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养殖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养殖业逐渐摆脱家庭副业的从属地位,向专业化、商品化和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方向发展。2000年,全县有各类养殖专业户13000家,养殖小区20处,养殖场43个,养殖专业村28个,其畜禽产品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2/3以上。大牲畜存栏13.21万头,其中牛存栏12.79万头,比1985年增长43%;生猪存栏57.3万头,是1985年的4.1倍;山、绵羊存栏20.63万只,是1985年3.6倍;家禽存栏480.99万只,比1985年增长225%。全年出栏牛5.06万头,是1985年的20.6倍;出栏猪88.75万头,是1985年的14.34倍;出栏羊16.60万只,是1985年的2.74倍。肉类总产量达到80847.06吨,蛋类总产量46048.68吨,分别是1985年的14倍和20.7倍;牧业总产值87671万元,是1985年的4.41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0.3%提高到54.3%。人均畜牧业产值、人均肉蛋产量等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综合评定位居驻马店市第一,河南省第五。
1986年,遂平县被确定为全国“肉牛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省、地、县联合投资30万元,重点建设“遂平县畜禽品种改良中心”。1988年,省、地、县共同投资62.5万元进行畜禽改良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1993年,世界银行和县政府联合投资529.7万元(其中利用外资43.9万美元)进行“遂平县世界银行畜牧支持服务项目”建设,主要对县畜牧中心及常庄、沈寨、和兴、阳丰、花庄五个乡级中心的服务体系进行建设。1994年投资500万元建设“遂平县康达种鸡场”。1997年,遂平县被确定为“世行贷款肉牛发展项目县”,投资1231万元(其中世行贷款654.424万元人民币),用于发展肉牛繁育户1134户,其中示范户120个,肉牛育肥户108户;新建、扩建肉牛育肥场3个;完善县级1个、乡级3个、村级9个兽医服务体系。1998年,投资130万元进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2000年6月14日,遂平县作为全省25个项目县之一的世界银行贷款肉牛发展项目正式生效。该项目共涉及全县的3个乡9个行政村,总投资1231万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652.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134个肉牛繁育户、108个肉牛育肥户、3个肉牛育肥场、3个乡级畜牧服务中心和9个村级人工授精点。
2000年黄牛改肉牛5.3万头,生猪良种覆盖率90%以上,其中三元杂交率达50%,良种蛋鸡覆盖率70%,猪配合饲料使用率80%,程序化防疫率70%。
1986年,遂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被河南省农牧厅、卫生厅等12个厅、局命名为“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先进单位”;1988年遂平县被河南省畜牧局评定为“畜禽品种改良达标县”;1990年,遂平县被驻马店地区畜牧总站评定为“畜禽防疫达标县”;1999年,遂平县被河南省畜牧局评定为“畜牧业生产先进单位”和“兽药药政管理先进单位”。至2000年,县政府先后为73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评定、晋升技术职称,按规定考核后予以聘任。先后为13位中级职称人员解决农转非,有1人被选拔为遂平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5人被评选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有1人受到农业部表彰,有3人受到省畜牧局表彰。
第一节 畜禽生产
1985年起,县政府相继作出《关于发展畜牧业的决定》、《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在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的同时,抓住实施世行贷款肉牛发展项目的机遇,加快发展牛、羊肉和禽肉生产,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奶业生产在县城和驿城区郊形成奶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格局》等发展畜牧业的一系列文件。取消禁宰牲畜政策。生猪、鲜蛋派购办法予以取消。畜禽及其产品市场价格放开。到1995年全县养牛专业户达908户,养猪专业户2181户,养羊专业户1030户,养鸡专业户4655户,养蜂专业户87户。2000年,全县各类养殖业专业户发展到1.3万户,各类养殖专业村发展到28个,各类养殖小区发展到20处,各类养殖场发展到43个。其畜禽产品产量占全县牧业总量的2/3以上。
一、生猪
1986年前,以农户散养为主。1986~2000年粮食自足有余,尤其是玉米增产,解决了养猪饲料问题,生猪产量大体呈上升趋势。1995年全县有国营养猪场4个,养猪专业户2181个,建生猪屠宰线4条。生猪及其肉产品远销海内外。1996~1997年养猪盛行,出现集中养殖区。和兴乡、沈寨乡、张店乡、常庄乡、车站镇为集中区,另有几个国营养猪场饲养数量县内领先。200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46.1万头,出栏率46.4%。生猪产销呈波浪式发展,但周期缩短,波幅减小。2000年前后生猪有品种为杜洛克、长白、约克夏及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后代。
二、牛
80年代起,县内养牛以肉用为主,役用次之,全为黄牛品种。1986年5月30日,县政府在县城召开“遂平县黄牛评优比赛会”,各乡、镇选出的400头优质黄牛到会参赛。以南阳黄牛国家标准为主要依据,选出特级黄牛5头,每头奖励100元;一级黄牛10头,每头奖励50元;二级黄牛20头,每头奖励20元;三级黄牛30头,每头奖励10元。会后,60多头膘肥体壮的获奖黄牛头戴大红花和参赛的400多头优质黄牛跟随主人在县城大街游行。1994年3月县政府印发“大力发展养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养牛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任务。确定常庄、沈寨、槐树、嵖岈山、玉山、花庄、张台7个乡为黄牛生产基地。1995年全县养牛专业户908户。1997年,争取到“世界银行贷款肉牛发展项目”,投资1231万元在槐树、嵖岈山、玉山镇建设肉牛繁育场、户。2000年全县牛饲养量17.9万头,出栏牛5.06万头。
三、鸡
80年代后期,随着饲料加工业的兴起,鸡的饲养由剩饭、烂菜、原粮直接饲喂转用蛋、肉鸡分开的专用配合饲料喂养,方便、卫生、利润高、易管理,促使养鸡业从自由散养向规模笼养发展。1985年有国营养鸡场1个,村办养鸡场5个。1995年全县养鸡专业户4655户。1986年后,全县先后引进蛋鸡新品种,主要有迪卡、罗斯、罗曼、新罗曼。引进肉鸡品种主要有石歧杂、爱维因、三黄鸡。2000年,境内有罗曼父母代种鸡场3个,存栏种鸡1.5万套。全县良种鸡占饲养量的70%。玉山镇高竹园村村民邢玉中创办玉山镇养鸡场,1983年开始养鸡,逐年扩大,2000年拥有固定资产360万元,年出栏肉鸡50万只,年产值500万元。
四、羊
当地绵羊较少,山羊较多。各村均有零星放养,山区及回民集中村饲养量最多。随着人民生活改善,羊价提高,养羊发展迅速。1995年养羊专业户1030户。2000年全县羊存栏37.2万只。
五、水产养殖
(一)鱼类与资源利用 遂平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较丰,水域广阔,适宜渔业生产。全县水体中共有鱼类35种,隶属11科,其中鳃科鱼类25种,占总体数的71%,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鳙、鲤、草、黄鳝、泥鳅、鲶鱼、乌鱼、感鱼、黄桑鱼、青鱼、鲫鱼和鳊鱼等。但产量最高的是鲢鱼、鳙鱼,其次是鲤鱼、草鱼,而一些小型鱼类渔业价值不大。
2000年,遂平县主要养鱼水域的化学状况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质为中富营养型,适合养鱼。全县可养殖水面800公顷,其中水库水面260公顷,坑塘500公顷,全县已养殖水面730公顷,占养殖水面的91%,水库水面大的160公顷,小的0.7公顷左右,水深3.5米,多水浅山丘陵区水库,水质良好,天然食饵丰富,鱼类生长较快,水库养殖利用率为100%,但由于投饵困难和不便管理,平均亩产较低,而面积较小的塘、堰、坝季节性强,水质肥沃,水产养殖投资少,见效快,现已大部分用来养鲢、鳙、鲤、草四家鱼,充分利用于家鱼易饲养,繁殖产量高的优点。
(二)渔业捕捞 遂平县渔业捕捞现状:渔具主要是大水库的提网、围网,动力机械,有电船、橡皮船、小木船、机动渔船。小水库捕捞工具主要是撒网和小型粘网,还有一少部分鱼鹰捕捞,受捕捞条件限制,大水库鱼类产量与计划产量存在差距,小水库则造成一网打尽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渔业资源。
1986年全县有养殖总水面800公顷,其中水库17座,可养殖水面270公顷,坑塘可养殖水面470公顷,年均产量530吨。1986~2000年,全县利用渔具捕捞水产品9600吨,其中鲢鱼、鳙鱼6100吨,鲤草鱼3000吨,其他500吨。
六、其他
县内各村均饲养兔,数量不一。马、驴、骡饲养较少。90年代蜜蜂、特种养殖均有增加。1995年全县养蜂专业户87户。1995年7月,吉林省人余某与遂平县阳丰乡人王某联合投资,在嵖岈山风景区兴办鸵鸟养殖场,引进南非鸵鸟7只,四雄三雌,2000年底发展到500只。
第二节 疫病防治
1978年成立“遂平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1986年成立“遂平县控制两瘟领导小组”,加强疫病防治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4月,县政府批转农牧局《关于全县开展畜禽防疫技术承包的报告》。畜牧部门与各乡、村签订防疫技术承包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乡政府或村委会负责统收防疫费,畜牧部门对辖区内畜禽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检查验收合格后,由乡政府或村委会向其支取防疫费。1990年,县政府批准畜禽防疫费按每亩耕地0.3元收取,纳入当年提留计划。1986~1992年,全县有70%的行政村实行畜禽防疫技术承包。1993年后,承包范围逐渐缩小。1995年后,畜禽防疫方式渐变为由畜禽饲养主自行安排,所用疫、菌苗主要由畜牧局审定的供应点供给。
1986~2000年,全县发生与流行的畜禽传染病有:家畜猝死病、破伤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付伤寒、仔猪白痢、仔猪黄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巴氏杆菌病、犬瘟热、犬传染性出血性肠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鸡新城疫、禽霍乱、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鸡马力克氏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脑脊髓炎、鸡产蛋下降综合症、鸡传染性鼻炎、禽痘、鸡白痢等。寄生虫病有牛焦虫病、鸡球虫病、猪囊虫病等。
1991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传入遂平。疫情遍及全县,尤以东部平原地区为重。该病传入之初,曾用“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效果甚佳。1992年,开始采用“鸡法氏囊弱毒冻灭苗”、“鸡法氏囊油乳剂灭活苗”进行预防注射,取得一定效果。1992年以后,疫情一直呈地方流行性。
1993年2月在文城乡王庄村、靳庄村、魏湾村、黄西河村发生家畜猝死病,一度呈地方流行性之势态。之后,全县各地都有散发。主要危害牛、猪、羊。患畜突然发病,病热急骤,多数病畜来不及救治就倒地而死。同年4月,文城乡畜牧兽医站用“魏氏梭菌菌苗”在辖区内组织预防注射,取得明显效果。5月,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菌苗,在全县开展预防注射,亦获明显效果。2000年,该病在全县零星散发。
1993年鸡产蛋下降综合征传入遂平县,多发生在鸡场和养鸡专业户。本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鸡场和专业户多采用疫苗预防。
第三节 饲草与饲料
一、饲草
(一)作物秸秆 遂平县主要饲草资源是农作物秸秆,用量最大者是麦秸,另有玉米秆、红薯秧、花生秧等。每年5~10月间,农户有到田间、路边等处割鲜麦草喂畜之习。饲草以铡、粉碎为主。畜牧部门极力推广秸秆青贮、青草氨化等加工技术,取得一定成效。正常年景,全县年产麦秸20万吨,畜用量12万吨,占60%。产玉米秆29万吨,畜用1.4万吨,占15%,余皆做烧柴或沤制肥料,造成饲草资源浪费。
(二)荒山草坡 全县荒山草坡面积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浅山区。山上岩石多,土层薄,土壤蓄水能力差,冬、春雨水偏少,牧草生长不茂。夏、秋雨水较多,牧草生长较好。荒山草坡缺乏科学管理与改良,产草量少、质差、载畜量低,且有逐年下滑之势。
二、饲料加工
(一)饲料 遂平县饲料原料主要有玉米、豆粕、麸皮、菜籽饼。正常年景,全县年产玉米20万吨,饲料用量占70%。豆粕、麸皮全做饲料使用,菜籽饼的畜用量为75%。
(二)配合饲料1985年后,配合饲料的用量逐年增加。1990年后,养殖场、专业户全部使用配合饲料。一般农户在饲养幼畜阶段多用之。配合饲料大部分来自境内外饲料加工厂。有少数饲养场和农户自己配制。1999年,境内有浓缩饲料加工企业6家,其中,国有企业1家,集体企业2家,全民与集体合营企业1家,个体企业2家。年产浓缩饲料2.56万吨。
第四节 队伍建设与科技成果
一、队伍建设
(一)畜牧兽医工作站 1984年5月机构改革,遂平县农业畜牧局保留畜牧兽医工作站,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大专以上6人,中级职称4人。内设办公室、畜牧组、兽医组、财务组、动检组(对外为动物检疫站)。主要职能是引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供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技术服务。
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1995年,县财政核实事业费11.22万元,全站实有职工51人,其中离退休8人,人头经费需要21万元。缺口部分靠该站创收。1995年底,办有孵化场一座,兽医药械门市部2处,实体拥有固有资产15万元。
1984年5月,农牧局保留县兽医院,有职工26人,其中离退休3人。属差额补贴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承担全县畜禽疫病诊疗和灈阳镇畜禽防疫工作。1985年,院内实行岗位责任制,统一经营管理;1986~1993年,实行小组承包,单独核算,保本吃利,定额上缴;1994年后,实行小组或职工个人单独经营。1986年后,诊疗业务一直下滑,收入不佳,基础设施的添置和更新发生困难,部分职工自谋职业。家畜改良站,有职工11人,其中退休2人。有种公牛3头,种马3匹,种驴1头。该站为差额补贴单位,主要负责全县家畜品种改良工作。1985年后,业务量和收入均呈下滑趋势,基础设施的添置和更新发生困难。1985~1990年,改良站实行小组经济承包责任制。1991~1995年,实行小组和个人经济承包责任制。1995年以后,职工多自谋职业。
(二)动物检疫站1984年5月,农牧局设立动物检疫站,与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编制在一起,系财政供给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依法对境内畜禽饲养场、畜禽及其产品经营单位进行兽医卫生监督管理;依法对进入流通领域的畜禽及产品进行检疫。
1986年后,动检业务量逐年扩大,人员增多,设备逐渐改善,配有疫病诊断室、业务用车和其他常用器材,检疫手段多为感官检查。2000年有职工56人,其中,大专以上13人,中级职称7人。全年检疫大牲畜6200头,生猪40万头,羊7000只,家禽37万只,各种肉类1445吨。检出染疫畜禽1500头(只),病害肉类43吨,无害化处理43吨。检疫皮张2000张,消毒车辆3500辆(次),检疫毛、骨、蹄、角15吨。发放《兽医卫生合格证》250份,查处违法案件43起。
(三)乡、村畜牧兽医机构1986~1992年,全县有16个乡级畜牧兽医工作站,9个家畜改良站,系大集体单位,县财政拨有少量补贴经费。人、财、物由县畜牧站管理。职能与县畜牧站基本相同。乡家畜改良站开展家畜改良具体工作。1992年后,有些乡改良站与畜牧兽医站合并,有些由乡畜牧兽医站代管。1986~1992年,多数站诊疗业务逐年下降,收入不佳,基础设施的添置与更新发生困难。1993年乡级畜牧兽医站交给乡政府管理,县畜牧站、局负责业务指导。
1986年,全县有村兽医室155所,村兽医398人。1987年后,多数兽医室实行集体或个人承包。1990年后,大多数变为个体行医。
1986~2000年,全县畜牧兽医队伍呈逐年壮大的态势,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0年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610人,其中高级兽医师(畜牧师)6人,畜牧兽医师28人;大专以上毕业生31人,其中本科4人;农民兽医技术员398人。
(四)技术职称聘任制 县农牧(畜牧)局对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表现进行聘任,发给聘任证书。首次聘任时间为1988年8月至1993年8月。以后每5年聘任一次,被聘者方能享受相关待遇。
(五)畜牧兽医学会 成立于1980年,为科技群团组织。1993年9月,经遂平县民政局审核,准予登记。1995年4月,领导机构调整为名誉理事长韩开先,设副理事长3人。2000年10月,领导机构再次调整,由张廷崇任理事长,设副理事长4人。
2000年底,县畜牧局拥有面积为2065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座,业务用车5辆,畜禽疫病化验室1个,低温冷藏柜3台,“188”型全自动孵化器3台,出雏箱1台,17个乡级畜牧兽医站都配有低温冷藏柜,农民兽医技术员配有疫苗冷藏箱。基本建成了疫苗冷藏贮运体系。县乡家畜改良站均配有人工授精器材和液氮罐及“冷精颗粒(管)”授精器材。
二、科技成果
1986~2000年,全县畜牧兽医系统共获科学进步奖19项,其中省、地级科技成果6项,县级科技成果12项。省、地以上荣誉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