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要决策及活动
平舆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及机构调整、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由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有关部门贯彻落实。1988~2000年,中共平舆县委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一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县情、务实兴县,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使平舆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8年1月10日,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设立平舆县监察局,正科级规格。3月20日,县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明确1988年各项工作目标的指导思想、原则、考核目标、责任与义务,制定考核评分标准与奖惩办法。4月15日,县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干部试用期制度的意见》,把干部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5月1日,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撤销县经联社,并入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改称平舆县乡镇企业工作委员会。为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解决农业生产第一线科技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促进全县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5月28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放宽放活科技人员政策的实施意见》,采取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办法,选派部分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和农村帮助指导工作。鼓励党政机关和各类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和企业工作,对贡献较大、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为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工作中,9月3日,县委决定采取考试、考察和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18名科技副乡(镇)长,该项工作是年底结束。11月6日,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信访办公室纳入县政府编制序列,日常工作受县委、县政府两个办公室领导,以县政府办公室为主,其规格和编制不变。
为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中青年干部到基层、群众中加强锻炼,施展才华,增长才干,1989年4月18日,县委作出《关于选派国家干部到村委任职的决定》,240名国家干部到80个村委任职,经过2~3年的时间,彻底扭转村级管理软弱涣散、工作后进和瘫痪半瘫痪状况,以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
1990年2月7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的意见》,要求县直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干部,分期分批地轮流下基层。县直机关抽调300名、乡镇机关抽调100名干部,到100个村委蹲点,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争取在两年内把全县村委轮流一遍。到1994年,大部分村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五个好”(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出一个好支书、带领一个好支部、培养一批好党员、创出一条好门路)目标。9月,县委下发《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社会主义综合教育活动的决定》,并成立领导小组,是年冬“十星级文明农户”教育活动在全县展开,至1991年底,全县94.8%的农户参与了此项活动。10月3日,县委研究决定:撤销平舆县农业畜牧局,分设平舆县农业局和平舆县畜牧养殖管理总站。10月27日,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对乡镇“七所八站”进行全面整顿。抽调县直机关干部230人组成工作队,进驻各乡镇开展整顿工作,着力解决“七所八站”纪律松弛、财务混乱等问题。在整顿中理顺体制关系,逐步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新体制。11月19日,县委下发《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平舆经济的意见》,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科技兴县”的必要性,加强对“科技兴县”的宣传,强化全县人民的科技意识,确立“科技兴县”的战略思想,建立起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发展经济的新机制,使平舆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1991年2月20日,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在全县党政机关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3月25日,为解决基层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目标不明、职责不清、奖罚不严的问题,县委决定对全县农村党支部和农民党员实行目标管理,县委组织部制定了相应的评比、检查、奖惩制度。6月24日,县委、县政府批转《平舆县1991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主要内容: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搞活农村经济;搞活配套改革,协调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乡镇“七所八站”的整顿与建设,扎实搞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2年4月17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平舆县综合体制改革方案(试行)》,要求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以转变政府部门职能和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深入进行综合体制改革,做到改革与建设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结合,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平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年,县委制定综合体制改革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文件,实施“小机关、大服务”改革,全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人员863人,兴办各类经济实体301个。县直80个党政机关撤并内设股室107个,逐步实现了政府从直接管理经济向间接管理经济的转变。为切实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县委、县政府于12月30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决定》,要求提留、统筹坚持实行定项限额,严格审批,严禁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建立健全制度,管好用好提留统筹资金。各乡镇要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1992年秋季不再向农民提留的决定,按年度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凡不符合上级规定的,一律撤销。
1993年5月28日,县委决定县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6月19日,县委、县政府转发中共驻马店地委、驻马店地区行署《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者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明确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指导思想,对个体私营工商户、私营企业放宽经营界限,放开经营形式,简化办照(执照)手续,优化经营环境,切实保障个体私营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推动“小机关、大服务”的改革步伐,加速经济发展,促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调控机制和服务体系,7月20日,县委下发《关于加快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兴办经济实体的意见》。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县委于9月3日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村级组织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及村组干部职责,进一步强化了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994年2月2日,中共平舆县委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若干问题的决定》。3月14日,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推动全县乡镇企业登上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7月20日,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有关问题的规定》《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实施方案》,决定从1994年7月1日起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并对集体所有的荒地、荒水、荒滩实行招标承包,期限可延长到60年。按照《国家公务员条例》和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地委组织部要求,县委决定从9月6日开始,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劳动人事局分期分批对全县4000多名党政干部进行公务员过渡培训。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扶贫攻坚计划,到2000年底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9月23日,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到本世纪末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4~2000年平舆县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扶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
1995年4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实施“富民工程”动员大会,传达贯彻省“富民工程”座谈会精神,下发《关于实施富民工程的意见》,决定在农村全面实施“富民工程”。5月8日,县委选拔18名女青年干部充实乡镇领导班子,任副乡(镇)长。12月14日,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在平舆全面实施,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决定》,把科技和教育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教育和经济密切结合并相互促进的机制,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1996年1月23日,《平舆县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经驻马店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批准,正式实施。按照政企、政事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走“小机关,大服务”的路子,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改革后,县委、县政府设置工作部门33个,部门管理机构4个,比原有的55个减少了18个,精简32.8%。其中,县委机构由原来的12个减少到8个,县政府机构由原来的43个减少到29个。乡镇机关设置5个综合性办公室。县直机关行政编制总额为750名,比原来的1082名减少了332人,精简30%。乡镇行政编制总额为692名,比原来的914名减少222人,精简24.3%。全县各级行政编制总额1442名,比原来1996名减少554人,精简27.8%。党委机关、政府机关和人大、政协、群团机关所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为15:78:7。4月16日,县委决定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专线电话办公室,旨在沟通县委、县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和困难。5月17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县直机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集中建设活动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动员大会。县委印发《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开展县直机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集中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平舆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县委书记、县长专线办公室合署办公;成立平舆县县直机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集中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活动的日常工作。6月25日,县委决定选派14名乡镇青年干部赴宁波市宁海县挂职锻炼3个月,为平舆县首次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交流学习。7月29日~30日,县委召开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贯彻落实省三级干部会议和地委扩大会议精神,学习张家港和苏南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进一步掀起“学习先进找差距,抢抓机遇上台阶”的热潮。11月13日,县委印发《平舆县中国共产党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县政府印发《平舆县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意见》。
1997年1月26日~2月2日,为稳定社会秩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县委研究决定,开展“进万家,听万言,送温暖”活动,从政法系统和县直各局委抽调916人,编组进驻18个乡镇88个后进村委。工作人员自带行李入村开展工作,受到群众好评。4月22日,中共平舆县委七届四次会议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中共平舆县委、平舆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学习张家港活动的决定》《关于建立干部激励机制的决定》和中共平舆县委《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决定》《关于“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5月12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增强发展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集中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县委结合实际,制定下发《关于在县直机关开展增强发展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此活动在县直机关全面开展。8月1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动员会,在全县掀起创建“文明城镇”活动的高潮。9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一学两送”动员大会,抽调1200名机关干部和农业技术骨干,深入到村组农户,开展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送政策、送技术的“一学两送”活动。
1998年2月27日,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形象工程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城镇建设的力度。3月14日,县委下发《中共平舆县委1998年工作要点》,确定了全县当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两手抓”,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党的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3月28日,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议题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4月,县委决定对后刘乡党委书记、县畜牧局局长、县供销社主任等职位进行公开选拔。10月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两送一帮”活动动员大会,千余名机关干部分组入驻全县各村,向农民送政策、送技术,帮助农民种好小麦。11月,针对高杨店乡金刘、厂庙两个村暴露出的严重计划生育问题,县委、县政府认真剖析,深刻反思,彻底整改,及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抓后进、促转化、上台阶”集中整治活动。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于1999年2月23日致函平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既对县委县政府虚心接受舆论监督,举一反三,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后进村的整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又中肯地分析了平舆县计划生育工作存在后进面的原因,提出了明确要求。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对我县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指示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村和县直各单位认真学习,充分认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增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
5月9日,县委常委召开紧急会议,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安排部署几项重点工作:坚决拥护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有序地组织文化、教育、科技等各界人士参加的座谈会;要求各中小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教室、校园内有组织地进行抗议活动;责成公安部门搞好稳定工作,严防不法之徒趁机捣乱,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要求全县各界人士化愤怒为力量,搞好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强盛尽自己最大努力;要求全县干群密切注意事态发展动向,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的一切指令。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兴县战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平舆实际,县委、县政府于5月12日制定平舆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客商投资,在土地使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基础设施配套、资产出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12月24日~31日,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带领由900多名机关干部和140名农业科技人员、法制宣传员、医务工作者组成的18个工作队,奔赴全县18个乡镇的276个行政村,开展以“送政策、讲法制,送技术、讲科学,送温暖、讲实效”为主题的“三送三讲”活动。
2000年2月18日,中共平舆县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1999年各项工作,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地委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提出当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3月8日,按照中央、省委、地委的部署,平舆县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大会召开,教育活动按预定计划扎实开展。11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暨大黄港复堤工程动员会,会议提出了冬春两季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