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残疾人联合会
县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县残联”)成立于1991年,是由全县残疾人参加的群众团体组织,1992年调查全县有残疾人2.28万人。县残联主要负责助残扶贫和残疾人康复活动。
第一节 组 织
1991年,成立遂平县残疾人联合会,副科级规格,由民政局代管,核定事业编制8人,内设残疾人事业股、办公室。1997年6月26日,县残联升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8人,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理事4人,工勤人员2人。1998年3月11日,各乡(镇、区)残疾人协会更名为乡(镇、区)残疾人联合会,乡(镇、区)长兼任残联主席,设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1人,负责日常工作。
1993年县残联考试为残疾人建卡发证,至1997年5月,共发放残疾人证4667个。
1994年3月,成立“遂平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全县有关残疾人工作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县残联。1997年6月28日召开残疾人换证办证工作会议,7~9月,县残联工作人员分三组赴各乡镇开展为期近2个月的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工作。截至1998年4月,共办证换证1200人。
1998年3月2日,“遂平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和残疾人服务总社”、“遂平县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遂平县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相继成立,3月6日,县政府下发《遂平县1998年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要求从政策、科技、人员、资金等方面帮助残疾人尽快脱贫致富。
第二节 代表大会
1991年12月14日,召开遂平县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117人,其中县直及企业64人,乡镇代表53人,男代表99人,女代表18人,残疾人代表72人,占总代表人数的61.5%。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主席团组成人员33人。名誉主席陈良聚,主席刘大国,选举李治邦为执行理事会理事长。李志邦作《立足实际,共创未来,为残疾人事业做贡献》的报告。
第三节 主要工作
一、召开座谈会
1995年11月20日,县政府召开残疾人工作座谈会,中央残联领导人赵钦一,省残联领导人王已发,地区残联领导人冯健强等参加会议,县政府办公室、民政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局、计经委、工商局、税务局、广电局、文化局、教体局、卫生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副县长焦文重主持会议,介绍了遂平县残疾人事业取得成绩的主要经验,并对遂平县以后残疾人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二、工作会议
1997年4月3日,在嵖岈山宾馆由县委副书记、残工委主任项祥一主持召开“遂平县第一次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副县长焦文重作《真抓实干,开创残疾人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下发《遂平县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和遂平县人民政府《关于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通知》,该《计划》回顾了“八五”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制定了“九五”计划的总目标、指导原则、任务指标和主要措施,其中任务指标和主要措施有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化生活、社会环境、法制建设、残疾人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残疾预防等十项内容。
三、残疾人普查
1992年3~5月,县残联在民政局、乡民政所、各村委的配合下,分6组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普查摸底,共有各类残疾人2.28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其中男性13423人,女性9377人,视力残疾3953人,听力语言残疾3616人,肢体残疾10450人,精神残疾1747人,智力残疾3034人。年龄结构0~14岁1869人,15~29岁3310人,30~44岁5547人,45~59岁4186人,60岁以上的7906人,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教育、婚姻远不如正常人,已到婚龄的50%的男性残疾人没结过婚,全县特困户残疾人户占比例为65%。
四、残疾人康复手术
1998年4月全县五个康复点和一个康复服务中心,累计完成儿麻矫治手术215例,白内障复明术1394例,聋儿听力语言训练50人,为特需人群服用碘油8.7万人,通过残疾预防,全县上述几种儿童残疾率明显减少,为全县人民的健康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残疾人就业
1996年,县残联工作主要从安排残疾人就业入手,先后建起残联福利汽修厂、残联福利标准件厂和残联福利蜂窝煤厂等3个福利企业,共安排残疾职工12人,年产值48万元,创利6万元。至2000年全县共有各类福利企业16个,新安置残疾人79人,有184人在福利企业单位就业,有347户残疾人搞个体经营,每年为残疾人减免各种税费24万元。至2000年,残疾人就业579人,其中集中就业105人,按比例就业84人,个体就业390人,培训306人,残疾人就业实施率达95%以上。
六、宣传活动
县残联通过广播、电视、标语、口号、宣传车,并通过每年一度的“全国助残日”活动、“捐资助残”活动、残疾人普查,办证换证等多种形式进行《残疾人保障法》宣传,使全县80%的残疾人了解、明白《残疾人保障法》。但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落实仍是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