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灌 溉
第一节 井 灌
土井 平舆县80%以上的土地属浅层富水、浅层中等富水和深层富水的宜井区,用1至2个工,可打一眼3至4米深的土井,水源即能保证水桶、掘杆提水。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在1949年以前很少用于灌溉。1951年至1957年,程度不同的旱灾发生4次,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打井抗旱,土井由400眼增加到2.78万眼,灌溉面积由200亩增加到1.47万亩。1958年打“土井群”种水稻,1959年大旱,发动群众打井抗旱,土井由2.78万眼增加到3.35万眼,灌溉面积由1.47万亩扩大到1.74万亩。
1960年至1965年,重新划分耕地;耗水量大的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土井也由3万多眼减少为6200眼,灌溉面积由1.74万亩减少为0.32万亩。1966年干早,又打土井1.1万眼,1968年减少为4105眼。1969年至1978年发生5次桌灾,每次打土井都在万眼以上。土井省工省料,投工少,但易坍塌,需要时就打,用后即填平或自然塌毁。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点种庄稼、种菜的需要,农户自动打井,到1987年全县土井数量回升到3.3万眼,流溉面积达到1.68万亩。
砖井 50年代初,砖井很少。农业实现合作化以后,为了发展生产,扩大水浇地面积,提倡打砖井,以延长井泉使用时间。到1957年全县共打砖井、半砖井、竹井(竹代砖用)、下泉井7803眼,灌溉面积5万亩。1958年以后,由于管理不善,砖井逐年减少,到1963年只有2033眼。1964年再次提倡打砖井,1966年抗旱,砖井增加到8664眼,灌溉面积为5.5万亩。1967年到1974年,以打机井为主,砖井由4650眼减少为3065眼。1975年特大洪水,砖井大部分坍塌或淤平。
机井 1961年至1965年,机井由1眼增加到182眼,浇地面积由80亩增加到1.46万亩。机井深25米左右,用7.35千瓦柴油机带动重型水车或潜水泵,每小时单井出水量40至60吨。它适用于农作物种植种类集中区。机井需要田间工程配套,专人管理。1966年至1974年机井由660眼增加到5947眼,机电配套5487眼,灌溉面积由5.3万亩增加到43.9万亩。1975年绝大部分机井被洪水淹没淤积,有3777部柴油机、电动机生锈损坏。是年冬,新乡地区组织1045人的洗井专业队,帮助本县洗井7130眼,其中生活用水井1738眼,修理柴油机430台,水泵439台。
1976年继续打机井,同时试打150米左右的深井。至1978年,机井达7582眼,深井由1眼增加到29眼,机电配套4187眼(其中深井配套17眼),灌溉面积33.7万亩。1979年以后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变,地块划小,对机井的管理缺乏健全的制度,井台、井房大部分损坏,田间配套工程废弃。1985年抗旱,全县能用机井只有603眼。1987年增加到735眼。
第二节 渠 灌
1959年春,组织5万民工修建宿鸭湖灌渠配套工程。是年秋大旱,浇地5万多亩。1961年至1966年,继续修建灌渠配套工程。共修干渠两条,其中二干集从十八里庙到万金店,长34公里,桥涵102座;三干渠从汝南县张屯至西洋店,长30公里,桥涵23座。修支渠18条,长120.15公里,桥涵566座。修斗渠239条,长309.41公里,桥涵1625座。修农渠563条,长476.61公里,桥涵867座。修毛渠2027条,长789.75公里,桥涵渡槽244座。挖排水沟2009条,长1239.9公里,桥涵798座。这些工程配套以后,年灌溉面积由5.3万亩扩大到20万亩左右。1967年至1974年扩建和完善配套工程,灌溉面积由21.4万亩增加到50.3万亩。从1959年到1974年万冢、李屯(包括老王岗)、郭楼、平舆(包括玉皇庙)、城关5个公社累计灌溉土地178万亩。
原设计灌渠灌溉面积49万多亩,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需用水时往往上堵下扒,多处拦截,结果二干渠只通水24.4公里,平舆至万金店段未通水;三干渠只通水6.13公里,李屯至西洋店段未通水。两条干渠实际灌溉面积只占原设计面积的49%。
1975年特大洪水过后,宿鸭湖被中央定为危险水库,实行空库运用。平舆虽为灌区,但无水灌溉,支、斗、农、毛渠大部分毁掉种上庄稼,桥涵渡槽也严重损坏。
第三节 机灌站
1958年平舆公社王堂大队开挖三里桥港蓄水,建小型机灌站1处,灌溉面积200亩。
洪、汝河大型支流水源丰富,而两岸地下水埋藏深,打井困难,宿鸭湖灌渠又伸延不到,沿河一些大队于1966年开始建机灌站,到1978年,全县共建机灌站39处。其中汝河裁湾段4处,洪河支流北马肠河沿岸4处,南马肠河沿岸4处,荆河沿岸1处,茅河沿岸2处,直沟沿岸2处,倪港沿岸1处,孟沿岸1处,张七大港沿岸1处,马港沿岸1处,龙王庙大港沿岸1处,崔房庄大港沿岸1处,蔡营大港沿岸2处,崔堂大港沿岸5处,陈埠口大港沿岸1处,大黄港沿岸3处,洪河裁湾段2处,小清河沿岸3处。
小型机灌站配套20个,装机30台1248.03千瓦,1974年浇地4.98万亩。1979年以后,由于长期不灌溉,对机械管理维修不够,大部分锈毁,至1987年机灌面积只有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