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镇概况
第一节 古槐镇
古槐镇位于平舆县中部,为县城所在地,中共平舆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西与郭楼乡毗邻,东南与万金店乡相连,南、北、东均与东皇庙乡接壤。镇政府位于西塔寺街东段南侧。1988年,古槐镇辖平南、蔬菜、平北、小刘、小徐、大冯6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办事处。1990年12月,撤销平南、蔬菜、平北3个村民委员会和城关街道办事处,设立平北、平东、西塔寺、永乐、桥南5个居民委员会,增设小王庄村民委员会。1999年9月,辖区调整为小刘、小徐、大冯、城北、钟楼、陈蕃、解放街、城西、西塔寺、二龙里、月旦评、清河园、永乐、铁塔路、兴舆、城东、惠丰、城南、健康路、舆苑、永和21个居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2000年,辖区总人口8.22万人,总面积18.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2万亩。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2亿元,农业总产值4483万元,财政收入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2元。
农作物以种植小麦、蔬菜、芝麻、瓜果、玉米为主。2000年,全镇有农用拖拉机331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77万千瓦;有机井140眼,灌溉机械355台,有效灌溉面积8500亩。是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95.8万公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750亩,总产量293.6万公斤;芝麻种植面积3375亩,总产量8万公斤;水果种植面积285亩,总产量17万公斤。建成占地120亩的农业示范园1座,并推广“一温一拱一露地”蔬菜种植模式,建日光温室60座、高标准拱棚310座,发展露地蔬菜4200亩,全年蔬菜种植面积5940亩,总产量1867.9万公斤。
畜牧养殖业以养鸡、养猪、养羊为主,形成了小刘居委赵庄、城南居委李庄养鸡专业村和小刘居委二张庄、小刘庄养猪专业村。2000年,牛年末存栏1343头,出栏670头;生猪年末存栏4290头,年出栏5125头;山羊存栏1920只,年出栏2085只;家禽年末存栏4.55万只。畜牧业产值13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8年古槐镇有镇、村(居委会)、组办企业33家,职工1120人,总产值1503万元。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2000年全镇各类企业达到116家,形成以制药、化肥、面粉和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较大规模的企业有馨星生化有限公司、星海复合肥厂、农友复合肥厂、SBS 防水材料厂、古槐纸箱厂、古槐塑编厂、小徐塑编厂、大冯制杆厂等,乡镇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亿元,税金640万元,利税2693万元。
1999年古槐镇成立了河南省天地建筑工程防水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80万元,员工527人,中高级技术人员40余人,该公司进一步规范了平舆籍在外防水队伍,增强了实施大型防水防潮工程施工的市场竞争力。至2000年,公司先后在天津、青岛、太原等大中城市设立了办事机构,每年输出务工人员10万余人。
古槐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3年,投资800万元建成占地25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能容纳1000个工商户的永乐大市场,日成交额达100余万元。1998年古槐镇在全区乡镇综合实力排序中位居第十位。
1988年后,古槐镇进行了集镇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至2000年,已硬化小街民巷78条,全长1.68万米,镇区基本达到硬化、绿化、美化标准。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
2000年,全镇有初中1所,在校学生1457人,小学7所(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七小、八小),幼儿园1所,全部实现校舍楼房化。有教师4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巩固率97.5%。镇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3人,病床11张。村卫生室3个,个体诊所7个。计划生育率达99%,统计符合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6.5‰。
第二节 东皇庙乡
东皇庙乡地处平舆县城乡接合部,西界郭楼乡,北接玉皇庙乡、庙湾镇,东邻高杨店乡、杨埠镇、双庙乡,南连万金店乡、辛店乡。2000年,辖王堂、南陈、孟庄、张楼、五里、徐寨、吴庄、大王寨、李庄、小陈、张营、高营、小冯、段营、张奶奶庙(张庙)、刘营、大樊17个村民委员会,111个自然村,23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7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5万亩,总人口5.71万人。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亿元,财政收入3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
1988年后,东皇庙乡立足地处县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初步形成瓜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以五里、徐寨为中心,沿平舆至射桥公路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00米区域为主,种植早春西瓜、蔬菜,建成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年瓜菜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以省农科院、省农大为技术依托,以张庙(张奶奶庙)试验站为龙头,建成2.5万亩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和0.25万亩白芝麻良种繁育基地,每年为省、地(市)、县提供白芝麻良种15万公斤、小麦良种150万公斤。以张庙为中心的食用菌栽培形成规模,年栽培香菇60万袋、双孢菇10万平方米,平菇年备料20余万公斤,栽培户286户,成为全县第一个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宁平第三养鸡公司为龙头,以家庭饲养为主的养鸡、养猪、养牛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年养鸡1000只以上的18户,养猪50头以上的40户,养牛5头以上的17户,养甲鱼1000只以上的5户。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473.6万公斤,其中种植小麦6万亩,总产1799.3万公斤;玉米3万亩,总产599.7万亩。油料总产量97.4万公斤,其中种植芝麻3万亩,总产56.8万公斤。发展日光温室200座、拱棚3000座,种植蔬菜2.13万亩,总产3708.2万公斤;种植瓜类1.78万亩,总产3484.2万公斤。全乡有农用拖拉机2079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45万千瓦。2000年,牛年末存栏7318头,年出栏836头;生猪年末存栏1.05万头,年出栏3.1万头;山羊年末存栏1.71万只,年出栏1.68万只;鸡、鸭等禽类年末存栏19.39万只。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8~2000年,全乡累计引进项目18个,引进资金4200万元,实现税收200多万元。新增固定资产760万元。重点引进“农”字型、科技型、纳税型、环保型企业。1990年引进东皇神龙有限责任公司,1993年兴办东皇精制小磨油厂,1996年引进东湟鑫鑫麦制品厂,1998年引进顺发食品厂,通过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把种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1989年后,东皇庙乡进行了“两区两市”建设。“两区”即东工业合作示范区和北工业合作示范区,使之成为集工业、商贸为一体的工贸小区。“两市”即五里瓜菜批发市场和五里停车场。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占地47亩的五里瓜菜批发市场,其北侧建64间营住楼,为集贸市场交易、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了空间。投资200多万元,在富裕大道东段北侧新建了乡政府办公大楼。对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修路61条,总计7万余米,修桥涵269座,打井3400眼,新增除涝面积1.4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1.2万亩,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0年,全乡17个行政村中有13个通柏油路,4个行政村修了砖碴路。争取县农网改造资金300多万元,在段营、五里等5个行政村实施了农网改造和建设工程,降低了农村电价。全乡新装电话350部,微波电视和闭路电视在张庙、李庄等7个行政村率先开通。
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实施科技培训,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如巴西菇、双孢菇栽培技术,温棚蔬菜栽培技术,紫长茄栽培技术,化学除草、化学控制、果树栽培等技术。在张庙村建成了科研楼。每年科技投入在20万元以上,占乡财政支出的5%。全乡18所中小学有16所建成了教学楼。1999年多渠道筹集资金180万元,先后在乡联中建起了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硬化了校园道路,修缮了教学楼,并建成占地17亩的标准化操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100%,达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乡卫生院购置了B超机、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健全了卫生防疫机构,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三节 杨埠镇
杨埠镇位于平舆县境东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2公里。北界高杨店乡,东北邻东和店镇,东接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东南与新蔡县龙口镇、弥陀寺乡相连,西与东皇庙乡、双庙乡接壤。1993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2000年,辖河北、河南、陈樊、金庄、王美、大湾、老任、任柳、王店、大马、薛店、洼张、夏庄、大朱、古刘、大徐、黄港17个村民委员会,101个自然村,总人口5.51万人,其中回族2000人。总面积7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万亩。地势西北稍高于东南,洪河从镇境西北部流向东南,流程10公里。大黄港由镇境东北部流向西南,汇入洪河。驻马店至阜阳公路横贯镇境。2000年,全镇生产总值2.03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亿元,财政收入2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0元。
杨埠镇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2000年全镇有农用拖拉机1781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96万千瓦,灌溉机械1067台。全年粮食总产量1727.2万公斤,其中种植小麦5.42万亩,总产1563.3万公斤;大豆2490亩,总产29.2万公斤;玉米4.23万亩,总产1692万公斤。油料总产量50.9万公斤,其中种植芝麻1.47万亩,总产30万公斤;油菜2055亩,总产20.5万公斤。林木覆盖率36%。
1988年以后,杨埠镇坚持把发展以养羊、养鸡为主的养殖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00年底,全镇发展大牲畜饲养专业户260户,生猪养殖专业村10个,养殖专业户167户,养羊专业户100户,养鸡专业户6户。年末大牲畜存栏1.39万头,牛年出栏0.93万头;生猪存栏0.91万头,年出栏0.95万头;山羊存栏1.38万只,年出栏1.13万只;家禽存栏10.45万只,年出栏12万只。畜牧养殖总收入7000万元。
乡镇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东、西两个工业小区,主要有造纸、制革、木材加工、面粉加工等行业。主要企业有河南面粉加工厂、杨埠镇造纸厂、胡刘砖瓦场、杨埠镇第一板材厂、杨埠镇第二板材厂等企业。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4亿元。
全镇有高中1所,教师44人,在校学生747人;初中2所,23班,教师79人,在校学生1056人;小学14所,156班,教师182人,在校学生5300人,小学普及率98%。镇卫生院1所,病床30张,医护人员42人;村级卫生所14个,从医人员30人。通讯、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建成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镇区开通闭路电视,所有行政村均开通了程控电话。
第四节 东和店镇
东和店镇位于平舆县境东北部,为豫、皖两省和驻马店、周口、阜阳三市的边缘接合处,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东界安徽省临泉县,南接杨埠镇,西邻高杨店乡,北连项城市贾岭乡。1993年12月撤乡建镇。2000年,辖东和店、小吴、高庄、大石、董庄、宁庄、张赵、木香店、邢岗、前楼、李七店、仙翁庙、大李、孟杨14个村民委员会,79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4万人,其中回民1500多人。总面积83.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1万亩。地势中部稍高,东部、西部稍低。大黄港从镇境西部由北向南流经小吴、孟杨、大李、李七店、邢岗5个行政村,入杨埠镇,流程7.5公里;流湾河沿镇境东部边缘向东南流入泉河,流经大石、董庄、宁庄3个行政村,流程8.65公里;丁河、杨河分别从镇境中部和南部由西向东流入临泉县。106国道从镇境东部通过,与驻马店至阜阳公路交会。200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9亿元,财政收入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8元。
东和店镇农作物以种植小麦、芝麻、大豆、玉米、棉花为主。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亩左右,芝麻5万亩左右。东和店白芝麻具有粒色洁白、皮薄子大、含油量高、口味香醇等特点。1994年白芝麻生产获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大豆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万亩左右,油菜常年种植面积在8000亩左右,烟叶种植面积在5000亩左右,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也逐年快速递增。1995年种植薄荷195亩,1997年扩大到1365亩,1998年发展到8640亩,1999年种植2325亩,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985.8万公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71万亩,总产1709.7万公斤;大豆1.15万亩,总产131.8万公斤;玉米1845亩,总产61.8万公斤。油料总产量217.4万公斤,其中芝麻种植面积4.28万亩,总产185.9万公斤;油菜3090亩,总产31.5万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965亩,总产量5.4万公斤。
东和店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田、道路、沟渠综合治理。2000年在完成大黄港综合治理的同时,综合治理了境内的3处坡洼地,疏通了排水沟渠,整修了生产路,新建桥涵32座,新打机井350眼,配套井灌机械580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旱涝保收田2万多亩。进行农田绿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大黄港、流湾河、丁河等河滩地段的树木发展成林,有效防止水土流失。2000年全镇林木覆盖率为14%。
以养羊、养鸡为主的畜牧养殖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2000年,全镇形成养猪专业村1个,养牛专业村2个,养鸡专业村2个,各类养殖专业户440个,综合养殖场2个,波尔山羊繁育场2个,百头以上的养牛场2个,万只以上的养鸡场7 个。大牲畜年末存栏1.20万头,年出栏4956头;生猪年末存栏1.42万头,年出栏1.10万头;山羊年末存栏3.83万只,年出栏3.20万只;家禽年末存栏18.65万只,兔存栏1.29万只。畜牧业产值2987万元,农民人均牧畜业收入506元,占农民人均纯总收入的33.3%。
1992年东和店镇被县政府批准为经济特区,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了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93年、1994年东和店镇分别被评为驻马店地区乡镇企业“强镇”。1995年东和店皮革集团公司与香港祥兴皮革公司合作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平舆县第一家合资企业-河南祥兴制革有限公司。1997年引资30万元建成张赵面粉厂。2000年,东和店引资企业平舆县宏昌精细化工厂与北京奥德赛化工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投资600多万元新上精细化工二期工程;引资创办东和店镇盛和塑编厂,固定资产投资120多万元。全镇形成了以皮革加工为支柱,塑料、化工、建筑建材、面粉加工等多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皮革加工形成规模,建成2个占地200多亩的皮革工业区,成为华中地区最大蓝湿皮生产基地和优质皮革加工区,主要产品牛羊蓝湿皮、山羊皮软面革、羊皮服装等,畅销上海、广东等10多个省市,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1992年,东和店镇邀请地、县城建、体改、交通、电力、水利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根据东和店的地理特点、资源分布、技术条件等,综合分析,反复研究,制定出《东和店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对用地规模、发展方向、框架模式、建筑风格等进行科学规划,确立了以镇区为中心,以106国道和驻阜(驻马店至阜阳)公路为依托,以开发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卫生区、住宅区为重点的建设思路。分三个阶段实施,1992~1995年为起步阶段,1996~1999为发展阶段,2000~2010年为提高阶段。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5年东和店镇被评为“中州名镇”,同年8月被省6个厅委联合命名为“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2000年1月,镇党委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全省先进六好乡镇党委”。2000年4月东和店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15个重点镇之一(驻马店市6个),11月被国家计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镇”(全省4个,驻马店市唯一一个)。
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镇有初中2所,34班,在校学生1800多人;小学15所,136班,在校学生7000多人;教师385人。1999~2000年,镇政府为镇一中新建了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和一个标准化操场。投资数十万元为全镇中小学添置图书、试验仪器和桌椅,所有村级小学建起了标准教学楼,“普九”率达100%。推行社会医疗网络建设,健全了14个村级医疗卫生室。1995年镇卫生院升格为平舆县第二人民医院,加强了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放射楼、专家公寓和家属楼,添置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全镇人民就医、防疫和保健条件。完善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了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实施了双女结扎户的养老保险,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000年控制在7.7‰以内。“五通一建”(通电、通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自来水,建有村小学教学楼)基本实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文化、通信、电视设施齐全,建有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镇区开通闭路电视;在邢岗、前楼、张赵三村各建成一个1000门容量的程控电话交换机站点,镇区建成了2个移动通信基站塔。
第五节 高杨店乡
高杨店乡位于平舆县东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3公里。东邻东和店镇,南接杨埠镇,西连东皇庙乡、庙湾镇,北界项城市贾岭乡、李寨镇。2000年,辖高杨店、中高、老庄、陶楼、洼李、刘寨、金刘、袁庄、四门戴、王阁、三所楼、夏庙王庄、吕庄寨、姚庄、大陈、荒坡、张胡营、厂庙18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村,1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2万人,总面积78.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4万亩。地势西高东低,小洪河从西部由北向南流经袁庄、大陈两个行政村,流程近4公里。大黄港从东部由北向南流经老庄、姚庄、吕庄寨、金刘4个行政村,流程8公里。2000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产值3.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农业总产值1.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0元。
1988~2000年,高杨店乡逐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乡新打机井561眼,洗刷旧井326眼,修建生产桥梁328座,修建涵闸4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旱涝保收田达3.5万亩。综合治理大黄港、蔡港等水利工程。
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芝麻、棉花和油菜。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白芝麻2万亩左右。1988年后,高杨店乡加大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先后推广芦笋、土豆、黄花菜等经济作物,给群众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769.9万公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45万亩,总产1859.6万公斤;玉米1.77万亩,总产658万公斤;大豆4680亩,总产93.6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3.30万亩,总产量157.7万公斤,其中芝麻种植面积2.75万亩,总产82.5万公斤。棉花种植面积2400亩,总产16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52万亩,总产量1396万公斤。
畜牧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乡形成养牛专业村2个,养猪专业村2个,养羊专业村1个,养鸡专业村1个,规模养牛场1个,规模养猪场20个,规模养鸡场3个。全乡大牲畜年末存栏1.43万头,牛年出栏4990头;生猪年末存栏1.59万头,年出栏1.1万头;山羊年末存栏2.27万只,年出栏1.30万只;家禽年末存栏53.13万只。
乡镇企业不断壮大。1989年高杨店机械厂投资200万元完成技术改造,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92年平舆县龙福纸浆厂在大陈村建成投产,总投资1800万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创利税400多万元,有效壮大了乡村集体经济。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9亿元。
1990年以后,全乡外出务工人数剧增,2000年在外从事防水防潮人数近万人,防水防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年外出务工收入3亿元以上。2000年,全乡有资产超1000万元的16人,超100万元的268人,资产50万元以上防水防潮户800多户,防水防潮产业已成为高杨店乡一大支柱产业。
2000年,全乡有初中2所,在校学生3100人;小学18所,在校学生1600人,教职工328人。1994年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乡二中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到2000年,全乡18个行政村有9个村建起教学楼。乡卫生院1所,病床38张,医护人员22人;村级诊所56所,从医人员62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1997年乡政府对高杨店集进行扩宽,新修主街道2000多米,拍卖沿街门面,统一规划,统一建成两层门面楼。新规划农贸、百货、建材3个交易市场,实现门店经营、市场经营。1999年乡政府投资120万元新建四层办公大楼。实施通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通广播“四通”工程,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第六节 庙湾镇
庙湾镇位于平舆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西与玉皇庙乡、射桥镇相连,北与十字路乡毗邻,东北与项城市李寨镇交界,东邻高杨店乡,南与东皇庙乡接壤。1995年12月撤乡建镇。2000年,辖庙湾、龙王庙、大卢、大杨、里湾、河西、韩庄、赵庄、杨竹园、黑田、冯庄、李寨、八里夏、余楼、戴关庙、郑楼、岗李、念张18个村民委员会,105个自然村,19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95万人,其中回族2063人。总面积74.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3万亩。地势西部稍高于东南,洪河从镇境中部由西北流向东南,流程9公里。马港在镇境中部自北向南流入洪河,流程11公里。倪港、龙王庙港等7条港在镇境中南部由西向东流入洪河。200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98亿元,工业总产值9800万元,农业总产值6092.7万元,财政收入2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2000年,全镇有农用拖拉机1489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71万千瓦,灌溉机械1180台,机井140眼,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主产小麦、大豆、芝麻、玉米、棉花。1995年以后,引进种植黄花菜1.2万亩,成为豫南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977.8万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6.14万亩,总产量1840.6万公斤;油料总产量96.3万公斤,其中芝麻播种面积3.05万亩,总产量61万公斤。
2000年,全镇大牲畜年末存栏6987头,年出栏4200头;生猪年末存栏1.02万头,年出栏1.14万头;山羊年末存栏2.37万只,年出栏2.53万只;家禽年末存栏7.81万只。
庙湾镇本着“工业立镇、工业富镇、工业兴镇”的理念,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坚持全民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全程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让前来兴业办厂者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1997年从浙江宁海引资创办鸿盛皮革皮件厂,加工的山羊皮远销国内外。2000年有乡镇企业82个,从业人员4468人,总产值2亿元,较1988年增加3倍。
1990年后,庙湾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现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通畅的农村道路体系。2000年,农电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22%,闭路电视入户率29%。
2000年,全镇有初中2所20班,教师144人,在校学生3657人;小学19所158班,教师272人,在校学生7286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48人,床位36张;村级诊所和个体诊所63个,基本满足一般常见病的诊治需要。
庙湾集东南1.5公里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台子寺遗址。
第七节 十字路乡
十字路乡位于平舆县境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8公里。北接上蔡县和店镇,东连项城市李寨镇,南邻庙湾镇,西与射桥镇交界。2000年,辖十字路、大秦、前盛、石磙庙、曹庄、王关庙、中马、三麻、大董、秦坡楼、小盛庄、张铁12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14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3.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1万亩,总人口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万人。
2000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05亿元,工业总产值1.4亿元,农业总产值9379万元,财政收入2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9元。2000年,全乡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40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5万千瓦,农用灌溉机械1050台,机井383眼,桥涵110座,有效灌溉面积3.7万亩。主产小麦、玉米、芝麻、大豆等。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421万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1万亩,总产1225.3万公斤;玉米6540亩,总产137.1万公斤;大豆2400亩,总产21万公斤。油料总产量87.5万公斤,其中芝麻播种面积2.3万亩,总产57.9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6270亩,总产量842.5万公斤。
畜牧业发展较快。2000年,全乡大牲畜年末存栏2934头,牛年出栏1204头;生猪年末存栏1.05万头,年出栏2.98万头;羊年末存栏2.46万只,年出栏3.28万只。养鸡专业户432户,年末存栏4.9万只。全年畜牧业总收入4500万元。
十字路乡有猪鬃加工的传统,80年代后期猪鬃加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采取走“基地+公司+农户”的路子,以曹庄、大董为主,辐射带动全乡3500余农户从事猪鬃加工业,年加工猪鬃300多万公斤,是河南省对外贸易定点产品,产品畅销美、法、日、俄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乡镇企业187家,从业人员2200余人,年产值1.5亿元。
1988~2000年,先后修建了十字路至射桥、十字路至庙湾、十字路至大董、十字路至石磙庙公路,公路里程18.4公里。建成联中教学楼、实验楼,建村级小学教学楼11座。扩建了乡卫生院和十字路集中心街。
2000年,全乡有初中1所,在校学生876人;小学12所,在校生4620人,中小学入学率99%;有教职工231人,其中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124人。乡文化站1个,鼓乐队4个,业余文艺宣传队1个。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32人,病床32张,村级卫生所23个,医务人员44人。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闭路电视。
第八节 射桥镇
射桥镇位于平舆县境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西界后刘乡,北接上蔡县和店镇,东邻十字路乡、庙湾镇,南隔洪河与玉皇庙乡相望。1997年5月撤乡建镇。2000年,辖东关、西关2个居民委员会和古城、臧楼、王湾、刘庄、后刘、单老、马庄、大王、大孙、张柏坟、雍乐、韦堂12个村民委员会,90个自然村,总人口5.3万人。总面积64.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3万亩。洪河由西向东流经南部边缘8公里。茅河在镇境中部,由北向东南流入洪河,流程12.5公里。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亿元,农业总产值1.5亿元;财政收入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76元。
2000年,全乡有农用拖拉机255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65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04台,机械总动力219千瓦。有机井1815眼,有效灌溉面积3.84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芝麻、大豆、蔬菜等。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117.3万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1万亩,总产量1451.4万公斤;玉米1.3万亩,总产量337.6万公斤;大豆1.1万亩,总产量90.2万公斤。油料总产量172.9万公斤,其中芝麻播种面积2.8万亩,总产量106.4万公斤。瓜类、蔬菜种植面积3.12万亩,总产量6766.4万公斤。
畜牧养殖形成群体规模。2000年,全镇发展养猪专业村4个,专业户1000个,年出栏6万头。养羊专业村1个,专业户130个。养鸡专业村2个,专业户300户。养牛专业户60户。年末大牲畜存栏2.18万头,牛年出栏8049头;生猪年末存栏4.5万头,年出栏6.25万头;羊年末存栏3.65万只,年出栏2.98万只;禽类年末存栏19.86万只,年出栏24万只。
全镇私营个体企业由1988年的12家发展到2000年的156家,其中工业企业80家,固定资产4600万元,从业人员2237人。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茂源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量120万公斤,产值1100万元,利税166万元;春鹤脱水菜加工有限公司,年产量130万公斤,产值近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远洋粮油贸易公司,年产量100万公斤,年产值600万元,利税60万元。
1988~2000年,射桥镇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和扩建了射桥至县城、射桥至后刘、射桥至十字路、射桥至上蔡公路,全镇所有行政村均修通了柏油路。
2000年,全镇有普通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16所,教学楼17座,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9490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镇文化站1所,闭路电视差转台1座。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60人,床位80张。村级诊所30个。
沈国故城遗址位于古城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九节 后刘乡
后刘乡位于平舆县境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东与射桥镇毗邻,南与万冢乡隔荆河相望,西与汝南县留盆镇接壤,北与上蔡县洙湖镇交界。2000年,辖张万寨、前刘、葛庄、岭王寨、张老人、周杨、孙鲍、路庄、寺耳埠口、魏庄、黎庄、小朱庄、刘吾、大黑、西贾、西张营、任白庄、马李坡、西刘寨、新集、张庄、丁营、马刘、胡岭24个村民委员会,161个自然村,2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6万人,总面积98.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92万亩。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亿元,农业总产值1.5亿元;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
2000年,全乡有农用拖拉机255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65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04台,机械总动力219万千瓦;有机井1815眼,有效灌溉面积3.84万亩。全乡粮食总产量2990.4万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8.47万亩,总产2641.4万公斤;玉米1.32万亩,总产244.5万公斤;大豆6930亩,总产46.5万公斤。油料总产量70.3万公斤,其中,芝麻种植面积8775亩,总产13.2万公斤;油菜4935亩,总产55.2万公斤。瓜果蔬菜种植面积3.07万亩,总产5600.6万公斤。
1988年后,全乡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至2000年,全乡发展养牛专业村2个,专业户160户;养羊专业村3个,专业户360户;养猪专业村6个,专业户860户;养鸡养鸭专业村2个,2万只以上的专业户9个;养兔专业村1个,较大规模的养殖户25户。2000年,全乡大牲畜年末存栏1.1万头,牛年出栏6678头;生猪年末存栏3.32万头,年出栏2.05万头;羊年末存栏2.44万只,年出栏2.26万只;家禽年末存栏28.09万只,兔年末存栏8000只。
乡镇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后刘乡工业区及17个行政村为主要乡镇企业集中地。以马刘、岭王寨、西刘寨等村为主的板材加工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全乡的支柱产业。以马李坡面粉厂、通达面粉厂等为主的8个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面粉5000万公斤,产品销往山东、广州、湖南、山西等地。与浙江等地的彩灯厂合作兴建的后刘丰利灯饰有限公司,常年用工1600人,年利润120万元。
1988~2000年,全乡先后投资1200万元,对后刘至平舆、后刘至射桥、后刘至留盆公路进行拓宽,改建成县一级柏油公路。
2000年,全乡有初中3所,小学25所,在校学生22160人,小学入学率100%,有教职工408人。乡文化站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1个。乡卫生院1所,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设有8个科室,医务人员53人,病床50张。村级卫生所36个,从医人员98人。
第十节 万冢乡
万冢乡位于平舆县境西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东邻玉皇庙乡,南接郭楼乡,西连汝南县留盆镇、板店乡,北依后刘乡。2000年,全乡辖万冢、庄堂、蔡庄、郭寺、高辛、万寨、汤岭、阎楼、阎寨、三桥、杨桥、牛庄、刘桥、张刘14个村民委员会,118个自然村,2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万人,总面积75.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3万亩。荆河在乡境西北部由西向东流入洪河,流程15公里。小清河在乡境南部由西北向东南流入郭楼乡,流程13公里。宿鸭湖二干渠在乡境南部由西流向东南,流程17公里。2000年,全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4亿元,财政收入232万元,农业总产值1.0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2元。
2000年,全乡有农用拖拉机1450台,机械总动力2.4万千瓦。农业灌溉动力机械1240台,机械总动力1.7万千瓦。新打机井204眼,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全乡粮食总产量2294万公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9万亩,总产1788万公斤;玉米1万亩,总产279万公斤,红薯6075亩,总产170.3万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4万亩,其中芝麻2.62万亩,总产56.8万公斤;蔬菜1.79万亩,总产3743.2万公斤。建设和完善林网面积5.6万亩,绿化通道30公里,沟河渠港绿化110公里,植树25万棵,完成林业育苗230亩,发展小杂果2000亩。
畜牧养殖业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养猪、养牛、养羊。2000年,大牲畜年末存栏1.45万头,牛年出栏5259头;生猪年末存栏2.47万头,年出栏2.16万头;山羊年末存栏3.38万只,年出栏2.32万只;家禽年末存栏23万只,兔年末存栏1420只。畜牧养殖业总收入5000万元。
1998年后,全乡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以万冢至万寨工业区为中心,一批乡镇企业相继投产,先后建成282家企业,形成了彩灯支柱产业。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3亿元,上缴税金130万元。
1988~2000年,全乡先后投资1240万元,改善农村道路,修建柏油路12条5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
全乡认真落实“科教兴乡”战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4项,推广优秀科技成果5项,培训农民工1万人次,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8%。基础教育得到巩固,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2000年,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14所,有11个村小学建有教学楼,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95%,巩固率100%。乡卫生院1所,病床58张。村级卫生所45个,医务人员50人。2000年乡卫生院门诊大楼投入使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6个行政村开通闭路电视。
第十一节 玉皇庙乡
玉皇庙乡位于平舆县境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东接庙湾镇,南连东皇庙乡,西邻万冢乡、郭楼乡,北与射桥镇隔洪河相望。2000年,辖玉皇庙、余坡、学佃、范寨、郭李、郑营、梁楼、王楼、大宋、东黄、曾庄、韩寨、唐庄、大刘14个村民委员会,79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3万人,总面积56.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1万亩。省道吴黄公路纵贯乡境。龙王庙港在乡境中部由西向东流入洪河,流程7公里。2000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16亿元,农业总产值6400万元,财政收入1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3元。
198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71.2万公斤,单产204公斤,农业总产值3016万元。1990年后,逐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1991年,该乡充分利用宿鸭湖灌区水利优势,试种水稻200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最高地块达550公斤。郭李、王楼等村种植优质棉花3000亩,亩产皮棉110公斤。大刘、唐庄、范寨等村试种小拱棚西瓜成功,亩均效益1500元以上。1996年后,玉皇庙乡实行“一村一策”,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形成南西瓜(优质西瓜)、北土豆(脱毒土豆)、东棉花(无毒棉花)、西芝麻(优质白芝麻)、中部蔬菜(温棚及露地蔬菜)的种植格局。即南部的学细、范寨依靠交通便利、距县城较近的优势,种植西瓜及高档蔬菜;北部的大宋、东黄、王楼等村利用含沙量较高的疏松土质,种植脱毒土豆1000亩,亩效益1500~2000元;东部的郑营、梁楼、郭李有种棉传统,年种植无毒棉2500亩以上,亩产皮棉均在100公斤以上;西部的大刘、韩寨等村地势较高,排水畅通,发动群众推广“白芝麻标准化栽培技术”,亩产150斤以上;中部的玉皇庙、余坡由于靠集镇较近,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推广间作套种。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561.2万公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25万亩,总产量1203.6万公斤;玉米1.2万亩,总产312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2.62万亩,总产量112.2万公斤,其中芝麻2.30万亩,总产71.3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41万亩,总产2852万公斤。棉花种植面积2520亩,总产7.4万公斤。
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乡牛年末存栏1.89万头,年出栏5966头;生猪年末存栏2.91万头,年出栏1.34万头;山羊年末存栏2.76万只,年出栏4.13万只;家禽年末存栏9.57万只。乡养鸡场、唐庄肉牛养殖场是全乡畜牧养殖业的龙头企业。
1986年8月,成立平舆县玉皇庙乡草编公司,以玉米皮为原料,手工编制沙发垫、花篮等。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地,年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是平舆县手工艺品创汇企业之一。80年代末为鼎盛时期,从业人员5000人,并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1988年后,玉皇庙乡先后建成汇丰塑料橡胶厂,大宋、玉皇庙、唐庄等面粉加工厂,梁楼、郑营、范寨、韩寨等水泥预制厂。
2000年,全乡有初中1所,初中入学率76%;小学16所,小学入学率99.8%。乡财政投入150万元,新建了乡初级中学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和学生食堂,添置了课桌及办公用具、图书、仪器等,改善了办学条件,顺利通过省“普九”验收。有乡卫生院1所,病床25张,医务人员35人;村级诊所15所,从医人员38人。计划生育扎实开展,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全乡实施“光明工程”,先后架设高低压线路160公里,户通电率90%以上。开通了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电话普及率50%以上。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第十二节 郭楼乡
郭楼乡位于平舆县境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东接古槐镇、东皇庙乡、玉皇庙乡,南邻辛店乡,西依李屯乡,北连万冢乡。2000年,辖王栋桥、岳庄、宋海、高平寺、郭楼、戚坡、陈集、安庄、曹寨、三陈、前店11个村民委员会,105个自然村,19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7万人,总面积69.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6万亩。S333公路、地方小铁路从西向东贯穿乡境中部。2000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亿元,农业总产值44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79元,财政收入227万元。
1988~2000年,利用每年冬春两季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乡共分四大片区逐一治理,于2000年治理完毕,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2000年,全乡有机井800眼,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有农用拖拉机1375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3万千瓦。
农作物以种植小麦、玉米、芝麻、大豆为主。1995年后,在S333公路两侧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建温棚500多座,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亩均收入2500多元。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297.6万公斤,其中播种小麦5.70万亩,总产1704.4万公斤;玉米1.65万亩,总产425.5万公斤。油料总产量114.8万公斤,其中芝麻种植面积2.67万亩,总产91.9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2.71万亩,总产6588.5万公斤。
畜牧业以发展养猪和养鸡为主。2000年,全乡牛年末存栏9388头,年出栏6430头;生猪年末存栏1.77万头,年出栏1.71万头;山羊年末存栏6.9万只,年出栏4.35万只;家禽年末存栏16.08万只,兔年末存栏3150只。
乡镇企业有120多家,从业人员2054人,主要有面粉厂、彩灯厂、预制厂等。200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4亿元。
广播、通信、电力设施配套齐全。至2000年,全乡11个行政村完成了农网改造,户通电率达100%。开通程控电话1115门,村组覆盖率达100%。实施小集镇建设,拓宽主要街道,沿街统一建成两层以上楼房,建综合交易市场3个,发展个体工商户150多户,形成平舆县西部最大的粮食和蔬菜交易中心。
2000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6500人,教职工3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实现了“普九”和“无盲乡”达标。有乡卫生院1所,病床20张,医务人员30人。1998年投资30万元建卫生院门诊大楼一幢。全乡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乡敬老院1所,入住院民30人。
第十三节 李屯乡
李屯乡位于平舆县境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5公里。西与汝南县三门闸乡接壤,北与万冢乡交界,东与郭楼乡毗邻,南与老王岗乡相连。2000年,全乡辖李屯、官余庄、王庄、前岗、柳屯、阎坡、管坡、大郭庄、大许、魏楼、十八里庙(1993年1月由前岗村析出)11个村民委员会,90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总面积70.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4万亩。地势西部稍高于东部,宿鸭湖三干渠由西向东贯穿乡境南部,流程9.1公里。S333公路过境长6公里。2000年,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1.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390万元,工业总产值861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8亿元,财政收入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8元。
1988年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91年组织4000多名民工集中两个月时间,开挖沟渠6条,修闸2座,打机井182眼,修复旧机井37眼,建桥涵87座,旱地改水田种植水稻1500亩,旱涝保收田2.1万亩。1995~2000年,连年获得县农田水利建设一等奖。全乡基本形成沟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田成方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2000年,全乡有农用拖拉机140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7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25台,机械总动力1.23万千瓦;机井426眼,有效灌溉面积2.63万亩。
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1997年开始实施“干”字型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沿S333公路两侧200米范围内栽植明月梨、甜柿、桃、李子等小杂果12万棵,沿S333公路两侧的阎坡、前岗、大许及沿前(岗)李(屯)公路两侧的魏楼、李屯、官余庄种植反季节蔬菜,沿前李路及宿鸭湖三干渠两侧发展麦、瓜、棉、菜一年四熟套种,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 2098.5万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8万亩,总产1443.1万公斤;玉米1.3万亩,总产390万公斤;红薯6075亩,总产170万公斤。油料总产量28.8万公斤,其中芝麻播种面积8505亩,总产17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78万亩,总产3560万公斤。
2000年,全乡牛年末存栏2.11万头,年出栏1.18万头;生猪年末存栏1.14万头,年出栏1.28万头;山羊年末存栏2.71万只,年出栏2.94万只;家禽年末存栏3.6万只,畜牧养殖业总收入4000万元。
乡镇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在五龙口建成工业小区和养殖小区,相继建成五龙口预制厂、养鸡场、养猪场、牛蛙养殖场等多家企业。五龙口预制厂生产的五龙牌大棚固架由于质量过硬,在全县温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李屯集、前岗集已相继建成面粉加工厂、腐竹厂、针织厂等企业。2000年全乡工业企业达112家,从业人员3042人。
交通条件得到改善。1993年修通了前岗到李屯6公里柏油路,1999年修通了阎坡至S333长2公里的柏油路。2000年开通李屯至平舆、汝南客运公交线路。
2000年,全乡有初中1所,在校生1425人,入学率99.5%;小学11所,在校生2846人,入学率100%;有教职工284人。1988~2000年,乡筹资63万元建12班规模初中教学楼1座,在李屯、阎坡、大许、前岗各建教学楼1座。乡文化站1个,业余文化宣传队6个。乡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6个,从业人员56人。2000年,乡卫生院迁址,建门诊楼1幢。
位于普照寺村的秀公戒师和尚塔,为金代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四节 老王岗乡
老王岗乡地处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北与李屯乡接壤,东邻辛店乡,西、南与汝南县隔汝河相望。汝河环绕西、南乡境,流经15个自然村,形成汝河故道4处,水面近3000亩,水产丰富。全乡土质70%为沙壤、半沙壤土。2000年,辖老王岗、黄湾、马湾、甘港、孙庄、孙坡、龙湾、兴旺店、赵埠口(1993年由兴旺店析出)、方良河、白龙王庙11个村民委员会,86个自然村,159个村民组,总人口3.76万人,总面积7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2万亩。境内有安城故城遗址和周仁、周彦、周烈古墓遗址。
农田水利一直是制约老王岗乡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1988年以后,老王岗乡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新打机井1100眼,小口井150眼,治理2个除涝片,面积2.5万亩,建成一个万亩水利示范园,全乡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旱涝保收田3.5万亩。整修乡村道路52.3公里,新修村级柏油路18公里,植树10万株,形成田园林网化。1995年后,老王岗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一优双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粮经比例日趋合理。以沿汝河的7个行政村为重点发展花生种植,全乡花生种植面积连年保持在2.5万亩以上,是全县花生种植基地之一。老王岗、甘港发展陆地蔬菜5000亩,建成汝河滩地5000亩林果带。畜牧业以家庭规模养殖为重点,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方良河、兴旺店、黄湾、老王岗4个养猪专业村,甘港、马湾2个养鸡专业村,赵埠口养羊专业村和甘港养牛专业村。利用汝河故道发展水产养殖,养殖水面达1500亩。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粮食总产量1847.1万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万亩,总产1504.8万公斤;红薯种植面积6330亩,总产176.3万公斤。油料总产量811.2万公斤,其中花生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764.3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3.99万头,年出栏3.41万头;山羊存栏1.89万只,年出栏3.95万只;牛存栏1.89万头,年出栏1.44万头。
2000年,有乡镇企业149个,以面粉加工、板材加工、地毯编织为主,从业人员1621人,总产值1.1亿元。
农村集镇建设逐步加强。到2000年,完成了农村集镇改造,建成两个专业市场,完成了供水、供电、硬化、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安装了路灯,集镇达到绿、美、亮、洁、畅的标准。发展个体工商户126户,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集贸市场。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加快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988~2000年,老王岗乡一直是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面旗帜,连续多年获得地县两级计生工作“红旗乡镇”称号,1989年曾在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汇报经验。2000年,全乡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
2000年,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4689人,教职工220人,6所学校建起了教学楼。有乡文化站、广播站、电视转播站各1个,个体电影放映队3个,民间艺术表演队2个。1999年乡卫生院建成一幢三层门诊楼,医护人员20人。
第十五节 辛店乡
辛店乡位于平舆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东与万金店乡接壤,北和东皇庙乡、郭楼乡毗邻,西与李屯乡、老王岗乡交界,南与西洋店镇相连。2000年,辖辛店、南刘、冯寨、两口(两路口)、郭庄、黑李庄、淇沟、常湖、黄寨、韩坡、纪庄、斑竹12个村民委员会,87个自然村,总面积6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3万亩,总人口3.94万人。柳港从乡境西部由北向南流入汝河,流程7公里。冯寨大港在乡境中部由西北流向东南,流程8公里。
辛店乡主产小麦、大豆、玉米、芝麻等。1988年小麦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960万公斤;玉米2万亩,总产600万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万亩,以种植芝麻为主。牛、马等大牲畜年末存栏1.2万头,林木覆盖率12%。1993年后辛店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争取黄开、以工代赈等资金,在南刘、斑竹、纪庄、冯寨、辛店5个行政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共打机井560眼,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修生产桥360座,进一步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0年,全乡有农用拖拉机1238台,农业机械总动力2.12万千瓦,灌溉机械881台。
1996年,该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行“一村一品”,种植蔬菜、瓜果、优质白芝麻、优质花生等特色作物。全乡发展日光温室230座,露地蔬菜和拱棚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亩效益2000~3000元。1998年西部5个行政村种植优质花生1.5万亩,东部地势高、肥力好的行政村种植优质白芝麻1.8万亩,单产分别达到250公斤和75公斤;发展烟田2000亩,亩产值1000元。2000年,全乡种植小麦5.1万亩,总产1406.8万公斤;玉米7395亩,总产258.7万公斤;大豆6255亩,总产75.1万公斤;芝麻2.47万亩,总产85.8万公斤;棉花2355亩,总产7万公斤。
畜牧业发展较快。至2000年,以乡综合养殖场为龙头,养殖专业村发展到4个,专业户500多户,个体养殖场16家。常湖、韩坡、黄寨以养牛为主,黄寨、淇沟、辛店以养猪为主,黑李庄、郭庄以养羊为主,辛店、南刘、冯寨以饲养蛋鸡为主。牛年末存栏1.99万头,年出栏6749头;生猪存栏3.54万头,年出栏2.41万头;羊存栏4.83万只,年出栏2.48万只;家禽年末存栏16.53万只。全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乡镇企业起步较早,1988年辛店乡抽丝绣花厂引进机绣,生产效率提高,有10多个品种30多个花色,产品远销到东南亚、港澳、欧美市场,年创汇80万美元。面粉集团有面粉厂28家。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到156个,从业人员2507人,总产值1.2亿元。
辛店乡初步完成集镇建设,街道两侧国有土地全部出让,建成两层以上楼房,加宽、硬化了街道,配套了供电、供水、绿化等设施建设。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电力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2000年,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5400余人,教职工289人,校舍全部实现了楼房化。乡文化站、广播站、电视转播站各1个,个体电影放映队3个,民间艺术(戏曲、唢呐)表演队2个。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0人。
第十六节 西洋店镇
西洋店镇位于平舆县境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公里。东与新蔡县毗邻,南与正阳县隔汝河相望,西与汝南县以汝河为界,北与万金店乡、辛店乡接壤。1999年12月撤乡建镇。2000年,辖西洋店、西洋潭、尹湾、马楼、潘营、赵庙、高台、吴湾、贾营、小尹、陈寨、谭赵、毛陈、耿庄、后岗、秦王、彭庄、王寺台、聂寨、詹庄、郑庄、周湾、老湾、梨树园24个村民委员会,170个自然村, 3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24万人。总面积131.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1万亩。省道吴黄公路纵穿镇境。汝河流经镇境西部和南部,朱港、张园港、郭滩港由北向南流入汝河。蛟停湖蓄洪区(西半部)位于镇境南部,面积8.7平方公里。
西洋店镇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芝麻、大豆、油菜等,是全县花生主产区。1988年种植小麦9万亩,总产1920万公斤;玉米4万亩,总产600万公斤;花生4万亩,总产24万斤,农业总产值8963万元。有各种农业机械820台,牛、马大牲畜2.6万头,机井620眼,林木覆盖率13%。1988年以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0年,全镇有农用拖拉机2651台,农业机械动力3.57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5915台,机械总动力2.46万千瓦;机井852眼,有效灌溉面积5.26万亩。粮食总产量3215.4万公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22万亩,总产量2746.6万公斤;玉米9000亩,总产349.6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8.45万亩,总产760.8万公斤,其中芝麻4.19万亩,总产125.8万公斤;花生4.2万亩,总产630万公斤。
畜牧业发展较快。2000年,全镇年末牛存栏1.17万头,年出栏4690头。生猪年末存栏2.06万头,年出栏1.88万头;山羊年末存栏2.1万只,年出栏1.46万只;鸡年末存栏17.5万只,年出栏30万只。
1994~1996年,乡党委、政府在狠抓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工业,引资创办汉业彩印厂,总投资3000多万元。1997年,西洋店乡工业企业项目呈上升趋势,甬达铝业、骏马鞋业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纷纷上马,至2000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82个,从业人员7070人,总产值2.3亿元。
2000年,全镇有镇一中、镇二中和吴湾初中3所初中,中心小学1所,村办小学24所,在校学生1.1万人,教职工469人。镇一中、二中均建有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各村小学也相继开始兴建教学楼,教学质量和育人环境均得到提高和改善。镇文化站、广播站、有线电视转播站、新华书店各1个。镇卫生院1所,病床60张,医务人员20人。小集镇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三纵三横”集镇雏形。通过拍卖、出让国有土地等方式在街道两侧全部建成两层楼房,配套了供电、供水系统。
第十七节 万金店乡
万金店乡位于平舆县境东南部,东邻双庙乡,东南与新蔡县黄楼乡接壤,南依西洋店镇,西界辛店乡,北与古槐镇、东皇庙乡相连。总面积82.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3万亩。乡政府驻万金店集,距县城9公里。全乡辖万金店、土店、张坡、大郭、厂庙郭庄、茨园、黄庄、冯楼、余营、余庄、周庄、刘小、宋寨、王寨14个村民委员会,111个自然村,2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3万人。小清河由乡境西北部入境流向东南,流程8.5公里。省道驻马店至新蔡公路由西北向东南斜贯乡境中部。200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8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亿元,农业总产值8942万元;财政收入29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5元。
土壤较为肥沃,主产小麦、玉米、芝麻、大豆、烟叶等,是全县粮食高产区之一、万亩铜山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和万亩白芝麻标准化栽培示范乡镇。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450万公斤,其中种植小麦6.45万亩,总产1914万公斤;玉米1.1万亩,总产量322万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18万亩,其中芝麻2万亩,总产80万公斤;烟叶5000亩,总产300万公斤。
1988年后,万金店乡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行农田、林、路综合治理。先后投资金额200多万元,新打机井1200眼,小口井180眼,建桥65座,整修乡村道路45公里,疏通沟渠36公里,四旁植树25万株,建成了万亩水利示范园。2000年,全乡有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198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6万千瓦,农业排灌动力机械1820台,机械总动力1.6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3.8万亩。
全乡畜牧业发展迅速。以宁平公司养殖场为龙头,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大力发展养鸡、养猪、养羊、养牛等畜牧养殖业,培植养殖专业村9个,养殖专业户280户。2000年,全乡生猪年末存栏5200头,年出栏6000头;鸡年末存栏10万只,年出栏12万只;牛年末存栏8660头,年出栏1097头;羊年末存栏2.99万只,年出栏1.4万只。畜牧养殖业总收入5800万元。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2000年,全乡乡镇企业158家,年创产值1.4亿元。其中,上海玛雅药业(平舆)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年创利税5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北京美好家园建材有限公司,属环保型企业,利用秸秆等废料加工轻型“五防”(防火、防水、防震、防老化、防裂纹)建材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广阔;上海冰王有限公司、远方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也相继建成,成为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村镇建设逐步加强。2000年,万金店乡对集镇街道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建成两个专业市场,对街道进行了硬化、美化,达到了绿、美、亮、洁、畅标准,成为全市文明卫生先进乡镇。实施了“四通一建”(通电、通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建成村级小学教学楼)工程,新铺乡村柏油路48公里,程控电话装机容量5000门,农户通电率达到100%。
2000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4个,教职工257人,在校学生5186人,中小学生入学率达99.8%。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医疗室14所,乡医院门诊楼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医护人员48人,病床40张。乡文化站1个,影剧院1幢。民间业余文艺团队2个,电影放映队6个。
第十八 节双庙乡
双庙乡位于平舆县境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公里。西与万金店乡接壤,北与杨埠镇毗邻,东隔洪河、南隔小清河与新蔡县相望。2000年,辖双庙、南营、宋店、谢庄、邢营、梁桥、前张、后张、张傅楼、马营10个村民委员会,62个自然村,119个村民组,总人口3.03万人,总面积45.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2万亩。地势西北部略高于东南部,洪河由乡境东部边缘自北向南流程7.5公里,小清河从乡境东南部边缘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洪河,流程4.2公里。
2000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98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93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32台,机械总动力2360千瓦。有机井652眼,有效灌溉面积2.48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芝麻、玉米、红薯、大豆、烟叶等。烟叶种植是该乡一大特色,是全县烟叶主产区。1996年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烟叶种植面积。1996~1999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9年达到7470亩,总产量93.5万公斤,一度成为地区铜山优质烟叶生产基地。2000年种植小麦3.21万亩,总产量894.4万公斤;玉米2685亩,总产量70.9万公斤;红薯8655亩,总产量216.1万公斤;芝麻2.5万亩,总产量125.1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畜牧业重点发展养牛、养猪、养羊,形成邢营、南营、马营3个养牛专业村,1999年户养黄牛3头以上的农户536户。2000年,全乡黄牛年末存栏1.22万头,年出栏1376头;生猪年末存栏1.23万头,年出栏3653头;羊年末存栏2.07万只,年出栏1.07万只。
乡镇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00年,全乡有乡镇企业280个,以建筑材料、制革、面粉加工为主,从业人数2585人,总产值1.5亿元。
90年代后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农电入户率100%;通信光缆架设全部入村,程控电话入户率18%。1992年投资110万元,修建平舆至双庙柏油路。1998年投资120万元,修建双庙至万金店柏油路和双庙至杨埠柏油路。1999年投资60万元,修建双庙至谢庄柏油路,与新蔡县公路相连接。
2000年,全乡有初中1所,教师45人,在校学生1126人;小学10所,教师120人,学生3290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2人,病床15张;村级诊所和个体诊所34个,卫生人员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