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留下了多处仰韶和龙山文化遗址。到2000年全县出土文物有1337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1986~2000年,遂平县人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活动,由过去管理型逐步转向管理、监督、协调、服务型,推动了全县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史志、档案、新华书店等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文艺创作
      一、文学
      1986年后,遂平县无专业文学创作者,业余作者的文学作品共有20多个,其中电影、电视、戏剧较多。1993年,徐则挺等4人创作的七场现代剧《刘富忠》,在《河南戏曲》杂志上发表。1994年,栗全中创作的8集电视剧《小村春秋》在省电视台首播。1997年《检察日报》连载栗全中的电视剧《生死存亡》,他与徐则挺等人创作的《检察官的证明》在中央、省电视台多次播出。1999年,田保安创作的剧本《青龙陪嫁》获地区“悦泉杯”三等奖;运群才创作的《盼孙梦》获二等奖;史林创作的《各有所爱》、张冒学创作的《夸媳妇》均获地区三等奖。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诗歌等体裁较少。1988年,县文化局完成十大文艺集成志的编纂任务。其中《民间谚语》、《民间舞蹈》、《民间故事》获省优秀奖。1994年,县委干部陈志翔创作的纪实文学《疯狂人生》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宣传部魏爱国编著的《嵖岈山下的恒星谱》由红旗出版社出版。
      二、美术与摄影
      1990年,遂平县在省摄影展出作品24幅。摄影师张保安的摄影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22幅,其中《骏马交易会》在日本展出。1992年,遂平县的美术、摄影在省、地展出21幅,报刊发表10幅,1994年,张保安拍摄的《嵖岈山风光》荣获三等奖。杨留义创作的中国美术长卷《西南江山万里图》在驻马店展出。
      三、书法
      遂平县中小学重视书法教练,大楷是学生的必修课。县城各校都聘有书法专家,定期到校指导。县教育局原副局长于庆堂、科协赵本善,擅长正楷、草书。县联社主任赵明法临摹名帖10种,1996年以来,其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地级书法大赛中获奖,其中有10多幅在书法杂志上发表。
第二节 戏曲与电影
      一、戏曲
      随着电视机、VCD等高科技娱乐设备进入家庭,以及舞厅、卡拉OK、迪厅、电子游戏、录像等文艺场所的出现,看戏的人越来越少,戏曲逐步走向低谷。1986年,全县有影剧院12座,到2000年,仅剩5座。剧团有豫剧团1个,曲剧团1个,业余剧团4个。遂平县豫剧团平均每年演出150余场。因票价较低,外出演出费用较高,剧团入不敷出。1998年驻马店地区第三届戏曲大赛中,遂平参赛剧目《青龙陪嫁》荣获编剧、演出、导演、音乐、舞美、伴奏六项大奖。演员吴书贞获表演一等奖,朱建军获二等奖,张中原、李洪喜获三等奖。
      二、电影
      1992年遂平县电影公司下属电影管理站3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97个,农村影剧院12座,电影事业一直兴旺。随着电视机、家庭影院的出现,电影被冷落。电影公司采取多种措施扭转亏损局面,均无济于事。到2000年,影院停止放映,农村放映队寥寥无几。
      1999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局制作中心到嵖岈山,拍摄《西游记》续集《真假美猴王》等,历时20多天。10月10日,摄制组在遂平影剧院举办文艺晚会,六小龄童等名星登台献艺。
第三节 群众文化
      1987年是遂平群众文化工作的最佳年。县文化局按照“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成效,稳步前进”的方针,全县17个乡镇共建11个文化中心、6个文化站、203个文化室、1086个文化点,业余文学创作骨干1670人。有业余剧团48个、曲艺队40个、民间文艺表演团60多个、电影队157个,文化站办工厂2个、商店7个、摄影部6个、录像厅2个,年创收15万元。遂平县被河南省评为文化中心建设先进县,赵同音、吴俊杰、杜凤潮、张金学、梁长庚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文化工作者。到1994年,文化中心出现房子、图书、经费、人员“四少”现象。1999年全县有文化中心3个,文化站3个。文城、嵖岈山两个文化站稳步发展,被省文化厅评为“百强文化站”。
      1986年后,每年元旦、春节坚持开展大型群众文艺活动。正月十五前后有30~40班故事班即高跷、旱船、狮舞之类的文艺活动进行比赛。各单位举办灯展,评选较好者给予奖励,有些单位还举办灯谜,奖励猜中者。进入腊月二十之后,县直部分单位,每年都举办文艺晚会,多者十台八台。或公演电影,以助节兴。1988年槐树乡大铜器获省艺术表演奖。1990年赵中强一家参加地区家庭文艺表演并获奖。1996年3月,槐树乡的大铜器表演获地区“正大杯”民间艺术奖。 
第四节 文化市场
      1985年文化市场开放后,个体文化户迅速发展。到1998年,全县共办理文化户经营许可证127户,其中印刷业28户,音像制品、放映30户,娱乐业33户,书报零售18户,电影放映发行4户,卡拉OK14户。文化户为218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年营业额达60多万元。
      1990年,成立遂平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文办”),副县长兼办公室主任,文化局负责日常工作,文化局文化股集中力量治理文化市场。在每年的文化法制宣传月中,都要出动宣传车,设立文化法规咨询台,通过电视台、大标语、照片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以促进文化经营户的法制观念,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在自身学好《文化部行政处罚法规程序规定》、《河南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外,还经常举办文化户负责人法制学习班,每期5~7天,采取集中讲课,分散学习,考试考核,公布分数的办法,收到很好效果。
      整顿文化市场的重点是打击非法出版活动,收缴黄色音像制品。1989年,县委、县政府颁发1号、59号、26号三个文件,部署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是年,全县出动117人次,突击“扫黄打非”,收缴非法出版物5809本,淫秽图片327张,淫秽扑克1副,手抄本《少女之心》6本,黄色录音、录像420盘,遏制了黄毒物品的漫延。
      在文化市场整顿过程中,县文化局8名文化干部在县文办指导下,坚持集中行动,全面检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的方法,配合公安、工商、电视台,每年不定期地对文化市场突检5~7次。1998年,仅专项治理就进行7次,出动检查人员84人,车辆24台,共收缴黄色光盘5000余张,录像带113盒,非法出版物410余册,走私电影拷贝1部,非法年画、挂历1320张,盗版《新华字典》30本,麻将版13块,苹果机2台,暂扣影碟机5部、电脑两台,关闭电脑游戏活动室11家,处罚印刷厂1家,截获走私运碟车1台,收缴VCD光盘4300余张。1999年9月,对编写印刷业进行专项治理,检查18个乡镇教管站,9个中小学,查处由教委私自编印的中小学各种考试卷10万余套,以及《素质教育要求》、《写字》等出版物。对查出的各类部分非法制品、书画,在文化馆广场当众焚烧,电视台到场录像。
      专项治理之后,坚持“大检查三、六、九,小检查天天有”的工作制度,力求对文化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2000年,全县取消电子游戏厅。随着各种高新娱乐形式出现,桌台球、电子游戏、录像放映、舞厅、迪厅、音乐茶座、卡拉OK逐渐减少,年底统计,全县文化户98户,营业额101万元,文化市场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第五节 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工作1990年以前一直由文化馆兼管,1991年成立遂平县文物管理所,编制5人。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10周年,文管所印刷文物保护宣传材料2万多份,组织文物法规知识有奖赛,7000余人参加。在宣传中,群众自动上缴普通文物23件,宋代钱币200余斤。是年,出土文物10件,并对190件三级文物建档、建卡,完善了管理手续,建立了县、乡一级文物保护网,选聘24名文物爱好者为业余保护员。1994年,发掘古墓7座,出土文物40余件,自筹资金为省管文化遗址-吴房故城350米地段植树1500棵,对保护遗址起到一定作用。1995年,钻探发掘古墓7座,古遗址5处,出土文物100多件,并对全县100多座砖瓦窑场进行普查,逐窑建档、建卡,绘图。1998年,京珠高速公路在遂平境内施工,在长24公里路段中,共出土文化遗址5处,发掘古墓5座。至2000年,全县馆存文物二、三级文物325件,普通文物101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