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 疗
第一节 中 医
1954年,全县建立中医联合诊所27个,县卫生院设中医室。1956年成立中医学会,中医人员定期进行学术研究,交流经验,先后汇集土单验方88个,编印成册,推广使用。同年,县举办中医进修班,参加74人,以后又先后挑选104人到省、地中医院校进修学习。1982年,县、公社医院共有中医112人,其中中医师32人,中医士35人,中药师5人,中药士11人,其他中医、中药人员29人。县卫生学校培训医务人员,每期都设中医课程,经过卫校培训的村医生能用中医中药治病的有842人。中医人员逐年增多,医疗范围也由内科、外科、妇产科扩大到儿科、眼科、针炙科、推拿按摩等科、室。中药炮制技术也不断提高,对疾病治疗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节 西 医
1945年,平舆始有西医西药,最早开业者是曾在汝南县城一家医学堂当过学徒的贾会民。当时西药品种不多,价格昂贵。1951年各区有中西医联合诊所27处,医务人员280人。县、社卫生院建立后,西医人员增多,西药服用方便,见效快,渐受群众欢迎。特别是X光机、心电图、超声波等医疗器械引进以后,对一些复杂的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系统的疑难病症,能辅助诊断,及时治疗。
县医院初建西医外科时,只有3名医生,仅能作脓包、疝气手术。1954年,外科技术力量增加,始作阑尾、肠梗阻、肠套叠、胸腔引流等手术。1963年以后,手术范围扩大到胃次全切、胆囊探查、卵巢囊肿和子宫全切等,手术成功率和疾病治愈率逐年提高。1973年,县医院外科医务人员增加到31人,病床72张。脾切除、胆切除、骨折内固定、关节成形、泌尿外科手术均能作。1983年以后,西医内外科医疗技术均有新的突破。县医院内科开展了心血管疾病研究、胃镜直视下溃疡出血药物止血术和结核病短程快速疗法新技术。外科开展了肝叶、肝段切除术,肺叶、肺段切除术,食道癌、胃癌切除术,脾门静脉分流术,股骨置换术,颅内血肿及部分脑瘤摘除术。1986年开展了显微外科,可作断手再植术。
1961年后,成立妇产科和五官科。妇产科除正常孕检、接生、人流和医治妇女病外,在外科医生的配合下,还能作剖腹产、宫外孕等手术。五官科开始只能处理一般疾病,1970年后,对白内障、眼球摘除和耳前漏管摘除等手术均能作。1977年又开展了扁桃体剥离、鼻息肉摘除等手术。1986年引进激光医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各科常见病和疑难病症的治疗,疗效显著。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50年代,组织从医人员成立联合诊所是中、西医结合的开始,但对疾病治疗还是各施所长。1956年,平舆县举办中、西医进修班,中医西医互相学习,探讨医学理论。至1982年,全县西医进修中医者有185人,能使用中西医疗技术治疗疾病的有323人,为治病救人开辟了新途径。1967年,县医院内科对脑血管意外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用西药控制,急性期过后或留有后遗症(偏瘫)者,用中药治疗,是年接收患者43例,治愈或好转者41人,占93.4%。传染科治疗乙型脑炎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但在出现高热、抽风、昏迷、呼吸衰竭时,改用西药治疗。1977年接收乙型脑炎患者124例,治愈113例,治愈率为91.1%。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使中、西医务人员认识到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只有走结合的道路才是提高医疗技术的正确途径。在医疗实践中,中、西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遇到疑难病症,共同研究,取长补短,配合治疗。到1982年,全县已开展中、西医结合项目10余个,治疗疾病74种,效果很好。
第四节 医疗设备
50年代初,医疗机构初建,设备简陋,中医治病靠望、闻、问、切,西医靠听诊器、温度计。县医院仅有轻便手术床1张,乙种手术包1个。60年代,县医院购进X光机、心电图机,增设放射科、心电图室。70年代,引进581型光电比色机、万分之一分析天平、电冰仪、电热鼓风箱、72型分光光度计、双球管200毫安X光机、超声波机等。部分公社卫生院也购进了X光机、心电图机。1982年,全县有大、中、小型医疗器械600多件,其中万元以上X光机5台,千元以上的X光机16台,超声波5台,心电图机13台,治疗机2台,恒温箱7个。有病床855张。1987年增添显微镜、胃镜、心脏监护仪、超声心动仪、脑电图机、X光机(300毫安)、可摇同步呼吸机、急救洗胃机、尿液分析仪、麻醉机、离心机、涡轮牙钻、综合手术床、无影灯、婴儿保温箱、立式消毒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