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县志》(1986~2000)编纂人员
顾 问 杨汝北
主 审 赵文峰
副主审 赵 峰 张轶馨
主 编 王志民
副主编 王 剑 刘建军
编 辑 郭文忠 张桂花 刘鸿丽 周月凤 张 帆 袁 颖 薛永亮 远艳磊 谢 平
特邀编辑 刘振乾 王文昌
摄 影 陈 刚
遂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人员
主 任 王志民
副主任 张 帆 王 剑
工作人员 周月凤 袁 颖 刘鸿丽 刘建军 薛永亮 远艳磊 谢 平
序 一
盛世修志,昭示后人。《遂平县志》(1986~2000)为我县第二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完成,行将付梓出版,是全县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衷恭贺,谨书此文,权以为序。遂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留下了多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遂平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描绘了一幅幅锦绣壮丽的社会画卷,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在革命战争年代,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遂平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遂平人民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诞生地。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遂平视察,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来,遂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习中心,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在艰难曲折中开拓,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在艰苦创业中拼搏,用辛劳和汗水在“75·8”洪灾废墟上塑造出一个欣欣向荣、活力迸发的新遂平,成就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特别是近年来,遂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实现“两个领先”(在全市领先、在全省第二梯队领先)的目标,锁定“三县建设”(工业大县、畜牧强县、旅游名县),深化“三项建设”(项目建设、平安建设、作风建设),着力打造实力遂平、活力遂平、魅力遂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高速增长;工业用电量、国税和地税收入、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的位次,均居全市各县首位。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县呈现出发展提速、人心思进、事业兴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遂平人民意气风发,乘势而上,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1986~2000年是遂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几届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高奏发展主旋律,坚持弘扬“爱党爱国爱遂平,求实苦干图振兴”的遂平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遂、开放带动”两大战略,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蓬勃发展。畜牧养殖业跃居全省先进位次;嵖岈山风景区跨入省级文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行列;科技工作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达标县;教育“双基”工作荣获全省先进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国家达标验收;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荣获全国城市建设综合整治先进县;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保持全省先进位次;信访工作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县;通讯事业率先迈入全省电话县行列。15年的历程非凡,成就辉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志书作为一方全史,是一个地区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不仅可以经世致用,亦可鉴往知今,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遂平县志》(1986~2000)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广征博采,存真求实,上承前志之精华,下聚各方之卓见,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了遂平15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地方特色,是一部了解遂平、宣传遂平、研究遂平的工具书。志书的出版,必将更好地发挥“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必将鼓舞全县人民更加深入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县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在遂平这块生机勃发的热土上描绘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中共遂平县委书记
2007年8月
序 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遂平县志》(1986~2000年)成书问世了。这是全县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是一部时代的巨著新篇。她的诞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遂平县地处河南省中南部,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勤劳、朴实、善良、智慧的遂平人民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近现代史上,遂平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涌现出无数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遂平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祖国、建设家园战天斗地、顽强拼搏,谱写了一曲曲美丽的壮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工业大县、畜牧强县、旅游名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在了全市各县前列,全县上下呈现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繁荣景象。
岁序不断更新,往事值得记取。数千年沧海桑田,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惊世壮举,更有许多匡正建业的资治经验。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人类之所以能够告别蛮荒、走向辉煌,在于人们具有鉴往知来、开拓进取的灵性和勇气。让人们从历史的年轮中,捕捉时代的脉搏,感应奋斗的气息,借鉴有益的经验,记取失误的教训,探寻创业的新路,这便是编纂《遂平县志》(1986~2000)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
盛世修志。我们有幸主持其事,既惴惴于怀,又深感荣光。赖省、市、县志办同仁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戮力同心,谨勤于业,自2001年8月启动,历时5年,精雕细刻,数易其稿,方成定篇。《遂平县志》(1986~2000),逾120万字,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当代,着眼全局,客观记载了遂平1986~200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示了遂平县15年间的巨大变化和丰硕成果,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体例得当,文风严谨,体现了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是人们了解研究县情的案头卷,也是一部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重要历史文献。
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编志作史,付出的是辛劳,收获的是睿智。一卷县志在手,犹如全县在胸,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主政者,可以之为镜,知交替,明兴亡,观民情,晓万业,把握遂平历史发展的脉络,从遂平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宏观决策,规划建设蓝图;全县人民可以之为师,高奏“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争创一流,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为繁荣遂平、振兴遂平,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遂平县志》(1986~2000)的付梓面世,必将启人心扉,催人奋进。我坚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实力遂平、活力遂平、魅力遂平的征程中,遂平儿女、仁人志士,定能不辱使命,胼手胝足,再创辉煌!
读史明志,感同身受。谨以此献给读者和《遂平县志》(1986~2000)编撰者,藉此共勉,也权当酬谢。是为序。
遂平县人民政府县长 赵文峰
2007年8月
一、《遂平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观点,全面记述遂平县1986~2000年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状况,内容力求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寓经验教训于记事之中,为遂平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留下精神财富。
二、本志为遂平县第二届社会主义新方志,上限1986年,与上部《遂平县志》相衔接,个别部分为保持史实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或因前志缺失,时限略有上溯。下限除个别图片、人物和商业选介外止于2000年。2000年之后发生的重要事项在附录中记述。
三、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及附录组成。专志体例采用编、章、节、目层次,共分31编121章395节。按事物属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四、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文体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语言文字力求准确、流畅、简洁。
五、为保持志书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县域建置、环境资源等部分内容虽然变化不大,上届县志已有记述,本志也给以简略记载,以方便查阅和使用。
六、人物编设传略、简介、名表。传略和简介人物为在县内外有重大影响者。立传人物概为谢世者,简介和名表人物则谢世与健世兼收。传记、简介人物以生年为序编排。
七、本志资料主要来自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统计数字以统计部门提供的为准,未入统计序列的,采用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称谓、地名均使用当时的正式名称。较长的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出现时用规范化简称。
八、本志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标点符号执行1990年3月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计量单位按照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定使用。数字使用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制定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