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效益
1986年,确山县工业基础差,底子薄,项目少,管理和工艺水平低,设备落后,拳头产品少,竞争能力弱,横向经济联合和技术改造步伐不快,再加上能源、交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经济效益不高,少数企业未能扭转亏损局面。流通环节没有完全顺畅,向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主动、不得力。农业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恢复发展缓慢,一些支农措施未能完全落实,种植业经济效益偏低。
1989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1987~1989年,财贸系统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经理(厂长)责任制、全员抵押承包制等,对劳务、饮食服务等小型企业,实行改、转、租、包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不少企业采取厂店挂钩、经销代销、联购联销、批零兼营等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经营方法,生意越做越活。3年间,全县社会商品购进总额累计4493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9078万元。
1990年,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加之市场疲软,部分企业管理不善,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品积压和亏损状况,产值和效益未能实现同步增长。通过清理整顿公司、加强专营商品管理、压缩基建投资、财税物价大检查、治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有力措施,全县零售物价涨势趋缓,一些商品价格稳中有降,连续几年的过热经济逐渐降温,消费需求膨胀的势头有所减缓,流通渠道趋于平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银行贷款和货币投放得到有效控制,1991年县域经济初步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依靠科技强化企业管理,全面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工业生产适度增长,经济效益居全区中上水平,亏损面较上年减少。县直22家企业中盈利企业17家,比上年增加4个,总盈利额151.8万元;亏损企业5个,比上年减少4个,总亏损额374万元,其中化肥厂亏损230万元,面粉厂亏损89.7万元。商品购销额下降,整体效益略有提高。国合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比1990年略有改观。商业、外贸为减亏单位,其中商业较上年减亏161.6万元;医药公司、煤建公司为增盈单位;烟草公司比上年少盈利28.2万元,农机公司因大面积拆迁等客观因素亏损比1990年增加。1991年,历史上罕见的涝旱连灾暴露了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即农业牵涉全局,农业受灾,工业生产不能给予有效的补充,效益受到影响,由于农民收入减少,商业销售额下降,最后导致财政收入大减。部分企业产品积压,资金短缺,效益不好,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使企业承受效益可能继续滑坡和不得不增加投入的双重压力。
1992~1997年,确山经济连续5年保持稳定增长的好势头。1997年,工业总产值18.8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2%,较1992年增长3.3倍,5年平均递增34%。不断推进企业改革,采取联合、租赁、股份合作、股份制等形式,全县30家县属工业企业已完成改制17家,改制后的多数企业运行良好。工业品产销率达98%以上。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买方市场已形成,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大于求,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国内需求不旺,国民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企业经营困难,县属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国有流通企业和供销合作企业也普遍亏损严重,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农业出现粮食等农产品积压现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开拓农村市场制约明显。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购买力是拉动消费、开拓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