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编采用传记、简介、名表三种形式,收录各类人物1734人,其中传略记述10人,简介22人,列表记述1702人。
第一章 传 记
(按生年排序)
魏子猷
魏子猷(1875~1936),遂平县人,20世纪中国著名民族器乐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国乐大师。
子猷自幼热爱器乐演奏并具有突出的音乐天赋,擅长演奏古筝、琵琶、笛子、箫等。盛年时期曾任县长职务。子猷最热心的还是器乐演奏,特别喜爱演奏古筝,认为古筝是一种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民族器乐,决心将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1925年子猷离开遂平到北京“道德学社”传授古筝艺术。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使用大篇幅音型模式和华彩乐段,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对比,使古筝这一古老的器乐文化得到了升华。学社最得意的学生有:娄树华、梁在平、曹正、程午加、周希文、史荫美等。
娄树华1936年赴欧美各国进行古筝演奏,率先将中国这一东方古老的文化瑰宝传送到国外。梁在平到台湾任中华古筝学会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赞誉梁在平为“台湾古筝之父”。
子猷所传奏的《关雎》、《百鸟朝凤》、《平沙落雁》、《天下大同》、《渔舟晚唱》、《小开手》等,特别是《渔舟晚唱》成为蜚声世界的举世公认的中国古筝名曲而流传至今。
(注:魏子猷为上届志书漏记)
魏紫熙
魏紫熙(1915~2002),河南省遂平县诸市镇人(现为诸市乡)。幼时喜爱绘画,以书本为师,临摹芥子园。初中毕业后考入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坚持基本功训练,从“四王”入手,上溯宋元诸家。临摹了大量的南宋马远、夏圭、李唐及北宋范宽的作品。
1934年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多次云游嵩山、伏牛山、武当山等地写生,1934~1947在河南、湖北等地数次举办个人画展,影响颇大,时为北方颇有名气的山水画家,被聘为河南大学教师,当选为河南省美协秘书长。1948年在苏州拜会张大千,畅谈艺事。后移居南京,创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夺枪》、《拾麦穗》、《养猪积肥·劳动致富》、《南京梅花山》等作品,在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出版发行,有的入选全国美展,有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57年同傅抱石、钱松弧、亚明等人参加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后随傅抱石、钱松弧等十余人参加了两万三千里写生,并举办现代中国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河新貌”画展,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常务理事,江苏省人大五、六、七届代表。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及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成为江苏省美术界第一位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艺术家终身津贴的画家。
紫熙70多年来的艺术生涯中,历届全国美展都有作品入选展出。代表作有五六十年代的《南京梅花山》、《温课》、《风雪无阻》、《巡逻》等;七八十年代的《天堑通途》、《黄洋界》、《飞澜无声》、《将军柏》、《汤旺河边》;90年代《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巍巍亘古今》等。出版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画辑》、《魏紫熙山水画集》、《魏紫熙山水画技法》、《魏紫熙山水画谱》、《魏紫熙人物画集》等十几种专集及《魏紫熙山水画技法》VCD光盘,其作品广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2002年4月11日上午10时15分,魏紫熙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
李乐之
李乐之,又名李洛(1917~1988),遂平县和兴乡钟庄村人。
乐之自幼上学,1935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同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外语系。1938年投奔延安,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政治军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湖北省应城县军政干部训练班大队长、国民抗日自卫队三支队党总支部书记兼二大队教导员。1940年党组织派乐之到岐上乡开展民主选举乡政权工作,经验被应城县委在全县推广。1941年乐之任鄂豫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宣传科长,同年8月任中共大鄂工委书记。1938~1955年,乐之指挥和参加了多次战斗,多次担任党、政、军职务,在抗日战争中,所到之处放手发动群众、组建地方武装,培养军政干部。1943年任新四军第四军分区宣传科长、中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1945年任东北野战军团政治处主任。1950年在抗美援朝中任四十二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乐之自参加革命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
1959年转业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秘书长,后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到地方工作后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1988年在武汉因病去世。
李建安
李建安(1922~1993),遂平县嵖岈山乡常韩村人。
1938年建安初中毕业后参加中共遂平县抗敌自卫团。为了抗日救国,1939年初在区委书记杜松山带领下,同村青年到河南确山竹沟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教导队学习政治、军事、日语。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导队结业后,被分配到河南信阳四望山五师二团(留守处)任文书,12月在四望山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挺进报社任缮写员兼编辑,同时协助政治部锄奸科刻写文件资料。1940年任新四军五师政治部宣传秘书兼出版发行科科长。1943年任新四军第五师印刷厂厂长兼政治委员。1944年任第五师三十七团党总支书记。1945年任新四军河南军区西(平)遂(平)泌(阳)舞(阳)指挥部政治处主任,第五师嵖岈山总队政委,豫中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在此期间李建安率领部队参加了遂平抗击日寇和日伪军的战斗,歼灭日伪军2800多人。1946年1月建安任河南省泌阳县县委书记、县长。7月参加新四军中原突围,任卢洛灵(卢氏、洛南、灵宝)县委副书记、军分区宣传科长、豫鄂陕军区洛北(卢洛灵)支队政治处主任。1947年所在部队被国民党包围,化装隐蔽在老百姓家里,后由地下党护送找到部队。1948年任豫西第六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主任、副政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商业部华中运输公司科长,广州运输公司经理。1950年任广东省政府贸易厅办公室主任、党总支副书记,1952年任广东省商业厅第二副厅长。1953年在“三反”政治运动中为保护革命同志而受到牵连(后来澄清后撤销了错误处分),6月任中央华南分局工业部办公室主任,冬改任华南分局工业部基建处处长。1954年任华南分局工业部副秘书长。1956年任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设计院院长。1957年任广东省委工业部副部长。1958年兼任广东铁路修建委员会成员。1959年任广东省基建委第一副主任,4月兼任小北江整治小组副组长。1960年任广东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2年当选为中共广东省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64年任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建安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所分管每一个部门工作首先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决策。1966~1976年“文革”期间,建安顶着政治斗争的打击,始终坚持抓生产。1967年被打成“陶(铸)赵(紫阳)死党”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批斗了100多场,最后靠边站。
1969年建安出任广东省工交战线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当选为中共广东省三届委员会委员。1972年4月任广东省工业战线革委主任、党委书记,兼任广东省计委主任、党委书记,12月任广东省工业交通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兼广东省工交政治部主任。1973年兼任广东省环保领导小组副组长。1976年任广东省计划委员会党组书记。1977年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兼任中共广东省委工交政治部党委书记、主任,4月任省委常委。1979年6月任广东省工交党委书记,12月被选举为广东省政府副省长。1980年任广东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兼省物价委主任。1982年兼任广东衡广铁路复线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并兼任广深珠高速公路领导小组组长。1983年被选为中共广东省五届委员会常委,4月被选举为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兼广东核电站建设组长并任省政府党组副书记。6月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因身体健康原因,经中共中央批准任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因病在广州逝世。
50年代是广东省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广东省进行基本建设时期,建安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多次起草的富有建设性的文件被采纳实施。70年代,在工业调整中建安针对一些生产成本高、能源消耗大、长期亏损、产品无销路的工厂实行关停并转,采取推广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征用科技人才,对工厂、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特别是在改革后的年代里,广东处于国家的前沿窗口,对于全国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了扶持国营企业更快发展,建安和省委、省政府采取“养鸡下蛋、放水养鱼”的政策,对于项目技术改造周期长、贷款本息重,企业难以偿还等情况,建安采取税前还贷,即企业技改盈利后先还借款,后交税,救活了许多企业。建安又根据中央从1979年赋予广东先行一步的有利条件,对一些销路好的产品,由于价格偏低而无人生产,利用提高价格来体现价值规律。同时对类似的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交通运输等率先进行价格调整,为从产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开辟了道路。
80年代建安针对修路投资较大,特别是高速公路,国家资金缺乏的情况,采取以路养路月过路收费的办法修建高速公路。在任常务副省长期间,修建了广深公路、广珠公路及四座梁,拓宽了广州市出口公路,筹建了广深珠高速公路,兴修了衡阳-广州复线等。1985年前广东省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1985年后跃居全国第二位,技术水平、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居全国第一位,建安的贡献功不可没。
郭俊明
郭俊明(1924月10日~1982月5日),祖籍陕西省三原县。清光绪初年其祖父郭应修于身迁居遂平县。1900年其祖父在县城北大街开设福寿堂中药店。郭俊明出生在中医世家,为当地知名中医。遂平县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俊明一生勤奋好学。中学期间因抗战爆发,国土沦丧而辍学。随祖父、父亲习中医,20岁开始支撑福寿堂。其医德、医术享誉方圆百余里。尤以自制的“紫金锭”、“拨云散”、“清凉散”眼药,疗效显著。
1950年7月原县商会改组为县工商业联合会,郭俊明当选为负责人兼中药组组长。1953年1月当选为县工商联副主任。
1953~1955年,遂平县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郭俊明配合县中心工作组织工商业者开展各项活动。经常外出参观、学习,并率先把个人资产上缴国家,对全县工商业者走上公私合营道路起到引导作用。鉴于郭俊明在工商界、医务界作出的贡献,被推选为遂平县第一至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委委员。
“文革”期间,俊明一心赴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上班坐诊、下班出诊,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病人有求必应。几十年如一日,不分昼夜为群众治病,积劳成疾,1980年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哮喘,但照常上班,有时中药煎好后让孩子给他送去,有时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在反复的医、药实践中,精通了中药药性和炮制技术,尤其是丸、散、膏、丹的配制。在医疗方面,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瘟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在辨证论治中能较好地把望、闻、问、切联贯起来,但又不局限于病状上的虚、实、寒、热。开处方的时候不拘于原有成方的加减,而是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情、身体状况、药物质量,给予创新配伍并辅之以耐心开导,往往使棘手的病症克奏肤功。
1982年4月,俊明当选为第六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同年5月16日,郭俊明因患肺癌去世,享年58岁。在他生命最后的2年,带病开处方7万余张,诊治病人5万余人次。
王文华
王文华(1925~1975),河南省内乡县灌张乡程王村人。文华不甘贫穷,立志读书,几经辍学,终于读完小学、中学。1948年毕业于天明寺宛西高师,同年11月,经老师李军泗介绍,考入新四军创办的开封中原大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国民党反动派得知文华参加革命的消息后,对其全家进行极其残忍的迫害。1948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国民党地方武装到程王村,吊打拷问逼死其父母。1949年3月,王文华中原大学毕业,先后担任信阳地区浉河区文书、宣传委员,信阳地委文印股股长,信阳行署统计科副科长、科长等职;1962年9月调到遂平县,先后任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县委委员,县革委常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等职。
1964年冬,天降大雪,地冻天寒。根据县委访贫问苦批示,文华带领两名干部到文城、嵖岈山两公社传达县委指示,脚上打了泡,拄棍照样走。在看望贫困户中,将自己身上仅有的10元钱给了两家贫困户。群众喝菜汤,他也喝菜汤,群众吃干馍,他们也吃干馍,每吃一顿,都不忘每人交四两粮票两角钱,把党的温暖带到了灾区。文华等临走时,群众含着热泪拉着他们的手挽留,夸文华等是党派来的好干部。文华及时准确地把群众疾苦反馈到县委,确保了灾区群众没有冻死、饿死一人。但是,患有心脑衰弱的文华回来后,因劳累、冻饿病倒在床。
王文华当官不像官,从不搞特殊。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紧缺,购买生活用品一般都要排队。时为计委主任的王文华,坚持假日到商店排队买东西。一位副主任说:“咱管着物资哩,让商店送来就行了,何必排队。”文华笑着说:“咱也是老百姓,不能搞特殊!”当时计委下辖劳动办公室,管着劳动就业大权,但文华从不利用手中权利为妻子儿女、亲戚朋友安排工作。其三哥是文华上学的主要资助者,多次从南阳来找文华,要求给他儿子安排工作,都被文华拒绝了。
文华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担任计委主任期间,带领一班人经常下乡、下厂调查研究,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1974年编制遂平县国民经济计划时,文华顶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掌握的准确数据、翔实的资料据理力争,力求把计划订得符合客观实际。
1975年8月5日至8日,遂平县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全县人民投入了抗洪抢险战斗,文华当时身体多病,完全可以不去,但在关键时刻,文华毅然扶杖上堤,率队坚守汝河月儿湾险段,昼夜筑堤。并动员大家:“保卫县城、保卫粮库、保卫铁路是咱们的责任,要做到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人在大堤在。”8日零时许,月儿湾断电灯灭,一片漆黑,堤里堤外一片汪洋,大堤成为“孤岛”。文华与月儿湾防汛总指挥陈朝贤商议,决定派人回城报信求救,同时要求大家保持镇静,等待救援。此时此刻,堤上洪水已淹过膝盖,情况万分危急。化肥厂一工人对文华说:“我会水,我保护你回城!”文华说:“你们年轻人,路还长着哩,我不能拖累你,你能走就先走吧,我要坚持到最后。”凌晨3时许,板桥水库出库洪峰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遂平,王文华与陈朝贤等同志,在河堤上坚守到最后一刻,英勇以身殉职。
1976年12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追认王文华为抗洪抢险烈士,县革委在墓前立碑纪念。1983年,国家民政部为王文华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文华牺牲后,就地掩埋在县委党校门前。30年后,县里经济开发建设需要其墓搬迁,其家人响应政府号召,于2005年6月20日迁坟于八里铺公墓。为纪念王文华的不朽事迹,县委、县政府重新为其树碑立传。
(注:王文华为上届志书漏记)
刘富忠
刘富忠(1953.4~1990.4),遂平县嵖岈山乡人。1972年11月任嵖岈山乡魏楼村委综合厂会计;1975年1月入伍,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80年12月转业到县烟草公司工作;1983年12月任县烟草公司专卖科副主任,此间曾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4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出席省地烟草系统“双先”表彰会。1989年被省、地烟草专卖局表彰为“模范专卖管理干部”。为维护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乘公执法不徇私情,1990年4月16日凌晨惨遭犯罪分子的杀害,在专卖与反专卖的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是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出关于在全国烟草系统向刘富忠同志学习的决定。10月20日,国家专卖局追授他为“模范专卖员”。
王世林
王世林(1962~1995),遂平县常庄乡龙泉村基干民兵,农大自学考试大专会计专业毕业。1995年1月15日晚为解救两名被拐卖少女,与4名歹徒进行殊死搏斗,被歹徒刺中胸部,因流血过多牺牲。1995年元月,县委授予王世林“见义勇为英雄民兵”、“徐洪刚式的好青年”荣誉称号。驻马店地区行署、驻马店军分区为王世林追记一等功,河南省政府追认为烈士。
李学锋
李学锋(1969~1995),遂平县沈寨乡砖桥村人。学锋自幼上学,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1991年高中毕业后成为村里基干民兵;1992年选为民兵连长;1993年被选为村治安主任兼民兵连长。学锋所在的砖桥村地处遂平县、西平县交界地带,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学锋把当地青壮年村民全部组织起来以民兵为主编成中队,在全乡率先实行“十户联保”的平安工程,一遇情况全队出击确保当地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创立的先进经验被驻马店地区作为平安工程的先进典型在全地区加以推广。任职4年中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他亲自规范村规民约,通过广播宣传好人好事、宣传法律法规,并对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批评,通过疏导、说服教育化解了许多即将激化的各种矛盾。曾奋不顾身带领民兵在大火中救出村民一家大小数人。1995年10月30日夜晚,有两名盗贼正在行窃,被两名民兵发现后,民兵高喊抓盗贼,并与之搏斗。李学锋听到喊声,迅速召集民兵包抄过去,正当学锋朝一歹徒扑过去的时候,被另一个躲在暗处的歹徒开枪射中胸部,他向歹徒追了五六米,这时一个民兵赶上来,李学锋说:“我不行了,你们快去抓罪犯!”说完便倒在血泊中……在这次搏斗中同时牺牲的还有民兵李玉。公安干警接案后,立即组织侦破,经过六天六夜,行程一万多公里终于将凶手全部缉拿归案。在李学锋追悼会那天,方圆十几里,几千名群众赶来为英雄送行,人们争相传诵着英雄平生的光辉事迹。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李学锋“模范民兵连长”光荣称号,并追认为革命烈士,同时号召全省人民学习李学锋英雄事迹和见义勇为的革命精神。河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为李学锋、李玉分别颁发一万元奖金。
陈瑞生
陈瑞生(1977.10~1998.7),遂平县车站镇三官庙村人,1996年考入上海铁道大学。1997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7月5日暑假中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而壮烈牺牲。1999年3月,国家教育部授予陈瑞生“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附近村、组干部、群众自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共遂平县委发出通报,号召全县人民学习陈瑞生。共青团河南省委追授陈瑞生“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上海大学生中广泛宣传陈瑞生的事迹,以此典型培养教育青年学生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正气。”并发出号召:“认真学习陈瑞生舍己救人,大写人生的高贵品质和无私无畏精神。”《文汇报》、《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驻马店日报》等多家报刊刊登他的事迹。上海人民为了纪念瑞生,在上海福寿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塑造了一尊铜像,底座上镌刻着其人生格言:“为最多的人,作最大的贡献。”1999年4月,上海市与河南省有关部门投资数十万元,为其母校-遂平县车站镇三官庙小学兴建一幢新教学楼,并改名为“瑞生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