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平舆县出现防水防潮产业,至20世纪末,防水防潮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由分散流动转向组织有序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平舆县的一大支柱产业。10多万人的防水大军遍及全国,占领了全国1/3的建筑防水市场,达到组织规模、施工规模、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四个全国同行业第一,成为河南省优秀劳务品牌,叫响全国,因此平舆被誉为“中国防水防潮之乡”。从事建筑防水防潮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万元以上,全县年劳务总收入超过12亿元,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催生了一大批百万元、千万元富翁。他们中的一些成功人士回乡创办企业,带动了全县项目建设,增强了县域经济活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章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兴起
平舆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也有很大的改善,但由于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民生活仍较贫困,到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1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国家对农村优惠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群众穷则思变,他们突破思想禁锢,纷纷走出家门进城务工,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重体力活。1982年前后,高杨店乡四门戴(“戴”习惯写作“代”)、洼李、张胡营、老庄等10多个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学会了屋顶防水技术。他们在施工中发现防水行业虽然“脏、重、险、苦”,但利润丰厚,市场空间较大,他们中的“能人”开始承揽这类工程,成为第一代外出打工的包工头,平舆人称他们为“沥青工头”。他们是平舆县防水业的先锋队,高杨店乡也成为平舆县建筑防水业的发祥地。这个时期的包工头亲自带领亲戚或同乡好友进行实地作业,既是指挥员、战斗员,又是技术员。施工方式就是在柏油熬制到沸腾向外溢出时,再添加自制的催化剂,和油毡一起进行两毡三油或三毡四油施工,当时人们称之为“搞沥青”。施工工具是用白铁皮自制成的油桶、油壶和木制刮板,这些东西在外地花钱买不到,却是平舆第一代防水防潮人的“专利”和从业宝贝。用这些土办法、土工具做出的防水工程匀实、平整,质量也比其他人的好,深受用户称赞,承揽的工程也随之增多,同时把技术传给了更多的家乡人。务工人员通过辛勤劳动,不仅创造了财富,也掌握了一套完整的防水防潮施工技术。一些跟随别人从事防水防潮工作的工人,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后,开始另立门户,成为新的包工头,又产生出新的施工队。

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施工队少则3~5人,多则10多人,人员仍是本村和邻村农民。这样,平舆县外出务工从事建筑防水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包工头也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也由高杨店乡很快扩大到周边的庙湾、东和店、十字路、杨埠、玉皇庙和射桥等乡镇。到1995年前后基本遍及全县,但仍以平舆县境北部的几个乡镇最多。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县已有数百支防水防潮施工队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人员已超过10万人。包工头的年纯收入由早期(1982~1988年)数万元上升到(1989~1995年)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防水工人年纯收入由数千元上升到万余元。包工头的交通工具由初进城时在小街道上捡的丢弃的破自行车逐步换成了摩托车或人货两用的小汽车。之后,有经济实力的沥青工头相继购买小汽车,且档次越来越高。2000年前后,事业有成者开始购买高档豪华轿车。每年春节,从外地开回的奥迪、别克、尼桑、宝马、奔驰等多种名牌轿车在县城内随处可见,仅高杨店乡四门代村回乡的各种轿车就有200多辆。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铺盖卷,自行车,买了摩托买汽车,奥迪A6四个圈,享受部长坐的车”,形象地总结了平舆县防水防潮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发展壮大
平舆县建筑防水业从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处于分散、无序流动状态。随着全国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管理的不断规范,这种分散的个体经营和自我发展越来越暴露出弊端。一些施工队技术落后,施工质量难以达到国家标准。各个施工队普遍规模不大,相互间还会出现恶意压价、偷工减料现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几百支建筑防水防潮施工队伍,绝大部分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与国有企业竞争的能力,但是由于没有施工资质,只能干一些小活,不能承揽到大的工程。这种无序状态越来越成为制约平舆防水防潮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1994年,古槐镇党委书记禇立国通过调研后,将全县建筑防水业的情况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发展建筑防水业被列入全县工作的重要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建筑防水领导小组,聘请中纪委扶贫办主任兼驻马店地委副书记和平舆县委副书记刘文元及省建设厅驻平舆扶贫工作组的领导参与指导,召集分布在全国各地防水防潮建筑施工负责人座谈,经过认真商榷,1999年2月成立了河南省天地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总公司”)。之后,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加强对10多万“散兵游勇”的组织和管理,平舆县防水防潮业开始进入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轨道。通过政府的组织领导、教育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大大提高,持证上岗率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素质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建筑防水复杂大型工程的投标施工能力。
总公司成立后,各分公司相继开通了网站,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工程招投标等工作,添置大量先进设备,引进新技术,人力资源开始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防水施工技术工艺的研究与新材料的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型防水材料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APP)、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得到广泛应用。防水卷材施工由传统的热粘贴发展到冷粘贴、热熔粘贴、热风焊接、自粘法、压埋法和机械固定法。粘贴方法除满贴外,出现了空铺、点粘、条粘等方法。防水材料施工采用冷刷涂、喷涂等工艺。密封材料施工由传统的热灌冷嵌发展到挤出法。对这些施工方法,平舆人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舆建筑防水业施工技术体系。
随着平舆防水防潮事业的发展,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企业逐步兴起。1997年秋,曾亚辉与北京奥克兰防水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平舆率先创建了天地防水材料厂。随后,天地防水总公司的一些分公司在青岛、西安、济南、内蒙等地建起了10多家建筑防水材料厂,年生产各类防水材料2000万平方米,各类防水涂料600万吨,生产出的新型防水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使用。21世纪初,平舆防水业已开始向材料生产、销售、工程施工一体化方向发展。
总公司针对防水市场行情,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措施。首先是整合资源优势,增强整体实力。平舆防水在遇到一个分公司承担不了的某项大型复杂工程或在竞争过程中实力不足时,天地防水总公司实施资源整合优化,采用人、财、物、技术统一调度机制,资源共享,开展跨地区强项联合。如北京分公司和张家口分公司联合承接张家口40万平方米垃圾处理场防渗工程,两分公司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共同发展。其次,调整经营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加大施工技术装备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新材料,添置先进设备,改善施工条件,增强承揽大型工程的能力。在巩固原有传统市场的同时,把目光瞄向“体量大、难度大、影响大”的工程项目,承接一批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地铁和铁路及高速公路隧道、水利工程等防水工程项目,并努力创建省优、市优精品工程。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方向,不断拓宽经营领域,向保湿、防腐、环保、城市绿化、房地产开发等市场潜力较大的行业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