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保健
      做好妇女、儿童的身体保健工作,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20世纪80年代遂平县妇幼保健工作重点是利用县卫校和培训班培训乡村卫生人员和妇幼保健员。1990年以前每年培训平均近200人,1990年后每年平均50人。1984年初步建立县、乡、村妇幼保健组织,1986年全县17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有妇幼保健员270多人。
第一节 妇女保健
      1986年后妇女保健的任务是:新法接生、孕产妇系统管理、妇女疾病普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1997年后增加了婚前医学检查。
      一、新法接生
      遂平县80年代初期新法接生率90%,1986年国家颁布《女职工暂行规定》,规定要求农村新法接生率达到95%,为此卫生局与保健所人员到各乡进行调查统计,制定措施,1988年后新法接生率为99%,1994年后全部实现100%。
      二、孕产妇系统管理
      孕产妇系统管理的意义是:对全县孕产妇登记、体检、建卡;对怀孕3个月至分娩后(42天产褥期)的孕产妇进行分期检查监护。对孕期、中期、后期孕妇每期检查1~2次;对高危妊娠重点监护,提前治疗。
      此项工作1986年后在褚堂乡进行试点,城关为副点,其他乡仿照开展。1989年后将试点经验推广至城关镇、阳丰乡、文城乡、诸市乡、石寨铺乡。其他乡参照实行,1991年后全县全面开展。
      三、妇女疾病普查
      妇女疾病普查是提高妇女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1986年起对全县妇女病的普查工作每年进行一次。为做好这项工作,县卫生局、县妇联会和县工会联合下发通知,对检查时间、内容以及医务人员进行具体要求和规定,县直机关妇女疾病普查工作在县妇幼保健所进行。对发现的疾病,如子宫癌、子宫肌瘤、妇科病、性病等均在县门诊部进行及时治疗,各乡卫生院查出的妇女疾病在各自门诊室进行治疗。
      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计划生育技术(人工流产、上节育环、取环、结扎等)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为做好此项工作,1982年县妇幼保健所专门设置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门诊室,对乡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配合县计生委做好四项手术(人工流产、上环、取环、结扎)。
      五、婚前医学检查
      遂平县婚前医学检查工作1995~1996年为初期阶段,检查大多在部分乡卫生院进行。收费标准不统一,检查率低,1997年后,县妇幼保健院指定为全县定点婚前医学检查单位。1997年5月,遂平县制定了婚前医学检查须知,内容是:一、根据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河南省婚前医学检查制度实施办法》,凡结婚登记的男女青年必须到指定地点进行检查,对未经检查的,计生部门不得予以生育指标;二、在接受检查的同时须了解生理卫生和生育知识,了解疾病与遗传对后代的影响;三、凡指定的传染病,如麻风病、梅毒、淋病等在传染期内易影响后代的应暂缓结婚等。至此,遂平县婚检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妇幼保健院又设立了男、女检查室,宣传放映室,购置了化验和VCD(录放机)等设备,使婚检青年不但检查了身体,且学会了医疗保健知识。
第二节 儿童保健
      1986年各乡卫生院按要求开设了儿科门诊,对体弱儿、早产儿、低体重儿、佝偻病儿、缺铁性贫血儿、营养不良等按管理要求建立了管理卡,实施系统管理,对新生儿访视率在65%以上,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全县进行一次儿童体检活动,各乡由卫生院防保组负责,县直由县妇幼保健所负责。90年代初,遂平县开始推广母乳喂养,并利用广播电视广泛宣传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等,特别是国家下达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后,遂平县根据此精神和联合国基金会下发的妇幼保健手册,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1995年3月,地区开始对妇幼人员进行培训,遂平县保健所组织有关人员到地区保健院进行学习,并制定了本院创建爱婴医院计划和规章制度,提倡母乳喂养,母婴室不允许带入奶瓶、奶粉等。1995年9月,地区对遂平县爱婴医院进行检查验收,遂平县妇幼保健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主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评为“爱婴医院”。
      1997年,遂平县妇幼保健院根据河南省卫生厅下发的《爱婴医院产科质量标准》,从房屋、设备、人员、管理制度、技术服务五项标准入手,进行认真对照查漏补缺,11月顺利地通过了地区医疗机构组织的验收,并获得《一级妇幼保健院》执业许可证。妇幼保健所更名为遂平县妇保健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儿童保健工作仍然存在着基层保健网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有些乡村的妇幼保健员的报酬根本没落实,乡村妇幼人员素质低下。力远山区落实《发展纲要》有一定难度,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条件差,卫生知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