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一
平舆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部。地处北纬32°44'~33°10'、东经114°24'~114°55'之间。东与新蔡县、安徽省临泉县毗邻,北与上蔡县、项城市接壤,西与汝南县相连,南与正阳县交界。县城居古槐镇,距驻马店市政府驻地驿城区60公里。县境东西长46.8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2000年辖古槐、杨埠、东和店、庙湾、射桥、西洋店6个镇,东皇庙、高杨店、十字路、后刘、万冢、郭楼、李屯、辛店、老王岗、万金店、双庙、玉皇庙12个乡,253个村民委员会,23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23.5万户,总人口9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4万人。有汉、回、苗等1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7%。
二
平舆历史悠久。平舆夏、商为挚地,西周、春秋为沈子国。秦置平舆县,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属颍川郡。汉至晋因之,属豫州汝南郡。南朝宋废,北魏复置,北齐再废,隋大业二年(606)又置平舆县。唐贞观元年(627)废平舆县,辖地并入新蔡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复置,属河南道豫州。元废县,辖地并入汝阳县。明、清袭之。民国2年(1913)汝阳县易名汝南县,平舆属汝南县。1951年4月复置平舆县,属信阳专区。1965年,信阳、驻马店分治,平舆属驻马店专区。2000年6月,驻马店地区撤地设市,平舆县属驻马店市。
平舆人杰地灵。平舆自古多名贤,殷商时期挚地首领任成的次女太任嫁给周公的儿子季历为妻,她孕期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进异味,足不履是非之地,开胎教先河,孕育了姬昌-周文王。文王姬昌承母贤德,开创了天下诸侯半归西岐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周朝800年基业。东汉太傅陈蕃,自幼胸怀大志,处世刚直不阿,虽为佞臣所害,但英名彪炳青史。东汉名相袁安,一生功勋卓著,家族四世五公,德望垂范千秋。东汉时期平舆县令张熹,为民焚身求雨,美名世代流传。汉末平舆人许劭、许靖兄弟,每月初一议定题目,在乱世之中为时政点评人物、举荐人才,称“月旦评”。他们对人物的评论不虚美,不隐恶,不挟私情,砺俗击浊,声名远扬,留下了点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千古评说。清代捻军将领陈大喜,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平舆较早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许多仁人志士从这里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光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平舆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从这里走出的防水防潮大军遍布全国,他们中的带头人,不仅成为平舆劳务输出和勤劳致富的领军人物,也为所在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的还当选为所在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平舆文化灿烂。平舆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是中原文化的支脉-天中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夏车正奚仲发明车辆,被尊为造车鼻祖。奚仲造车,成为远古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作出了卓著贡献,开创了人类车舆文化的新纪元。太平车是平舆古代和近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因车称“舆”,平舆因此而享有“车舆文化之乡”的美称。平舆是挚姓、沈姓、冉姓、鞠姓、汝南周姓的发源地。县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主要文物古迹有沈子国故城遗址、普照寺塔、台子寺遗址、挚地遗址、月旦评遗址、陈蕃墓、安成故城遗址等。平舆的山河地理、风物民情、人文典故,引众多文人墨客游历吟唱,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舆县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平舆县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
平舆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西北略高于东南,海拔38~47.5米,坡降1/4000~1/6000。淮河支流洪河和汝河流经县境,洪河县境内长50.2公里,流域面积93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73.2%,汝河县境内长20.5公里,流域面积290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22.6%。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兼有两种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温暖, 雨水较为充沛。年平均气温15.2℃,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5℃,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8℃。年平均降水量904.3毫米。年平均日照2016.3小时,无霜期230天左右。农业优势突出。自然条件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盛产小麦、玉米、芝麻、大豆、油菜、棉花、花生、烟叶、蔬菜、瓜果等。相传神农氏炎帝曾来到平舆汝河畔,品尝平舆芝麻,惊其异香,称之为“百谷之首”。平舆白芝麻常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左右,素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之称。以庙湾一带生产的槐山羊皮为原料加工的皮张称“庙皮”,“庙皮”是历史上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的汉口路皮革之一。平舆年产皮革50万张,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产地,东和店镇皮毛交易市场有“中原皮都”之称。水资源总量14.6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3.07亿多立方米,县城区25平方公里以内的深层地下水为锶和偏硅酸复合型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劳动力资源丰富,可提供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人,每年输出到全国各地的建筑防水防潮大军达10多万人,防水防潮已经成为平舆叫响全国的一大劳务输出品牌,平舆因此被誉为“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
四
1988~2000年,平舆县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92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是1985年的6.35倍、3.7倍、30倍、9.3倍、6.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6万元,是1985年的9倍;各项银行存款14.2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3亿元,分别是1985年的43倍、185倍。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69.9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13.9万人。
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平舆县属平原农业县,是河南省重要粮油生产地之一,耕地面积119万亩。1988年平舆县开始实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至2000年,改造中低产田29.25万亩,治理沟渠1000公里,对骨干河流进行了疏浚和堤防加固,提高了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有效灌溉面积达60万亩,旱涝保收田17.9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7万千瓦,农机耕、播、收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00%、97.7%、99.4%。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一优双高”农业的开发,建立了小麦、玉米、芝麻、花生、食用菌、瓜菜等生产基地。2000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98万亩,总产29万吨;玉米播种面积18.7万亩,总产5万吨;油菜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5000吨。芝麻是平舆县重要经济作物,1987年平舆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白芝麻种植适宜区域,后被确定为国家和河南省芝麻外贸出口基地县、商品油料基地县、白芝麻标准化种植示范县、白芝麻无公害生产基地县,“平舆白芝麻”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左右。畜牧养殖以家庭规模养殖为重点,走小规模、大群体发展的路子,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区域化养殖格局。1997年平舆县被国家批准为秸秆养牛示范县。200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4.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突破30%。农田林网建设成效显著,1990年实现平原绿化达标。2000年活木蓄积量1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4.3%。
工业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企业类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以县办工业为重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企业活力。在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行了股份制改造和租赁、拍卖等产权改革,组建了红河谷集团、华豫集团、天地防水材料集团。实施名牌战略,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狠抓新产品的开发。乡镇工业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和存量资产,加强与县外企业的联合与合作,进行机制、资产嫁接,促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了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6772个,限额以上工业企业73个,形成了以粮油加工、皮革、酿酒、造纸、机械、建材、手工艺品生产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全年工业总产值25.4亿元。河南省永乐仙酒厂为国家二级企业、省一级企业,酿造的永乐仙系列白酒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成为全国饮料制造业500强企业之一。县造纸厂为国有中二型企业,生产的32~80克文化用纸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畅销全国。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80年代中后期,平舆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手工业为依托,狠抓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开发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1992年后,全县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7亿元,连续3年名列全区前茅,被评为全区乡镇企业先进县。1998年国家实施东西部合作战略,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东西合作,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进程。2000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9.1亿元,实现利税3.3亿元,全县形成了东和店、杨埠、高杨店、庙湾、射桥、后刘、郭楼、辛店、老王岗和县城东、西11个工业小区,并培植形成了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食品加工、皮革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防水防潮等支柱产业,产品有皮革皮件、礼品灯、复合肥等20多种。县工艺品总公司生产的抽纱刺绣产品花色100多个、4个系列,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是河南省绣花生产基地之一。县工艺品总公司的刺绣,万冢荣明集团的礼品灯,高杨店机械厂的白铁剪,祥兴皮革有限公司的成品鞋面革,十字路乡的猪鬃尾毛加工等产品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贸流通活而有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通领域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国有、集体和个体商业竞相发展,市场主体呈多层次、全方位格局,商品供应充足,城乡市场繁荣。全县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集贸市场34个,县城建有永乐大市场、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农机市场、陈蕃市场等专业市场,百家福超市、利民商场、华兴商场、百货商场、清河商场等大型商场临街而立。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86年的9567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6.27亿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1987年,平舆县城占地4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建筑规模小,布局混乱,街道狭窄,管理滞后,城市功能不健全。90年代,平舆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树立平舆形象,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措施来抓,加大旧城改造力度。1995年,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编制出《平舆县城1995~2010年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快速发展。1990~2000年,累计投入资金4亿元,对县城进行了改造和开发。1996年开通了槐树街北段、北王路、南环路、东环路和北环路,建成清河大桥、清河三桥,城区道路形成六纵十横交通格局。街面拓宽,对街道两侧的大部分建筑进行了改造和重建。建成了永乐大市场、体育场、建材大世界、农机市场、陈蕃市场。增建500米小清河带型公园,完成挚沟美化、绿化工程,主要街道两侧建绿化带或设置隔离栅栏,栽植行道树,城区绿化面积120亩。2000年,县城区面积发展到7.2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楼房鳞次栉比,街灯交相辉映,城市功能日臻健全,县城面貌显著改观。
交通、通信、电力快速发展。国道106、省道吴黄路纵穿南北,张南线(平临路)横贯东西,直通安徽,平长线经新蔡通至信阳商城。驻马店至县城小铁路过境19公里。2000年,有国道及省、县、乡公路36条,总里程493公里,公路密度40.1公里/百平方公里,各乡镇和165个行政村开通柏油路。公路货运量181万吨,公路客运量469万人次。县乡村公路好路率在90%以上,1989~1991年连续3年、1995~1999年连续5年获得省“好路杯”竞赛金杯县称号。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5.1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4座,容量1.6万千伏安,1997年9月全县实现村村通电。邮电通讯网络覆盖全部乡镇,电话交换机容量4.1万门,电话普及率1.8部/百人,全县村村开通程控电话。
五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988~2000年,聘请省内外专家论证科技项目100多项,引进各类人才1229人,选拔市县两级拔尖人才82人、乡土拔尖人才23人,创科技成果152项,获专利22项。至2000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85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逐步加快,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1986年的23%左右提升到2000年的40%。平舆县先后荣获省实用技术培训乡级培训基点奖、省星火培训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2000年,全县有高中5所(含职业高中 3所)、初中33所、小学268所,在校学生14.4万人,教师7243人。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一批民办学校应运而生。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9年10月,“普九”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实用技术,调整教育体制,实行“三项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改办和兴办职业学校6所、成人学校287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98.6%,7所学校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28所学校被评为地区体育达标先进学校。占地36亩的县体育场于1999年3月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1998年县图书馆正式对读者开放。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医疗卫生体系初具规模,形成了“人员、房屋、设备”基本配套,资源配置较为合理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2000年,县、乡级卫生机构发展到25个,有卫生技术员1644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70人,开设病床880张。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达到二级甲等、二级乙等医院标准。普及儿童计划免疫,0~7岁儿童“四苗”接种率85%,0~7岁儿童保健纳入系统管理率61%,孕妇保健纳入系统管理率85.4%。2000年,平舆县被河南省政府评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由1988年的11.83‰降至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8年的7.31‰下降到4.74‰,计划生育率由1988年的94.72%提高到99.23%。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趋于优化,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元,人均消费支出3459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7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3元,分别是1985年的2.8倍和8.5倍。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食品中副食比重上升,人们穿着日趋讲究,向多样化、个性化、成衣化转变。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农村住房逐步由瓦房改建为平房,楼房成为农村建房新时尚。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影碟机、电话、摩托车等高中档消费品大量涌入城乡居民家中。
六
回顾过去,平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谱写了崭新的篇章,创造了光辉的业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8~2000年,是全县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13年,是经济建设快速推进的13年,是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的13年,是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13年。
审视现实,平舆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如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综合实力还较薄弱;产业层次低,企业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财政收支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展望未来,平舆人民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城镇建设和工业经济双轮驱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强平舆、和谐平舆、幸福平舆”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三项建设(项目建设、平安建设、作风建设)、两个重点(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振兴平舆再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