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汉代范滂少励清节,举发不法官吏,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明代陈耀文为官清正,博学多闻,著述甚丰。清代刘淇著《助字辩略》,对训诂学和文言虚字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27年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建立了河南最早的县级革命政权,后赴东北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壮烈殉国,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首位中共确山县委书记、著名烈士李鸣岐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回确山领导农民运动,后担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1931年被捕慷慨就义,年仅26岁。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创始人之一、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王国华被毛泽东赞誉为“农民领袖”。以上人物以及李泮林、张立山、赵进先、徐子荣等32人已在上届县志人物传中有详细记述,此届县志不赘。
本编分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三个部分。人物传以传主去世年月先后排序。人物简介中已故人物简介在前,以去世年月先后排序;健在人物在后,以出生年月先后排序。人物表分别收录确山县1986年至2000年中共党委系统单位负责人、政权、政协、军事、群团组织单位负责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受省政府以上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外地工作的副处级以上人员和在外地工作的副高以上科技人员。因条件和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望读者鉴谅。
第一章 人物传
徐中学
徐中学(1916~1940),河南省泌阳县大路庄乡缸窑村人,家境贫寒,自幼给地主放牛、扛长工。1935年加入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他发动泌阳邓庄铺一带农民成立自卫队,任队长。1938年秋奉党的指示入竹沟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受组织派遣回泌阳做地下工作,利用关系打入泌阳县国民党政府保安团,任第三大队长,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
1939年11月,蒋介石密令汤恩伯的亲信耿明轩纠集确山、泌阳、桐柏3县保安团1800多人,准备于11月11日采取诡谲伎俩偷袭竹沟。泌阳县保安团接到“围剿”竹沟的密令后,徐中学立即派人把敌人的“围剿”计划和国民党确、信、泌三县常备队的兵力布置以及自己防区的位置等情况报告中共河南省委。国民党袭击竹沟后,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全体军民在省委指挥下,奋勇反击,激战两昼夜。12日夜,在电台损坏、弹药不足、敌人却增兵不断的情况下,省委决定当夜从西门徐中学部防地突围。突围时天黑如墨,队伍闯到敌人岗哨面前,流萤般的子弹射来。按照与徐中学的约定,突围队伍甩出3颗手榴弹,徐中学部即枪向天打,留出突围通道,河南省委机关和留守部队得以顺利突围。
国民党顽固派侵占竹沟后,对未突围的伤病员、护士和竹沟人民进行了血腥屠杀,对徐中学掩护省委机关和部队突围恨之入骨。1940年9月初,国民党确山、信阳、泌阳、桐柏四县联防处以开会名义把徐中学骗到竹沟逮捕,9月21日将其杀害在竹沟南河滩上。
王治国
王治国(1904.2~1968.9),确山县新安店镇人,13岁时即给地主扛活、种地,1938年5月经县委书记王景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黄山坡农林试验场“抗日保乡会干部训练班”学习,6月任中共确山县第三区新安店分区区委书记,10月组织群众参加赵进先、王景瑞领导的破路斗争,拆掉平汉铁路线明港至确山的铁路,阻击日军北上。12月,王治国参加了游击队,组织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拿起土枪保卫家乡,指挥群众安全转移,发动群众烧水做饭,接济从明港逃出来的难民。不久,王治国任中共汝正确秘密地委地下交通员。1939年在中共河南区党委、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中原局当政治交通员,通过秘密交通线护送竹沟惨案后失散的干部及家属到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将张子明、霍俊亭、胡海波、肖章、鲁彦青、杨平安等干部护送过淮河到抗日前线。每到驻地,王治国睡草房、住牛屋,不给地方组织和群众添麻烦。
1947年王治国奉命到豫皖苏根据地工作,11月任汝(南)正(阳)确(山)爱国民主县政府公安局局长,1949年2月任豫皖苏八地委交通股股长,解放初期任信阳地委工会办事处劳保科科长、副主任,1954年3月到河南省干校学习。1956年任中共确山县委副书记兼纪律监察委员会书记后,经常下乡深入群众,身背粪筐、手拿粪叉捡粪,走到哪里捡粪到哪里,与群众打成一片,从不摆领导架子。1958年11月任中共确山红色人民公社委员会书记处书记,1959年2月任县公社联社书记处书记,1961年2月再次担任确山县委副书记,后兼确山县纪律监察委员会书记。
1964年4月当选为政协确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不久因身患重病住院休养。
1968年8月,确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王治国被扣以“大叛徒”、“现行反革命”等罪名蒙冤受辱,在重病缠身、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多次被拖到批判会台批斗,9月16日受迫害致死。
刘灿亭
刘灿亭(1899~1982),曾用名刘文章,确山县刘店镇黄楼村人,祖、父几代以给地主扛活、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刘灿亭幼年随母讨饭,14岁在刘店街当店员,1927年受共产党员张立山等人的影响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曾在赵子乐手下当侦察员,参加了刘店秋收起义。后在刘店街以开酒馆作掩护建立共产党地下联络站,利用开明绅士的公开身份开展武装斗争。1935年,国民党限制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实行五户联保,刘灿亭在酒馆以认干亲、拜把子、请吃请喝等办法取得敌人信任,将胡文炳等共产党员安插在敌人内部,及时获取敌情。
1937年10月,刘灿亭遵照县委的指示将酒馆卖掉,回村购置田地,打进敌内任刘店区十二保保长。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中共确山县委第一区区委宣传、统战委员,公开身份是刘店联保处主任、刘店中心乡乡长。1944年,刘店抗日游击队和刘店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灿亭担任游击队队长和刘店区区长。
1946 年国民党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信(阳)确(山)县党、政、军机关突围,刘灿亭以民主人士和戏班班主的身份留在刘店开展秘密统战工作,掩护地方党组织和干部家属,配合胡友禄打游击战,将十几名地下党员安插在刘店各保。9月,营救出赵明荣、郭振华等被捕的革命同志。
1947年,国民党特务企图借助刘灿亭的威望成立农民协会欺骗群众,没有得逞,便组织打手将其绑架。后刘灿亭被地下党组织解救。1948年年底做通了一个土匪头子的统战工作,将30余支枪经赵明荣带到中共汝正确县委。
1949年1月,刘店区政府成立,同时成立征粮征税宣传工作队,刘灿亭任区长兼工作队队长,组织征集粮草,支援解放军南下。后刘灿亭组织关系遗失,回地方参加土改和剿匪反霸工作,解放后务农。1964年,刘灿亭到刘店公社林场工作。1978年恢复党籍。
刘灿亭在失去组织关系、党籍没有恢复的多年里,坚持工作,没有怨言,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后当选为确山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确山县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委员会委员、确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周庆鸣
周庆鸣(1913.8~1994.2),确山县竹沟镇匡庄村人。幼年读四年私塾、两年高小,1937年4月参加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9月受鄂豫边省委派遣回竹沟组织武装暴动。
1937年年底,周庆鸣入延安抗大学习,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任中共竹沟地委委员、军事部长。1939年11月“竹沟惨案”发生后,青年突击队队长周庆鸣组织进步青年学生突围,配合警卫队阻击敌人,掩护省委机关和新四军八团留守处安全转移到四望山。
1939年12月,青年突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三团二营六连,周庆鸣任连指导员,1940年春任三团二营教导员,1941年8月任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三十七团政治处主任,9月参加黄麻等战役。1942年6月调任新四军三十八团政委。12月,日军扫荡湖北应城杨家河,周庆鸣率三十八团与突袭的日伪军展开激战,身负重伤。1944年1月,周庆鸣任鄂豫皖湘赣军区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9月率三十八团北上河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10月攻克爬头寨,消灭盘踞一方的顽匪张明泰部,建立了确(山)泌(阳)桐(柏)行政委员会,任确(山)泌(阳)桐(柏)县武装总队总队长。不久任河南游击兵团副参谋长、豫南军分区参谋长。1945年3月,周庆鸣率挺进兵团一部在泌阳马谷田一带击溃泌阳保安团及驻军第五十五师一个营2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
1946年1月,周庆鸣任军调部武汉第九执行小组参谋,后任安东(后为丹东)旅(亦称二分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春,周庆鸣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师参谋长,5月24日参加梅河口战斗,全歼守敌7000余人,俘敌师长陈开文。继之,参加貂皮屯、陈家堡子、鸡冠山、八棵树、红花甸子及营盘诸战役。1948年参加辽沈战役,在攻打锦州战斗中,周庆鸣按照野战军政委罗荣桓指示,从彰武向前线抢运物资。东北解放后入关,参加平津战役,胜利完成运输保障任务。
1950年年初,周庆鸣先后任中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委、营管部部长,1954年11月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1955年5月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同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1959年7月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68年2月任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
1969年1月,广州军区在原海南岛及湛江两垦区的基础上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橡胶生产,周庆鸣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5月任兵团司令员。1970年12月担任《人民日报》社工作组组长,1972年4月回建设兵团工作,直至1974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6年中,兵团橡胶林由214万亩发展到370多万亩,天然干胶年产量由2.2万吨增长到4.3万多吨。1975年6月周庆鸣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78年任广州军区司令部顾问,1982年离休,撰写回忆文章《竹沟暴动》,曾当选为广州市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2月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
王家礼
王家礼(1925.2~1995.12),确山县盘龙镇人,自幼上学,12岁时父亲病故,被迫辍学,随母以做小生意为生。1940年国民党抓壮丁,15岁的王家礼被编入国民党独立工兵第三团医院当看护兵,1941年被提升为看护班班长,1942年经人介绍到西安交通警备团当军医,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晋升为上尉军医,后随部开赴黄淮地区。1948年在徐州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获释回乡途中遭国民党部队拦阻,转道江苏、湖南,1949年4月在浙江江山再次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释放回乡。
1950年9月,王家礼在确山县城关镇新生街开办博爱诊所。1951年2月板桥水库开工修建,王家礼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加,任确山县总队第三大队卫生助理,因工作出色获得甲等治淮模范荣誉。同年6月,同其他私人诊所联合成立大众医院,先后任医生、院长。
1952年11月,王家礼调到县卫生院任内科住院医师,边工作边自修大学课程,1956年兼任县医院医疗股股长、手术室麻醉师。1968年王家礼在县医院内科门诊工作,日接诊病人百人以上。1979年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81年任县人民医院院长,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评聘为内科主治医师。1989年任县医院名誉院长,1990年7月退休,1995年12月去世。
王家礼从医几十年,擅长消化内科、小儿内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热情,不管职位如何升迁,他始终坚持工作在医疗第一线,每周一、三、五查病房,与病房医生一起研究解决疑难病症的诊断与处理;周二、四、六到门诊坐诊。1977年,王家礼根据临床实践,写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56例》,在《赤脚医生》杂志上发表。1964年当选政协确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政协河南省委委员,1981年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驻马店地区理事会理事,同年被选为确山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被选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胡友禄
胡友禄(1914~1997),曾化名胡渊、王俊贤,出生于确山县刘店镇胡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丧母,13岁丧父,在姐姐家以给人扛活为生。在1927年4月4日确山农民围攻县城的战斗中,他负责给农民革命军挑送大饼。以后参加了宣传队,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扒毁铁路,阻止军阀张作霖南下,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11月刘店秋收起义时任侦察员和联络员。秋收起义后,胡友禄参加了豫南工农革命军,1929年加入共青团。
1937年8月,胡友禄参加了刘店区抗日保乡队的组织领导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年初任确山县刘店中心党支部书记,9月改任刘店区党委书记、中共确山县委委员。1939年6月,胡友禄参加确山抗日游击大队,任中队指导员,7月与日军作战时受伤,12月任中共新安店区委书记。1941年4月撤到淮南五师驻地,后任信罗边工委组织部长,1944年6月,胡友禄按照中共淮南中心县委指示率两个连到刘店开辟汝确边区工作,成立刘店区抗日民主政府。8月汝(南)(上)蔡遂(平)行政委员会在刘店北周庄成立,胡友禄任副主席,建立十几个乡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11月任桐东工委组织部长。因他作战时机智勇敢,且个子较矮,被战友们送以“小钢炮”的绰号。
1946年春,胡友禄任中共确山县委组织部长,10月任中共确(山)信(阳)桐(柏)工作委员会书记。1947年3月4日胡友禄去陈冲、熊湾安置伤员时被捕,5月8日在确山县火车站机智脱逃。11月任汝(南)正(阳)确(山)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8年1月去沈丘参加土改工作,9月任汝(南)正(阳)确(山)县爱国民主县政府副县长,1949年11月至1950年4月任上蔡县政府副县长。
1951年年初,胡友禄任上蔡县县长,同年年底调往信阳专署,先后任建设科长、农林局长、农委主任。1955年至1956年入中央农业大学学习,后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1959年至1962年下放到农场劳动。1966年任信阳专署副专员。“文化大革命”中,胡友禄被迫下放到信阳地区“五七”干校劳动10年。1982年被组织批准离职休养。此后,又被信阳地区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聘请为顾问,撰写近10万字的回忆录。1997年去世,享年83岁。
惠同居
惠同居(1936.3~1998.11),河南省社旗县人,出身贫苦,自幼勤奋好学。1949年1月入唐河县兴隆完全小学学习,同年7月考入南阳县镇中,1954年初中毕业升入南阳第一中学,1957年考取新乡师范学院数学系,1961年毕业分配到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任教。
惠同居自幼学习刻苦顽强,因家境贫困,在校学习期间常靠帮助炊事员、茶炉工挑水、修理学校水池等劳务贴补学费和生活开支。
“文化大革命”期间,惠同居不忍让学生白白荒费学业,他自己准备灯具,夜晚辅导学生学习功课,因此遭到批判,后被下放劳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组织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惠同居晋升了工资,帮他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妻子、儿女的户口问题,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以此报答党的关怀。1979年他妻子病瘫,女儿又患上了尿毒症,他既要做全部家务,又要照顾两个病人,但他从没有请过一次假。不久,其母又在社旗老家病故,为了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他强忍悲痛坚持在课堂教学第一线,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20年间,惠同居连续多年担任县一高数学教研组组长,为教学、为学生呕心沥血地勤奋工作。他爱生如子,视教育为天职,不仅在学习上精心辅导学生,在思想上、生活上也处处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常资助贫困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惠同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他教过的学生不仅思想素质好,而且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秀。1979年,惠同居带的毕业班44名学生有37人被录取,其中9人考取清华等国家重点大学,3人后来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6人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数学教研中,惠同居同老师们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为上好每一节课,他和老师们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精心选择授课题目,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推导方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教几十年间,惠同居还坚持做教学笔记,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他撰写的论文《一个不等式的推广》、《高招考试数学评卷总结》曾在驻马店地区《教学研究》上发表。1983年,县一高组织学生无记名投票评选好老师,他被评为好老师;1985年学生对老师无记名划分,他得了满分。
惠同居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务实敬业,1984 年因教学成绩显著被推选为确山县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先后当选为确山县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8年11月因长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
王景瑞
王景瑞(1905~2001),山东省崂山县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分配,由汉口到竹沟参加第一期教导队干部训练班,后任中共确山工委组织部长,在新安店、曹庄组建群众武装,在城关组建学生战时服务团。
1938年6月,为争取抗日救国群众运动公开合法化,王景瑞按照中共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指示在确山县黄山坡铁路林场开办抗日保乡会干部训练班,负责干训班的政治工作,在学员中发展党员,培养基层干部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是月,豫南特委改选确山县委,王景瑞当选县委书记。10月,日寇攻占信阳,确山受到威胁,王景瑞组织领导破路斗争,拆掉平汉线明港至确山45.5公里的铁路,阻止日寇从信阳北上。年底,通过打进敌人内部的赵进先得到国民党反共秘电,连夜赶到竹沟,将国民党的阴谋及时报告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
1939年4月,确山县政府开办联保主任训练班和青年集训队,王景瑞乘机把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派进去,中共确山县委掌握了57个联保中41个联保的政权和武装。5月,日寇由信阳北犯,侵占明港镇,王景瑞根据省委指示在县南三区发起武装动员,指挥群众安全转移,发动群众烧水做饭,接济从明港逃出来的难民,同时在西王庄、李岗、大董庄等村召开党员和群众大会,组成一支100多人枪的抗日武装。7月确山县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王景瑞任教导员,发动群众驱逐反动县长方廷汉,斗倒了恶霸地主徐大头。8月8日,游击队南下确山、信阳交界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胡猪店给日寇以迎头痛击。不久,游击大队改编为新四军敌后抗日淮南挺进支队第三大队。9月底,王景瑞任竹沟地委书记。
“竹沟惨案”发生后,竹沟地委与河南省委合并,王景瑞率领青年队坚守西北寨墙,突围后秘密回到竹沟一带联络失散人员和地下党,聚集失散的地方武装,同顽固派进行斗争,三次反攻竹沟失败后撤到信阳四望山。12月任汝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翌年4月任汝南地委书记,以开杂货铺作掩护开展地委工作。1941年汝南地委及所属6个县委撤销,王景瑞随新四军五师到敌后抗日,1942年撤往豫鄂边区。
1946年9月,王景瑞从陕南转道千里回到确山,与张九英取得联系后在刘店、新安店一带联络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1月任信确桐工委委员。1947年1月到确正信边区工作。6月中共汝正确信工委在双河张茨林成立,王景瑞任工委书记兼信确桐游击队政委,11月任汝正确县委书记兼县长、县支队政委。1948年1月赴安徽临泉参加土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景瑞先后任中南和武汉市总工会劳体部部长兼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国家轻工部小农具局局长、轻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2001年去世,享年96岁。
毛世昌
毛世昌(1917.1~2001.4),确山县石滚河乡毛家棚人,雇农出身,两岁失父,12岁丧母,15岁给人当长工。1936年4月加入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手枪班班长。1937年10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毛世昌因作战勇敢任一连连长。1938年,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毛世昌任八团一营二连连长,3月底随部队从信阳县邢集出发东征皖东抗日。
1940年8月,毛世昌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骑兵连连长,后在半塔集附近率领战士抢占有利地形和日军激战一个下午,成功阻击日寇骑兵队,掩护江北指挥部安全转移。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改编为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毛世昌任一营副营长,1942年4月任营长。
1944年9月毛世昌受组织派遣到达陕北延安,入抗大八期一大队学习。1945年8月毕业,9月被组织派遣到东北任三肇军分区三团副团长,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改造旧军队、清除地方反动武装,建立根据地。1946年4月,毛世昌所在部队编入北满军区主力第七师十二团,仍任副团长。4月18日,国民党向四平发起进攻,企图占领四平,继而进占长春、哈尔滨,毛世昌奉命率团在四平城外山脊三道林子坚守20余天,击退敌人十几次进攻,三次反扑夺回阵地。5月18日,敌人兵力增至10个师,他率团坚守阵地,掩护人民解放军撤出四平。
解放战争全面开始以后,毛世昌任东北六纵十七师五十团副团长,1947年3月调任三纵七师二十一团团长,率领部队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1947年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解放四平攻坚战和辽沈、平津、渡江、解放中南、华南等战役。在辽沈战役中,毛世昌带领部队迅速从锦州城北攻入城内;辽西会战时,在胡家窝棚摧毁廖耀湘兵团指挥所;平津战役中带领一个营攻占南苑机场,缴获飞机25架;北平和平解放,毛世昌骑马参加入城仪式,接受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检阅。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毛世昌率领50条船2500人,冒着枪林弹雨强渡琼州海峡,突破敌军海陆空立体防线,在临高角胜利登陆,全团仅有7人负伤,创造了渡海作战的奇迹。登陆后,毛世昌率队乘胜追击,从琼北临高角一直打到琼南万宁,俘敌5000余人。全岛解放后,他随军回师东北,驻守辽宁丹东市。
1950年10月,毛世昌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国庆节,同南京军事学院400多名师、团级党员到北京参加阅兵,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接见。1952年7月毕业后,毛世昌任四十军-一九师副师长入朝抗美,建议高炮营以连为单位在战斗前沿分散打击敌人,击落美军飞机30多架。9月18日,全线战术反击,全歼美军一个加强连,俘敌30余人。
1953年10月,毛世昌随部回国,任一一九师代师长。1959年3月调福建晋江军分区任司令员。福建沿海岛屿与台湾金门岛屿仅距2000多米,反炮击、反袭扰、反偷渡、反潜入潜出斗争尖锐。毛世昌以基层民兵建设为重点,加强军民联防。1962年台湾派出两股特务,登陆后很快被当地军民歼灭。10年间晋江沿海军民没有伤亡一人,毛世昌被誉为“民兵司令”。
“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世昌被造反派扣以“贺龙分子”、“晋江的陈再道”等莫须有罪名抓去挂牌游街批斗。1969年1月,毛世昌调到福州警备区任司令员,11月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军区党委常委,1978年改任福建省军区顾问,1980年12月离职休养,2001年4月在福州逝世。
毛世昌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和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叶 刚
叶刚(1924.4~2003.3),确山县留庄镇叶楼村人。1938年6月,叶刚被招到重庆战时儿童保育院,曾在成都兵工艺徒学校、重庆交通训练所学习,后考取国民党中央空军军官学校。1945年12月在国民党空军第二十大队第三中队任领航员。
1946年内战爆发后,叶刚同不少飞行员一样消极怠战,不忍屠杀自己的同胞,常常在飞行到预定目标之前就把炸弹投下。飞行员刘本善、俞渤、潭汉州等先后驾机起义对叶刚触动很大,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由于国民党加强对空军的控制,他的起义计划一直没有实现。
1949年春,叶刚被迫撤到台湾,因延误到台时间被关押审查,后通过关系获释。1951年担任轻轰炸机领航教官,因训练成绩好才被批准上机领航。
1953年6月,叶刚被派往金门岛驻防。行前,他把大陆沿海机场的方位、信号牢记在心,做好驾机起义的一切准备。6月25日,就在结束驻防金门的前一天,叶刚和战友孙志强接到次日侦察福建沿海的任务。26日拂晓,他和孙驾驶AT-6型侦察机从金门机场起飞,飞到崇武500米上空时,叶刚示意孙改变飞行计划。当孙明白之后,向叶刚要一支烟镇定一下情绪,朝叶刚点点头,然后把油门加到最大,以最快的速度飞行一个小时后改航向杭州方向飞去,最后降落在浙江省上虞县一块农田里,光荣地回到人民的怀抱。
叶刚回到大陆后一直在郑州市工作,曾任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先后任河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郑州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南省委副主委、民革郑州市副主委、郑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副校长。2003年3月9日去世,终年79岁。
周骏鸣
周骏鸣(1902.2~2003.11),又名周卯中,确山县石滚河乡焦老庄士绅家庭出身,自幼入私塾读书,正直刚强,怜贫惜苦。1917年7月参加旧军队,先后任排长、连长、副营长、少校团副,1929年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七十五师少校营长。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江西省宁都起义,周骏鸣率部积极响应,开赴瑞金,接受改编,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团长。
1932年1月,周骏鸣经朱德总司令批准回确山隐蔽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建立农会,在石滚河领导农民暴动。1933年6月初,周骏鸣在竹沟、石滚河举行第二次暴动,打死为非作歹、残害一方的劣绅周老八。国民党河南省军政当局派军清剿,周骏鸣被悬赏通缉。7月,周骏鸣经县委书记王国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汝确边区的武装斗争。1933年11月周骏鸣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兼确山县游击队指导员,1934年1月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军委书记,1935年春因叛徒出卖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奉命到信阳、桐柏、泌阳、确山四县交界处的吴家尖山开展武装斗争,10月建立中共尖山地区支部。
1936年1月4日,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在吴家尖山诞生,周骏鸣任游击队长,后游击队伍壮大到数百人。1937年1月,周骏鸣率部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转移到石滚河一带活动,4月赴延安参加党代表会议,向党中央汇报组织游击队和河南白区武装斗争情况,后留在延安学习。1937年7月,周骏鸣回到确山,10月改编红军游击队为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12月,中共鄂豫边区省委改为中共鄂豫边区特委,不久改称豫南特委,周骏鸣任中共豫南特委军事部长兼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团长。
1938年1月,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由泌阳焦竹园进驻竹沟镇,周骏鸣任团长,对“杆子”武装安可祥团进行改编。3月29日率八团队从邢集开赴安徽无为、来安地区抗日。1939年7月,新四军以第八团为基础建立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在华中敌后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
1940年1月,罗炳辉司令员带领新四军第五支队主力开赴津浦路西配合第四支队作战,周骏鸣率第五支队1000余人留守路东半塔集,国民党纠集10个团的兵力向半塔集地区进攻。周骏鸣率五支队留守人员死守半塔集八昼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后罗炳辉及陈毅率部赶来支援,粉碎了国民党妄图消灭五支队的阴谋,在津浦路两侧建立了十几个县的抗日政权,巩固和扩大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周骏鸣任二师参谋长。1943年周骏鸣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干部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45年4月周骏鸣作为“七大”代表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日本投降后,周骏鸣率300多人的干部大队返回华中地区,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二师师长。1946年6月,国民党七十四师张灵甫部依仗精良的美国装备,向淮南根据地猖狂进攻。周骏鸣率新四军二师指战员奋勇还击18天。7月,周骏鸣调任华中军区参谋长。1947年1月华中军区和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后,周骏鸣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1948年7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勤司令员。
1950年1月,周骏鸣继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华东军区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副参谋长。
1954年10月,周骏鸣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部党组副书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后当选为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周骏鸣调任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1959年遭到错误批判,撤销职务下派到黑龙江省农牧厅任副厅长。“文化大革命”中被关进“牛棚”强行劳动改造两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周骏鸣的冤案得到平反并恢复了工作,1979年当选为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为全国第三届、第四届政协委员。1983年离休,2003年1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