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组织建设
第一节 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
1988~2000年,县委下属乡镇党委18个,每个行政村设党支部1个,每个居民委员会设党总支1个。乡镇党委任期3~5年,总支、支部任期3年。
1988~1989年,县委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出一个好支书、带领一个好支部、培养一批好党员、创出一条好门路”的“五好”支部标准,对全县农村党支部进行了调整,选拔文化程度较高、公道能干、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党员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
1989~1991年,推行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选定一个基层支部为党建联系点,两年共建238个点。县委提出一类支部上水平、二类支部上台阶、三类支部变面貌的要求,根据“五好”标准,全县推行党务工作责任目标管理,开展达标实践活动,实行分类建档、分类管理。
1991~1993年,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县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先后选派480名机关干部开展驻村工作。1992年,结合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对全县基层党支部进行换届选举,改选支部483个,选出支部委员1268人,456位支部书记和439位支部副书记连任。
1993~1994年,在全县开展了“三评一帮”(评好党员、好农户、好农民和帮教后进人员)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水平。
1995年,县委设立党建工作办公室,抽调2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对软弱、涣散和瘫痪的支部进行整顿,提出“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在这次整顿中,调整了21名支部书记,选拔48名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会管理、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党员进入党支部,选派12名乡镇党员干部兼任村党支部书记。1996年,开展乡镇集中建设活动和农村党支部“三评一帮”达标升级活动,查摆出共性问题83个,个性问题92个。全县收回小金库资金21万元,清理借支挪用资金8.8万元,清退“三乱”收费40多万元,对5名违纪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
1997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县委制定党建工作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和各基层党委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党建工作走上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1998年,县委在组织部设立企业党建工作办公室,建立企业党员责任区责任岗制度,切实加强了企业党建工作。
1999年,以争创“党建工作先进县”、“六好”乡镇党委(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选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保持一种好的工作作风、形成一个好的工作局面)、“五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开展了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年底,东和店镇党委被河南省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
2000年,在全县农村基层组织中开展“双向规范、双向教育、双向提高”活动,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条例》规范农村党支部工作,提高党支部在新形势下的领导水平;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范和教育村民,提高村民自治水平,理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理顺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县直基层党组织
县直机关党委是县委管理县直机关党务工作的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制定县直机关党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县直各单位党组织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审批机关党总支、支部班子的组建及书记、副书记的职务任免。
根据规定,县直机关正式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经上级党委批准设党委,为县委下属机构,由书记、副书记、委员组成,由全系统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报县委审查后予以公布。2000年,县直机关共有党组45个,县直属机关党委10个,其余为党总支和党支部。机关党总支、党支部每3~5年改选1次。
1988~2000年,县直机关党委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910人,发展新党员1417人,其中男性党员985人,女性党员432人。
第二节 党 员
一、党员发展及党员结构
1988年,全县有党员17069人,其中女党员1360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9%。少数民族党员120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0.7%。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219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3442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20%。45岁以下的党员9202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53.9%。农民党员11003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64.4%。
1992年,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考察和培训相结合。当年发展党员396名,其中工作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占72.8%。1995年,党员发展向农村青年和多年未发展党员的支部倾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对550名党员发展对象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培训,全县发展新党员416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35岁以下的占67%。是年底,全县党员20181人。其中女党员1677人,占党员总数的8.3%;少数民族党员149人,占党员总数的0.7%;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3179人,占党员总数的15.7%;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党员10959人,占党员总数的54.3%;45岁以下的党员10989人,占党员总数的54%;农民党员11983人,占党员总数的59.3%。
1996年后,更加注重提高党员的素质,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作为工作重点,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
1999年,县委组织部完成了全县《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的建库工作,将全县2.1万多名党员、18个乡镇党委、45个党组、32个党总支、708个党支部的基本情况,经过整理和编码,输入微机管理。
2000年底,全县有党员22047人,较1988年增加29%,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853人,占党员总数的40%,比198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45岁以下党员9429人,占党员总数的42.7%,比1988年下降11.2百分点。
二、党员教育
平舆县党员教育以阵地建设为依托,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加强教育同改进管理、严肃党纪相结合,使党员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得到加强,在加强中得到提高。2000年,全县有乡镇基层党校18所,县直基层党校5所,村级党员活动室268个,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龙头,基层党校为龙体、村级党员活动室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党员教育网络。
1988年,建立农民党员档案,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制度。1990年后,每年进行一次党员评议活动。1993年,围绕基层组织整顿,狠抓党员党性宗旨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1995年,围绕基层党建,县委在组织部增设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突出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章和实用技术教育。
1999年开始,实施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全县建立科技示范村150个,示范户1626个,带动3.6万多户农民致富。2000年底,全县共建电教片库19个,基层党员电教播发点291个,党员活动室313个。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1999年,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实行了联系点制度,发放“流动党员管理卡”,使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既方便了这部分党员过组织生活,又加强了对他们的管理教育。至2000年底,有2800多名外出党员在务工企业党支部过组织生活。
第三节 科级干部管理
1988年,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总数为572人,其中女干部12人,具有大学学历的69人,高中文化程度的386人,非党干部6人,少数民族干部8人。2000年底,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总数879人,其中女干部96人,具有大学学历的273人,高初中文化程度的317人,非党干部16人,少数民族干部22人。
1988年4月15日,县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干部试用期制度的意见》,把干部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1988~1991年,县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严格按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精神,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通过民意测验、实绩考核、个别谈话等形式考察了解干部,把一批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调整充实县直单位和乡镇领导班子。
1992年,实行分级负责、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
1995年,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996年县委下发《关于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考察学习干部任务和纪律的通知》,县委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表现优秀的科级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和挂职锻炼。是年完成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定职、定级和法院、检察院的定职工作,建立了“注重实践、鼓励竞争、民主评议、社会监督”的干部管理制度。1996~1999年,县委印发《中共平舆县委关于对领导干部实行奖励、诫勉、谈话、审查制度的意见》(1996年)、《中共平舆县委关于选拔任用副科级干部实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文化考试的实施意见》(1998年)、《中共平舆县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干部任免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平舆县委关于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的意见》(1999年),对干部的奖励、诫勉、谈话、审查、监督、选拔任用、干部任免等有关程序作了明确规定。
1997年,县委根据“基本稳定、个别调整、完善结构、提高素质”的方针,在干部使用上,根据干部的个性特点、文化结构、知识结构,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领导班子结构趋于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1998年,对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县委下发《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考核细则》,规定了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各单位制定了具体办法,建立乡科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档案,定期考核,年终进行全面考评,使这一工作管有目标,查有依据,观有效果。
1999年,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及县直部分局委领导班子中。同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意见》,对乡镇党政正职、县直局委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内或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个别违纪的干部进行了党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2000年,县委依据平舆县“九五”教育培训规划,先后共选派44名年轻干部到广东东莞、浙江温州等地挂职锻炼和学习,达到了“增智、招商、交友、换脑”的目的;同时选派26名干部参加了省、地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抽调95名干部参与县委的中心工作,组织57名乡科级后备干部参加乡级建设活动。
第四节 老干部工作
一、机构
平舆县老干部局于1982年7月成立,是主管全县老干部工作的县委工作部门。内设办公室、安置保健股,编制8人。1996年机构改革,编制6人。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二、主要活动
落实老干部待遇 1988年12月25日,中共平舆县委隆重集会,首次为全县先后离休的234名老干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干部离休荣誉证》。老干部离休后政治待遇不变。1996年,根据老干部党员分布情况,在全县组建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4个,党小组21个。2000年,老干部党支部6个(县城4个,乡镇2个)。国税局、卫生局、后刘乡等建立了老干部党支部活动室,提供活动经费,配备学习资料。老干部党组织坚持定期过组织生活。副县级及以上(含享受副县级及以上待遇)的离退休干部历年应邀出席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和其他全县性重要会议。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主要负责人,每逢重大节日,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老干部通报国内外形势和省、地、县情,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为“两个文明”建设再立新功。县委、县政府还聘请老红军以及县级离退休干部为县督导员。每年元旦、春节、重阳节,县委老干部局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县老干部局每年为离休干部赠订《老人春秋》《长寿》杂志,所在单位为离休干部赠订一份《人民日报》或《河南日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离退休干部的养老金及各项补贴按月足额发放,医疗保健和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1988~2000年,陆续为60多户县城离休干部解决了住房问题,对家居农村的离休干部,采取自建公助的办法,按政策发放建房补助费或修缮费。1988~2000年共发放3批,合计27.6万元,使家居农村的离休干部有了较好的居住条件。及时发放离退休干部的遗属生活补助费。为一部分离休干部的配偶和子女解决“农转非”和子女就业问题。企业单位老干部的退休金实行社会统筹,医疗费按规定报销;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实行财政拨款,医疗费实报实销。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关闭破产企业的离休干部离休费有县财政拨付。定期为离休干部做健康检查,每两年检查一次。先后组织离休干部6批70余人到苏州、杭州、泰安、北京等地进行健康疗养,对于患病住院的离休干部,有关领导及时探望慰问。病故离退休干部的身后事宜均能得到妥善处理。
开展老年活动 县老干部局根据老年人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组织离退休干部开展各种活动。1983年老干部活动室开放,各种活动相继开展。老干部合唱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香港回归等全县歌咏比赛会上,都获得了优秀奖或组织奖。由县财政拨款,1996年在铁塔路东段南侧建成占地面积为1098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建有一座面积8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内设老干部学校、关工委、娱乐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书画室、棋牌室,1997年投入使用。老干部学校先后开设了政治、历史、音乐、美术、健康知识、烹调、腌菜等课程,活动中心每年除组织唱歌、跳舞外,还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性的比赛活动。根据老干部的兴趣和要求先后开办了气功、太极拳、老年迪斯科、老年保健、养花、书画等培训班或讲座,并组织“夕阳红”演出队,在春节或重大庆祝活动中上街表演。协同老体协组织一年一度的老年人运动会,开展钓鱼、象棋、门球、乒乓球、体操表演等活动。1992年,组织离休干部到竹沟革命老区参观革命先烈功绩展,成立“晚香诗社”,举办老干部书画展。1994年,在原工人俱乐部建门球场一座,成立老年门球队,经常进行竞赛,多次接待兄弟县市队来访,并到县外参加比赛活动。
发挥老干部作用 许多老同志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积极参与“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卫生县城”等活动。1990年3月,县城离休干部130多人以身示教,走上街头学雷锋做好事,在县城大街小巷打扫卫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3名离休干部被聘为创建卫生县城义务监督员。有的离休干部自费为保洁人员买扫帚,有的担任校外辅导员,经常到中小学校进行革命传统、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有的自费办家庭图书展,参与创建文明村活动,为广大青年提供致富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2000年3月,38名离休干部组成县城卫生义务监督队,开展创建文明卫生县城的监督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许多老干部被聘为督导员,经常配合县纪检部门深入饭店、宾馆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不定期提交监督工作书面报告和建议。
关工委工作1995年5月成立“平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办公室设在县委老干部局。县关工委成立后,以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日为契机,组织报告会、读书会,开展征文、演讲、绘画比赛,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9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县关工委牵头组织全县青少年开展“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并参加省、地青少年演讲比赛,获得较好的名次。同年11月20日,邀请老红军张广成、老八路郝佩思在永乐影剧院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千余名青少年聆听受教。199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迎澳门回归祖国,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了“中华魂·我爱祖国”征文和书画比赛活动,并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地区的征文和比赛活动,均有获奖。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县关工委领导到一些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慰问,向学校捐助奖学金,赠书、赠物。县关工委组织老干部担任校外辅导员,辅导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为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县关工委邀请有关专业人员深入各中小学校,举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巡回辅导讲座。2000年县关工委与县综治办、教委、文化局、广电局、工商局等单位联合开展净化社会大环境工作,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游戏室、录像室、台球室、歌舞厅进行清查,并依法打击取缔暴力、淫秽出版物和音像制品,优化青少年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