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渔 业
第一节 渔业资源
一、水面水质水温
水面 全县可养鱼的水面4.1万亩,占总面积的2.1%。其中村庄坑塘2932个,面积1.5万亩;蓄水池20个,面积408亩;洪、汝河裁湾11段,面积3434亩;常年保持一定水位的大港64条,可养鱼水面2.2万亩。
水质 1984年3月县水利渔业局和卫生防疫站对全县水质进行了抽样化验,西洋潭汝河裁湾段河水含PH值7.8,李逵庄西汝河裁湾段河水含PH值7.4,小清河王栋桥东段河水含PH值7.4,西洋店乡梨树园村坑塘水含PH值7.6。按照四大家鱼生存范围含PH值4.6至10.2的要求,均属淡水养鱼最佳范围。
水温 据庙湾水文站资料记载,从1961年到1965年洪河年平均水温大于14℃的天数为200天,其中1月4.2℃,2月6.6℃,3月11.4℃,4月16.5℃,5月21.8℃,6月24℃,7月26.9℃,8月28.5℃,9月23.6℃,10月18.2℃,11月12.5℃,12月6.3℃。极端最高水温1962年8月8日36℃,极端最低水温1964年2月6日0℃。
二、鱼类
全县鱼类有鲢鱼、草鱼、鲤鱼、红鲤、鲫鱼、麦穗鱼、鳑皱鱼、鲶鱼、黄颡鱼、鳗鲡、泥鳅、镢鱼、乌鳢、棒花鱼、餐条、团鱼,还有沼虾、米虾和螃蟹。放养以鲢鱼、鲤鱼、草鱼为主,产量约占养殖总产量的70%。
三、饲料
坑塘、蓄水池多在群众生活区内,树叶、杂草、畜禽粪便等有机饲料充足。大型支港和洪、汝河裁湾段,水面宽阔稳定,常年冲积,水质肥沃。本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麸皮和豆饼是养鱼的优质饲料。
第二节 渔业生产
1951年全县养殖鲜鱼产量和自然捕捞量45.5万公斤,人均鲜鱼1公斤。1952年至1957年,农村政策基本稳定,渔业生产逐年发展,养殖鲜鱼产量和自然捕捞量由40多万公斤增长到91.5万公斤,人均鲜鱼2公斤。1958年至1962年,由于水面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变动,再加1959年大旱,坑塘干涸或少水,渔业生产下降,养殖鲜鱼产量和自然捕捞量由41.6万公斤下降到27.5万公斤,人均鲜鱼0.6公斤。
1963年至1970年,坑塘属集体所有,多数无人管理,不重视渔业生产。治水贯彻“以排为主,排灌滞兼施”的方针,注意了排水,忽视了蓄水,造成多数坑塘不能保持养鱼所需要的水量。少数水量符合养鱼要求的坑塘,又因放养鱼类、鱼苗规格不一,放养密度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效益很低。1971年以后,沿洪河的庙湾公社里湾大队、杨埠公社河北大队、河南大队,沿汝河的黄湾大队、西洋潭大队,利用洪、汝河裁湾段水面养鱼约1000亩,其它有条件的大队亦开挖和改造坑塘,扩大养鱼水面。正当渔业起步发展之际,1975年遭特大洪水,鱼群被冲散。1976年重新组织放养,1978年放养水面为0.43万亩。1979年至1987年,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满足社会需求的形势下,对可养鱼的水面,集体和承包户分别实行利润分成、利润提取、包干上交的渔业生产责任制,放养水面由0.43万亩扩大到2.2万亩,鲜鱼产量和自然捕捞量由21.7万公斤增长到102万公斤。
第三节 鱼苗繁殖
1958年建平舆县鱼苗场,有干部4人,工人94人,土地40多亩。是年修池灌水,养殖水面40亩。1959年繁殖鱼苗,1961年以后的20多年,每年产鱼苗800至1000万尾,有青鱼、草鱼、鲤鱼、花白鲢4个鱼种,其中鲤鱼、花白鲢占85%。这些鱼种生长快,肉质好,很受群众欢迎。1987年县鱼种场有工作人员25人,年产鱼苗保持在1000万尾左右,不仅满足本地放养需要,还能支援
1981年至1987年,古槐镇建西湖鱼苗场和小清河闸鱼苗场,东皇庙乡建周洼鱼苗场,玉皇庙乡建范寨鱼苗场。万金店乡农民张淑英个人投资在窑场办个体鱼苗场。各场共有专业人员28人,水面110亩,年产鱼苗800至100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