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结构
1986~2000年,平舆县经济结构按所有制结构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其他经济三大部分。按统计口径划分,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又分为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其他经济中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经过15年的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份额不断缩小,而个体和私营经济则由弱到强,平舆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三次产业格局由“七五”时期的“一、三、二”调整到“九五”时期的“一、二、三”,第二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接近第一产业。投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投资主体由“七五”初期以国家、集体为主调整到“九五”末以个体和私营企业为主,投资方向也由城市基础建设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经营相对自由。“七五”期间,农村个体经济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与之相应的是集体经济的逐渐弱化。尽管大多数乡村仍留有一些集体经济田和集体财产,但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占农村经济的份额已经很低。工业方面,虽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增势强劲,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1985年全县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578个,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71个(全部是国有和集体企业),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9.3%。其中,国有企业15个,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9%。1990年,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为4442个,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120个,当年完成产值860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9%;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有了大幅度上升。
“八五”期间,在农村继续推行土地承包制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个体经济比“七五”时期更加活跃,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弱化,多数村级集体资产荡然无存,有些还负债累累。工业方面,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工业取得新的突破。但这一时期,国有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乡办工业和个体私营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1995年,全部工业企业单位发展到6598个,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1个,当年完成产值5937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6%。国有企业16个,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0.7%。
“九五”期间,国有工业经济更加弱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多数县属企业举步维艰,处在生死存亡的阵痛之中。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加上生产经营不善、管理体制落后等因素制约,多数国有工业企业和县属集体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资不抵债而走向破产。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大批“五小”(小砖窑、小皮革、小造纸、小水泥、小化工)工业被迫关停。县属重点企业通过改组、改制、改造,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相继退出了国有经济的序列。其间,由于全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并且在发展经济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外来生产要素与本地资源优势结合,鼓励外来资本参与现有企业资产重组,乡镇工业和个体私营工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县工业企业单位总数达到6772个,其中,国有企业13个,集体企业415个,城乡个体和私营企业6344个。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乡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9%,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8%。
第二节 产业结构
“七五”时期,平舆县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调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越发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条件下,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85年的74:8.9:17.1转变为1990年的74:11.9:14.1。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降低,由1985年的72.5%下降到1990年的66.2%,工业比重上升,由1985年的16.1%上升到26.4%,农村经济逐步由以农为主向工业化转变。乡镇企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41.2%,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县经济处在以农为主,农工并进,其他各业共同发展的阶段。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业比例由1985年的77.1:2.6:14.4:0.9调整到1990年的71.9:1.4:17.1:1.1。
第二节 产业结构
“七五”时期,平舆县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调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越发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条件下,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由1985年的74:8.9:17.1转变为1990年的74:11.9:14.1。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降低,由1985年的72.5%下降到1990年的66.2%,工业比重上升,由1985年的16.1%上升到26.4%,农村经济逐步由以农为主向工业化转变。乡镇企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41.2%,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县经济处在以农为主,农工并进,其他各业共同发展的阶段。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业比例由1985年的77.1:2.6:14.4:0.9调整到1990年的71.9:1.4:17.1:1.1。
“九五”时期,经济结构在快速发展中逐步升级,2000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40.1:37.6:22.3,第二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接近第一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业比例调整为57.3:2.1:32:1.5。粮经比例总体为6:4,改变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形成了粮、经、畜、果、菜竞相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优质小麦、优质白芝麻、优质玉米等“一优双高”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无公害种植、标准化栽培等适用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在工业方面,培育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通过企业“三改一加强”(改制、改组、改造,加强管理),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以粮油食品、建材、造纸、化工、机械、工艺品、皮革为骨干的地方工业体系粗具规模。
第三节 投资结构
“七五”之前,平舆县投资结构基本上是以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与私营投资在国民经济行业中所占比重轻微。“七五”期间,投资结构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33万元,是“六五”时期的2.4倍。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645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179万元,城乡个体投资6709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8.6%,是“六五”时期的3.3倍。
“八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281万元,是“七五”时期的3.8倍。从经济类型看,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7040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4728万元,城乡个体投资为20513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6%,是“七五”时期的3.15倍。城乡个人投资去向主要集中在城镇私人建房,并在城镇建设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九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975万元,是“八五”时期的6.4倍。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97631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1%;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26703万元,占总额的12.9%;城乡个体投资为82641万元,占总额的40%。国有和集体单位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性扶持项目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重点基建、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这一时期的投资方向已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