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植 业
【粮食种植】2023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1957.59 万亩,比上年增加 0.58 万亩,增长 0.03%。夏粮播种面积 1190.68万亩,比上年增加 0.3 万亩,增长 0.03%。其中,小麦播种面积 1190.37 万亩,比上年增加 0.39 万亩,增长 0.03%。秋粮播种面积 766.91 万亩,比上年增加 0.28 万亩,增长 0.04%。其中,玉米播种面积 652.42 万亩,比上年增加 0.14 万亩,增长 0.02%。大豆播种面积 46.81 万亩,比上年增加 2.38 万亩,增长 5.34%。(崔 璨)
【夏粮生产】2023 年,驻马店市小麦生产抓住播种关键技术落实,稳定麦播面积,打好播种基础,加之冬春季气象条件有利,田间管理到位,小麦长势均衡、群体充足、个体健壮,抽穗扬花期加大赤霉病统防统治,病害轻度发生,全市小麦成熟收获前生产形势较好,之后在 5 月 26 日~ 29 日出现持续阴雨不利天气,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为减轻烂场雨对全市小麦生产影响,全市各级农业生产技术部门加紧做好排涝除渍减灾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损失,全市小麦仍然获得较好收成。据农技部门统计 :2023 年全市小麦收获面积1171.4 万亩,较上年增加 3.1 万亩 ;总产 611.75 万吨 ;单产522.24 千克。根据农技人员测产调查和取样考种,小麦成产三要素呈“两增一减”态势,平均亩穗数 43.5 万穗,较上年亩增加 0.05 万穗 ;穗粒数 34.84 粒,较上年增加 1.17 粒 ;千粒重 40.54 克,较上年减少 3.39 克。
生产特点。一是适墒整地质量高,2022 年 10 月 3 日~ 9日全市普遇 70 毫米以上强降雨过程,有效补充土壤墒情,10 月中下旬天气晴好、气温适宜,利于散墒适时整地。从雨后开始整地,10 月 25 日基本结束,整地质量普遍较高,为小麦一播全苗打下良好基础。全市秸秆还田面积 672.7 万亩,深耕深松整地面积 490.4 万亩。二是适时播种质量好,全市小麦从 10 月 13 日开始播种,到 10 月底播种基本结束,主要集中在 10 月 19 日~ 25 日播种。播种时土壤墒情充足,实现了一播全苗。全市小麦种子包衣面积 665.1 万亩,药剂拌种面积 467.14 万亩,土壤处理面积 281.3 万亩,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 166.2 万亩,播后镇压面积 368.5 万亩,机播面积 1147.4 万亩,覆盖率 98% 以上。三是冬春气候适宜,冬季气温偏高,土壤墒情充足,越冬期一、二类苗比例超过九成,群体个体指标较为理想,区域长势相对均衡;1 月以来,雨水偏少、气温偏高,部分麦田出现墒情不足,有部分旱象,3 月 16 日至 17 日低温雨雪天气及时缓解小麦旱情,改善土壤墒情,减轻了“倒春寒”天气对冬小麦的影响。各级农业部门落实以追肥、化除、防治病虫为主的各项田间管理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一、二类苗比例达到99%,对小麦多成穗、成大穗非常有利,夏粮丰收基础坚实。四是两病防治做得好,4 月以来雨水较多,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阶段,赤霉病流行风险高,对小麦生产威胁较大。4 月中下旬,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两病防治技术指导组,分包各个乡镇开展一喷多防,扩大统防统治面积。4 月 20 日~ 24 日全市普遍遭遇连阴雨天气,与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赤霉病流行风险加大,在降雨后及时开展二次施药防治赤霉病发生流行,保障小麦粮食安全。五是抢抓时机,各级农业技术部门通过微信、电视等各种渠道提醒广大农民群众抓住降雨间隙有利时机,根据小麦成熟程度抢时收获,保证颗粒归仓。
气象因素影响。2022 ~ 2023 年度小麦生育期期间,气象条件整体表现为光照充足,气温偏高,积温充足,前期降雨偏少,后期雨水偏多。不同时段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影响有利有弊。2022 年 10 月 3 日~ 9 日全市降雨 70 毫米~ 1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 月中下旬天气晴朗、光照充足、气温适宜,有利于秋作物腾茬整地,保证小麦适时适墒播种。11 月份整体以多云阴雨天气为主,气温正常略低,但小麦播种时土壤墒情充足,播种质量高,积温充足,有利于小麦出苗,全市小麦基本实现苗全、苗齐、苗匀。11 月 17 日调查,平均亩基本苗 19.8 万棵,大部分处于 2 ~ 3 叶期,早播田块小麦进入分蘖期。12 月至翌年 2 月,气温下降,雨雪较少,光照不足,12 月中旬小麦进入越冬期,12 月 25 日迎来首场小雪,1 月 14 日~ 15 日出现降温降雪天气过程,最低温度降至 -3℃至 -5℃,但 1 月整体气温较常年有所偏高,雨雪较少,部分麦田有旱象,2 月 8 日~ 13 日,部分县区普降小雨,补充了墒情,缓解了旱情,小麦越冬群体整体适宜、个体发育良好,苗情好于常年,实现大面积安全越冬。2 月中下旬气温开始回升,3 月气温稳定回升较常年偏高,加之光照充足、墒情适中,为小麦返青起身拔节期生长提供有利条件。3 月 16 日~ 17 日全市降雨 21.3 毫米,进一步补充土壤墒情,小麦进入拔节及幼穗快速发育阶段,小麦长势均衡、群体充足、个体健壮,苗情好于上年和常年,为实现小麦多成穗、成大穗奠定良好基础。4 月整体表现为雨水较多,光照不足。4 月 2 日~ 3 日全市降雨 30.5 毫米,迅速补充土壤水分,为小麦后期生长发育提供充足水分供应。4 月上中旬,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与常年基本持平。在降雨前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做好两病防治。4 月 20 日~ 24 日出现连阴雨天气,与小麦扬花期高度吻合,赤霉病流行风险加大,抓住降雨停止间隙,及时开展二次施药补防,各种病虫害偏轻发生,保证小麦安全正常生长。5 月上中旬气温平稳适宜,光照充足,墒情充足,且有微风,有利于顺利灌浆 ;5 月下旬,小麦正处于灌浆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26 日~ 29 日出现降雨量 50毫米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导致麦穗长时间处于持水高湿状态,部分籽粒出现萌动和穗发芽现象,田间积水严重,延迟了收获时间,导致小麦品质有所下降。整体来看,小麦后期籽粒灌浆时间长,虽然千粒重有所下降,但相比常年还是有所增加。30 日以后天气晴好,温度迅速回升,土壤含水量明显下降,小麦迅速降湿回干,各地抓住降雨间隙有利时机,待墒情适宜后,根据小麦成熟程度抢时收获,确保小麦颗粒归仓。(田 茜 彭 盼)
【玉米生产】2023 年,全市玉米累计收获面积 596.14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扩大 10.58 万亩,扩大了 1.8%。比前三年种植面积扩大 94.31 万亩,扩大了 18.8% ;平均亩产 551.97千克,比上年增产 9.87 千克,增产 1.8%。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增产 18.32 千克,增产 3.4% ;总产 329.05 万吨,比上年总产增加 11.62 万吨,增加 3.66% ;比前三年总产增加61.25 万吨,增加 22.9%。从以上产量结果来看,面积、单产和总产与上年相比,呈“三增”趋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落实面积 16.4 万亩,覆盖全市 9 县 1 区,其主要种植模式主要以 4 ∶ 2、4 ∶ 4、6 ∶ 4 为主。玉米平均亩产 498.65 千克、大豆平均亩产 101.21 千克。
气象条件。2023 年整个玉米生长期内气象条件利大于弊 :5 月 26 日~ 30 日、6 月 2 日~ 5 日全市出现持续降雨天气,小麦遭受烂场雨影响,无法正常收获,从而导致玉米比常年晚播 3 天~ 5 天,但播种基础较好,底墒充足,口墒好。6 月底 7 月初全市普降大到暴雨,造成部分田块出现积水,但由于排水及时,没有对玉米植株造成涝渍害。7 月~ 8月虽然出现多次降雨,但雨后即晴,光照充足,利于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9 月中下旬至 10 上旬持续降雨,导致玉米不能进行正常收获,收获期推迟,但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基本未造成影响。
主推技术。推广高产密植粒收品种面积大,其主要有裕丰 303、登海 605、良玉 99、黄金粮 MY-73、德单 5 号、郑单 958 等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种主要是豫单 9953、良玉 99、郑单 958、黄金粮 MY73、中玉 303 等品种,良种覆盖率 100%。由于后期持续降雨天气影响,农户采取在晴雨间隙进行人工抢收,导致机械籽粒收获面积有所下降。据统计,全市机械收获面积 521.82 万亩,全部实行粒收,占玉米总面积只有 87.5%。免耕单粒种肥异位同播覆盖率 100%。其中,种肥同播面积 596.14 万亩,单粒播种面积 596.14 万亩。配方经济施肥面积大,玉米配方施肥面积586.91 万亩,占玉米面积的 98.5%。适时晚收面积大,9 月中下旬出现持续阴雨天气,不能正常进行收获,收获期推迟。据统计,适时晚收面积 590.24 万亩,提高了千粒重和产量。(张风影 许 巧 佟建伟)
【大豆生产】2023 年,全市大豆收获面积 47.3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减少 3.27 万亩,缩小了 6.47% ;比前三年种植面积扩大 5.92 万亩,扩大了 14.3% ;平均亩产 172.81 千克,比上年平均单产增产 7.11 千克,增产 4.29% ;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增产 8.21 千克,增产 4.99%;总产量 8.174 万吨,比上年总产减少 0.205 万吨,比前三年平均总产增加 1.363万吨,增加 20%。全市大豆生产总体情况与上年相比,呈“ 一增两减” 趋势,即单产增加、面积减少、总产减少。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上蔡、汝南、西平、新蔡等县。其中,上蔡县种植面积最大,10.95 万亩;汝南 10.3 万亩;西平县 4.6 万亩;新蔡 4 万亩等。其中,汝南县承担实施“河南省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项目—“2 万亩大豆玉米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关键增产技术。一是优质良种覆盖率 100%,主要选用郑 1307、驻豆 23、中黄 13、驻豆 19、中黄 301 等品种,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主要选用郑 1307、中黄 301、中黄 778等品种。二是铁茬免耕覆盖种肥异位同播面积 100%,其中,大豆种肥同播面积 47.3 万亩,机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面积43.6 万亩。三是采用等行或宽窄行种植方式,其中,宽窄行种植面积达 21.62 万亩,等行种植面积 25.68 万亩。四是合理密植面积大,合理密植面积 43.03 万亩,占总面积的90.98%以上。五是施用配方肥,配方施肥面积45.98万亩,占 90.9%。六是科学绿色防控病虫害,对病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均进行绿色化学防控。七是化学除草,主要采用苗后茎叶处理,除草效果好,覆盖率 100%。八是机械晚收,由于在大豆成熟收获后,出现持续阴雨天气,造成大豆晚收面积大。据统计,大豆机械晚收面积 43.79万亩。 (张风影 许 巧 佟建伟)
【红薯生产】2023 年,全市红薯种植面积 30.8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缩小 1.5 万亩,缩小 4.6%,比前三年平均种植面积 28.38 万亩扩大 2.42 万亩,扩大 8.5% ;平均亩产 536.57 千克,比上年亩增产 0.97 千克,增产 0.2% ;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 527.07 千克增产 9.5 千克,增产 1.8% ;总产 16.53万吨,比上年总产减少 0.77 万吨,减少 4.5%,比前三年平均总产 14.96 万吨增加 1.57 万吨,增加 10.5%。从总体来看,红薯生产与上年相比,呈现“一增两减”,即单产增加,面积和总产量减少。主要分布在泌阳、新蔡、确山、上蔡等县,其中泌阳县种植面积最大,达 6 万亩,新蔡 5 万亩,确山 4万亩,上蔡 3.5 万亩等。
气象因素分析。2023 年 5 月 27 日到 6 月 4 日,驻马店市持续降雨,土壤墒情充足,提高了红薯栽插成活率。7、8月份全市虽降雨次数较多,但雨后即晴,光照充足,有利于薯块膨大。9 月份降雨较多,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
主要推广技术。选用优良品种面积大,主要选用的是商薯 19、徐薯 18、普薯 32、烟薯 25、徐薯 22 等品种。脱薯种薯面积大,达 21.01 万亩,占总面积的 68.2%。采用高起垄栽培技术,覆盖率 92.4%。合理密植面积大,覆盖率93.5%。科学配方施肥面积 30.8 万亩,达到 100%。化学除草覆盖率高,效果好。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病虫害均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达到 93.4%。机械化收获面积大,达 28.56 万亩,覆盖率 92.7%。(许 巧 张风影 佟建伟)
【水稻生产】2023 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 30.65 万亩,比上年种植面积 31.35 万亩,缩小 0.7 万亩,缩小 2.23% ;比前三年平均种植面积 31.24 万亩,缩小 0.59 万亩,缩小 1.9%。平均亩产 550.34 千克,比上年亩产 548 千克基本持平 ;比前三年加权平均亩产 544.2 千克,增产 6.14 千克,增产 1.13%。总产 16.9 万吨,比上年总产 17.18 万吨,减少 0.28 万吨,减少 1.63% ;比前三年总产减少 0.1 万吨。驻马店市水稻主要分布在正阳县、确山县、新蔡县、泌阳县。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有利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整体长势较好,实现丰产丰收。
主推技术。选用优质良种,良种覆盖率 100%,主要选用 9 优 418、晶两优 8612、C 两优华占、晶两优 1377、水晶 3 号、晶两优华占等品种。采用旱育稀植和两段育秧技术,提高秧苗质量,面积 4.14 万亩。推广水稻直播技术,面积达 1.2 万亩。合理密植,面积达 27.28 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 89%。平衡配方经济施肥或施用水稻专用肥,应用面积覆盖率高,面积 29.35 万亩,占 95.8%。秧田适时进行化促化控和化学除草。覆盖率 100%。科学防治病虫害,对达到防治标准的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曲霉、稻瘟等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控。(佟建伟 张风影 许 巧)
【花生生产】2023 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 343.27 千公顷,同比 2022 年缩减 1.48 千公顷,其中春播花生 30.9 千公顷,高油酸花生面积 52.3 千公顷 ;平均单产 310.75 千克,同比2022 增加 6.95 千克 ;总产 160.01 万吨。
生产情况。2023 年,麦收期间降雨量偏大,麦收工作进程较长,秋油播种时间偏晚,6 月 10 日前后播种完毕。播期土壤墒情充足,播种基础较好。秋油苗期降雨较多,造成个别地块低洼和排水不畅地域出现积水,形成内涝。排水及时,雨停后,田间积水均能够及时排出田块,对秋油生长没有造成太大影响。7、8 月份全市雨热条件相对适宜,有利于秋油作物营养生长,为秋油丰收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9 月 23 日至 28 日,河南省持续连阴雨天气,给秋作物适时收获、晾晒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一是造成局部低洼地块出现田间积水 ;二是土壤偏湿,农机难以进地作业,秋作物收获期延长 ;三是给已收获秋作物和降雨间隙抢收秋作物晾晒烘干带来较大困难。直到 10 月 8 日以后天气晴稳后,花生开始大规模机械收获,虽然收获期有所延后,但是生育期适当延长,荚果成熟度、百果重相应提高,真正达到丰产丰收。
主要措施。为保证全市全年粮油安全,以秋补夏,5 个秋粮油督导组和 10 个技术指导组,分包各县区进行抢种、强排、抢收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秋粮油生产科技含量,全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 1000 余期次,发放技术明白纸 100 多万份,现场指导 1100 多场次,推送技术信息 2 万多条次,培训指导农民 50 万余人次。开展试验示范,推广花生生产集成技术。2023 年在汝南三桥安排实施优质花生品种评比展示试验示范、花生高产集成技术试验示范等,为全市花生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培养新型农业主体,提高机械化水平。开展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组织多次花生种植大户经营主体骨干人员技术培训学习。全市规模较大的花生农业合作组织 60 多家,花生生产用机械种类齐全,基本实现花生生产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 6 ~ 7 倍。
主体增产技术落实。优选品种,远杂 9102、宛花 2 号、远杂 9307、驻花 1 号、驻花 2 号、三花 6 号等,全市花生优质品种普及率 95% 以上。抢时播种,全市麦收期间阴雨天气较多,麦收进程较慢,腾茬整地时间较为紧张,加之 5月 27 日~ 6 月 4 日持续降雨,6 月 8 日全市花生才进入集中播种期,但是土壤墒情充足,播种基础好,播种质量高,花生出苗较为整齐,实现一播全苗。合理密植,全市夏播花生机械起垄种植面积约 350 万亩以上,占 68% 左右。全市夏播花生种植密度加权平均值 19450 株 / 亩,合理密植面积占 95%。配方施肥,全年全市花生配方施肥 490 万亩,占播种面积的 96%。科学防控,2023 年花生病虫害整体呈中度发生,中后期降雨较多,花生地块根茎腐、青枯病等容易发生。全市花生药剂拌种播种占 100%,病虫草害综合防治99.9%。及时收获,9 月下旬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机械无法进行正常作业,对花生收获晾晒造成一定影响,组织群众进行抢时收获,保证秋油作物丰产丰收。(王园园)
【芝麻生产】2023 年,全市芝麻种植面积 54.23 千公顷,同比 2022 年,面积基本一致;平均单产 88.38 千克;总产 7.19万吨,同比 2022 年增加 0.12 万吨。主要分布在平舆、上蔡、泌阳 3 个县,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 80.13%,其中平舆县种植面积占 48.51%。
生产特点。良种覆盖率高,芝麻主栽品种有舆芝 18、舆芝 19、驻芝 10、驻芝 22、驻芝 23、上芝 429 号等耐渍、高产、抗病品种,覆盖率 97% 以上。播种基础好,墒情足。全市芝麻夏播时墒情较好,做到适期播种,大部分于 6 月10 日前播种,播期较集中。平衡施肥面积大,全市平衡施肥 47.85 千公顷,占播种面积的 88.24%。种植密度更加科学,芝麻种植密度加权平均值 10354 株 / 亩,合理密植面积占 92.9%。
气象分析。夏芝麻生长发育期间,苗期墒情较为充足,基本做到全苗、壮苗。8 月份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芝麻生产造成一定影响;8 月下旬,以晴朗天气为主,光、热、水资源充沛,对芝麻实现花多、蒴果多极为有利。9 月份光照充足,日照时数长,土壤墒情充足,温度适宜,最高气温均在 30℃左右,适合芝麻收获、晾晒。(王园园)
【油料生产】2023 年,河南省定驻马店市油料面积 556.77万亩,落实面积 556.88 万亩,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油料产量 169.96 万吨,单产 305 千克,分别较上年增加 0.24%、1.33%,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小麦 698.6 万亩,优质花生 514.9 万亩,优质白芝麻 81.35万亩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16.4 万亩 ;推动完成驻马店市绿色高产高效、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等项目。(崔 璨)
【蔬菜食用菌生产】2023 年,全市蔬菜食用菌总产 544.8万吨,较上年新增 18.2 万吨,增长 3.46% ;蔬菜面积 192.8万亩,较上年新增 2 万亩,增长 1.05%。西瓜总产 91.3 万吨,较上年减少 0.86 万吨,减少 0.93% ;甜瓜总产 9.45 万吨,较上年增加 0.04 万吨,增加 0.43% ;食用菌(干鲜品)总产量 38.9 万吨,较上年新增 1.84 万吨,增长 4.96%,其中食用菌干品(香菇 8.64 万吨、黑木耳 1.76 万吨、其他 0.12万吨)10.52 万吨,较上年新增 0.23 万吨,增长 2.24% ;食用菌鲜品(蘑菇 16.7 万吨、平菇 1.17 万吨、其他 10.51 万吨)28.38 万吨,较上年新增 1.61 万吨,增长 6.01%。
结合全市蔬菜食用菌生产实际情况,2023 年引进番茄新品种 10 个、西兰花新品种 3 个、萝卜新品种 2 个 ;集中安排新品种比较、轻简化栽培试验、连作障碍土壤改良试验、高产示范推广 4 项试验。7 月 7 日,与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结合,举办全市 2023 年食用菌栽培技术提升培训会。7 月 9 日、10 月 18 日,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开展 2 次蔬菜栽培技术培训会。至 2023 年底,市一级的栽培资源普查完成,普查野生种 129 个,省级审核通过 60 个 ;栽培种 298 个,省级审核通过 287 个。(侯亚方)
【中药材生产】2023 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 23.76 万亩,产量 17.7 万吨,产值 13.45 亿元,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五位。确山县、泌阳县是主产县,其中确山县种植面积 11.76 万亩、泌阳县种植面积 8.29 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 84.4%。全市主要道地药材品种 30 多种,大宗中药材及特色中药材 70余种,确山夏枯草等 6 个道地药材占据市场绝对优势。市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调研,研究发展对策,制定印发《驻马店市 2023 年中药材生产意见》《驻马店市 2023 年中药材春季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在药材生长关键时期,省级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先后多次到驻马店市进行技术指导,助推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驻马店市与河南农大、河南中医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快构建良种繁育体系,用足用好本土道地药材资源,做好品种选育工作。通过省级中药材品种鉴定 4 项,推动中药材品种迭代升级。
2023 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河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的通知》,正式公布河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50 种中药材名称、产区等内容。此次公布的 50 种道地中药材中,有 25 种标明驻马店市为重点产区,占总数一半,其中有 21 种标明确山县为重点产区。立足建设河南优质中药材主产区,全市按照《河南省道地药材目录》定品种、定产地,引导优势品种向确山、泌阳、新蔡、平舆等道地药材主产区聚集。2023 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评定出 30 个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驻马店市 3 家基地入选,分别是 :确山县园禾方圆野菊花生产基地、确山县天弘绿源夏枯草生产基地、新蔡县忠德瓜蒌生产基地。在梳理现有标准基础上,按照绿色发展要求,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技术、产地初加工、商品等级等生产标准体系。发挥省市县三级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推广夏枯草、野菊花、淫羊藿仿野生栽培技术及标准化集成技术等。新增制定地方标准 5 项,打造 3 个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基地,重点在确山、泌阳、平舆、新蔡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助推标准化生产。(韩 琴)
【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报】2023 年,市农业技术推广和植物保护检疫站开展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玉米草地贪夜蛾,小麦田多花黑麦草防控等重点工作。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日报告和病情周通报制度,组织广大病虫测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按照“2 ~ 3 天一次定点调查,5 ~ 7 天一次全面普查”要求,开展调查巡查,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病情,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监测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2023 年7 月 7 日,驻马店市汝南县三桥镇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全省首发。全年全市开展大范围普查 41 次,普查田块 2.9 万块,发布病情情报 37 期。2022 ~ 2023 年度,全市开展化学防治 257.42 万亩次,占防治任务的 152.5%,完成省定防控任务。从麦播期开始,全市布点引导,每个县区均建立不低于50 亩的综合防控示范田,重发乡镇建立不低于 20 亩的防控示范点,示范区落实“一封一补”防控技术路线,开展不同施药方式、不同药剂对比试验。通过大田调查,按照“一封一补”关键技术路线开展处理的小麦田,防治效果能够达到90% 以上。同时邀请省植保站、省农科院专家到驻马店市做多花麦草防控工作专题视频培训,依托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系统,直接培训到全市 2895 个行政村,培训人员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村两委和种植大户受训人数 12 万余人,全市累计召开现场会 753 场次,开展专题宣传 1364 次,印发宣传资料 70 余万份,张贴条幅 1000 余幅,出动农技植保人员1780 人,现场指导群众 12.12 万人次。(梁 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2023 年,驻马店市统防统治覆盖率51.27%。重点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培养专业化服务组织,全市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6787 家,其中省级示范服务组织 53 家、市级 71 家。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安全用药等综合防控技术,建立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配套技术体系,全面提升防治水平。全市植保从业人数 10064 人,植保航天无人喷雾机 1528 台架,大中型机械装备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940 个,日作业能力 77万亩,基本形成市、县、乡三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体系。专业化组织的迅速发展,推进全市在农药购买上实行统购、统供、统配、统施,不仅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防治成本,而且防治效果得到提高。结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立和“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加快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集成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全年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 28 个,开展“两病”(条锈病、赤霉病)试验示范项目 12 项,为精准施药、农药新技术推广提供技术储备,绿色防控覆盖率 54.25%。(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