。县城两次变迁,辖地数易隶属,历史事件很多,而文字记载甚少。本次修志,虽多方搜集资料,但对1840年以前的材料所获不多。到清代咸丰年间,豫南捻军大起义,发生在平舆的事件史书多有记载,故大事记从清咸丰四年(1854)开始记述。
咸丰四年(1854),灾荒,饥民起义,响应太平军。
咸丰七年(1857)四月,吴源在汝阳、正阳、新蔡交界处(今平舆境)领导捻军起义。
是年六月一日,飞蝗蔽天,农民奋力扑打,3日后渐稀,秋禾损伤过半。
咸丰九年(1859),皖北捻军入平舆境,徐四万(今东和店乡木香店村委徐庄人)、杨林、杨文(杨埠乡杨楼村人)在王谷子庙(今属杨埠乡)建立营园,聚众数千与皖捻联合。
咸丰十年(1860)十月,陈大喜(今东皇庙乡老围子村人)在平舆组织豫南捻军大联合,竖起起义大旗。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河南布政使郑元善、后补道张曜率清军屯兵韩庄诸处镇压捻军。
五月二十三日,陈大喜率捻军数千进攻清军韩庄营。
五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张曜率清军进攻平舆,遭捻军伏击,张曜受伤,险丧生命。
九月,捻军首领王裕国(今郭楼乡高平寺人)率众数千据安庄、徐庄阻击清军进攻平舆,与清军激战数次。
十月二十一日,张曜等率军再次进攻平舆。
十二月三十日夜,庶吉士吴元炳督队进攻平舆遇捻军埋伏,激战时许,吴元炳军转至张庄、柳庄。
是年,慧星出西北,尾射东南,长竞天。
同治元年(1862)正月,清军吴元炳,参将尹嘉宾,游击王泰来、刘自顺及蒙古马队巴彦克喜部在李屯一带集结。陈大喜联合新蔡、项城、阜阳、息县各捻分据郭台、尹庄、陈庄、刘楼、大赵庄筑垒与平舆互为犄角。
八日拂晓,清军攻占郭台、尹庄、陈庄、刘楼、平舆、李旗屯(今李屯)等村。
四月二十五日,陈大喜部与清军大战于范寨,清军大败,高捷营头目许德胜被击毙。
五月二十四、二十六日,陈大喜两次率骑兵、步兵数千进攻清军。
六月九日,清军攻占二王楼。
十一月三日夜,陈家寨失陷,陈大喜母、妻、弟陈汶、弟媳均遭杀害。
光绪三年(1877),大饥,人相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廪生李怀允创立“妇女天足会”,敦促放足。
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万冢店郭寺建立初等小学堂1所。
宣统三年(1911),在三沟店蔡寺(今东皇庙乡蔡营)办初等小学堂1所。次年该校迁到龙王庙(今属庙湾乡),易名汝阳公学,增设高小1班。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男人剪发辫。
民国6年(1917)正月,地震,房屋动摇。
是年,基督教传入平舆,先后在杨埠、庙湾、和店建教堂。
民国9年(1920),平舆店(今古槐镇)人金钟亮开设煤油商店,石油商品进入平舆。
民国10年(1921)7月,大雨,河水漫溢成灾。
民国16年(1927)春,共产党员贾子郁在郭楼张路庄建立平舆第一个党小组。
民国17年(1928)5月,中共地下党组织夜袭高平寺,缴获长枪7支,短枪2支。
6月,中共地下党组织智取白塔寺,生擒店长唐有林,缴获长枪2支,烧毁摊派粮款花名册。
10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汝南通缉共产党人,部分党员被逮捕,贾子郁等共产党员分散隐蔽。
民国18年(1929)5月,王泰杆众万余人,进入平舆。
民国19年(1930),建立中共汝南县杨埠区委员会。
民国20年(1931)5月,汝南县参议员李汝泉、李敬斋、李雅仙(皆平舆人)到南京参加国民会议。
6月底至7月初,大雨,洪、汝河水暴涨漫堤,平地水深3至4尺,坡水8尺余,庙湾、杨埠一带沦为泽国。
民国23年(1934)夏,中共刘宋庄支部发动农民处决土豪龚子明。
民国24年(1935),成立法币(民国政府发行的货币)兑换所,始行法币。12月,禁止银元流通。
民国25年(1936)秋,民国政府实行抽签征募壮丁,凡属规定年龄的男性一律登记。
是年,汝南与杨埠、庙湾等地开始通电话。
民国26年(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成立汝南青年抗日救国团,汝东设郭楼、后刘、西洋店、白龙王庙4个分团。
民国27年(1938),改“募兵制”为“征兵制”。
是年夏,太康、西华一带黄泛区灾民大量流入平舆。
秋,中共汝南县委在西洋店、万金店设两个区委。后,西洋店区委划归新蔡县委领导,易名汝新边区委。
民国28年(1939)3月,成立中共汝南中心县委,在西洋店建立中心区委。
是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竹沟事变”,白色恐怖笼罩平舆,马鸿谟、韩景隆(胡凌云)等人带领干部转移,后参加新四军四师彭雪枫部。其余党员分别转入地下活动。
民国29年(1940),河南省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迁至龙王庙。同年,李崇武(李振云)在朱阁庙创建百泉初级中学。
民国30年(1941),刘东任在万冢郭寺建立养正初级中学。后养正中学停办,李南甫利用该校校舍办职业中学。
民国31年(1942)3月,刘子豪创办杨埠初级中学,刘仁斋在白龙王庙刘庄创办自强初级中学。
春,旱,小麦减产五成。夏秋大旱,秋作物绝收。
7月,飞蝗成灾。秋,早霜,荞麦等晚秋作物冻死。
是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土地税征银改为征收实物,每亩赋税折合小麦18斤,较前加重二成。
民国32年(1943)7月,飞蝗蔽日,食禾有声,庄稼、野草全被吃净。
是年冬,日本侵略军由驻马店东犯,汝南县长杜光远率党(国民党)政人员由汝南城逃至杨埠王美寨。
民国33年(1944)3月,汝南县法院迁驻万寨,8月迁往射桥姚楼。
9月24日,汝南县抗日后备队500余人与日伪军千余激战于白龙王庙。后备队连续击退敌人4次进攻,25日阵地失守,后备队长吴荃及部分队员壮烈牺牲。
是年,河南省第八区专员公署从汝南迁至荒坡(今属高杨店乡)。
民国34年(1945),春旱,田禾大半枯死。
民国35年(1946)4月5日至7日,连刮大风,二麦结实之际遭暴雨,河水泛滥,平地积水数尺,房屋倒塌,麦收不及二成。
冬,民国政府发放关金币,1元换法币20元。
民国36年(1947)夏,在杨埠恢复中共汝南县委,建立民主县政府,赵文衡(赵凤藻)任县长。
8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经过平舆挺进大别山。
是月,在杨埠建立豫皖苏边区第八专员公署。
9月,原二野一纵队骑兵团(群众称黑马团、白马团)在平舆一带活动。
10月,中共汝南县委建立杨埠、平舆、龙王庙、万寨、西洋店区级政权。
12月,汝南县城解放,中共汝南县委、县民主政府机关由杨埠迁进汝南县城。
民国37年(1948)3月,中共汝南县委、县民主政府机关迁至杨埠,在平舆、杨埠、万冢等100多个村庄发动群众,进行急性土地改革。
11月,汝东各区征公粮,做鞋袜,支援淮海前线,组织数百名青年赴淮海战场抬担架、运伤员。
12月,平舆全境解放。
是年,市场流通边区民主政府发行的中州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