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末,全县总人口536913人,2000年达606284人,平均每年增加4625人,年平均增长率6.7‰。1990年、2000年先后两次人口普查,人口构成比例变化很大。非农业人口比例上升,户均人口呈下降趋势。1985年后,全县计划生育网络逐年健全。1988年,各行政村先后建立计划生育学校,到1995年,全县230个行政村计划生育学校学员99280人,占受教育人口的87.7%。
第一章 人 口
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分布
一、人口数量
1985年底全县人口为53.69万人。1986~1990年,根据河南省“七五”期间全省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10‰和驻马店地区“七五”人口计划的要求,遂平人口规划为“七五”期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8‰,总人口不突破56万人。其间,由于受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62~1973年)的影响,每年进入婚育期的妇女约4400人,退出婚育期的妇女仅1800人,有生育能力的妇女达到11万人,人口增长虽有所控制,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突破8‰的目标,高达15.28‰,1990年全县人口达到580011人。
1991~1995年,遂平县的“八五”人口计划为:到1995年底总人口控制在60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降到8‰。“八五”期间,遂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3次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县”。1995年全县人口为594950人,自然增长率降至6.33‰。
1996~2000年,全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坚持“三不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落实“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实行“三结合”(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积极推进“两个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由单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变;由社会制约为主向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工作机制转变),圆满完成“九五”人口计划,年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2000年全县人口为606284人,自然增长率6.10‰。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户籍人口606622人,其中:住本地人口533419人(男性27442人,女性258977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71836人(男性36390人,女性35446人),户口待定人口1337人(男性702人,女性635人),在国外工作或学习人口30人(男性8人,女性22人)。全县常住人口547541人,其中外来人口12755人(男性7053人,女性5702人;省内其他地区2376人;省外1034人)。
二、人口分布
(一)行政区域分布
1.乡、镇、区人口分布 遂平县人口分布由于各乡、镇(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而极不平衡。1990年全县18个乡镇,人口最少的嵖岈山风景区和张台乡分别为3810人和13045人,沈寨乡人口最多为53307人,常庄乡、和兴乡、石寨铺乡分别为48619人、46453人和40232人,其他乡、镇人口为2~4万人。2000年全县18个乡、镇、区,人口最少的张台乡为11915人,最多的沈寨乡为48981人。
2.行政村人口分布 1990年全县有226个行政村(街道、居委会),人口最少的红石岩行政村797人,人口最多的龙泉行政村4510人。2000年全县有226个行政村,车站街2个居委会,人口最少的红石岩村803人,人口最多的龙泉村4837人。1000人以下的行政村7个,
1000~2000人的行政村53个,2000~3000人的行政村110个,3000~3500人的行政村32个,3500人以上的行政村12个。全县行政村平均人口为2682人。
(二)城乡分布 遂平县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1986年城镇人口3242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6%,乡村人口511263人,占总人口的94.0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拥进城镇从事商业和经贸活动的逐渐增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1995年城镇人口为48988人,乡村人口545962人。2000年城镇常住人口50498人,乡村常住人口555786人,分别占全县常住人口的8.33%和91.67%。
(三)人口密度 遂平县199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3人,比1982年人口密度增加48人。全县18个乡镇中,人口密度超过500人的有6个,人口密度最小的张台乡为185人。灈阳镇是全县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区域,人口密度为3459人,比河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新乡市(3280人)多179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遂平县人口密度为500人(按户籍人口计算),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增加27人。全县18个建制乡镇中,人口密度超过500人的有6个,人口密度最大的灈阳镇为3459人,人口密度最小的张台乡为185人。
第二节 人口构成
一、姓氏构成
2000年全县有400个姓,其中单姓398个,复姓2个。
复姓:南宫、欧阳
单姓:
二画:丁、刁、卜
三画:于、万、马、门、丈、凡、亿
四画:王、户、韦、尤、牛、毛、方、邓、尹、文、车、亓、支、六、仁、云、木、仇、毋、卞、予、亢、斗、化、元、孔
五画:白、冯、包、龙、艾、兰、叶、田、申、左、卢、史、司、仝、节、古、冉、边、甘、占、宁、丛、台、召、巾、辽、尼、东、邝、皮、石
六画:许、邢、任、牟、阮、祁、毕、朱、华、池、刘、孙、吕、齐、安、师、关、年、汤、乔、伊、庄、吉、纪、买、米、江、仲、向、伟、各、因、曲、考、同、全、朴、迁、尧、壮、芝、伍、巩、邬、匡、亦
七画:时、佘、余、冷、汪、陆、吴、何、陈、邱、宋、甫、谷、轩、邹、连、苏、花、杜、况、邵、杨、张、佟、狄、别、远、辛、赤、豆、应、运、忻、冻、芮、岑、麦、闵、贡、佐、库、启、李、严
八画:周、庞、季、郑、尚、昌、苟、房、单、孟、金、苗、和、岳、郁、屈、武、范、罗、林、欧、易、宛、依、明、官、枚、供、苑、朋、治、呼、郅、宗、卓、采、杭、宓
九画:柳、郝、赵、柯、娄、南、骆、钟、胡、祝、施、郜、荣、姜、贺、柴、盆、费、段、侯、姚、宣、钮、荆、信、胥、律、洪、俞、胜、禹、恒、相、弯、春、院、要、钞、皇、饶、项、洛、闻、阁、昝、修、恽
十画:倪、浩、彩、袁、聂、席、顾、钱、晋、党、展、郭、陶、徐、夏、高、栗、秦、桂、耿、殷、索、唐、贾、晁、姬、桑、海、晏、荷、泰、倘、缺、家、莫、涂、顿、班、益、荻、凌、翁
十一画:梁、常、商、戚、崔、屠、曹、盛、黄、康、龚、梅、章、银、麻、寇、扈、宿、雪、谌、阎、符、密、清、职、萧
十二画:蒋、谢、舒、葛、温、程、琚、焦、斯、彭、喾、董、景、韩、敬、曾、鲁、童、智、雄、黑、傲、喻、惠、粟、储、善、游、朝、湛、蛮
十三画:解、楚、雷、詹、靳、甄、褚、窦、路、腾、蒿、瑞、赖、訾、阙、廉、椿、裘、雍、简、鄢
十四画:熊、蔡、翟、蔺、裴、寨、谭、廖、管、静、漂、缪、臧
十五画:潘、镐、樊、黎、墨、稽、翦、颜
十六画:燕、霍、冀、衡、穆、薛
十七画以上:戴、璩、魏、藤、瞿、耀、露
二、性别构成
(一)总人口性别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遂平县总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2.75,比第二次人口普查的1964年提高5.13。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遂平县总人口574587人,男性291898人,女性282689人,性别比103.3,低于河南省和驻马店地区的性别比例,比1982年人口普查的性别比上升0.55;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遂平县户籍人口606622人,男性311542人,女性295080人,性别比为105.6,分别比第三、四次人口普查上升2.85和2.3;遂平县常住人口547541人,男性282205人,女性265336人,性别比106.36,城镇人口性别比101.53,乡村人口性别比106.93,与驻马店地区总人口性别比相比分别低0.35、2.08、0.44。
(二)0~4岁组性别比1990年人口普查,遂平县0~4岁组人口56951人,其中男性30799人,女性26152人,性别比117.8,比1982年上升10.1;新生婴儿(0岁)性别比126.98,比1982年上升18.06。农村居民中由于受“传宗接代”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较重,“重男轻女” 现象依然存在,加之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不顾政策规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违规隐蔽进行性别鉴定,致使性别比失调现象农村比城镇严重。据此,各级政府加大优生优育和男女平等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卫生部门认真落实有关不允许利用医疗设备进行性别鉴定的规定和处罚措施。2000年人口普查,遂平县0~4岁组人口27701人,性别比119.47,新生婴儿(0岁)性别比115.32,虽比1990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新生婴儿性别比103~107的水平。
(三)死亡人口性别比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死亡3469人,其中男性1776人,女性1693人,性别比103.3,比1982年人口普查上升16.4个百分点,低于驻马店地区当年人口普查死亡人口性别比3.5。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死亡3830人,其中男性2032人,女性1798人,死亡人口性别比为113.01,低于驻马店地区同时期死亡人口性别比5.75。
三、年龄构成
(一)总人口年龄构成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年龄划分为17个年龄组,其中20~24岁年龄组的人口最多为67030人,占总人口的11.67%,比1982年上升6.27个百分点;10~14岁、15~19岁、20~24岁年龄组共有人口18348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93%;0~4岁组人口占总人口的9.91%,比1982年下降0.52个百分点;5~9岁组人口占总人口的8.25%,比1982年下降3.15个百分点;其他年龄组人口分布较为均匀。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人口年龄划分为22个年龄组,其中10~14岁、30~34岁年龄组的人口最多,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11.37%和10.95%;0岁、1~4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5.06%,比1990年下降4.85个百分点。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对照国际通用人口再生产类型,遂平县1964年基本属于增加型,1982年处于由增加型向稳定型过渡阶段,1990年基本上属于稳定型,2000年基本上属于稳定型。
(三)人口年龄类型 遂平县人口1964年基本上属于0~14岁人口比重稍为偏低的年轻型,1982年属于成年型,1990年属于少儿年龄稍为偏低的标准成年型,200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显示呈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趋势。
(四)人口负担系数1990年全县少年儿童负担系数为43.66,比1964、1982年分别降低25.78和16.39,老年负担系数为10.44,比1964、1982年分别提高6.19和1.44。2000年全县总抚养比为47.82,少儿抚养比33.70,老年抚养比14.12,与驻马店地区相比,总抚养比低1.38,少儿抚养比低3.68,老年抚养比高2.31。
四、文化构成
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8082人(男性5120人,女性2962人),接受高中(含中专)的49306人(男性29446人,女性19860人),接受初中教育的259127人(男性137852人,女性121275人),接受小学教育的161410人。与1982、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分别由115人、314人上升为147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分别由5930人、6366人上升为900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分别由20596人、30555人上升为47329人。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6679人(男性11773人,女性24906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21.26%下降为8.68%,下降了12.58个百分点,但高于驻马店地区文盲率1.27个百分点。
第三节 行业职业
1986年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口就业机会增多, 但也出现部分下岗、待业人员。1990年全县15岁至15岁以上人口中,从事社会劳动、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在业人口349899人,总在业率为60.9%,一般在业率为84.97%,分别比1982年提高9.57%和5.40%。24岁至54岁各年龄组人口在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35~39岁年龄组在业率最高,达99.26%。女性在业率低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男、女两性在业率的差别越拉越大,65岁以上在业人口的性别比达225.77。2000年人口普查,常住人口15岁至15岁以上人口中,在业人口34139人(男性18050人,女性16089人),总在业率81.86%,比1990年增加20.96%;未工作人口7567人(男性3021人,女性4546人),其中在校学生1608人(男性844人,女性764人),料理家务1667人(男性214人,女性1453人),离退休764人(男性557人,女性207人),丧失工作能力2970人(男性1126人,女性1844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193人(男性91人,女性102人),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142人(男性72人,女性70人),其他未工作人口223人(男性117人,女性106人)。
一、行业构成
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从事农、林、牧、渔业人口为320875人、29044人,占在业人口的91.71%和85.08%,较1982年的91.30%均有所降低,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不断向其他行业转移。
1990年工业在业人口6473人,比1982年减少1161人;地质普查勘察业4人,建筑业67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1811人,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仓储业6487人,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业724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1813人,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644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87人,金融、保险业71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4386人,其他行业17人。
2000年其他行业人口分布为采掘业12人,制造业123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3人,建筑业374人,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9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443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919人,金融、保险业87人,房地产业5人,社会服务业27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99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63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659人,其他行业24人。
二、职业构成
1990年人口普查时,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分为8个类型,遂平县各职业在业人口占全县在业总人口的百分比分别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4,国家机关、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员0.70,办公和有关人员0.80,商业工作人员1.29,服务性工作人员0.45,农林牧渔劳动者91.49,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2.12。与1982年相比,商业工作人员、办公和有关人员分别增加0.46和0.17,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减少0.88。
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为:国家机关、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172人,专业技术人员1087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20人,商业、服务人员1224人,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29019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007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10人。
第四节 婚姻家庭
一、婚姻构成
1990年全县有配偶人口277341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67.35%,较1982年上升4.17个百分点。30~34岁年龄组以前,有配偶人口比重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34岁以后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41706人,已婚人口34452人,其中:有配偶人口31360人(初婚有配偶人口30610人,再婚有配偶750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75.19%,比1990年高出7.84个百分点;离婚276人(男210人,女66人),丧偶2816人(男902人,女1914人)。
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乡村少数青年人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为躲避计划生育而不领取结婚证,先同居生育,待生育男孩后再领取结婚证的非法婚姻。
二、家庭构成
1990年全县家庭户131934户,平均每户4.35人,比1964年、1982年户均减少0.13人、0.68人。四人户最多,占总户数的28.6%,依次为五人户占21.04%,六人以上户占20.28%,三人户占18.10%,二人户占7.82%,一人户占4.69%。全县家庭户以二代户为主,占家庭总户数的62.04%,其次为三代户占21.8%,单身户占4.17%,一对夫妇户占3.8%,四代以上户(包括亲属、非亲属)占8.19%。城镇一代、二代户比重高于乡村,乡村三代户、单身户比重高于城镇。四代以上户比重城、乡大致相同。
2000年全县有家庭户153192户,较1982年增加21258户;平均每户3.56人,较1982年减少0.11人。全县城镇家庭户17294户,户均3.23人;乡村家庭户135898户,户均3.60人。家庭户按民族构成划分,有单一民族户152393户,两个民族成分户799户。家庭有0~19岁青少年的138439户,其中城镇13799户,乡村124640户。家庭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的39707户,其中城镇2959户,乡村36748户。家庭中有一个65岁以上老年人的27620户,其中城镇1977户,乡村25643户。家庭中有两个65岁以上老人的11873户,其中城镇967户,乡村10906户。全县单身老人户2854户:城镇219户,乡村2635户;一位老人与未成年的亲属户290户:城镇24户,乡村266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户3080户:城镇335户,乡村2475户;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亲属户360户:城镇38户,乡村322户。全县家庭户以二代户居多,有89465户,其次是三代户36718户,一代户24921户,四代户2085户,五代以上仅有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