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后,平舆县不断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和形象工程建设,新建、扩建了主要街道。2000年,县城已形成了主干道“六纵十横”的格局,县城面积由1988年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人口由1.7万人发展到7.4万人,绿化面积120亩。农村住房条件及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乡镇小集镇建设粗具规模。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县城规划
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地方经济建设,1995年,平舆县人民政府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平舆县城1982年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编制了《平舆县城1995~2010年总体规划》,将原来规划的8.3平方公里扩大至18.5平方公里,确定了平舆县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发展方向。根据总体规划,主要向北、东两个方向发展,南北适当发展,逐步形成城市轮廓。县城以古槐镇为中心,打通北环、东环路。城区内修建体育场、永乐影剧院等公共娱乐设施,修建城东经济工业开发区和城西工业园区。2000年底,县城规划区总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2平方公里,县城区人口7.4万人,非农业人口6万人。县城区道路规划的“十纵十横”,已形成“六纵十横”(六纵:槐树街、建设街、陈蕃路、挚地大道、安民路、兴舆大道,十横:铁塔路、西塔寺街、解放街、商业街、健康路、纸厂路、清河北路、永乐大道、富舆大道、工业路)的网络状道路交通格局。
第二节 县城改造
1988~1991年,受经济条件制约,县城发展较慢,仅限于小规模建设。1992年开始拓宽县城主要道路,整修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1993年拓宽改造解放街部分路段,控制两侧建筑物层高,使县城面貌得到初步改观。1995年3月,县城建设指挥部成立,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对县城旧城区进行改造的实施方案》,县城改造和扩建工作正式提上了日程。1997年,完成了县招待所扩建和永乐影剧院、永乐大市场、陈蕃市场的建设,取消了马路市场。拓宽改建了解放街、建设街、北环路、西塔寺街、槐树街等,开通了外环路,同时对建设街进行了整体开发。1998年,县体育场竣工,成为全县人民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2000年,县城改造力度继续加大,陆续改造了铁塔路、西塔寺街、清河路、富舆大道、工业路、解放街西段、永乐大道等街道。县城路阔道平,主干道六纵十横。供水管道长11.6公里,排水管道长40公里,绿化面积120亩,栽植行道树8000余棵。县城累计拆迁400多户,拆迁房屋面积2.56万平方米。街道配套设施齐全,两侧建筑整齐,造型新颖,色彩和谐。大部分旧住宅得到改造和重建,中心商贸区改造完成,县城建设粗具规模。
第三节 街道建设
1988年,平舆城区内有街、巷道15条,道路总长15450米,道路面积43.26万平方米,道路红线窄,容量小,标准低,两侧建筑规模小,布局混乱。1991年后,县城改造力度加大,道路建设速度加快,至2000年先后建成道路25条,总长24680米,道路面积86.38万多平方米,城区道路形成网状格局。
解放街 东西走向,是贯穿城区中心的一条主干道,西起清河大道,东至兴舆大道,横跨槐树街、建设街、挚地大道、永乐大道。全长3050米,宽36米,于1998年改造,主路面为沥青路面,双侧暗沟排水,是县城重要的严管形象街。
建设街 南北走向,是出入县城南部的一条主要道路,全长1950米,北起解放街,中段经月旦桥横穿清河带型公园,贯穿西塔寺街、商业街、文化路,南接平(舆)正(阳)路。2000年,投资132万元将北段改造为混凝土路面。
陈蕃路南北走向,南起解放街,北通吴黄公路,全长1500米。南段1996年改造为混凝土路面,以护栏作隔离带,两侧广告霓虹灯装饰,主车道宽11米,花带宽2米,慢车道宽4米,是县城北出口的景观大道。
挚地大道 南北走向,位于建设街东面,是与建设街平行的干道,南接文化路,北至富舆大道,横跨清河北路、铁塔路、商业街、西塔寺街、解放街、永乐大道、红河谷路,全长1600米。2000年南段改造为11米宽水泥混凝土路面,东侧为挚沟带状公园。
永乐大道 东西走向,是平舆县修建较早的一条与解放街纵向交错的干道,西起驻新路,经陈蕃路、挚地大道、解放街、工业路、消防路与兴舆大道交会,东接驻新路。1992年修建,总投资480万元,全长3550米,宽21米,沥青路面,双侧暗沟排水。道路以香樟、大叶女贞作行道树,两侧花带内安装路灯数百盏,造型新颖,多彩绚丽,道路宽敞明亮,是县城东出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商业街 东西走向,原名建设一巷,位于解放街南边,是一条与解放街平行的干道,贯穿挚地大道、建设街、槐树街,主路面长600米,10米宽沥青路面,双侧明沟排水,每侧8米宽方砖人行道,为县城综合商品批发街。
富舆大道 东西走向,属驻新公路县城段,西起六路口,经陈蕃公园、建材大世界,是平舆东西走向的交通要道。1997年开通主路面,2000年扩建,主路为二级公路,沥青路面,总长5700米,宽14米,双侧暗沟排水,总投资850万元。
兴舆大道 南北走向,北接富舆大道,南连永乐大道。1997年开通主路面,14米宽沥青路面。2000年投资1750万元扩建,主路为混凝土路面,双侧暗沟排水,两侧2.5米宽花带,是县城的东环城路。
清河北路 东西走向,位于清河北岸,东起清河三桥,西至槐树街南端。1998年修建,投资70万元,长760米,主路面为9米宽沥青路面,北侧暗沟排水,南侧为护堤,堤岸上是5米宽方砖人行道,垂柳草坪、石桌石凳、六角凉亭俱全,是一条景观式游园路。
槐树街 南北走向,北接永乐大道,南接清河北路。该街以平舆县著名的千年古槐得名,1998年扩建,总投资65万元,长750米,宽6米,沥青路面,双侧暗沟排水。2000年南段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双侧暗沟排水,是水果批发零售商业街。
健康路 东西走向,连接县人民医院与建设街,全长325米,宽9米,沥青路面,双侧暗沟排水。1996年投资30万元进行拆迁改造。
纸厂路 东西走向,东起安民路,西至挚地大道,1998年修建,全长850米,8米宽沥青路面,双侧暗沟排水。县纸厂位于该路中段。
铁塔路 东西走向,东起安民路,西至建设街,县体育场、广电局、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其南侧,县二中、地税局、国税局位于其北侧。广电局电视塔位于该路中段,故而得名。2000年改建,全长1150米,宽8米,总投资135万元,西段水泥混凝土路面,东段沥青路面,双侧暗沟排水。
工业路 位于城东工业区,东西走向,西起永乐大道,东至兴舆大道,是县城较早的工业区主路。1997年修建,总长820米,8米宽沥青路面,双侧明沟排水,总投资60万元。县主要工业企业位于该道路两侧。
西塔寺街 东西走向,是一条修建较早的中心街,横贯挚地大道、建设街、槐树街,全长1750米,东段宽24米,中段宽11米,西段宽7米,沥青路面,双侧暗沟排水。1998年投资250万元进行拆迁改造,是一条重要的东西主干道。
安民路 原名平正路,北起永乐大道,西至建设街南出口,北段南北走向,南段东西走向,1997年改造,总投资130万元,全长2100米,8米宽沥青路面。
第四节 市政设施
一、供排水
平舆县城除部分企事业单位、个人用自备井取水外,绝大部分由自来水公司(水厂)统一供水。2000年,平舆县自来水公司有深水井5眼,固定资产160万元,综合生产能力(日供水能力)为5千立方米/日,供水管道总长11.6公里,年供水量180万立方米。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县城规模不断扩大,自来水的供水能力日渐不足,制约了平舆县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为改善部分(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用水,经县政府批准,县医院、成人中专、酒厂采用了加深自备井。
1998年前,平舆县城工业及生活污水经排水沟直接排入沟河,雨水经道路两侧暗沟排放。至2000年县城街道两侧都砌有地下排水管道,总长近40公里,污水年排放量310万吨,其中生活污水102万吨。
二、桥梁
1988年,县城区有桥梁3座,分别是月旦桥、清河节制闸桥、陵园桥。1999年建成清河大桥,2000年建成清河三桥。
两孔桥,最大跨径20米,上部为预制混凝土简支板桥,下部为挖孔灌注桩结构。1998年,按照城市规划,建县城西环路而修建该桥。1999年,由平舆县交通局县乡公路管理站设计、施工,当年建成通车。荷载为汽-20,挂-100。
陵园桥 初建于20世纪60年代,位于烈士陵园西,跨小清河连接西塔寺街与清河南路。2000年桥面重新改造为混凝土桥面和混凝土水泥栏杆,长35米,宽4米。
月旦桥 位于建设街中段,原桥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1990年改造,拆除原有老桥,整体向东移位,建新桥一座,桥长45米,宽11米,投资80万元,跨建设街清河两岸,连接城南和城北,是平舆县城最重要的一座公路桥。
清河三桥 位于月旦桥东300米,跨小清河连接文化路与挚地大道,桥长78米,宽17米,为三孔桥,每孔跨径20米,上部为预制混凝土简支板桥,下部为挖孔灌注桩结构。2000年,为了缓解月旦桥交通压力,由平舆县交通局县乡公路管理设计站设计并施工,投资120万元,当年建成通车。荷载为汽-20,挂-100。
清河节制闸桥 位于县城安民路中段,桥长35米,宽8米,桥东侧建节制闸闸室,控制清河上下游河流水位,同时也是连接清河南北的一条公路桥。
三、公厕
1990~2000年,为解决居民入厕问题,陆续在城区修建水冲式公厕8座,每座12蹲位,总建筑面积220平方米。
四、绿化
1990年前,平舆县城绿化面积较少,1992年永乐大道拓宽改造,两侧修建宽2.5米、长3200米绿化隔离带,内种大叶黄杨、刺柏、剑麻及月季、百日红等花草,两侧栽植柳树300余棵。1996年拓宽改造陈蕃路,两侧建宽2.5米、长1000米绿化隔离带,内植大叶黄杨、红叶李、女贞及各种花草,外植行道合欢树300余棵。随着县城道路的改造,相继完善了建设街、挚地大道、健康路等主要街道隔离带的绿化和行道树的种植。1998年,县体育场竣工,绿化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并在四周种植毛竹、塔柏、柳树、女贞等风景树及各种花草树木。2000年,挚地大道改造,设4米宽方砖人行道,两侧栽种垂柳200余棵,东侧修建带形公园,建造花坛,花坛内植大叶黄杨、百日红、月季、美人蕉等花草,花坛间设石桌、石凳,花香扑鼻,游人如织,是县城第一条景观式带形公园。随着社会绿化意识的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增多,新增绿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至2000年底,平舆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120亩,各种行道树发展到8000余棵。
五、路灯
1991年底,平舆县仅解放街、建设街配有水银灯80余盏。此后,随着街道拓宽改建,永乐大道、陈蕃路、挚地大道等主要道路安装路灯共500多盏,同时改造了解放街、建设街、陈蕃路等街道高架水银灯400多盏,增加了解放街、建设街道路及两侧霓虹灯装饰,灯盏造型新颖美观,夜晚明灯高照,彩灯闪烁,与道路建筑物交相辉映,方便了居民出行和休闲娱乐。
六、公共建筑
体育场 位于挚地大道西侧,铁塔路南侧,小清河北岸。1997年开始兴建,1999年3月建成,场地南北长278米,东西宽130米,东侧建有主席台及阶梯式看台,中部为草坪式标准足球场、环形田径场,西部设有两个篮球场,两个门球场,是县城区主要体育运动场地。
永乐影剧院 位于解放街东段南侧,1993年12月建成,剧院为标准阶梯式仿古建筑,大厅南北长50米,东西宽35米,分上下两层,可容纳约2500人,是平舆县文艺演出的主要场所。
陈蕃市场 1990年建成,位于陈蕃路南段西侧,西临槐树街,北临永乐大道。占地13320平方米,由平舆县房管所自筹资金建设。主路为水泥路面,设摊位500多个,是县城主要的蔬菜、肉食、熟食、干菜综合市场。
四面钟1997年建成,钟楼位于永乐大道与陈蕃路交叉处,楼高六层,楼顶置直径4米四面大钟一座,整点报时,声音洪亮悠扬,夜晚钟楼灯亮发光,方圆5公里能够看到,是平舆县城一座重要的形象标志物。
永乐大市场 1993年11月建成,西邻挚地大道,北靠西塔寺街,占地5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四周有成套营业楼房460间,中间为敞开式商业摊位近百家,是平舆县最大的成衣、百货批发零售市场。
第五节 房产管理
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1990年以前,平舆县城镇干部职工住房实行国家包、高补贴、福利制的实物分配体制,把住房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单一地通过国家积累来投资建设。住房建成后无偿分配给职工居住,由国家补贴维修、管理等费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福利型住房制度的弊端日益显见,住房供需紧张状况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安定。
1990年5月,平舆县成立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住房抵押、以息代租,统一管理、产权不变”的模式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是:(1)公建住房一律实行抵押,先行政事业单位,后企业和乡镇。凡公房住户,不论其工龄长短、职务高低,一律按住房结构情况缴纳抵押金。建筑面积抵押金标准为每平方米20~40元,附属房10~15元,超标准或欠标准住房者,按其超住或欠住比率加收或降低抵押金额。(2)职工缴纳的抵押金视作房产基金,由房改部门按系统分单位专户储存,定向用于新房建设,其利息抵顶住房租金。(3)抵押金原则上一次交清,也可分期缴纳。对不同时段缴纳抵押金者,分别采取优惠或制裁措施。(4)凡属抵押住房,其产权关系不变,管理修缮按房产管理渠道,分别从房产基金中拨出专门款项,由房产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进行。(5)提倡和激励集资建房、个人建房。至1992年平舆县第一步住房制度改革结束。参加第一步房改的有54个行政事业单位3740户14970人,参改住房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主房面积8.38平方米,附属房面积5.5万平方米。房改后,干部职工住房总面积和人均面积均有较大的提高。全县共收缴干部职工住房抵押金240万元,拿出180万元建住宅楼两幢80套,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支持15个单位集资建房2.5万平方米。房改政策深入人心,干部职工的住房商品化意识进一步增强,为开展第二步房改奠定了基础。
1993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平舆县第二步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提出了“以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为目的,以出售公有住房为重点,坚持租、售、建并举的方针,加快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争取早日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住房新制度”的指导思想,并确立了第二步房改模式:“优惠售房,分步提租;租房交保,以租促售;筹集资金,开发住房。”其主要内容是:(1)加快售房步伐。对全县公有住房存量,无论新房、旧房,平房、楼房,除有历史保护价值或已列入近期城镇改造规划以及生活区与办公区混杂的以外,都要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出售,出售价格以住房结构、类别分为三类十等,有市场价与标准价两种形态,产权比例有部分与全部的区别,为激励购房,特配以工龄、一次性付清房款、抵押贷款及实行预售等优惠措施。(2)加大提租力度。根据县内物价水平和职工收入水平,租金以砖混结构一等住宅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计,1994年提高到0.8元,占家庭收入的10%左右,1996年、1998年、2000年分别按上年家庭收入的12%、14%、16%确定住房租金。各类住房的租金标准按房屋结构、朝向、层次和装修等因素区别确定。同时,按照住房的类别等级还要交纳每平方米30~50元的住房保证金。(3)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按照文件规定,全县所有参加房改的单位及干部职工均执行公积金制度,单位和个人均按月缴纳占职工月薪一定比率的公积金,归职工个人所有,并纳入住房资金管理轨道,实行单独建账,分户储存,且只能用于支付职工家庭购买自住房、自建或大修住房。(4)有计划地开发经济适用房。利用归集的住房资金,改造县城,美化县城,集中使用,连片开发,形成一个个住宅小区。第二步房改的实施,集中了一定规模的住房资金。1994年底,县城中参加房改的公房住户占应参改户的62%,列入参改的241个产权单位中有167个单位进行了房改,以新房每平方米200元的标准价售房面积10万平方米,购房户2500多户,售房收入1350万元,同时吸收其他住房资金近7000万元。房改政策激活了住房开发和建设,县直各单位集资建房热情高涨,仅1994年就有20个单位进行了集资建房,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3.6平方米增加到4.7平方米,成套率达到50%以上。
二、产权管理
1992年12月,县政府下发《平舆县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凡是在县城镇规划区内的所有房屋,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到房产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确认产权,核发所有权证。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实施后,平舆县城的房产产权产籍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1995~2000年,累计办理产权登记面积1152291.76平方米,其中公房面积182596.76平方米,私房面积969695.12平方米,发证3053份,其中公房328份,私房2725份,办理房产交易986起,交易面积247210.96平方米,办理房产抵押登记500多起,抵押面积达29648.986平方米,其中公房抵押面积179968.03平方米,私房抵押面积116521.83平方米。
第六节 城市管理
1988年,成立平舆县城市管理办公室,人员15人,隶属古槐镇政府。1992年更名为平舆县城管监察大队,划归县建设局管理,为建设局二级机构。1993年初,城管监察大队重新移交古槐镇政府管理。1998年城管监察大队独立,由县政府直接管理,下设环卫队、园林绿化队。
90年代,县委、县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平舆县城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违反县城管理规定的各项处罚标准》《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处罚违反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行为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和管理规定,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为了治理县城脏、乱、差现象,在县直各单位开展门前“四包”和机关团体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城管部门扩大了清洁工和保洁工队伍,确保及时清理垃圾。同时,采取强力措施,拆除违章建筑,增加公共设施。至2000年底,拆除违章建筑200多处,建垃圾处理场1座,垃圾中转站4个,添置垃圾箱290个,规范了6个停车场,16个专业市场,取缔了店外经营和马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