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乡
嵖岈山乡位于遂平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东部和玉山乡接壤,西部与平顶山市舞阳县交界,南部和嵖岈山风景区毗邻,北部与槐树乡相连。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47公顷;辖竹园、大里王、常韩、周楼、韩楼、杨店、魏楼、鲍庄、窗户台、赵庄、海眼、红石岩13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6881户,2.43万人,其中汉族26304人,回、满、壮、哈尼等少数民族43人。
嵖岈山乡地处山区,群山叠翠,峰峦起伏,山势多为南北走向,主要有尖山、平顶垛、跑马岭等山峰,其中尖山海拔585米,在乡政府西南9公里处,为全乡最高的山峰。主要矿藏有铀、磷、铁、硫磺、石灰石、花岗石、石英石等,分布在赵庄、海眼、红石岩等行政村境内。山区出产木耳、香菇、拳菜、木楝芽、檀子芽、黄花菜、山枣、柿子、板栗、山果红等,还出产山楂、何首鸟、桔梗、柴胡、马登草、全虫等药材。全乡地势西部和西南部略高,东部略低,山冈丘陵占总面积的60%,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利资源丰富,奎旺河、阳丰河、北石羊河均发源于境内。境内有下宋、魏楼、银铜沟、杨庄、冯岗、黑龙潭、蔡坪、樊庄等8座中、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为3.25亿立方米,2000年水浇地面积为126.7公顷,较1985年增长40%。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通往各村的柏油路已全部修通。13个行政村的电网改造和电话村村通工程全部完成,2000年底固定电话达2300多部。集镇建设有很大发展,健全了市场体系,拓宽了主干街道,形成三纵四横的市场格局,门面房470间,拥有200多户商户,年创利税30多万元,为全乡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作出了贡献。
全乡耕地土壤为黄黏土、黑胶土两种,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芝麻、花生等,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全乡大力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调整粮经比例。2000年已建成碧馨园花木基地、魏楼村冬枣基地、乡养猪场,速生杨示范基地等几个农业产业基地示范项目,粮食总产达到1.06万吨,油料总产2100吨,实现农业产值5040万元,分别较1985年增长25%、32%和40%。2000年出栏生猪6471头,牛896头,羊4982只,家禽2.18万只。
2000年乡镇企业4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石料开发公司、纸业有限公司。实现产值2.16亿元,入库税金114万元,分别较1985年增加20倍和15倍。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较1985年增长4.1倍,乡财政收入180万元。
嵖岈山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3所,教职员工243人,在校学生3250名。有卫生院1所和13所村诊所,乡卫生院有病床40张,医务人员45名,其中中级职称12人,购置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和脑电图机等医疗设备。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中国建立最早的人民公社之一,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遂平县接见了嵖岈山卫星公社的代表。2000年9月卫星人民公社旧址被省文物管理局命名为“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按照规划,布置了一、二两个展厅,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该乡抓住公社旧址开发的契机,对红石崖景区加大了宣传开发的力度,当代著名作家吴伯箫笔下的那一排排郁郁苍苍的山窝已成了城里人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在距乡政府西南4公里的海眼村,有一处自然涌出的泉水,汩汩清泉奔涌而出,昼夜不息,相传此水从大海中流出,故该村也因此得名海眼。泉水甘洌,冬暖夏凉,经省矿泉水检测中心检测含钙、镁、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不可多得的优质矿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