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疾病防治
1986年后,遂平县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加强,1988年9月县卫生局设立卫生防疫股,负责全县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及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疫情报告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工作。同时协助县政府对重大疫情和自然灾害负责组织全县医疗技术力量迅速控制疫情,防止疫情疾病的蔓延扩散。1992年后各乡(镇)卫生院相继成立了卫生防保站。2000年卫生防疫站购买了检验疾病、监测疫情等仪器设备并投入使用。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痢疾。1986年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92年降至0例。1993年发现1例。1996年13例。2000年45例。
病毒性肝炎。1986~2000年每年均有发病,最高峰为1990年,计2512例,发病率达437.3/10万人,此病始终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1986年后每年均有发生,高峰期1991年267例,发病率46.47/10万人,死亡2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86年后断续发生,呈逐年下降趋势,1986年11例。1988年17例,1992年9例,2000年0例。
流行性乙型脑炎。1987年为高峰期76例,死亡9例。以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逐年下降,2000年降至1例。
细菌性痢疾。1986年出现大流行,发病5445例,1988年2807例。1993年970例。1996年508例。2000年649例。
麻疹。此病流行长久,每年均有病例,普遍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病率逐年减少,1991年小流行191例,1997年后,每年发病人数不超过10例。
结核病。此病是全县的普发疾病,1992年后呈逐年上升趋势,1999年为高峰年,发病率25.54/10万人,2000年20.81/10万人。
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回归热、黑热病、钩端螺旋体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已被消灭和基本控制。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该病在县内各乡均有不同程度发生,1986年检测:张台乡、花庄乡、嵖岈山乡为重病区,发病率为12.8%。文城乡、阳丰乡、石寨铺乡、张店乡、槐树乡为中病区,发病率为10.1%。和兴乡、关王庙乡、玉山镇、诸市乡、褚堂乡、车站镇为轻病区,发病率为5%。1994年《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碘缺乏病与克汀病逐年下降。1986年,碘缺乏病患病率为19.5%,到2000年下降到9.7%。克汀病1986年5.4%,2000年下降到2.3%。
地方性氟中毒。1986年前,经检测县城西部张台乡、小营村委田安村为发病区。1990年对该村进行检测调查:该村总人口2100人,患氟斑病者146人,氟骨症病人10人。经水氟测定:该地区水氟含量(1.1~2.0毫克/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1997~2000年,该地区的人口在县委、县政府多方协助下已经全部搬迁。
第三节 预防接种
1986年后国家对一些流行广且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制定出一系列预防和接种程序方案,每年到儿童防疫和服疫苗季节,县防疫人员对全县婴幼儿进行发送疫苗和防疫工作。1986~2000年本地区使用的生物制品共12种,通过预防和接种,麻疹逐年下降,到1998年下降到0.34/10万,白喉和破伤风从1986~2000年均无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