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简介
周凤贤
周凤贤(1909.5~1962),确山县石滚河乡人,家境富裕,拥有板栗园等资产。少时喜武,练就一手好枪法。1933年,在周骏鸣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将家产捐献给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在石滚河、孤山冲一带打土豪、分田地。
1938年,新四军八团留守处在竹沟一带成立群众自卫组织,周凤贤任自卫队队长,训练民兵,扩大群众自治武装,拔掉国民党设在焦老庄的炮楼,除掉了瓦岗街伪联保主任周东鸣。1939年1月,周凤贤加入竹沟教导队,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被组织派到石滚河区任中共焦老庄支部委员。11月从竹沟突围到信阳四望山后,先后任排长、营干事、连指导员。1942年4月入五师抗大三分校学习,毕业后任新四军五师鄂东军分区后勤兵工厂指导员、鄂东军分区一分区孝感县大队副教导员、河南四分区被服厂协理员、分区手枪大队政委。
1946年6月,新四军五师突围,周凤贤留下开展游击战争,任淮南游击支队确山大队副政委。不久游击队遭到国民党四十一军的袭击,周凤贤受伤,被护送到铁路以东隐蔽,1948年年初归队后在泌阳三区做土改工作,后任桐柏二专署被服科副科长、信阳专署驻马店市邮政局局长。确山解放后曾任县司法科副科长、确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1953年4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7年2月任确山县人民委员会党组书记,1958年11月任确山红色人民公社管委会副主任,1959年确山县人民公社联合社副主任,1962年因病去世。
段文彩
段文彩(1915.4~1976.5),原名段双喜,曾用名段俊杰,确山县新安店镇人。1938年4月入竹沟教导大队学习,6月任中共确山县第三区委组织委员,10月任第三区区委书记。确山县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新安店西柳沟村成立后,段文彩发动群众解决游击大队的给养问题,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游击大队留守处。
1942年,党组织遭到破坏,段文彩身份暴露后,转移到淮南参加新四军,后因病休养,1944年任汝正确工作队成员,10月到任店恢复发展党组织,11月任中共任店区委书记。1946年段文彩任中共确山县委、确泌桐中心县委委员。同年6月新四军五师突围,段文彩因病经组织批准隐蔽,1947年与组织取得联系,做秘密情报工作,组织新四军五师复员、掉队的中共党员成立游击队。1949年2月,段文彩任中共确山县第六区区委委员,1951年任中共确山县第八区区委副书记,1952年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为确山县委委员,1954年6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人事科科长,1954年12月任确山县县直机关党总支书记。1976年5月去世。
赵瑾山
赵瑾山(1910~1978),确山县胡庙乡吴楼村大橡树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太行区委宣传干事、山西省榆社县委书记、河南省洛阳县委书记、安徽省舒城县县长、中共安徽省桐庐县、桐潜县、桐城县委书记、中共安庆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1951年任中共安庆市委书记。1953年1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后历任中共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长等职。1978年因病在上海逝世。
潘龙溪
潘龙溪(1909.10~1986.12),原名潘崇熙,确山县盘龙镇人。自幼入私塾读书。1925年考入驻马店红十字会医校,毕业后在确山县城关胡伯仁药铺当医生。1933年3月至1935年12月在明港红十字会医院任副院长。之后在汝南县、石滚河、确山城内开办私人诊所。30年代末在美国医生白慈仁创办的确山县城教会医院供职。1951年,潘龙溪联合城内各家私人诊所创办确山县第一个联合诊所。后联合诊所改建为大众医院,潘龙溪任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潘龙溪受到迫害,1979年得到平反,任城关医院副院长。1986年12月去世。
潘龙溪一生悬壶济世,乐善好施,视病人如亲人,对医术精益求精,擅长内科、儿科疾病治疗,尤其擅长对小儿腹泻、小儿惊厥的诊治。为确山县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确山县政协委员,曾为确山县医师联合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卫生协会确山分会副主席。
王占亭
王占亭(1929.4~1986.12),黑龙江省穆棱县人,少年时给地主扛活,饱经了苦难。1946年参加解放军,在炮兵师二十八团四连当通讯兵,随解放大军南征北战,因机智勇敢屡立战功,在山西战场上立大功1次,千里急行军时立小功3次。
1952年王占亭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1956年王占亭从部队转业,扎根确山,任确山县石滚河乡林站副站长。1960年调到乐山林场工作,1964年任乐山林场北泉营林区主任,1984年9月退休,1986年去世。
王靖宇
王靖宇(1909.8~1988.5),确山县盘龙镇人,自幼上学,酷爱书法。少时家贫,无力购买纸笔,就以苎麻作束,染坊靛液为墨,每日苦练,学习不辍。14岁开始为书局、印刷厂抄写书页挣钱弥补家用。1932年,王靖宇毕业于河南邓县鸿文初级中学,后步入商界工作。他因诚信、公道,乐善好施,各界朋友甚多。确山沦陷后,为免遭日军利诱,王靖宇携全家老幼七口迁到邓县,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5月,王靖宇当选为确山县商业界参议员,1947年被商民推选为确山县商会会长。1950年他踊跃捐资支援抗美援朝。1956年政府对私营商业进行改造,王靖宇的商业联合公司转为公私合营,过渡为确山县百货公司。此后,王靖宇在县百货公司第四门市部当营业员。
建国后王靖宇曾为确山县政协委员,1985年当选为确山县文学艺术联合会美术书法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为县城机关、团体、企业等义务题字,其中尤以“确山县人民政府”、“确山县公安局”、“确山县邮电局”、“确山剧院”、“确山县汽车站”、“北泉寺”等笔力遒劲、秀逸大方为人称道。同年,他的书法作品“春汛”在河南省书法大赛中获奖。1988年5月辞世,终年80岁。
周相鸣
周相鸣(1927.4~1988.10),确山县竹沟镇人,9岁入竹沟镇小学学习,1938年2月参加儿童团,同年7月加入青年救国会,在竹沟一带宣传抗日,1939年10月随青年救国会全体成员共同参加新四军,编入八团留守处。竹沟突围后,八团留守处在信南地区和三团合编为新四军五师三团,周相鸣在团卫生队当看护员,1940年5月任看护班长,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新四军五师司令部卫生部医务人员训练班学习,1942年10月毕业,在五师抗大十分校卫生队任司药,1943年4月当卫生队医生。
1944年12月,周相鸣调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教导团卫生所所长,不久任五师三团卫生队长,后在五师四军分区警卫营卫生队工作,1946年2月调至四军分区确山总队门诊部。同年6月五师突围,周相鸣经组织批准回地方,后在瓦岗西开诊所,兼做生意维持生计,1950年4月回本村参加土改。
1952年2月,周相鸣到确山人民政府卫生科工作。同年8月,确山县卫生院成立,周相鸣任院长。1958年11月任确山红色人民公社医院院长,1959年6月任确山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1970年9月任确山县竹沟卫生院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周相鸣受到迫害,1979年平反复职,任确山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1982年晋升主治医师,同年被评为驻马店地区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
周相鸣医务精湛,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热爱,先后当选为政协确山县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确山县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10月去世。
白光鉴
白光鉴(1914~1990),幼名白鹤,化名白少慧,确山县双河乡王堂村人,地主出身。1928年入信阳第一小学学习,1930年在白沟庙小学读书,1932年秋入确山县立师范学校学习,1935年秋在白沟庙小学任教,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战地服务团,宣传抗日,开展募捐等革命活动。
1938年初,白光鉴入竹沟新四军四支队八团队教导大队学习。两个月后受党组织派遣回杨店参加抗日救亡民运工作队,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王堂村党支部书记,以双河乡联保主任、保长及王堂学校校长等公开身份作掩护,组织领导地方武装,保护革命同志。1943年秋,党组织遭到破坏,国民党确山县党部派人到王堂小学逮捕白光鉴没有得逞,随将他的家抢抄一空。
1944年日军占领确山、信阳等地,白光鉴组织40余人的抗日武装,在明港以东、淮河以北同敌人作斗争。9月任杨店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11月任中共汝正确行政委员会动员科科长兼杨店中心乡乡长。1945年10月,国民党进攻汝正确解放区,白光鉴随军政人员转移到确山县西部山区。
1946年年初,国民党进攻孤山冲革命根据地,中共军政人员突围,白光鉴因眼疾经组织批准回家乡双河休养。1949年3月,正阳县解放,白光鉴任杨店区区长。确山解放后,杨店归属确山,与新安店区合并,白光鉴任新安店区副区长,组织人力运送粮食、修复明港大桥,支援解放军南下。
1949年7月,白光鉴经组织批准到中共信阳地委党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确山做文教工作,后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反省”,直至1957年3月才到县职工学校任教。在反右斗争中,白光鉴遭到批斗,因对革命有贡献被免于处分。1962年到县工会工作。
“文化大革命”初期,白光鉴受到“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被打致脑震荡而精神失常。1970年被下放到任店公社劳动改造。1978年,白光鉴重回县工会工作,曾任确山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1985年离休。1990年2月因患癌症逝世。
赵涌海
赵涌海(1930~1993),确山县西平县人,1930年8月生,1949年6月参加工作,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上蔡县委副书记、上蔡县高中副校长、上蔡县委办公室主任、上蔡县委副书记,1979年5月任确山县委副书记,后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1987年4月任确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0年5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1993年病逝。
杨玉璞
杨玉璞(1916-1994.7),确山县蚁蜂镇庞阁村人。1938年1月参加学生战地服务团,秋任中共确山县委委员、青年部部长。确山县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新四军敌后抗日淮南挺进支队第三大队后,杨玉璞任第七中队政委。1944年9月回到确山组织筹建汝正确县委,任副书记。9月下旬从平汉铁路以东到石滚河至蚁蜂一带活动,联系地方党组织,侦察敌情,开展群众抗日活动,配合主力部队开辟和建立路西抗日根据地。10月中共确泌桐工委在孤山冲成立,杨玉璞任工委书记,在蚁蜂一带恢复、建立基层党组织和蚁蜂区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春确泌桐中心县委成立,杨玉璞任副书记。11月,国民党四十一军进犯孤山冲县委驻地,杨玉璞带领数十人的手枪队转移到桐柏县王湾地区。1946年1月,杨玉璞根据中共豫南特委指示回确山恢复县委。2月任确山县委书记,在石滚河一带开展武装斗争。3月任中共确(山)泌(阳)桐(柏)中心县委书记。6月,中共河南工委、确(山)泌(阳)桐(柏)中心县委驻地孤山冲遭到国民党河南八区及确山县保安队的围剿,杨玉璞率部撤往湖北随县。1948年4月任确山爱国民主县政府县长。1949年3月确山解放,杨玉璞任确山县县长,1949年8月奉命到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学习。
1950年,杨玉璞任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信阳专署专员,1959年后任河南省地质局局长、省政法干部学校校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离休,1994年7月在郑州逝世。
刘养轩
刘养轩(1910.3~1994),原名刘心培,确山县盘龙镇人。8岁入私塾读书,1923年入开封一中上学,1930年在信阳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确山女子小学、汝南师范学校任教员,并担任中共确山县城关特别支部书记。在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期间,他组织进步师生反对蒋介石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后脱离共产党。1935年刘养轩到开封受训,后任确山县一区区长、确山县田赋管理处科员、科长。
1950年刘养轩经确山县委书记刘少卿介绍任确山县联中校长,1952年任确山县一中副校长,当选为确山县第一届、第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1958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1980年退体,1984年当选为政协确山县第四届委员会常委。1994年去世。
王国太
王国太(1923.4~1998.8),确山县竹沟镇人,8岁入私塾读书,1937年参加革命,在新四军五师八团留守处当看护员,1939年入竹沟医训班学习,后曾任调剂员、司药、医助、团卫生队队长。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竹沟突围”和“确山战役”。
1951年5月,王国太在竹沟组建竹沟联合诊所,1952年9月调到确山县人民医院当医生,后组织创建县医院外科手术室,开展阑尾炎切除术、剖宫产、肠梗阻切除术、截肢等手术。1961年11月王国太任竹沟卫生院副院长,1965年9月调回确山县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和门诊主任,1988年6月离休。
王国太行医50余年,救治伤病员不计其数,在外科理论与实践上有着较高的造诣,在中医、西医、小儿科、妇产科都有一定建树。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群众中颇有威望,曾被选为县政协委员。
祝平安
祝平安(1914~1999),确山县竹沟镇人,1936年参加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连长、营长、淮南永嘉支队参谋长,新四军第二师淮南路东军分区独立团副团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团长。建国后,祝平安曾任海军联合学校第四分校副校长、海军厦门水警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海军福建基地参谋长、海军政治学校副校长、海军烟台基地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袁国卿
袁国卿(1916.12~1999),确山县顺山店乡袁庄村人,幼年入信阳明港高小读书,信阳县立初中毕业后考入河南省立第三师范,1934年考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1937年春任东北军陆军少尉排长。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6日袁国卿随部进驻上海闸北区参加上海保卫战。1938年农历正月他在守卫苏北盐城的战斗中立大功1次,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1939年袁国卿在山东省莒县活捉日本帝国陆军大学校长、日本天皇裕仁的小叔阮氏方雄及其机要参谋桑田久一大佐,受命护送二人到重庆,蒋介石赐给他战刀、奖章和奖状。
1948年7月,袁国卿任国民党军队中校副团长,后任上校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袁国卿随部败退到重庆,沿嘉陵江逃到四川省阆中县,12月在阆中起义,活捉国民党阆中县警备司令范隆骧、县长贺德府。26日,袁国卿团被人民解放军和川北党组织负责人宣布为光荣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川北独立师第一团,袁国卿继任团长。
1950年5月,袁国卿到西南军区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到第二高级步校训练部任战术教员。1953年携妻带子解甲归田,在家乡任大队统计员和会计。1987年,当选为确山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当选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去世。
赵恒多
赵恒多(1930.10~2000.6),曾用名赵顺恒,确山县石滚河乡人,国家二级演员,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曾在县中学和简易师范学校读书。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桐柏军分区宣传队当队员,1952年7月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1953年4月调入总政文工团。“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到地方。1978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后作为饰蒋介石的特型演员,在多部影视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94年离休,2000年6月病故。
赵恒多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后,在《大决战》、《吉鸿昌》、《大渡河》、《血沃中华》、《楚天风云》、《破雾》、《零点起飞》、《四渡赤水》、《陈赓脱险》、《陈赓蒙难》、《血战台儿庄》、《红岩》、《将军的决择》、《张露萍》等影片中扮演蒋介石,在电影《琵琶魂》中扮演邱大夫。此外还参加了电视剧《穿军装的父亲》、《琢玉》的拍摄,曾获第二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第十一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奖,荣立三等功,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学会会员,被载入1991年出版的《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
高文瑛
高文瑛(1933.2~2000.10),原名高文瀛,确山县三里河乡后楼村人,自幼上学。1949年,高文瑛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四野战军四十军高干队当学员,同年9月任四十军一二0师炮兵营文书,1954年5月任四十军干部处秘书,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4月任四十军干部处干事,1966年7月任沈阳军区党委办公室秘书,1969年10月任四十军干部处处长,1979年7月任一一九师政治部主任,1981年6月任一一九师副政治委员,1983年9月离休,2000年10月病故。
王璐
王璐(1922~2000),原名王祖培,确山县盘龙镇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7岁读私塾,后入县立一小四年级学习,1933年春考入省立汝南初中,秋入国立开封中学,被《民言日报》报社聘为特约记者,开始发表诗歌、短文。1938年,王璐考入河南省立安阳高中。1939年回确山任教,后在鲁苏皖豫边区学院就读国文专业,1944年毕业,到沈丘国立二十一中二分校教书,后在镇平建阳中学任教。
1945年,王璐任开封《青年日报》副刊主编,不久到《正义报》报社任副刊编辑兼资料室主任,之后回确山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兼编《确山日报》,1948年到湖北蒲圻嵩云联中教书,1950年秋到湖北鄂城一中任教。1953年调入湖北大冶师范学校工作,1958年被打成右派,1961年调湖北黄冈高中教语文,“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9年后,王璐调任湖北黄石师范学院讲师,后晋升历史系副教授。他的小说《刘老汉种瓜》在《长江文艺》上发表,上海美术出版社根据故事内容编绘连环画册连印多次,被湖北省文联评为解放后优秀作品二等奖。他还创作有儿童文学小说《鸽子》。他的儿歌《小燕子》配曲后作为故事片《护士日记》的插曲流行海内外,被收入优秀歌曲集《春夏秋冬》。
杨祖绪
杨祖绪(1926~2004),笔名一雪,确山县盘龙镇人,自幼受其父亲影响,喜爱书法,曾任救济院文书。1956年秋,杨祖绪考入信阳二师一年制速成班,毕业后曾在任店木寨小学和竹沟杜河小学任教,1961年下放劳动,后以习字为业。
杨祖绪习书颇得要领。其一是多读贴,记忆每个字的“形”、“神”和“气势”。其次是多揣摩,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点画和结构。其三是多写,每天写大楷1000字,练习腕力和臂力。几十年间,杨祖绪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日临帖习字,从不间断。1985年后,杨祖绪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驻马店地区文学艺术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驻马店地区书法协会理事,其书法作品曾获驻马店地区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省三等奖。竹沟革命纪念碑碑文以及竹沟革命纪念馆刘少奇、李先念等20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门牌、烈士墓碑文等均为其所书。2000年,他的书法作品获全国五百家书画大展优秀奖。
周春鸣
周春鸣,1910年11月生于确山县石滚河乡焦老庄村,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参加工作,任焦老庄游击赤卫大队大队长,1939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五师三团二连连长、警卫营教导员。1949年随部队南下广西,先后任广西三江县县长、洛槟县县委书记、隆林县委书记,后任百色地区统战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1960年周春鸣调回河南,任河南省省直党委组织部长、党训班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随后离休。
肖章
肖章,1913年生,确山县双河乡邢庄村张茨林人,原名张士科,参加革命工作后被同志们称为小张,后改名肖章。1930年3月,肖章任确正信学生联合会主席,1931年任共青团信阳县委书记,1932年任中共确山县委委员、县游击队指导员。
1934年2月,中共正阳县委成立,肖章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在正阳组织地下工作。12月,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肖章利用教书身份隐蔽。1937年10月受豫南特委派遣到信正确边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建立正阳工委,组建抗日救亡团。1938年1月任中共正阳县工委书记,1939年1月任中共正阳县委书记,1940年4月任汝南地委委员、汝南中心县委书记。1944年8月任中共汝(南)正(阳)确(山)工委书记。
1941年秋,汝南中心县委撤往淮南地区,肖章负责汝南、正阳、确山等县地下党组织的联络工作。
1945年1月,中共鄂豫皖湘赣边区第四地委成立中共路东中心县委,肖章任路东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同年2月任汝正确县委副书记。抗战胜利后曾在淮南养病,内战爆发后到湖北随县周家湾隐蔽至1947年7月。1948年肖章任豫皖苏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至1951年历任中共确山地委、信阳地委组织部长。1951年至1952年任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1952年至1966年任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党委会组织部长、副书记等职。1966年至1970年接受审查。1970年至1973年在河南“五七”干校任支部书记、干校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6年至1983年任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桂林
桂林,曾用名桂金章,1918年8月生,确山县竹沟镇人,1938年1月参加新四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四支队八团特务连战士、班长、五支队十团七连指导员、五支队教导队学员、副指导员、五支队执法队指导员、十团特派员、新四军第二师师直属政治处特派员、二师师直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炮兵团政委、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政委、七十三师政治部副主任、二十三军七十三师政治部副主任、二十三军干部部长,建国后曾任七十三师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顾问,1982年离休。
柴象丰
柴象丰,1918年生,又名富济,笔名犁平,出身于确山县顺山店乡大柴庄一个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读书,16岁高小毕业。柴象丰自幼同情穷苦人,反对封建迷信,曾带头打坏村中土地庙中的神像。1935年,柴象丰在开封求学期间被选为两河中学抗日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积极参加宣传、募捐和赴南京请愿等抗日活动。
1938年7月,柴象丰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系学习,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毕业,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平山游击大队警卫连任政治指导员。1942年后曾任团政治处组织干事。
1945年9月,柴象丰调任独立五十八团代理政治处主任,后任五十九团三营教导员。1947年6月任警卫二团政治处主任,后任独立第四师十团政委兼团党委书记。1951年任中南军区公安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后任广州市公安总队政治部主任。1957年10月入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59年6月任广东省军区广州市兵役局副局长,1960年任广州市人武部副部长,1961年任佛山军分区副司令员。1965年任广东省外贸局政治部主任。
柴象丰从军27年,参加大小战斗80余次。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过1941年、1943年两次秋季反扫荡;解放战争时期,柴象丰参加了东北战役、平津战役、南下渡江战役、湘南战役、广西剿匪等重大军事行动。1947年5月,东北夏季攻势,在攻占北宁路张家庄车站战斗中,柴象丰指挥一个连攻克车站东炮楼一座,歼敌一排。1950年6月,他带两个营在广西忻城地区剿匪,歼敌600余人,俘匪校级军官13名,打通了柳州到南宁的交通运输线,受到广西军区通令嘉奖。
“文化大革命”中,柴象丰不顾个人安危,反对造反派冲击军队。1968年10月任广东省外贸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广州外语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院党委书记。1981年年底离职休养。
鲁坎
鲁坎,1920年2月生,原名梁振亚,曾用名、笔名有梁田夫、沙木、亚丁、黎加、田丁、田夫等,确山县留庄镇黑刘庄村人。他5岁入私塾读书,后入确山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学习,1934年7月毕业于开封现代初级中学,1937年12月在竹沟参加新四军。1938年4月新四军拂晓剧团成立,鲁坎任剧团编导,开始学写剧本,创作了独幕话剧《烽火之夜》和《敌后人家》。
1938年7月鲁坎被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不久赴延安抗大学习,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任八路军野战兵站政治部宣传干事兼《后勤动态报》编辑,1940年11月任八路军野战供给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深入太行山敌后创作出多幕话剧《母亲》、叙事长诗《中秋之夜》、《汾河恋歌》和多篇短诗,被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吸收为会员。1944年到陇东“抗大”七分校教语文,同时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和文艺创作。
1945年日军投降后,鲁坎随部队赴东北三省,任承德师范学校教导科科长,1946年11月任冀热辽建国学院教导主任。1948年11月任锦州中学校长。
1953年鲁坎任辽西省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1954年8月任沈阳市文化局局长,后加入沈阳作家协会,被《处女地》邀聘为编委。1958年8月,鲁坎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次被抄家,后下放劳动改造。1979年平反后担任沈阳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1983年12月离休,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六幕话剧《遮不住的太阳》,出版了散文集《鸭绿江上的微笑》、诗集《风雨归来》及短篇小说20余篇,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鲁坎还任沈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辽宁省世界语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
鲁坎对书法也颇有造诣,少时即习字临贴,尤喜草书,其作品先后在沈阳、北京、南京、南昌、石家庄和日本扎幌等地参展,为沈阳市书法协会会员。
赵溟
赵溟,女,1921年生,原名赵海淑,确山县任店镇曹庄村赵庄人。幼年上学,1937年朗陵镇中学肄业。抗战爆发后,受其叔父赵进先的影响,积极参加教唱革命歌曲、当民众夜校小先生、组织妇女识字班等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2月,赵溟到竹沟新四军第八团队教导大队受训,并在那里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3个月学习后,她受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年8月,赵溟经组织介绍,入延安抗大四大队六队学习,结业后又到十八集团军军委卫生学校军医班学习,1941年8月毕业于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后在留守兵团野战医院当医生,1945年11月随部队进军东北,1946年11月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野战医院医疗队长,1948年7月任冀察热辽军区48医院医务科长。
1950年3月,赵溟任中南军区东湖第三疗养院医务主任,同年11月任中南军区65陆军医院副院长。1952年8月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1954年年底任北京海军总医院副院长,1982年离休。
赵溟在抗日战争时期,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妇女模范、先进工作者;解放战争中,立三等功两次。
潘友语
潘友语,1921年生,确山县新安店镇人,自幼入私塾读书,后入确山城厢小学和汝南中学学习。1937年入确山县教育界战时服务团宣传抗日。1938年秋加入确山县教育界抗日救亡服务团,公演抗日救国的话剧、歌曲,办壁报,出画刊,深入到蚁蜂、刘庄等地农村演出,后为城关区委委员,被派到国民党确山县政府开办的联保主任训练班和青年集训队,宣传抗日,秘密发展党员。受训后,潘友语根据工作需要又回到战时服务团从事宣传工作。
1939年2月,潘友语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带领战时服务团成员与赵进先的武装在大赵庄汇合,7月这支队伍发展成为确山县人民抗日游击队。1944年10月和周庆鸣组织攻打爬头寨,歼灭张明泰匪军三个中队,打开了确山与周围各县的抗战新局面。11月队伍扩编,潘友语担任挺进一团政委,后任新四军五师第十五旅四十三团党总支书记、豫鄂陕军区郧商支队政委兼郧商县委书记,1945年9月任新四军信确总队政治处主任,1946年1月任信确桐爱国民主县政府县长,2月兼任新四军信确总队副队长兼副政委,曾任江汉军区安应指挥部指挥长兼安应县县长。
新中国成立后,潘友调长期从事民政优抚工作,先后任中南区民政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优抚局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等职,离休后担任中华全国见义勇为基金会副会长。
邢富昌
邢富昌,1922年生,确山县蚁蜂镇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书记,1968年任蚁蜂乡金顶山林场场长,在“文革”动乱年月里带领职工坚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8000千亩,1987年被中共确山县委命名为林业功臣。1989年蚁蜂乡林场成林面积达24万亩,占有林面积的96%,森林覆盖率达92.5%,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优秀乡村林场,邢富昌被评为全国乡村林场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林业部的表彰。1990年邢富昌因突出的工作业绩被评为确山县优秀共产党员、驻马店地区模范共产党员、河南省乡村林场建设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获得河南省绿化委员会绿化奖章一枚。
穆廉
穆廉,女,1922年生,确山县盘龙镇人,曾用名杨性真。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9月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4年12月在陕北子长县任南区区委宣传干事,1943年6月在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政治处担任文书、文化教员。1945年12月,任延安和平医院宣教干事,1946年10月任三五九旅贺龙子弟学校校长、指导员,1949年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女工队指导员。
1950年10月,穆廉调任新疆军区政治部直工科长、总支部书记,1952年转业,任喀什市委宣传部长,1962年任新疆自治区区机关党委宣传部长,1976年4月任新疆自治区气象局政治处主任、副局长。1986年离休。
张可翔
张可翔,原名张开祥,1922年生于确山县蚁蜂镇老庄一个富农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1939到竹沟八团留守处第四期教导队和医训班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竹沟惨案后,张可翔随部队撤往四望山。1940年调豫鄂挺进纵队六团卫生队任司药,1941年调襄西独立团任卫生所长,1942年任十五旅四十三团卫生队长,次年任卫生科副科长。
1944年1月,张可翔受组织派遣,前往鄂西松滋县去做伪军潘哲夫部的统战工作。潘哲夫部1200余人于1944年夏起义,投奔抗日队伍。1945年8月,张可翔调河南省军区独立三旅任卫生部长兼政委。1946年6月,中原突围后,他随军越伏牛山进入豫陕边区,任鄂豫陕军区第四军分区临时医院院长,收容伤病员200多人。1947年5月,张可翔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押送西安监狱羁押,在敌人的监狱和地牢中受尽了酷刑。在狱中他不屈不挠,顶住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团结党内外人士,同敌人展开斗争,直到1949年1月才被释放。张可翔出狱后,被分配到中南局公安部任卫生科长。
1951年,张可翔调任衡阳铁路局组织部副部长,1952年底,调柳州铁路分局任党委书记、政治处主任,1963年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到“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平反后担任兰州铁路局副局长,1980年任兰州铁路局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1984年10月离职休养。
臧传真
臧传真,1923年生,确山县朱古洞乡老臧庄村新庄人,自幼热爱文学。早年求学于国立汝南中学、洛阳高中,1943年入西北联合大学外文系学习俄语和英语。1947年到兰州大学外文系任教,开始从事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臧传真任北京市军管会翻译、政法学院俄语讲师。1950年调到武汉大学,受命组建外文系俄语专业,不久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首席翻译。1954年,任山东大学外文系教研室主任。在反“右”运动中被批斗、免职,1962年10月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造反派”的批斗。1980年8月,臧传真被调到中文系教授西方文学,担任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离休。
经过几十年的翻译实践和对语言学的研究,臧传真创造了自己的翻译学术思想,主要翻译作品有《拜伦传》、《歌德传》、《果戈里传》、《三幅画像》、《父与子》、《莫里哀传》、《爱的故事》、《幸福》、《上尉的女儿》、《春潮》和《语言学中的哲学问题》、《盲音乐家》、《古希腊戏剧史》、《高尔基文集第六卷》,论文作品有《论萨克雷》、《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谈到转换生成语法》、《论屠格涅夫的诗歌》、《论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论屠格涅夫的散文》等。
周汉英
周汉英,1923年生,曾用名周改过,确山县顺山店乡阎庄人。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新四军。曾任团副政委、东北第一战车编练基地政治部副主任,装甲兵学院研究部副部长、训练部政委,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获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姜延斌
姜延斌,1923年生,确山县蚁蜂镇宋冲人,1938年5月参加革命,入新四军八团竹沟留守处新兵队,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机要科机要员、连队文化教员、连长。1944年后任豫皖苏三分区区长、区委书记、豫皖苏军区独立六团参谋长、解放军二六二团参谋长。1950年挺进四川剿匪,任四川省富顺县、隆昌县、高县县长。1951年3月任48师参谋长,1952年6月任空军十三师参谋长,1954年3月任空军订货部计划与国外订货处处长,1958年7月任空军航校训练部长,1960年3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技部部长,1974年3月任航天部零六二基地主任、党委书记兼四川航天局局长、党委书记,1982年任航天部计算机与测控设备联合公司董事长,1986年离休。
薛国恒
薛国恒,1924年生,确山县普会寺乡人,1938年7月参加王景瑞组建的学生战时服务团,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补充团政治指导员、新四军五师第十三旅三十七团政治指导员、河南挺进兵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江汉军区第五团参谋长。建国后,薛国恒曾任南京军区第二十七军第七十九师副师长、第二十七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
智德
智德,1925年4月生,确山县留庄镇柴庄人。1943年被国民党拉壮丁。1948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复员回乡。曾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二等功1次。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在渡江战役中,智德任代理副排长,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带领他的战士所向披靡。部队登岸后,在一个交通要道受到敌人的猛烈攻击。敌人防御工事坚固,部队前进受阻。连队决定成立一个尖刀班,打开这个突破口。智德自告奋勇担任尖刀班班长,带领14名战士英勇地扑上去。在距敌工事20米左右时,智德大吼一声:“同志们,跟我上!”战士们以血肉之躯迎着敌人的子弹冲了上去,眨眼间便冲到敌人跟前,20多个敌人缴枪投降。敌人的防御工事被突破,部队顺利通过。而15人组成的尖刀班仅幸存5人,智德右腿被子弹打穿了两个洞。
复员返乡后,智德隐功埋绩,默默无闻地生产劳动,直至1998年因骨折伤痛难忍又求贷无门的情况下,才说出自己特等功臣的身份。
臧林川
臧林川,原名臧永彬,笔名林川、戈臣、文亭、群牛,1925年8月生,确山县朱古洞乡老臧庄人,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江苏省科普美协第一届常务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和南京市科普美协顾问。
臧林川少年时期在确山县县立第一小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学生抗战服务团。1944年考入内乡河南省战时第二中学,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示威,用漫画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罪恶,受到校方的训斥和恐吓。
1947年,臧林川先后在确山县张店中心小学和县城代用中心小学任教,1948年11月参加国民党教育部办的芜湖第二青年补习班,1949年2月入华东大学学习,结业后到文工团工作,秋参加济南洛口治黄抢险,创作20余幅以抗洪抢险为主题的彩色挂图,在黄河大堤上巡回展出。
1950年夏,臧林川考入华东大学艺术系学习美术。年底,与同学共同创作的《童养媳的血泪》连环画挂图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53年10月入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班学习,担任创作教研室助教。1955年在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改为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创作的连环画册《夏天的故事》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水彩画《兰溪江畔》和《志愿军英雄故事》在《新华日报》上发表。1962年与他人合著的太平天国历史画《砖石之战》,被陈列于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1964年1月,到南京东方无线电厂技术设计室任造型设计师。
1966年7月,臧林川调到南京市美术公司从事绘制伟人像、领袖像和政治宣传画工作,1976年后任美术公司幻灯制片厂主任、绘画室主任、南京市幻灯制片厂主任,1975年,应雨花台烈士陵园邀请创作《烈士高坡英勇斗敌》,陈列于馆内。1980年被选为南京市美术协会理事。1984年后臧林川任南京市装饰公司美术设计师。
谢新亭
谢新亭,1928年生,巡回瓦岗乡田畈村人,家庭穷苦,自幼饱经磨难。1948年投身革命,成为五十八军一七四师五二零团的一名骑兵,参加河南的剿匪运动。1949年冬,随部队跨过长江,向广西挺进。
1950年12月,广西瑶山剿匪战斗打响。瑶山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匪副司令甘兢生带着近40万残兵企图依托这道天险,负隅顽抗,但很快被人民解放军围歼。甘兢生带着80名护卫隐藏在深山老林拒不投降。部队决定组成一支“飞行”小组,由谢新亭带领插入深山。1951年农历大年初一,部队首长以水代酒为他们壮行,同时传达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指示:务必在一周内活捉甘兢生,谁抓到甘兢生,就给谁记特等功。
正月初七,飞行小组追到瑶山西南部的无名高地,在一位瑶族老人的带领下,于当晚9时许冒着小雨向山上进发。3个小时后,飞行小组在一地势险要的地方与匪军交火。谢新亭借着交战火光,一眼瞅见了躲在一块石头后的甘兢生,猛扑过去将甘生擒,匪军遂全部投降。战斗结束后,谢新亭被中南军区授予“特等功臣”称号。
剿匪战斗结束后,谢新亭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多次深入敌后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侦察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多次立功受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在一次阅兵仪式上,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特意把谢新亭介绍给一位苏联高级军官,称谢新亭是一位立了大功的功臣。
1955年,谢新亭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毅然解甲归田。回到家乡,他把自己的军功章和立功证书默默地珍藏起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起他在部队的英勇表现,连他的妻子也不知道他是一位特等功臣。在村里,他先后当选为大队民兵营长、副支书、支书,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戴。1958年他辞去大队支书职务,改任生产队长,直到1996年因年老患病辞职。几十年间,谢新亭处处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李金叶
李金叶,女,1932年生,确山县盘龙镇人,中共党员。1958年10月,李金叶从街道幼儿园调到刚建成的城关镇敬老院当服务员,照顾49名孤寡老人。她每天拉着老人们的脏衣物到几里外的河沟刷洗,晾干后缝补好叠整齐挨个送到老人床前,同时负责给老人梳头、喂饭、看病、煎药,给活动不灵便的老人洗脚剪趾甲,精心侍候卧病在床的老人。在普通的岗位上,李金叶从青年一直干到老年。近30年中,李金叶不嫌脏,不怕苦,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先后侍奉过120多位“五保”老人,为95名病故老人办理后事。她常说:“这些老人和俺爹娘一样,都是从旧社会苦海里熬过来的,吃苦受累一辈子,现在无依无靠,咱不侍候谁侍候?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送到老人的心坎上。”为照顾好老人,她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三女儿患脑膜炎,因延误治疗落下了后遗症;母亲病重、病故直到安葬,她都没能在跟前尽孝。一位老人临终前拉着李金叶的手,流着泪说:“我这辈子无儿无女,多亏了共产党,多亏遇到了你呀!我的好闺女,俺真不想离开你呀!”
1986年,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委组织部《先锋谱》、《解放军报》先后报导了李金叶的先进事迹,中共确山县委命名李金叶为“优秀共产党员”。
卢万兴
卢万兴,1933年生,河北省永年县人,1956年入河南省中牟农业机械化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确山县拖拉机站工作,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拖拉机站改为确山县农机修造厂,卢万兴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厂党支部副书记。
卢万兴不仅是修理拖拉机的能手,也是技术革新能手,是农机修造厂公认的土专家,先后成功试制了12匹柴油机用的喷油嘴、40柱塞40/75出油阀、电火花磨床研磨机、液压机、七六角车床等20多台设备,年年被厂评为先进生产者,1977年当选为河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被评为确山县优秀共产党员。
刘玉洁
刘玉洁,女,1935年11月生,确山县胡庙乡王庄村人,1952年6月参加工作,任共青团确山县委干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任共青团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1955年任共青团信阳县委副书记,1957年任共青团信阳地委学校部部长。1959年,刘玉洁入中央团校学习半年,后任共青团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1961年任共青团信阳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商城县余集公社插队劳动。1970年刘玉洁任商城县缫丝厂党支部书记,1971年任新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副组长,1974年任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新县县委常委、副书记、中共信阳地委委员。
1978年,刘玉洁担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1979年2月任中共周口地委第二书记,1980年1月到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1981年任中共商丘地委副书记、商丘地区行署专员。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3年任中共商丘地委书记、河南省委委员,1986年任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兼省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1989年以后任第六、七届政协河南省委副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1991年1月后,刘玉洁担任宋庆龄基金会河南分会主席。
陈文安
陈文安,1937年8月生,河南省信阳市人,1957年入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学习,1962年任河南省农业厅技术处植保科技术员,1969年任驻马店地区农科所技术员,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到驻马店地区行署农委工作,1981年任驻马店地区农委科学教育科副科长,1982年3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办公室主任,1983年11月任中共确山县副书记,1984年3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85年12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1986年4月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1988年6月任驻马店地区物资局局长,1992年12月任中共驻马店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兼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驻马店地区办事处主任,1995年12月退居二线,1997年年底退休。
吴金堂
吴金堂,1940年2月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64年8月参加工作,在河南省地方电业局设计室任技术员,1966年7月任河南省电力科学试验所热工室技术员,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4月任河南省电力科学试验所科技情报室副主任、工程师,1982年3月任确山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3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1985年12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副书记、确山县人民政府代县长,1987年4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88年5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1990年2月任驻马店地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8年2月任驻马店地区教育委员会调研员,2000年2月退休。
罗希珍
罗希珍,1940年生,确山县普会寺乡人,1959年参加工作,1961年被确山县人民委员会林业科保送到北京林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确山县林业局,从事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和推广工作,曾任确山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1994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75.8”洪水后,溱头河沿岸数万亩栗园惨遭破坏,确山县板栗生产跌入低谷。罗希珍独自一人到确山西部深山考察,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山泉,查清了确山县板栗资源。1984年,他主持完成了“板栗育苗嫁接技术研究”和“板栗子苗嫁接“三当'育苗技术研究”项目,板栗生产实现了当年育苗、当年嫁接、当年出圃定园“三当”目标,使板栗的挂果期提前了2至3年。他选育的新品种“确红栗”在1992年全国农产品特新优博览会上夺得银奖,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优质板栗高产开发系统配套技术研究”项目1996年获河南省星火计划项目三等奖。参加完成的“ABT生根粉系列推广项目”1995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996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罗希珍的科研成果不断在全省、全国板栗产区推广。他还通过办培训班、在县内其他部门办的培训班上讲课等办法向广大群众传授板栗种植、管理技术,不少群众靠学到的技术脱贫致富。
1988年罗希珍被评为确山县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年9月被中共驻马店地委、驻马店地区行署命名为驻马店地区第二批专业技术拨尖人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河南省星火人才培训先进个人”称号,退休后担任豫南经济林研究发展中心首席技术顾问,负责国家“948”项目美国杂交杏李豫南示范繁育基地技术工作。
张富轩
张富轩,河南汝南县人,1941年1月生,1958年12月入伍,196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1月任汝南县光明公社武装干事,1966年9月任汝南县水屯公社武装部长,1970年9月任汝南县和孝公社武装部长、管委会主任,1980年9月任汝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4年6月任中共驻马店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1986年4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7年2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副书记,1993年3月兼任确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7年12月任确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02年3月退休。
韩文汉
韩文汉,河南西平县人,1943年10月生,1963年7月入伍,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团政治处干事、股长、副主任、副检察长、保卫处副处长,1986年3月至1992年12月任中共西平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县纪委书记,1992年任西平县政协主席,1994年12月任确山县政协主席,1996年1月任驻马店地区红十字会副会长,1997年12月任西平县政协副主席。
王忠鑫
王忠鑫,河南临颍县人,1945年10月生,1972年9月任留庄公社干部、秘书,1980年10月至1981年11月任留庄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书记,1981年11月任中共确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85年5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3年1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1996年3月任确山县政协主席,2003年1月任确山县政协调研员。
李毛孩
李毛孩,1949年生,确山县留庄镇人,1969年参加工作,在县公路段当过养路工、钢筋工、电焊工和炊事员,1979年调到确山县公路段国楼道班当班长。两年间,李毛孩以道班为家,以公路为业,使国楼道班所管路段好路率由零上升到80%,成为驻马店地区公路系统的先进单位。1982年,李毛孩调任县公路段南山道班班长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埋头苦干,大胆创新,通过将公路废料加热,分解出沙土、石子,再生沥青,回收油料,节省经费一万多元,所管辖的油路段好路率始终保持在88.8%以上。1985年他获得河南省交通职工技术赛油路养护第一名,1986年荣获国家交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9月被国家交通部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12月被交通部树为两个文明标兵,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全国
张全国,河南汝南县人,1949年9月生,1972年参加工作,1973年1月至1984年3月先后任汝南县常兴公社团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主任、党委副书记、书记,1984年3月任汝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7年3月任确山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88年5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县长,1990年4月当选确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90年5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确山县人武部党委书记、确山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1995年10月任中共驻马店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2001年10月任驻马店市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
秦孟丽
秦孟丽,河南遂平县人,1950年12月生,1968年2月入伍,1982年1月到遂平县粮食局工作,1982年5月到中共驻马店地委组织部工作,1982年11月任中共驻马店地委统战部干事,后任统战部办公室主任,1990年2月任新蔡县委办公室主任,1992年12月任新蔡县纪委书记,1995年8月任新蔡县委副书记,2001年9月任确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2002年3月任确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赵新纪
赵新纪,河南长葛市人,1951年3月生,1969年入伍,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1977年9月到长葛县教育局工作,1978年调到中共罗山县纪委工作,历任干事、副书记、书记,1992年12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95年至1999年1月任驻马店地区土地管理局局长。
刘军甫
刘军甫,1953年4月生,河南汝南县人,1975年3月参加工作,1978年2月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81年9月到汝南县和孝乡政府工作,1983年到1987年任中共驻马店地委办公室秘书、科长,1987年2月任中共西平县委副书记,1992年12月任西平县人民政府县长,1995年10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1998年5月任驻马店地区行署副专员,2003年6月任信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运德
王运德,河南西平县人,1953年10月生,1970年12月入伍,1975年8月入驻马店师专学习,1978年10月到驻马店高中任教,任校团委书记,1980年7月调地委组织部工作,历任干事、副科长、科长,1987年2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副书记,1989年12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代县长,1990年2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92年12月任驻马店地区行署副秘书长,1996年9月任驻马店地区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2001年任驻马店市水利局局长、党组书记,2004年4月任驻马店市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
申明华
申明华,河南确山县人,1953年11月生,1972年12月入伍,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4月转业后务农,1976年11月入驻马店农校学习,1979年11月到确山县农业局工作,1983年10月入中共驻马店地委党校学习,1985年8月任中共新安店乡委员会组织委员,1987年2月任新安店乡党委副书记,1987年7月任新安店乡党委书记,1992年4月任盘龙镇镇长、党委书记,1993年1月任盘龙镇党委书记,1997年12月任确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9年5月任确山县委办公室主任,2003年3月任确山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张杰
张杰,1954年5月生,河南平舆县人,1972年11月入伍,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9月入中国矿业学院学习,1979年7月到部队当教员,1982年10月至1986年3月在平舆县电业局工作,任股长。1986年3月任平舆县委组织部干事,1987年10月至1992年任驻马店地区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干部科科长,1992年12月任驻马店地区人事局副局长,1995年10月任中共确山县委副书记、代县长,1996年3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县长,1998年5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兼县长,1999年1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2001年9月任驻马店市政协副主席,2004年8月兼任驻马店市总工会主席。
乔登华
乔登华,河南汝南县人,1954年12月生,1972年12月入伍,曾任战士、资料员、组织干事,197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12月转业到驻马店地区计建委工作,1983年7月入驻马店地委党校学习,1985年8月至1992年任驻马店地区计建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期间参加河南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学习政治管理专业,1992年12月任驻马店地区计建委副主任,1995年12月任驻马店地区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1999年1月任中共驻马店市(2001年3月后为驻马店市驿城区)委副书记、市长,2001年7月任中共驻马店市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2001年3月任中共平舆县委书记,2004年4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
张克洪
张克洪,确山县文联专职画家,善画花鸟,尤工画梅,任政协确山县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确山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驻马店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驻马店地区第一届、第二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54年,张克洪出生于河南潢川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随父亲学诗文,随长兄学绘画,后随邻居、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王扶东学画,1976年拜老画家陈荆源为师,专功花鸟兼习山水。
张克洪的画讲气势,重神韵,所作写意花鸟率意天成,笔法精到,布局完美,线条清新质朴,郁勃之气跃然纸上。1995年,他首次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分别以《默默苦干的豫南画家》和《河南来了个梅花张》为题进行了报道,中国美协《美术》杂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作过专题介绍。1998年中央电视台、中国书画院在北京举办中国著名画家系列画展,张克洪应邀在北京举办“张克洪花鸟画展”,作品受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琦、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叶毓中的高度评价。2000年,中央电视台、中央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国画50家》电视系列节目,张克洪的花鸟艺术入选并于9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周末新航线》栏目中播出。
宋华平
宋华平,祖籍山东泰安,1955年1月出生于河南确山县盘龙镇。郑州大学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郑州大学书画院名誉教授。
宋华平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篆刻书法展,全国第二届、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日书法交流展、中新书法交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展、国际书法展等。其书法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黄河碑林等单位收藏,被收入《中国当代墨宝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作品集》、《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等。有书法译文《追求孤高的境界一小坂奇石的书法艺术》、《唐祥与和祥》发表。曾获1984年郑州市青少年书法一等奖,1993年获河南省书法最高奖龙门奖。曾出访新加坡、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多次出访日本并举办书法作品展。
项祥一
项祥一,河南泌阳县人,1956年10月生,1978年10月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学习,1982年7月毕业分配到泌阳县羊册公社工作。1983年11月至1992年任中共驻马店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1992年12月任中共驻马店地区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2月任中共遂平县委副书记,1997年12月任中共遂平县委副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1999年1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代县长,3月任确山县人民政府县长,2001年9月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2004年4月任驻马店市水利局局长。
张双南
张双南,1962年12月出生在确山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79年张双南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86年,张双南赴英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后在英国安普顿大学攻读博士,1989年取得天文博士学位,同年应聘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领导一实验小组。
1992年,张双南就职于美国航天局太空总署马歇尔飞行中心,从事天体物理研究。1994年,他利用自己创造的新型图像处理方法发现两个天体(黑洞),分别被命名为GR01655-40和GRO-1915+105。
1997年,张双南和其他华裔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提名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报道。1998年后,张双南任职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担任教授,继续在美国国家航天局从事天体物理研究。
张富治
张富治,河南上蔡县人,1964年9月生,1980年9月入百泉农专植保系学习,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平舆县西洋店乡政府工作。1985年先后借调到平舆县委组织部、驻马店地委组织部,11月到驻马店地区行署办公室工作。1993年5月至2001年3月任驻马店地区行署办公室综合科副科长、正科级秘书、农业科科长、副主任,2001年3月任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2001年9月任驻马店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2001年11月任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农开办主任、党组书记,2004年4月任确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