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高效农业
第一节 温棚建设
遂平县温棚农业开发重点实施在107国道沿线。至2000年,发展日光温棚2000座,蔬菜栽培面积达400公顷。其中,关王庙乡界牌、翟庄、熊楼等村发展400多座温棚。在驻马店亚世达高效农业示范园,从省内聘请技术员建立60座日光温室、3座大型连栋大棚和20个塑料拱棚,占地面积达10.6公顷,生产高品牌、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和兴乡魏楼、赵庄、藕花等村发展日光温棚200多座,乡政府从省农大、县农业局聘请技术员4人,对温棚蔬菜生产进行专门技术指导,品种主要有黄瓜、蕃茄、辣椒、茄子、西葫芦、香椿、芹菜、韭菜等时鲜蔬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 庭院经济
1986年,全县庭院经济健康有序发展。1988年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全县发展养殖专业户1000个,当年肉蛋奶产量达5000吨,畜牧业产值达3258万元,均创历史最高纪录,2000年全县共发展庭院经济项目103个。利用庭院搞养殖5.1万户,其中生猪存栏46万头,牛存栏12.1万头,羊15万只,鸡400万只,兔20万只,利用庭院搞农副产品加工的有1.8万户;利用庭院种植花卉、果木、蔬菜共3.4万户,面积1000公顷;食用菌0.4万户,300万袋,庭院经济创产值近10亿元。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
遂平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格局是东强西弱、南北均衡。分布区域是:和兴乡、关王庙乡、灈阳镇沿107国道以大棚蔬菜立体种植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兴乡、褚堂乡、阳丰乡、石寨铺乡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基地;车站镇、阳丰乡、花庄乡、嵖岈山风景区沿公路两侧果树、花草、粮经立体种植为主的观光生态农业基地;阳丰乡、车站镇、石寨铺乡的以庭院为载体与种养相结合的庭院经济生态农业基地;常庄乡、张店乡、文城乡的以大棚沼气相结合种蘑菇、木耳、药材为主的生态农业基地;西部浅山区的以水库为中心的养殖、沼气池、水面养殖、灌溉相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遍及全县的棉花壳、玉米芯食用菌生产一条龙的生态农业模式。至2000年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面积80公顷,建沼气池3000多个,观光生态农业种植面积133公顷,发展庭院经济1.8万户,大棚种蘑菇、木耳、药材面积33公顷,水面养殖37公顷,水面养殖种类在鱼、鸭、鹅混养的基础上,增加了甲鱼、黄鳝、武昌鱼、企鹅等高经济类动物的单养,经济、观光、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生产食用菌户数3500户,年产量突破35万公斤,实现了由单一种、养向多元化种、养、加相结合的转变,组成了以沼气池、庭院、大棚、水库为纽带,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的链式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网。
第四节 农村能源建设
一、能源调查
1986年县农牧局成立“遂平县能源工作站”,有职工5人,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能源工作。1990年,县能源站归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属局直二级机构,全民事业单位。2000年底,站内有人员8人,其中干部4人,职工4人。具有中级职称的2人,助理职称的3人,技术员4人。
1986~1987年县能源站首次对全县的农村能源分布情况、现状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和测算,完成全县农村能源区划,编印成《遂平县农村能源区划》。
二、能源利用
(一)节煤炉和节柴灶 1986~1991年重点引进推广节煤炉和农村节柴灶。1987年10月,遂平县被定为“全国农村节柴灶试点县”,承担农业部节柴改灶项目,并签订改灶合同。到1990年底,全县累计改造9804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1%,经农业部验收组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县能源站在吸收外地优秀灶长处的基础上,结合群众生活习惯和燃料特点,改进研制的“遂平综合灶”,具有节柴省时,干净卫生,使用安全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91年后,除基本巩固改灶成果外,又积极进行新的改灶尝试。到1995年底,全县乡、村全部实行节柴灶,部分农户还在灶台上贴上瓷片,既干净、卫生又美观大方。全县节柴改灶巩固率达100%。
1990年接受省能源总站“生态试点村”项目,在阳丰乡刘楼村实施。此项目集沼气、庭院种植、养殖、立体种植为一体。到1991年底,刘楼村共有沼气池3个,立体种植27公顷,购秸秆还田机5部,30多户开展庭院种养和加工,创经济效益20万元。1992年春通过验收。1993~1995年,全县发展“生态村”30个,建沼气池21个,立体种植133公顷,购秸秆还田机22部,1050户开展庭院种养和加工,创经济效益105万元,带动全县其他乡、村发展生态农业村。
(二)农村能源工作1992年后,遂平县能源站重点研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小型风机等节能产品,以弥补全县能源缺乏问题。其中,太阳能热水器最为普及,它投资少、见效快,方便、实用。一般安装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就够一个3~5口人的家庭洗澡使用,深受城乡群众喜爱。1992~1995年,全县城乡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50个,节约能源2.5万元。
1993年后,县能源站结合兴办经济实体,成立县能源液化气站,推广和经销煤气灶、煤气和石油液化气。
第五节 绿色证书工程
1995年,遂平县开展以“绿色证书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绿化”活动,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强化培训手段,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统一规划,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办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绿化工程”实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至2000年底,全县共举办绿化培训班88期,培训各专业学员22946人次,其中县级培训31期9849人次,乡级培训57期4100人次,建档2000人,7861名学员获得绿色证书。
1995年,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的遂平县绿化工程领导小组。下发《遂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县绿化办从全县实际出发,出台《遂平县“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实施细则》。1997年10月,县政府制定《遂平县实施“绿化工程”九五规划》。
1995年,县、乡政府共投入资金4.1万元,用于“绿化”培训,2000年建教学培训阵地52个,电教设备38台套,教师队伍发展至220人。在每个培训场所,制定了学生守则、考试制度及考场纪律。每位学员都建有学习档案,对学员进行专业课教育和品德教育。
为保证取得“绿色证书”学员的质量,分别设立种植、畜牧、水产、农机、林果等行业考评组织,对培训满300个学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进行考核。至2000年,经本人申请,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区政府审核,行业考评小组评审合格学员7861人。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共培训学员22946人次。其中,种植业2050人次,会计专业3950人次,农机6800人次,畜牧1550人次,其他8596人次。在农作物春管、夏种、秋播季节,结合农时组织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电视讲话、技术讲座124场次,深入村组举办各类培训班,讲解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1000多场次,直接听课受训人员达50.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