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地处淮北平原,南有汝河,北有洪河,这片上地哺育了许多英雄儿女。秦朝末年的仓头军起义,东汉末年的黄申军起义,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都曾以此作为起义的基地之一。尤其是清朝末年,这里又成为陈大喜领导捻军起义的策源地。
清咸丰十年(1860),陈家寨(今东皇庙乡老围子村)青年农民陈大喜以平舆为据点,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豫南捻军起义。捻军提出的“一切平等,共反清妖”的政治目标和抗击清军,打击官府豪绅,扶危济贫的行动,深受贫苦农民的拥护。捻军发展很快,鼎盛时期达十数万,“东达沈(丘)、项(城)、新(蔡)”、“南至正(阳)、确(山)、信(阳)、罗(山)”,“遍地蓄发”,各村寨“竖旗附之”。他们占据交通要道和重要集镇,致使官府“驿路不通,文报梗塞”,地方政府瘫痪。
陈大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遍河南省三分之二的地区,转战鄂、豫、皖、鲁、冀5省,多次击败清军,斩清军总兵以下将佐80多名,杀清兵和地方团练不计其数。平舆之战,河南布政使张曜部几乎全军覆没;方寨之战,斩清总兵余际昌及其将佐39名,全歼他率领的“昌胜五营”。还有固镇、麻城、霸山、曹州等战役,都把清军打得焦头烂额,溃不成军。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军和安徽捻军的反清斗争。但是平舆人民在起义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很多村寨被夷为平地,数万无辜惨遭清军杀害。这次农民起义虽被残酷镇压,却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第一章 结 捻
第一节 陈大喜惩劣绅
陈大喜,清道光十二年(1832)出生于平舆集(今平舆县城)西南1.5公里的陈家寨。父早丧,家贫,母王氏以租种土地为生。大喜自幼聪颖,膂力过人,幼时就能拿起百十斤重的东西。8岁跟族舅王启儒免费入私塾读书,11岁拜江湖艺人绰号“老泰山”为师,学武卖艺于安徽阜阳一带。时,皖北农民正秘密串联“闹捻”,大家团结起来抗粮抗役,向豪绅索取财物。“老泰山”原是反清的天理会教徒,又有一身好武艺,亦参加了“闹捻”活动,很受大家爱戴。陈大喜在“老泰山”教诲下,不仅学会了一身好武艺,而且还结识一批江湖名流和许多捻党首领。在多次参加捻党的反清斗争中冲锋陷阵,表现出英勇善战、机智多谋的才能,深受大伙敬佩。
道光三十年(1850),“老泰山”病逝,大喜遵师遗训,与师傅养女和儿结为夫妻,返回家乡。时值平舆连年灾荒,地主催租逼债,穷苦农民缺衣无食,逃荒要饭。陈大喜目睹此景,决心组织穷人打富济贫,使人人有衣穿,有饭吃。
咸丰元年(1851)秋,冯寨(陈家寨东南4公里)豪绅冯天杰派家丁到陈家寨王可现家催租。正当王可现妻子新丧,撇下吃奶婴儿,贫困交加,心情悲痛,对家丁顶撞几句。家丁便破口大骂,意欲行凶。陈大喜闻讯,前来劝解,并拿出两串铜钱替王还债,愤然扔给家丁。家丁不防,胸前被铜钱砸起了血包,狼狈逃回冯寨。冯天杰闻知家丁受辱,勃然大怒,立即纠集十几人气势汹汹到陈家寨,不由分说将王可现捺倒在地,绳捆索绑。陈大喜见状,怒不可遏,顺手拔下门前锨把粗的小枣树,对准家丁猛扫一阵,十几人个个带伤,嚎叫而逃。
冯天杰身为官绅,家丁被打,大失体面,便以佃户“抗租不交,殴打差人”为由将陈大喜告到县衙。乡亲们见陈大喜因主持正义吃官司,非常同情,便联名投诉县衙。汝阳(今汝南,下同)知县张绍英从京报上得知太平军在南方起事正要北上,安徽捻军已活动到豫东边境,朝廷要“各地务须警戒地方骚动”。接到两份状子深感棘手,立即传陈大喜上堂。陈大喜慷慨陈词,历数了冯天杰横行乡里的罪行。张绍英对冯天杰为人狡诈,早有耳闻,恐激起民变,便把案子搁置下来。
陈家寨的人们都认为陈大喜官司打赢了,因此,大喜抱打不平的美名传开了。此后,陈家寨方圆几里凡遇到打架斗殴、以强凌弱、兄弟不和、家族不睦,只要陈大喜出面调解,矛盾便迎刃而解。
第二节 联络皖捻
咸丰二年(1852)春,太平军北上,年底攻占武汉三镇,张乐行率皖捻万余人,攻克永城,河南大为震动。陈大喜决定在家乡组织穷兄弟,发展捻党,配合太平军、安徽捻军推翻清王朝。
咸丰三年春,正当陈大喜在穷苦百姓中秘密联络组织捻子之时,平舆集逢古庙会,招来许多客商。一天,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几位武装骑兵询问去陈家寨的道路,立即引起人们的猜测,大会一哄而散。炸会的消息传到汝宁城,被传为太平军打到平舆。汝阳知县张绍英得到消息,惊慌失措,急报河南巡抚派兵来剿。后查明是几名身份不明的骑士路过,并非太平军。张绍英因“谎报军情”被革职查处。
汝阳县令被撤职,影响极大。“太平军访问陈大喜”,“陈大喜和太平军有联系”的传闻不翼而飞。为防不测,乡亲们劝陈大喜暂避一时。陈大喜亦有意东去联络皖捻,便与妻子去了阜阳。阜阳一带捻子已发展到近千棚,村寨遍设拳场。陈大喜夫妇在阜阳一带多年,大家深知他们拳艺高强,各拳场争下请帖,邀他们做教练。不久,陈大喜名声传扬方圆百里,皖捻首领张乐行也慕名拜访了陈大喜。张乐行见陈大喜身材魁伟,仪表堂堂,喜出望外。陈大喜对张乐行亦早有所闻,尤其对他反朝廷拯救劳苦百姓的果敢行为更加敬佩。俩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张乐行请陈大喜做了皖捻各棚的总教练。从此,陈大喜成为皖捻一名重要成员。
第三节 建棚子
清朝末年,盐商垄断食盐,盐价昂贵,很多人家吃淡饭。因此,汝阳一带居民多结帮到盐价较便宜的陈州(淮阳,下同)、界首、太和等地私自运盐。官府在各地交通要道设盐巡(群众称盐卡、护票)盘查。盐巡平时借故敲诈盐贩,捞取“外块”。盐贩一旦遇上他们,轻者盐被夺走,重者人被打死。张乐行在皖北起义后,官府加强了豫皖边界的守防,以防民众闹事。盐巡乘机鱼肉百姓,平舆一带的盐贩、商贩屡受其害。
咸丰三年(1853)冬,陈大喜受张乐行重托回家乡发展捻子,正遇上和店(今东和店)盐卡打死平舆盐贩李小波。盐贩们找陈大喜商议对策。陈大喜在查清盐卡情况及其活动规律之后,组织30多名青壮年,扮作“阜阳年兴盐庄”的盐队,于腊月二十三日夜,推15辆脊骨车(独轮车)从安徽鲖城方向向和店而来。陈大喜令大家车耳少擦油,使其发出声音。盐巡们听到车响,一齐出动,拦路盘查,盐贩把车一停,取出准备好的棍棒向盐巡打去,霎时,打翻五六个,剩下的狼狈而逃。陈大喜等将盐包掀翻在地,推着空车而回。巡检司组织巡捕赶到现场,人车早无踪影,只留下数十个带有阜阳捻区字样装土的破袋子。和店盐卡状告汝阳把总陈玉振(平舆范寨人)“助私闯卡,报复杀人”。陈玉振却蒙在鼓里,经回乡查问,才知表侄李小波被和店盐卡打死,惩治盐卡是同族侄子陈大喜所为,在闯盐卡时确实打出了陈玉振的牌子。陈玉振即设法买通知府,把此案搁置下来。和店属项城县管辖,项城县令查后认为是安徽太和县盐贩所干,太和县令更不买帐,互相推诿,此案不了了之。
陈大喜打盐卡之后,在汝阳通往陈州、界首等地的道路上,盐巡再不敢为非作歹。正阳、息县一带的盐贩都取此道去东路贩盐。汝阳百姓不仅吃到便宜食盐,小商贩也有了一条谋生之路。各集镇行商纷纷找陈大喜要求联帮。乘此机会,陈大喜与幼年时的老师王启儒和好友王裕国等商量,决定以汝阳把总刘中路和陈玉振的名义成立帮会。刘中路与陈玉振是至交,都了解陈大喜的为人和才能,非常支持。大家都认为陈大喜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有勇有谋,能干大事,一致推举他为帮首。帮会规定:“一人有事全会帮,会里有事都联庄”。帮会成立后,平舆商贩受到帮会的保护,上蔡、正阳等县商贩去东路贩货也打平舆帮的旗号。后,沈丘、项城、太和等地的商贩也相继要求联帮,商帮的影响和势力范围越来越大。陈大喜认为建立武装、训练队伍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以维护地方治安为名在商帮中建立棚子,并把棚以下分为串、捻,每捻10人,10捻一串,10串为一棚。各棚开设拳场,学习武艺,陈大喜任总教练。几个月后,平舆拳场林立,一些青年农民也纷纷加入拳场学习武艺。陈大喜利用拳场巧妙地进行练兵,为举旗起义做准备。
第四节 索粮济困
咸丰四年(1854),夏、秋遭灾,冬闹饥荒。陈大喜率大伙以贩盐为名,联络马湾、洪沟、阎湾等村庄农民抗赋,解决了一些贫苦农民的生活问题。到了次年春天,许多人家的生活全靠树叶、树皮、野菜维持。陈大喜找各棚头商量,一面开展互助,筹粮渡荒,一面组织穷人向财主借粮,为了活命,不给就抢。荒坡、洼张村穷人因生活所迫起来对抗官府,很多村庄穷人结队“吃大户”或向豪绅借粮要物。一些豪绅闭门不开,或以武装对付,有的逃往汝宁府城(今汝南县城。下同)。贫苦农民无法生活,开始外出逃荒或卖儿女。陈大喜与大伙商量决定向汝阳县衙索粮。
陈大喜先派王裕国、王明泰扮作官兵,在刘中路、陈玉振的暗助下,带领20余轻骑闯入县衙索饷,县令金朝栋不允。王裕国唯恐露出破绽,便策马而回。次日凌晨,陈大喜率300轻骑化装成皖北捻军,集聚城北天中书院。又令200多人扮作商人或艺人,暗带武器,入城分布在各要道口。并派大力士李闯守候东门,一旦有变,即夺取东门,让人马撤退。李闯,绰号“石扇子”,力大无比,一担能挑一石二斗绿豆,抓起耢石当扇子,因此得个“石扇子”的雅号。这天汝宁城门一开,李闯先到东门里“牛香铺马家老字号”饭店饱餐后,便在门前一手托个石墩,一手抓个耢石当扇子扇。不一会儿,吸引了许多人围着观看,掩护了索粮队伍进城。
半晌午,陈大喜的索粮骑兵进城包围了县衙。金朝栋正为昨日索饷之事作难,衙役又报,数百名骑兵包围县衙,一时被吓得不知所措,忙吩咐:以礼相待,让人客厅,陈大喜坐在上座,威严宣读“命令”。迫使金朝栋即拨粮食一万斤、白银三千两,当场交付。而后索粮骑兵带粮钱顺利出城。李闯和其他人皆随队而归。
陈大喜索粮成功,将筹集的粮食接济穷苦农民,扩大了棚子的影响。饥民感恩戴德,传颂“入棚子,有饭吃”。有民谣:“咸丰坐了殿,不淹就是旱”,“官府财主逼民反,商量商量都在捻”。时,全家入捻,全村在棚的人数以万计。部分官办团练、税卡人员也悄悄入了捻。
对入捻的8-14岁儿童编为一棚,棚头是王老八(王栋桥人,兄弟中排行第八),身材矮小,行动敏捷,能窜房越脊。他带的这棚娃娃专练爬墙上房本领。后在作战时,腰系绳索鹰爪钩,身背硫磺火硝药葫芦,专抄敌军后路,纵火烧敌营房。人称“小红孩”,称棚头王老八为“王八火神”。
咸丰五年秋,皖捻进入河南,陈大喜率各棚配合皖捻作战,后不断组织青壮年“打捎”(即夺取官府、财主的财物),每次打捎严格规定,不扰害百姓,对获得财物统一分配。咸丰七年,庄稼被蝗虫一扫而光。为渡过灾荒,防止兵员外流,陈大喜联合遂平的肖况,正阳的张凤林组织打捎队伍,攻县城,打豪绅,夺取大批财物。并令各地棚子赶制枪、刀、火炮、火罐、火环等武器,为举行大起义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