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企业选介
第一节 国有企业
遂平化肥厂
始建于1971年7月19日。1973年元月10日,全部设备安装竣工并试车投产一次成功。建厂初期规模为年产3000吨小型合成氨厂(折合碳铵1.2万吨),全厂占地面积79556平方米,属国有企业,遂平县第一工业局主管。企业内设4个科室(政工组、办事组、生产组、后勤组),4个车间(锅炉、造气、碳化、合成),国家正式职工396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固定资产340万元,1976年产值76.7万元,利税50.6万元。
1986年后化肥厂进行革新挖潜,技术改造,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企业内部进行全面改革。一是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二是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三是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四是实行精简机构,定岗定员,优化组合,下岗待业,内部退休制;五是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通过对企业内部进行一系列改革,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企业发展。1987年合成氨7000吨,到1997年形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300万条塑料编织袋、1.5万吨甲醇生产规模。1975年产值仅218.7万元,利税306万元,到1995年产值达4590万元,利税815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
县化肥厂从1986年起进行技术改造。1986~1987年,先后对合成工段、精炼工段、造气工段、脱硫工段、变换工段、碳化工段进行技术改造。1988~1991年,淘汰8台2D型压缩机,新安装3台H12型压缩机,新上一座3.5万伏高压变电站工程。1992~1993年,新安装两水闭路循环工程,安装一台4号H12型压缩机,安装蒸汽自给工程,新上年产200万条塑料编织袋生产线。1994~1997年,新上年产1万吨甲醇生产线,新安装一台10吨沸腾炉,一台φ800立方米甲醇塔,一台φ1000立方米合成塔,一座φ5000立方米气柜,一台5号H20型压缩机,创造了“L-H”新工艺。
通过多年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化肥厂已形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折合碳铵1.8万吨)、300万条塑料编织袋、1.5万吨甲醇的综合化工生产能力,企业综合管理和经济效益在全区同行业中一直处于先进地位。
1993年元月,化肥厂升格为正科级无主管企业。3月,中共遂平县化肥厂总支委员会改为中共遂平县化肥厂委员会。
1996年遂平县化肥厂开展6万吨合成氨平衡配套技改项目,自筹资金1020万元,对制约生产的瓶颈部分氨合成进行改造,使该工程达到6万吨综合能力,工艺水平国内领先,并通过省级鉴定。2000年遂平县化肥厂整体并入驻马店中原气化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产销两旺,发展后劲增强。
1985年,遂平县化肥厂被省、地评为“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先进单位”、“企业整顿改革先进单位”、“节煤先进单位”。1987年被化工部评为全国化肥生产先进单位、省石化厅评为化肥行业竞赛先进单位、无泄漏工厂。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定为二级先进企业。1990年被地区行署命名为中型工业企业,1994年被省政府定为中二型企业。1995年被化工部评为全国化肥生产先进企业,厂长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遂平县水泥厂
1974年10月,根据上级兴办“五小”企业的精神,筹建遂平县水泥厂,隶属遂平县第一工业局。内设机构为办公室、生产股、财务股,生产股下辖烧成车间、磨机车间、烘干车间、机电车间、化验室。全厂有正式职工66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占职工总数的7.6%。
1975年上半年完成土建工程,8月,遂平县遭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县委派工作组进驻水泥厂,带领全厂职工抗灾自救,重建家园,注入资金80万元,1975年11月重新动工,土法上马地旦窑生产水泥,1976年生产水泥6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6万元,利税1.5万元。
1977年,地旦窑设计年生产能力2万吨,全部靠人力。1978年,县水泥厂恢复机械化生产。1984年,增设人事股和车队,职工增至126人,技术人员26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1%,下属单位有钢球厂、编织袋厂、磷肥厂。1987年5月3日,实行厂长负责制,县水泥厂中层领导分分确
1987年,县水泥厂第一座4.4万吨/年机立窑建成,三座8.8万吨/年机立窑相继建成投产,形成30万吨/年的水泥生产规模。1993年兼并砂厂后,在原砂厂院内成立汝河塑编有限公司。1993年4月,企业升格为正科级,建立水泥厂党委,由县第一工业局主管企业改为无主管企业。机构设置有: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供应科、销售科、基建科、调度室。正式职工6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57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0%。1994年12月24日,经省政府批准,县水泥厂晋升为省中型二档企业。1995年,随着国家大型基建规模的扩建,水泥行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截至1995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3720万元,利税550万元。
1998年10月,县水泥厂改制为河南省遂平县汝河水泥有限公司。1999年,公司为适应水泥行业发展趋势,对3台φ2.75×10米机立窑分别进行了技术改造,窑型由φ2.75x10米技改为φ3.00x10米。同时改造了立窑预加水成球系统,引进了立窑偏火纠正系统。技改后,立窑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2000年,公司拥有资产1100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职工8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2人,占职工总数的13%,中级职称25人,高级职称2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年水泥生产能力35万吨,可生产多种型号水泥,属省中型企业、豫南较大的立窑水泥生产厂家。
遂平县造纸厂
1958年开始筹建国营遂平县造纸厂,1960年正式投入生产,从各机关抽调工作人员84人,安排学生100多人。1960~1963年,共生产各种包装纸365吨,亏损8.1万元。1964年因产品单一,连年亏损,被迫停产关闭,设备调入驻马店一纸厂,职工干部分流及下放农村。
1969年11月,重新筹建遂平县造纸厂,1970年5月建成投产,全厂职工干部78人。1970~1976年,共生产机制纸3254.4吨,上缴税金28.53万元,实现利润14.94万元。1975年8月,县发生特大洪水灾害,遂平县造纸厂受到严重损失,后县造纸厂更名为“遂平县塑料制品厂”,隶属关系由一工局划归二工局管理。1977年,撤销县塑料制品厂,恢复遂平县造纸厂名称,归属仍划归遂平县一工局管理,属地方国营企业。1977~1995年,共生产机制纸50441.38吨,上缴税利总额1872.52万元。产品由建厂初期的一、二个产品,逐渐研制发展成为10个产品,包装纸、瓦楞纸、有光纸、单胶纸、书写纸、胶印书刊纸、新闻纸、卫生纸、玻璃卡原纸、水刷红纸原纸等近40个品种。1984年8月,实行厂长负责制。1985年5月,企业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1989年12月,县造纸厂升格为河南省“中二型企业”,国家二级计量单位。遂平县木浆新闻纸生产线的投产,填补了河南省造纸行业的空白,成为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唯一生产厂家。
1993年4月,遂平县造纸厂党支部升格为党委,造纸厂从一工局分离出来,属无主管企业,直属县政府领导和管理的正科级企业。
1997年,县造纸厂拥有职工干部995人,各类技术人员122人,占职工总数的12.3%。
1996年造纸行业整顿,县造纸厂效益下滑。2000年,遂平县造纸厂依法破产。
遂平县印刷厂
创建于1951年,类别为小一企业,年生产能力3万单色令。该企业一直是省出版社确定的省级书刊印刷定点企业,信誉较好,为了保住省出版社的订单,企业一直没有改制。1996年受县城城市规划影响,企业由原来的开源路南段搬迁到西关与淀粉厂为邻,新厂建设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000年,企业有职工128人,离退休职工58人,处于半停产状态。
第二节 集体企业
遂平县线材厂
始建于1969年,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至2000年企业破产时有职工135人,专业技术人员13人。固定资产311万元。1995年年生产镀锌铅丝能力5000吨,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
1985年,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1991年新上的螺纹镀锌丝获地区优质产品奖。1992年新建4座熔丝炉,扩大了生产能力。同年又开发人造金刚石。该产品主要用于矿山开采,高强度磨具,属高科技产品。在县纪检会的帮助下,投入近200万元,购进4台压机,当年试制成功。所出的金刚石产品远销湖南、湖北和本省几大磨具厂。1993年新增12台拉丝机,1994年新上制钉设备。1995年新上细丝生产线,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10年间产值增长10倍,生产能力增长近4倍,成为河南省同行业百强之一。1995年生产铁丝3786吨,年产值912.7万元。
1996年11月,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成立股份合作公司,组建“遂平县曙光线材有限公司”。当年新上镀锌铁丝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产品一条龙生产规模。鸡笼畅销驻马店地区。同年改进的镀锌工艺,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当年产值达1300万元,创历史新高。1997~1998年经济效益下滑。1999年10月,因县政府规划玉带路,扒掉企业生产厂房30余间及烟囱,划走土地0.4公顷,造成企业停产。2000年元月,线材厂依法破产。
遂平县制革厂
遂平县制革厂始建于1981年,原名为遂平县皮革制品厂,1993年更名为遂平县制革厂,属县办集体企业。
该厂占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职工65人,固定资产124万元,计划年产猪皮革12万张,年产值近1000万元。主要产品有猪皮服装革、猪皮沙发革、羊皮服装革、猪、牛皮带革、出口劳保手套革、猪皮反绒服装革、沙发革等。
该厂是在原二工经理部关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5年前有24人,固定资产24万元。1986年新增国产片皮机1台,结束手工片皮历史。1987年新建480平方米的转鼓车间,同年购置伸展机1台。1988年新建320平方米的仓库。1990~1993年购精密片皮机1台、锅炉1台、烘干设备1套。1994年购进精密削匀机2台。1995年建仓库、宿舍近6000平方米。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有显著提高,10年间固定资产净增111万元,产值净增564万元,税收净增29万元,自有资金净增62万元。1989年研制开发的“植鞣黄牛带革”获驻马店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91~1992年研制开发的“铬鞣绒面服装革”获省轻工厅、驻马店地区优秀新品二等奖。1993、1994年研制开发的“猪皮正面服装革”、“山羊皮正面服装革”分别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95年有职工65人,固定资产124万元,工业总产值600.6万元,鞣制皮革4.3万张。
1996年,企业受到国际皮革市场的影响,产品销售不畅,造成积压,效益下滑。当年9月,率先在二轻系统开展企业改制工作,组建“遂平县利达制革有限公司”,为首家遂平县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当年企业以促销为首要工作,缓解了企业经营资金的困难。1997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冲击,原材料涨价,企业产品销售疲软,处于半停产状态。1998年,根据人员变动,经股东会决定,企业更名为“遂平县恒祥制革有限公司”。1999年6月,企业在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产品销价大幅下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停产。2000年元月,浙江籍人杨增良承租该企业,生产正常,当年产值达350多万元,实现利税10万元。
遂平县纺织厂
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先声针织厂,属县办集体企业,原名遂平县棉织厂。1995年有职工103人,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19万元,年产棉纱150吨,棉布120万米,年产值26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41万元。主要产品有轻型帆布、白平布、床单布、格子花布等。
1985年前,该厂基本上处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所有设备十分陈旧,生产能力较小,主要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服务,生产一些粗糙的棉布和染布。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越来越不适应市场行情的要求,加之管理不善,盲目上英地格布项目,造成严重亏损,于1985年关停。
1986年成立遂平县纺织厂。购置先进抽纱机、捻线机、槽筒机、开清棉联合机、打纬机等生产专用设备。改革分配制度,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至1995年,生产纯棉布118.2万米,工业总产值257.8万元,企业固定资产净增70万元,产值净增220万元,积累达41万元,成为遂平县轻纺织工业的先进企业。
1996年来,企业受国家限制“五小”企业政策的影响,生产时断时续。到1998年,企业贷款加工生产一批帆布,被福建商户骗走,价值达100多万元,企业在资金紧缺、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倒闭。
遂平县钢木家具厂
企业是在原农具厂关停的基础上于1986年建立的,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36人,固定资产原值18.3万元,净值14.1万元,年生产能力3700件,总产值25万元。主要产品有:办公桌椅、木制沙发、木制床、木制茶几、席梦思床等。
该厂原是农具厂的一个木工车间,主要生产小件农具和铸铁模具。1986年后转产钢木家具。1989年前,由于生产厂家较少,竞争对手少,产销基本两旺。1989年后,市场放开,家具厂家如林,竞争激烈,企业生产一直不景气,后通过开展内部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企业管理,企业勉强维持。
1996年以后,企业竞争激烈,产品销售困难,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1999年,企业产权出售给皮革服装制品厂。
遂平县皮革服装制品厂
企业在皮件厂、服装厂两个企业的基础上,于1995年1月成立,原名遂平县皮革服装制品有限公司,1995年4月改名为遂平县皮革服装制品厂。1995年有职工120人,占地1公顷,固定资产原值768万元,净值266万元,年产值400万元,主要产品有出口劳保手套、三件套、购物袋、各式服装等。
1996年后,企业受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匮乏、国际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合同订单时断时续,处于半停产状态。1998年在全县开展的企业改制工作中,企业产权出售给个人。1999年,该厂买断遂平县钢木家具厂产权,组建成“遂平县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无大的改观。2000年,该企业被出售给郑州客商,组建“遂平县友利实业公司”,生产经营趋于正常。
遂平县二轻供销公司
公司于1981年组建,时有员工23人,二轻局注入资金7000元。至1992年,公司成为遂平县的一个红旗单位。1992年后,企业经济效益开始下滑。1995年有职工43名,销售收入2357万元,亏损22.6万元。
1996年8月,公司筹资40多万元新建化工塑料厂,开发聚烯烃填充材料,获地区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同年10月,公司又创办全县第一家大型铝材销售部,安排职工12人。1997年3月,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后,组建“遂平县江新供销有限公司”。1999年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行成本倒算,当年实现利税2万多元。2000年,企业继续深化改革,使化工塑料厂创产值130多万元,实现利税3万多元,创历史最好记录。
遂平县制药厂
企业于1992年成立,属全民企业,设计为河南省最大的片剂药品生产厂家。2000年有职工160人,固定资产700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
1995年试产成功,由于缺乏流动资金,生产难以启动。1998年12月,企业产权出售给北京博泰电脑喷绘制作有限公司。
第三节 其他企业
遂平县二纸厂
该厂2000年破产,根据资产评估报告,有资产1379.25万元,其中:流资50.1万元,房屋建筑370.23万元,机器设备768.1万元,土地折价191万元。企业占地4.6公顷,其中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企业拥有1092单缸单网设备1台,1575双缸双网设备2台,1760多缸长网设备1台,4条生产线合计年生产能力1.7万吨,企业职工627人(离退53人)。破产后该企业由浙江温岭市王富云对两条1575生产线进行承包经营,承包合同期5年。
遂平县缸套厂
该厂1998年8月进行改制,由于改制不到位,出现反弹,经县工业领导小组研究,于2000年10月恢复国有缸套厂。企业占地面积1公顷,其主导产品为空气压缩机曲体,年生产能力3000套。企业资产总额464万元,负债总额545万元,负债率117%。企业职工人数194人(离退50人)。
遂平县塑料厂
该厂始建于1955年,集体性质,位于县城开源路中段,占地面积0.98公顷,主导产品有农地膜及工业包装膜,年生产能力2万吨。有干部职工199人,其中离退体人员58人。企业于1993年进行股份制改造,资产总额564万元,负债总额452万元。
宇源生物有限公司
公司前身为遂平县生物化工厂,隶属粮食局,有职工45人,资产总额183万元,负债总额166万元。1998年10月份改制为遂平县宇源生物有限公司。改制时,经资产剥离,企业所有者权益负98.7万元,按零资产出售,发起人以2.8万元买断组建宇源生物有限公司。设置股份28股,每股1000元,股东14人,其中董事长认购9股,其他每人1~2股。公司有职工38人,退休工人10名。1999年、2000年均盈利0.1万元,2000年每股分红200元,分红总额5600元。
兴达油脂有限公司
前身为遂平县二油厂,有职工140人,总资产1357万元,总负债1293万元。1996年12月改制为兴达油脂有限公司。股份设置300股,每股1000元,股东76人,其中董事长9股,其他董事会成员5~7股,其他股东每人3股,共募集股金30万元。公司现有职工72人,退休工人26人。1997年盈利2.3万元,按每3股1000元进行分红,分红总额10万元。
正平饲料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前身是遂平县饲料公司,职工106人,总资产2677万元,总负债2743万元。1998年10月由饲料公司改制成正平饲料发展有限公司。设股份110股,每股5000元,股东71人,其中董事长6股,董事会其他成员5股,其他股东1股,共募集股金55万元,全部为个人资本。改制后公司二次分红:1999年盈利6.2万元,按每股1000元分红,分红总额11万元;2000年盈利8.8万元,按每股1000元分红,分红总额11万元。
白雪淀粉有限公司
前身为遂平县淀粉厂,隶属于县粮食局,职工150人,总资产1920万元,总负债1928万元。1996年10月份改制为白雪淀粉有限公司,设股份536股,每股1000元,股东133人,每位股东认3股,其中董事长15股,董事会成员7~10股,共募集股金53.6万元。至1998年3次分红,共计1000元/3股。
因改制时按人头强制入股,股东有意见,加上前几年市场不景气,股东要求退股强烈,经董事会研究,实行股权适当集中,只保留班子成员6人股金7.8万元,其他股金全部退还(1998年)。该公司没有国有资产,国资局已将其核销。公司有职工116人,退休5人,工资不欠,养老金交至2000年底。
华康食品有限公司
前身是粮食局饼干厂,职工50人,总资产412万元,总负债512万元。1998年10月改制成华康食品有限公司,设股份47股,每股3000元,股东28人,其中董事长3股,副董事长3股,董事会其他成员2股,其他股东1股,募集资金14.1万元。
1999年公司盈利2000元,2000年盈利2万元,均无分红,但1999年公司按每股300元以奖金形式发放。
金马酒业有限公司
前身是遂平县啤酒厂,该企业始建于1985年,厂址位于县城灈阳大道中段,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其产品为白酒,年产白酒原酒300吨。职工216人,资产941万元,负债852万元。1998年10月份,由7人发起集资5万元交国资局买断原啤酒厂所有产权,后按股份制操作。设255股,每股1000元,股东50人,其中董事长王明超40股,4万元,董事、监事会主席5股,1.5万元,监事、副经理9股9000元,其他股东每人3股,募集股金2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