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
1985年前,遂平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发展缓慢。1986年后,国家加大对工业投资,经济体制得到改革,经济环境得到优化,经营方式由计划经济的大锅饭改为执行经营租赁承包制,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65613万元(可比价)。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149840万元(现价),一、二、三产业比为45.9:34.7:19.4,90年代中期遂平第二产业处主导地位。90年代末,遂平不断加大第三产业投资,旅游带动效益更加明显。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56796万元,一、二、三产业比为35.4:36.9:27.7,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增长。
第二节 产品结构
1986年前,遂平县以第一产业产品为主。80年代末,农产品由1986年前的小麦、玉米、大豆三大类增加了农副产品加工类,且数量大幅度增加,质量较大程度提高。工业品分为六类:石场、白灰、石子厂等矿产品类;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类;化肥等化工产品类;石碾、脱粒机等各种配件机械产品类;中长混纺纱、蛋白丝、化学纤维、编织袋为主的纺织产品类;上白粉、糕点等食用产品类。
1990~2000年,产品结构实现由野生向人工栽培,传统养殖向特种养殖、劣质向优质、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用材林向经济林转变。其间,农产品种类有人工栽培的香菇、平菇、木耳、白灵菇等5种为主的食用菌;引进美国黑红提、日本石榴、中华弥猴桃等25种林产品;渔鼠、甲鱼等8种特种养殖产品;引进改良的34种牛、羊、兔、鸡、猪等良种畜禽;引进培育的小麦、玉米、薯类等30个优良品种的粮食产品。1990~2000年,遂平县工业实施调整改革、优化结构、增加投入、强化管理等综合措施,企业活力大为增强,工业产品不断增加。15年间,除90年代老产品淘汰外,新研制开发的新产品42个,工业产品总数达252个,矿产品初加工一元结构向矿产品初级加工、深精加工转变。
遂平县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起步于90年代。投资130万元铺设阳丰到嵖岈山风景区全长13公里柏油路面,旅游车辆可直达山门。1998年10月4日《西游记》后续4集在嵖岈山拍摄一个月,在全国引起较大影响,门票收入猛增。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遂平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旅游产品从无到有。饮食服务、软件开发及旅游业中的软件设施、农业观光等发展迅速。200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超过1亿元。
第三节 所有制结构
1986年遂平县工业总产值4808万元(当年价),集体、全民经济结构比为37.1:62.9,全县完成商品零售额11603万元,个体、集体、全民经济结构比为18.8:34.6:46.6。在工业、商业中个体经济所占比例小而处于劣势。
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落实,部分生活富裕的农民率先开商店、办工厂、开发矿产,吸引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商务工。全县乡镇企业已初步形成乡、村、组、联户、个体“五个轮子”一起转的格局。1986年全县乡镇企业5800个,总产值达4700万元(不含农业企业产值),较1984年增长1倍,平均年递增27%。全县涌现出纺织、蚊香、塑编、建材、运输、饮食、服装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2872个。个体经济在工业、商业中均有较大提高,但个体企业零星、分散、规模小、效益较差而处于劣势,全民、集体经济仍处于领先地位。
1990年后,实施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方式改革,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运输、销售、贮藏及农副产品加工。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工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下岗分流人员纷纷依靠市场自谋职业,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兴办实体,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1993年按照“个体起步,股份突破,小区开发,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1%。实施“双百工程”和“书记工程”,坚持一票否决,大力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年底,“百村百万”工程有98个村达标,“百村五十万”有101个村达标。全县18个乡(镇、区)的党委书记和214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创办企业,对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至1993年底,全县发展股份制企业78家,吸纳股金1250万元。全县养殖业小区121个,乡镇企业小区66个,花卉、经济林98个。2000年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76631万元,非公有经济完成45795万元,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额59.8%。公有经济完成30836万元,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额40.2%,非公有经济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