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
遂平县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简称黄开办),主要职责是负责遂平县黄开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的检查监督。
第一节 基地建设
1988年度主要开发基地是和兴、张店两乡14个行政村,开发面积0.2万公顷。共完成投资440万元,其中:中央、省、地财政拨款173万元,县、乡配套43.2万元,农行专项贷款32.6万元,群众集资191.2万元。主要完成工程项目是:打井520眼,配水泵303台,建桥267座,植树30万株,购置农业机械313台,建设良种基地67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2.2公顷,完善农田林网0.2万公顷。
1989年11月主要开发基地是常庄、车站、石寨铺、沈寨、阳丰、灈阳镇6乡镇36个行政村,开发面积0.3万公顷。共完成投资371.88元,其中:中央、省、地财政拨款173万元,县、乡财政配套53万元,农行专项贷款115万元,群众集资30.8万元。主要完成工程是:打井440眼,配水泵400台,建桥300座,整修配套机灌站4座,埋设节水管道2000米,植树24万株,购农业机械433台,建良种基地330公顷,科技开发获得省农业综合开发技术进步二等奖32项,三等奖62项。
1990年开发基地是常庄、张店、和兴、石寨铺4乡22个行政村,实施面积0.3万公顷。完成投资539万元,其中:中央、省、地财政拨款221万元,县、乡配套47万元,农行贷款111万元,群众集资160万元。主要完成工程是:打井560眼,配套水泵442台,架设农电线路500米,建桥400座,整修配套机灌站4座,植树24万株,购置农业机械232台,建良种基地307公顷。
1991年开发基地是阳丰、车站两乡10个行政村,开发面积1300公顷。总投资304万元,其中:中央、省、地拨款133万元,县、乡财政配套34万元,农行专项贷款74万元,群众集资63万元。主要完成工程是:打井420眼,配水泵225台,架设农电线路400米,建桥237座,埋设节水管道4600米,植树1.4万株,购农业机械162台,建良种基地160公顷。
1992年开发基地是阳丰、车站、和兴、灈阳4乡镇17个行政村,开发面积1.53万公顷。总投资344.6万元,其中:中央、省、地拨款127万元,县财政配套33.5万元,农行专项贷款74.5万元,群众集资109.6万元。完成主要工程是:打井320眼,配水泵161台,架设农电线路8500米,建桥110座,整修配套机灌站2座,埋设节水管道1400米,植树12.5万株,购置农业机械178台,建良种基地60公顷。
1993年开发基地是花庄乡3个行政村,面积670公顷,完成总投资153.4万元,其中:中央、省、地财政拨款57.5万元,县、乡配套20.5万元,农行专项贷款27万元,群众集资48.4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项目是:打井121眼,配水泵115台,购置农业机械8台,建设良种基地60公顷。1994年又开发2个行政村,面积670公顷。完成投资183.8万元,其中:中央、省、地财政拨款83.8万元,县、乡配套272万元,农行专项贷款17万元,群众集资56万元。主要完成工程项目是:打井120眼,配水泵190台,架设农电线路2500米,建桥85座,建溢流坝1座,建机灌站1座,植树25.4万株,购置农业机械53台,建良种基地33公顷。
1995年开发基地是嵖岈山风景区2个行政村,开发面积是670公顷,示范开发和兴乡3个行政村,面积是670公顷,总投资是320万元,其中:中央、省、地财政拨款162万元,县、乡配套89万元,农发行贷款19万元,群众集资50万元。主要完成工程项目是:打井150眼,配水泵210台,架设农电线路2万米,建桥58座,建溢流坝3座,机灌站1座,硬化渠道1.17万米,植树22.5万株,购置农业机械62台,建良种基地33公顷。
1996~1997年全县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本着“开发规模化,耕地园田化,耕作机械化,灌溉节水化,道路砂石化,树木林网化,管理规范化,开发一片,成功一片”的原则,以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为目标,增粮与增收并重,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区涉及文城、关王庙2个乡的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130公顷,人口1.6万人,投放开发资金516.7万元,其中,上级财政投资241万元,县配套资金96万元,全县治理改造中低产田2000公顷。
投资363.2万元,挖洗除涝沟120条,长98公里,整修新修道路71公里,完成土石方36.2万立方米,建生产桥132座,新打机井226眼,100米以上的深井4眼,架设农电线路5公里,埋设地下管道6公里,移动喷灌5公里,建移动喷灌高效节水花园33公顷。
投资37万元,改良土壤1000公顷,平整土地1000公顷,建大豆良种基地33公顷,购种子包衣机1台,种子精选机1部。
投资41.6万元,完善林网改造2000公顷(折合实际造林面积100公顷),植速生杨18.6万株、国槐2万株,建苗圃基地1.3公顷。
投资49.68万元,购置拖拉机11部,秸秆还田机4部,播种机12部,小型收割机8部,机动弥雾机36台。
投资25.22万元,开展技术培训1.9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2.6万份,测土配方2100个,良种推广2000公顷。
经过开发治理,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00公顷,改善和恢复除涝面积600公顷。新增除涝面积1300公顷,改善除涝面积670公顷,扩大机耕面积600公顷。扩大病虫害统一防治面积1400公顷,扩大良种种植面积40公顷,机耕率、病虫害防治率及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项目区粮、棉、油产量分别达到1491.7万公斤、21.2万公斤和161万公斤,分别比往年平均数增加537万公斤、8.48万公斤和64.4万公斤,增长36%、40%和40%。农业总产值达9176万元,新增2385万元,增长2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22元,达到2010元,增长21%。
第二节 项目综合管理
一、SIDD建设
全县的SIDD(农民用水者协会、管水、用水和工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的英文缩写)建设始于1997年10月,在板灌区干斗15灌区诸市乡开展规划试点,至1998年6月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2000年建立两个推广点,分别在关王庙的南干四支六斗和文城乡的北干一支一斗灌溉区。后推广到花庄乡的北干二斗十一灌溉区。4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共涉及4个乡的6个行政村,1938个农户,9018人,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成为独立的以灌溉和水利设施管护为主的法人实体,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世行贷款农业灌溉二期项目
利用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一期项目安排在山东、江苏等其他省份,一期项目结束后,1997年初,国家又安排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5省为利用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省,遂平县为该项目的子项目县,自1997年11月开始实施。至2000年,项目区涉及全县板灌区的关王庙、褚堂、诸市、文城、张台、花庄、阳丰7乡5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3333公顷,农业人口10.8万人,其中世行贷款1854万元,省、市配套936.5万元,县、乡配套755.5万元,群众集资1939万元(其中以劳折算1163.4万元),治理面积1.3万公顷。
(一)农田水利项目 完成投资3751.4万元。修斗、农渠425条,长345.5公里;挖洗除涝沟292条,长225.7公里,建生产桥7389座,提灌站2座,整修道路98公里。
(二)农业项目 完成投资1262.5万元。改良土壤13公顷,平整土地1万顷,秸秆还田1900公顷,购置农业机械35台,技术培训1040人/月。
(三)林业与环保项目 完成投资166万元。营造农田防护林290公顷,植树47.8万株,林业病虫害防治200公顷,购水泵50台,弥雾机60台。
(四)机构发展与支持 完成投资115万元,国内培训1460人/月,SIDD试点1个,推广点3个,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4个,办公设施及信息管理设备3台。
(五)资金完成情况1986~2000年全县世行项目计划总投资5485万元,其中世行贷款1854万元,省、市配套资金936.5万元,县配套资金755.5万元,群众集资1939万元(合以劳折资1163.4万元)。
第三节 项目效益发挥
遂平县的世行项目,通过项目区广大干群四年多的努力,按计划基本完成。开发治理的1.3万公顷耕地基本建成旱涝保收田,其中发节水灌溉3050公顷,灌溉效率由项目实施前的50%提高到80%。同时通过土壤改良,先进栽培技术推广,部分耕地已达到高产稳产田标准。整个项目区实现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树成行、斗农渠配套,桥、涵、闸设施齐全的自流灌区新格局。通过项目安排的农田防护林建设、先进农机具推广、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良种推广、科技培训等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实施,项目区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自然面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项目区林木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10.5%提高到15%,实现了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木材蓄积量由3.2万立方米增加到4.6万立方米,增长43.7%。农业机械化程度由项目实施前的60.1%提高到70%。病虫害防治率由项目实施前的178%提高到195.5%。良种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88.5%提高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