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 质
在全国大地构造单元上,遂平县位于华北地台的南缘,秦岭地轴的东部。山脉为伏牛山系的东缘部分,其较大的山有大关山、尖山等。主要岩系:五台系片麻岩有局部出露,震旦系石英岩分布最为广泛,寒武系石灰岩以灰山出露最多,火成岩侵入体出露地区也很普遍。石英岩致密坚硬,抗风化性强,形成本地主要的山峰。岩石与构造:一般为单斜构造,火成岩侵入体呈岩基、岩脉等状态。本地因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多变异,构造较复杂。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河南地台的组成部分之一。过去曾有上升,但从整体来说,是以下降为主。
在前震旦纪时期,基本上是稳定的,构造了地台的基底部分,以后受五台造陆运动的影响,略有上升,后反复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使地体逐渐夷平。从震旦纪开始,海水侵入,被风化剥蚀的岩石碎屑,经过磨蚀胶结作用形成底砾岩,沉积在震旦系底层。当时地壳活动比较微弱,仅在局部地区,有微弱的升降运动,这时海水时进时退,因而沉积了薄层砂岩及页岩夹层,后来海浸扩大,便沉积了较厚的砂质页岩系。上震旦纪开始以后,由于海水进退比较稳定,故升降的幅度较小,便沉积了薄层砂质岩层。在砂岩上又沉积了一层铁矿和含铁质砂石岩和页岩等。后来海水逐渐缩小变浅,又沉积了砂砾岩和硅质砂岩层。在震旦纪结束后,海水全部退却,经过短时期的剥蚀作用,又复下降为海。在寒武纪初期第二期海浸开始,沉积有页岩、含磷层和石灰岩等。中寒武纪时期,因受澂江运动的影响,遂平境内地层又稍有上升,海水混浊,形成了鲕状灰岩和薄层灰质页岩。自此之后,海水退出大陆,致使中生代地层缺失。在中生代时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较大,使遂平境内地层变动剧烈,断层现象有较多处产生,同时西部地区受火成岩体侵入和喷出的作用,使县域内的地质构造,由简单趋向复杂。山脉形成单斜构造。新生代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后来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形成现在的基本形势。
一、地层
遂平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境内大部分为第四系坡洪积物覆盖,除西部嵖岈山区外,大部地区在400米左右,即可见到火成岩基岩。西部山区地层状况简述如下:
(一)五台系 主要分布在走马岭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和后主山等处。岩石种类以花岗片岩、闪长片麻岩、云母片岩为主。这些变质岩层,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构成的山岳多呈浑圆状的低山。总厚度约1952米,在岩层中矿物定向排列清楚,有铁矿、铜矿等填充在片麻岩裂缝节理中间。
(二)震旦系 呈不整合状盖于五台系之上,分布范围较广,北从走马岭、南至县界,到处均有出露,覆盖县境西部面积约达50%以上。组成该系岩层主要以石英岩和页岩为主。局部地区页岩变质成板岩。
(三)寒武系1.下寒武系岩层呈不正合状态覆于震旦系之上,岩层为灰色、黄色页岩与薄层石英砂岩组成,其中夹有粒状的磷矿层。2.中寒武系的岩层,以普通石灰岩、鲡状灰岩、泥灰质页岩为主,在灰山和灰山凹出露最多。
(四)第三系 主要为紫红或砖红色黏土层,部分地区含有钙质结核的灰黄色及乳白色黏土层和砾石层。该层在山麓和半山坡地区均有出露。尤其是古泉山和神头山等地出露明显。
(五)第四系 由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及冲积物所组成,主要分布于县境东部、北部和南部广大平原地区。冲积物以红色黄土为主。第四纪地层区已垦植为农田。
二、构造
遂平县处于华北区的黄淮中断坳,汝南至平舆台拱的南缘,正阳台穹和淮滨台凹的西部,板桥台凹之北,故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有较多的断裂隐伏于新生界地层之下。以嵖岈山区为例,岩层以震旦系石英岩为主,坚硬的岩性直接影响本区地质构造和山岳形态,褶曲较平缓,幅度不大,断层构造较发育,并有火成岩侵入体。
(一)褶曲 九龙山小背斜:在红石崖的东北,九龙山的南麓,表现较明显。其范围延伸不大,左右两翼之间距离约200米,轴向NW-SE,组成岩石为石英岩和页岩,是由于局部的拖曳挤压而形成。
双山褶曲:位于徐窑西南部。由于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使石英岩受到应力作用而形成褶曲,褶曲轴向为NW-SE,左右两翼向外延伸300米左右。
凤凰山与长岗岭之间的向斜构造:向斜的两翼为长岗岭和凤凰山,新的岩层位于上部,轴向NW-SE,倾角为20°左右。
(二)断层与地堑 刘沟逆断层:断层线方向为NE-SW,长约3000米,断层面倾斜SE。构造特点:中间缺失罗山期的杂色中粒石英岩,而直接与塘山期的紫色页岩及马鞍山期的条带状石英岩相接触。其因为东部塘山期地层上升,而马鞍山期地层下降而造成的。
古泉山逆断层:位于杨店东南,嵖岈山的东北部,特点表现为马鞍山期的条带状石英岩有重复出现,此断层是由于断山上升古泉山下陷所形成。
灰山地堑:位于古装顶的东侧,是由四条不同方向的正断层交错断陷而形成的。南侧断层线自石门经余楼西,向东延伸至凤凰山脚以下。东侧断层线自蛤蟆洼经大海眼至鲍庄。北侧断层线从鲍庄经庄胡北和蔡坪南止于郑家庄。西侧断层线从郑家庄向南延伸止于老缸窑以南。地堑面积约4平方公里。
三、火成岩
遂平岩浆活动是比较复杂而普遍的,从细小的岩脉到巨大的花岗岩侵入体均可见到,主要分布在,嵖岈山一带,其次在南斗寺、马圈、宋沟、鳌子山、扎马庄等地亦有出露。多以岩基、岩脉等构造的形态侵入于震旦系石英岩层和古老的片麻岩层中。县境内的火成岩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有闪长岩、正长岩、安山岩、云煌岩等。
第二节 地 貌
遂平西部为伏牛山余脉,中部南北两侧为两道东西走向的岗坡,自西向东逐渐递降,延伸至京深公路附近,南北岗坡之间和以东地区为平原。“一山两岗一平原”的地形,恰似一张横放的簸箕。在全县1222.89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海拔50~100米之间的为1026.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海拔100~200米之间的为136.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1%;海拔200~500米之间的为57.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海拔500米以上的为2.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2%。
一、山地
分布在西部,包括槐树乡西部,嵖岈山乡大部,张台乡、花庄乡西北部,玉山乡西南一角,面积为212.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37%。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拔100米以上,大小山峰40余座,最高峰大顶山海拔757.5米。由于长期剥蚀,山势一般平缓,诸峰多在海拔300~500米之间,平丘梁顶在海拔100~200米之间。山势多为东南至西北走向,大小山峰40余座,分布于嵖岈山、槐树、张台、玉山、花庄等5乡、25个村委中。主要山峰有:
(一)嵖岈山 本名嵯峨山,以其空洞百窍,风嘘则鸣,故又名玲珑山,位于北纬33°08'、东经113°43'处。东距县城25公里。海拔419.5米,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0.75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
(二)大顶山 海拔757.5米,位于张台乡南斗寺南,遂平、泌阳交界,北纬33°07'、东经113°37'处。
(三)大歪尖山 海拔640米,位于嵖岈山乡西端,遂平、舞阳交界,北纬33°10'、东经113°38'处。是南北石羊河发源地。
(四)双山 海拔554米,位于嵖岈山魏楼水库东南,北纬33°08'、东经113°42'处。
(五)银洞尖 海拔515.3米,位于嵖岈山西南嵖岈山村委西,北纬33°07'、东经113°42'处。
(六)尖山 海拔585.1米,位于嵖岈山乡赵庄村委南,北纬33°08'、东经113°41'处。有铀矿,1970年投产,1985年终产,矿井封闭。
(七)平顶垛 海拔576.2米,位于嵖岈山乡赵庄村委西南,北纬33°09'、东经113°40'处。拔地而起,陡峻殊绝,但其顶巅,却平坦可耕。明弘治十五年(1502),有人于其上建真武庙,旁有二池,终年不涸。崇祯末年,刘洪起屯兵于此,又凿一井,水时有时涸。
(八)跑马山 海拔520米,位于嵖岈山乡赵庄村委西,北纬33°10'、东经113°39'处。
(九)龙天寨 海拔553米,位于槐树乡李兴楼村委西南与西平交界,北纬33°12'、东经113°38'处。
(十)王帽垛 海拔635米,位于张台乡李尧村委北斗寺北,北纬33°09'、东经11337'处。
(十一)大关山 海拔568米,位于张台乡李尧村委宋沟北,北纬33°08'、东经113°38'处。
(十二)大峰山 海拔413米,位于张台乡李尧村委东北,北纬33°07'、东经113°41'处。
(十三)蜘蛛山 海拔336米,位于张台乡李尧村委东北,北纬33°06'、东经113°41'处。
(十四)鸽子山 海拔240米,位于嵖岈山东侧,北纬33°08'、东经113°44'处。山体全属花岗岩,可采作高级建筑板材饰料。
(十五)象山 海拔297.7米,位于嵖岈山常韩正西,北纬33°12'、东经11°'43'处。1958年后,于象山东侧山下,建成新街,为嵖岈山乡政府驻地。
(十六)狮子山 海拔180.5米,位于嵖岈山乡常韩西南,北纬33°11'、东经113°44'处。与象山南北对峙,其间为下宋水库。山顶原有巨石如狮子头,形象逼真。1974年扩建下宋水库时,被采用砌护坝坡。
(十七)古泉山 海拔218米,位于嵖岈山乡韩楼村委正南,北纬33°09'、东经113°46'处。山东北临黑龙潭水库。
(十八)玉石山 古名横山。海拔144.5米,位于玉山街南1.5公里,北纬33°10'、东经113°49'处。山石为较好的建筑材料,建房修桥,多有采用者。亦间有石英石。
(十九)小丁山 海拔129.5米,位于花庄乡半截楼村西南。山石为附近农民采作建房材料。
(二十)凤凰山 海拔255米,位于嵖岈山乡魏楼村委西南,北纬33°09'、东经113°42处。
二、岗坡
北岗西起槐树乡北部,包括嵖岈山乡东北一角,东经沈寨乡大部,至和兴乡西北侧边缘地区。南岗西起张台乡、花庄乡东南部,经文城乡西南部,诸市乡、褚堂乡南部,延伸至关王庙乡大部。两岗面积为407.1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29%,海拔70~100米之间。
三、平原
包括玉山乡,阳丰乡、和兴乡大部,花庄乡东部,文城乡、诸市乡、褚堂乡北部,关王庙乡东部,城关镇、车站镇、张店乡、常庄乡、石寨铺乡全部,总面积为603.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9.34%。海拔在55~70米之间。
四、河流
遂平河流属淮河流域洪汝河水系。汝河、奎旺河横贯全境。其大小支流不下30条,其特点是:径流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若减少60%,其径流将减少60%~95%以上。径流年内变化亦大,涝时沟满河平,甚至漫溢;旱时细流涓涓,甚至干涸。且多源于西部山区,河短坡陡,洪水势猛,进入平原区后,易破堤成灾。
(一)汝河 又名沙河,古称亲水,发源于泌阳县韭菜皮山西北麓,经泌阳象河、春水、板桥、沙河店,由文城乡魏湾流入遂平县境。经文城、诸市、褚堂、阳丰、城关、车站、常庄、石寨铺等8乡镇,由石寨铺乡阎桥村入汝南县境。遂平境内流长56.3公里,流域面积681.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6%。河床平均宽200米,深10米。最大泄洪能力3000立方米/秒。20世纪80年代,河水严重污染。1986年在诸市段取样化验,细菌总数350,是规定最高标准(100)的3.5倍。1986年遂平县纸厂(城关镇东郊)以下河段取样化验,PH值为9.2,氟化物为1.2毫克/升,超过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水色殷红,鱼类绝迹,人畜不能饮用。1986年化验,境内汝河各段,均检出平均汞含量0.003~0.030毫克/升。最高达0.058毫克/升,超过国家标准57倍。
汝河在县境内支流,自西向东依次是:
黄溪河 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257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确山县境),由确山蚁峰乡北流至黄溪河村汇入汝河,水质清,无污染。
蒋河 汇陈楼河、马台寺河于诸市乡夏台村东由南岸汇入汝河。流长11公里,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水质清,无污染。
五龙沟 经五龙口由诸市街西入汝河。流长4公里,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季节河,无污染。
赵文献河 发源于西部山区,汇合赵庄河、老沟河、姚沟河、小黄河,由上仓西流至赵文献村,由北岸汇入汝河。全长20.7公里,流域面积153.6平方公里。水质无污染,但缺碘。俗言:吃了赵文献河的水,粗了脖子细了腿。
罗李河 起于阳丰西南老庄东,至罗李村折向东,由田渡口村自北岸汇入汝河,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季节河,无污染。
阳丰河 发源于嵖岈山北麓,经阳丰、大石桥到郭寨村由北岸汇入汝河。全长20.7公里,流域面积53.1平方公里。水质良好,无污染。
李秀河 由诸市乡东南部北流至褚堂乡西北姜庄,由南岸汇入汝河。全长12.3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季节河,无污染。
孙沟河 由褚堂乡东南自南向北经褚堂街到孙沟,由南岸汇入汝河。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31平方公里。季节河,无污染。
连环湖沟 上源二支,一出玉山乡康庄,一出玉山乡刘庄,至阳丰乡傅庄汇合,东流至县城西南1公里处,由北岸汇入汝河。全长12.2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水质良好,无污染。
魏家渠 起自关王庙乡荒坡陆东,北流至车站乡魏庄,由南岸汇入汝河。全长8.3公里,流域面积30.5平方公里,泄坡水,无污染。
奎旺河分洪道 由老潭嘴东南流至梁湾由北岸汇入汝河,全长3.5公里。分洪道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胡来进鉴于石羊河床高出于地面,一旦河水暴涨,往往决口成灾,且县城西北孟家湖坡水无处宣泄,于是,阻塞旧河口,并在吴家桥开挖一条深、广各二丈的新河,长三里多,导石羊河水入汝河。此河俗称玉带水。1961年,在玉山乡半坡店筑坝,使石羊河水改道奎旺河后,1966年,由老潭嘴至梁湾开挖今奎旺河分洪道,其东南段即原玉带水。
小清河 由官王庙乡南部向北经关王庙、黄庄庙到大金庄西北角汇入玉带河后,入汝河分洪道。玉带河经县化肥厂(车站乡小赵庄村东)南,注入工业废水,污染水质,汞超标严重。分洪道与汝河之间,原小清河下游一段,经石寨铺乡李集、阎楼入汝南境,汇入宿鸭湖。
(二)奎旺河 旧称鬼王河、牛沟,上游南北两支:北支北石羊河,发源于大歪尖山北麓秦王寺,流经双沟水库、袁庄、小河张、后黄庄,全长26公里,流域面积77.5平方公里,水质无污染。南支南石羊河发源于大歪尖山东南麓,流经红石崖、下宋水库、玉山街,东至后黄庄与北石羊河汇合,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81.6平方公里。南石羊河上游,受矿山废水污染,人畜不能饮用。两支汇合后称奎旺河,东流至姨娘庙折向东北,至孙庄东南,王陈渠注入后,称南柳堰河入上蔡县境。在遂平县境全长49公里,流域面积417.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奎旺河支流其主要者为:
李庄沟 由沈寨乡张庄经李庄南流,于北岸汇入奎旺河。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季节河,无污染。
马流河 由沈寨乡南胡岗,东南流至小钟庄,再东流,由北岸汇入奎旺河。全长8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无污染。
小溪河 流经和兴乡西侧,经魏楼、刘桥向东南,由北岸汇入奎旺河。全长9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季节河,无污染。
黄龙沟 流经和兴乡西南,经屯庄、孙庄,东南流,由北岸汇入奎旺河。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无污染。
小万泉河 源于和兴乡前亓庄,经赵陈、钟庄、刘店,由北岸汇入奎旺河。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12.4平方公里。无污染。
鲁沟 源于西平县,于张店乡孙庄由北岸入奎旺河。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49平方公里。无污染。
王陈渠 起于车站乡王陈庄,至张店乡北王登阁西北处,由南岸汇入奎旺河。全长14公里,流域面积32.5平方公里。无污染。
谢湖沟 起于车站乡老郭庄东,经常庄乡吴集南,至任庄北由南岸汇入南柳堰河。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无污染。
(三)故石羊河 古称灈水,上游南、北石羊河在后黄庄汇合后,东流经玉山乡贾庄,车站乡三里桥,和兴乡赵庄、寄桥,至吴桥以下又蜿蜒东流,俗称三道河(清乾隆二十三年知县金忠济所挖之引河)。三道河流经常庄乡的胡赵庄、大王堂、边子张、圈子王、靳桥,至上蔡县冯坡东入南柳堰河。1961年,以其上游山洪势猛,后黄庄以下河床狭窄,且高于地面,常泛滥成灾,遂于半坡店后堵闭石羊河上游来水,使改道入奎旺河。原石羊河故道多夷为耕地。
(四)其他河流
万庄沟 起于石寨铺乡大万庄西,东流入汝南县境。境内长4公里,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无污染。
信庄沟 起于石寨铺乡信庄,东流经石寨铺街,于王平庄入汝南县境。境内长5.5公里,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无污染。
闻集沟 起于石寨铺乡文集,流经西马楼入汝南县境,境内长7公里,流域面积15.5平方公里。无污染。
万泉河 起于槐树乡大吴庄,流经张吴楼、八里岗水库,折向北于丁庄入西平县境。境内长10.5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无污染。
西遂界河 在沈寨乡与西平县交界处,由西向东汇合斗城沟、小沟、池沟、砖桥沟、远城沟、双楼沟诸水,在遂平境内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诸支流均无污染。
第三节 气 候
遂平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光、热、水气候资源比较丰富,过渡性气候特性比较明显。
通过对1986~2000年气候资料的整理分析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此阶段是一个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频繁的相对干燥阶段。15年间平均气温15.3℃,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5℃,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873.3毫米,年平均日照2109.6小时,无霜期226天,最长年份285天,最短年份196天。
一、日照
(一)日照时数1986~200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109.6小时,较历年均值2208.2小时偏少98.4小时,最少年份为1812.3小时(2000年),最多年份为2382.9小时(1986年)。一年中,夏季日照充足,春、秋次之,冬季最差。
(二)年日照百分率 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与日照时数完全一致。高、低值同步出现,即日照时数的高(低)年份也是日照百分串的高(低)年份。
二、温度
(一)年平均气温1986~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15.3℃,较历年均值偏高0.3℃,最高年份为16.4℃(1998年),较历年均值高1.4℃,最低年份14.3℃(1989年),较历年均值偏低0.7℃。
(二)年极端最高气温 遂平县极端最高气温多在6~8月出现,其中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15年中极端最高气温≥40℃的天数为2天。
(三)年极端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及1~2月3个月,其中以1月份出现次数最多。15年中最低值为零下14.2℃,出现在1990年2月1日。
三、降水量
(一)年降水量 1986~2000年各年降水量在492.7毫米至1321.9毫米之间,15年中7年降水量在历年均值以上,8年在历年均值以下,1992~1995连续4年干旱少雨。
采用1986~2000年间同期降水量系列资料进行频率分析,计算结果,多年平均降水量873.3毫米,平水年(P=50%)的降水量为904.2毫米,偏枯年(P=75%)的降水量为649.2毫米。
(二)日最大降雨量1986~2000年,一日最大降雨量7月份出现最多,8月份次之。2000年6月26日降雨量达178.9毫米,为15年中一日最大降雨量。
四、风
1986~2000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年静风率为18.2%。境内年最多风向特点是:春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15年中东南风偏多。
五、天气灾害
1986~2000年遂平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其次是雨涝和冰雹。其他灾害如风灾、寒潮、雨凇等对遂平无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故只对干旱、雨涝和冰雹作以描述。
(一)干旱1986~2000年干旱发生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发生的年份有1986年、1988年、1992年、1994年、1997年、1999年共6年,其中1986年及1992年最为严重。干旱持续时间最长为1992年,经济损失最重的为1986年。
1986年7月初至9月,降水量为88.6毫米,因长时间干旱少雨,时值盛夏,干旱严重。全县6.4万公顷秋作物全部遭受旱灾,其中3.8万公顷绝收,2.6万公顷减产5~8成。
1988年6月1日至7月23日,降水量38.0毫米,出现初夏连旱,全县作物受灾面积6.13万公顷。其中0.5万公顷秋作物旱死,0.4万公顷无法播种,种上未出缺苗断垄的约1万公顷。
1991年9月11日至12月21日,长达102天,降水量仅29.8毫米。长时间的干旱不仅给人畜饮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更给麦播造成很大的影响。全县4.2万公顷小麦有0.6万公顷无法及时播种,已播种小麦缺苗断垄、单根独苗现象严重。
1992年5月21日至9月10日,降水仅137.7毫米,给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带来极大的困难。6至8月降水量是建国40年来最少的月份。因降水量特少,土壤干土层达7~8厘米,夏播作物从种到收无雨。连续的高温和干旱使秋苗因缺水而枯死,全县大部分乡、村的玉米、大豆及秋杂粮颗粒无收。
1993年7月1~20日,降水量10.4毫米。自1991年9月份以来,降水一直偏少,地下水下降2米多,旱情再度出现。此时夏玉米正处于不耐旱的“大喇叭口”期,高温、干旱极不利于玉米孕穗抽雄,大部分叶片干枯,直至7月21日至23日实施高炮人工增雨,旱情解除,但秋作物仍减产两成左右。
1994年6月26日至7月26日,降水量40.2毫米,由于连续3年的少雨干旱。全县6.3万公顷秋作物受灾严重减产的有1.27万公顷,一般减少2.54万公顷,绝收0.6万公顷。张台、嵖岈山、褚市、关王庙等乡的部分村庄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
1997年7月17日至9月12日,56天时间内降水33毫米,且零星分散。而同期持续高温酷暑,土壤失墒快,7月下旬后期干旱抬头,进入8月份旱情急剧发展,到9月上旬,受旱面积4.8万公顷,成灾面积4.4万公顷,玉米减产较多,仅为半收。
1999年7月8日至8月24日,连续48天全县绝大部分乡镇无明显降水天气,时值盛夏,形成严重伏旱。此时玉米正处于抽穗的关键期,“卡脖旱”给玉米生产造成致命的打击。全县4.7万公顷夏玉米遭受旱灾,近1.3万公顷绝收,直接经济损失10536万元。
(二)雨涝15年间遂平县共发生雨涝5次,时间分布出现在1987年7月18~19日,1989年6月上旬和8月5~7日,1991年5月18日至6月4日,2000年6月下旬、7月中上旬前期。
1987年7月18~19日,遂平县普降大暴雨,两天雨量达到172.4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汝河水外溢,上水面积1.1万公顷,倒塌房屋3782间,砸死1人,伤5人,牲畜死6头,房内进水1410间,水浸粮食103万公斤,全县工、农业经济损失1056万元。
1989年6月3~10日,全县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总降水量134.3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117毫米,由于阴雨日增多,致使小麦来不及收打发生霉变损失49.98万斤。同年8月5~7日受暴雨袭击,降水量193毫米,农田上水面积3.3多万公顷。轻灾1.3万公顷,重灾2万公顷,绝收面积0.3万公顷。倒塌房屋500间,冲毁桥、涵1230个。
1991年5月18日至6月4日,降水日数达到14天,降水量198.7毫米,给小麦收割带来很大困难,未收割的小麦已经发芽,收割的小麦不能打晒,生芽、霉变的3.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0.6%;油菜受灾面积0.8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5%。
2000年6月25~27日,全县普降大暴雨,三日累计降水275.6毫米,7月上旬阴雨不断,13~14日又出现雨量达203.9毫米的大暴雨过程,致使山洪暴发,河水漫溢,城乡内积水。农作物受灾面积4.7万公顷,成灾面积3.1万公顷。倒塌房屋1614间,损坏房屋1738间。冲毁小型水库4座,塘、堰22座,桥涵96座,损坏堤坝29处1.34公里,水闸26座,机井21眼,公路15.8公里,土地320公顷。霉变粮食56万公斤,因灾伤病1802人,因灾死亡4人,受灾46.5万人。
(三)冰雹 冰雹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对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农作物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往往使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严重时砸坏房屋。1986~2000年,县境内共出现3次冰雹,对农业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986年5月12日16时15分左右关王庙的界牌、贾庄、熊楼、杨桥等5个行政村降雹20分钟左右,并伴有6~7级大风。冰雹大如鹅卵,小似钢珠,影响面积长3~4公里,宽1~2公里。1340公顷作物遭受损害,其中特重灾395公顷,重灾316公顷,伤1人,经济损失151.8万元。
1993年6月24日17时40分至18时20分,褚堂、诸市、文城、关王庙和沈寨5个乡21个行政村遭受狂风、冰雹袭击。其中褚市、五里岗、姜庄、魏庄、石庄等7个行政村雹灾最严重。冰雹大如核桃,一般如蚕豆大小。据统计受灾面积16平方公里,农作物700公顷。
2000年7月9日下午3时30分至4时30分,张台、常庄、车站、和兴、沈寨、玉山、槐树等乡镇30多个行政村先后受大风袭击,风力8~10级,伴有冰雹、暴雨。造成0.288万公顷农作物倒伏,刮倒树木1.2万棵,损坏电力线路13.6万公里,通讯线路13.8公里,变压器2台,损坏房屋422间,倒塌房屋276间,受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近500万元。
第四节 土 壤
遂平土壤面积为10.02万公顷,计有黄棕壤土、砂姜黑土、潮土3大土类,下有黄褐土、粗骨性黄褐土、砂姜黑土、灰潮土4个亚类,11个土属,22个土种。
一、黄棕壤土
黄棕壤土集中分布于西部山区和诸市、褚堂、关王庙、沈寨、和兴等乡岗坡地带,总面积4.98万公顷,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49.66%。全县有黄褐土、粗骨性黄褐土两个亚类。
(一)黄褐土亚类
黄褐土亚类,主要分布在嵖岈山、槐树、沈寨、和兴、诸市、褚堂、关王庙等乡,其他各乡(除常庄外)也有分布。总面积4.1万公顷,有黄胶土、老黄土、白散土三个土属。
黄胶土土属:面积为1.4万公顷,下有浅位厚层黄胶土和中位厚层黄胶土两个土种。浅位厚层黄胶土主要分布在平缓岗顶部的嵖岈山、槐树、沈寨、和兴、张台、花庄、褚堂、关王庙等乡,面积为7822.29公顷。该土种易受冲刷侵蚀,耕性不良,紧实、黏重,适耕期短,只宜种植小麦、大豆、红薯。中位厚层黄胶土多分布在浅位厚层黄胶土靠下地带,面积5679.13公顷。该土土层较厚,故耕性、保水肥性、抗旱涝能力均优于浅位厚层黄胶土。适种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芝麻、烟叶等作物。
老黄土土属:总面积2.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汝河、奎旺河及其支流两侧的高台地上及岗坡下,多集中在嵖岈山、槐树、沈寨、和兴、褚堂、关王庙等乡,文城、张台、花庄、玉山、诸市、车站等乡也有零星分布。下有黄老土、壤黄土两个土种。老黄土面积1.5万公顷,耕层质地适中,适耕期长,下层质地较重,对保水保肥有利,养苗拔籽,抗旱耐涝,肥力中等偏高,适种作物广。壤黄土面积1.1万公顷,其地形部位多在老黄土以下,质地稍轻、耕层厚,渗透性好,保水保肥、耐旱涝、适耕期长,适耕作物广,但较缺磷。
白散土土属:总面积709.4公顷,只有白散土一个土种。主要分布在诸市、关王庙乡岗南的缓平地带。该土耕层松散,适耕期长,易发幼苗;但雨后板结严重,易闷种烂籽,且缓冲能力低,稳湿性、稳水性、稳肥性均差。
(二)粗骨性黄褐土亚类
粗骨性黄褐土亚类,在遂平只有淡黄石渣土一个土属。分布在张台、花庄、玉山、嵖岈山、槐树等乡的山坡上,面积8932.6公顷。以其地层厚薄、砾质含量多少等差别,下分4个土种。
多砾质薄层淡黄石渣土:多分布在山坡上部,山顶裸露岩石的下部,面积7699.07公顷。土层薄、砾质多、易干旱,适种耐干旱、适生性强的牧草和树种。
多砾质中层淡黄石渣土:多分布在山坡中部,面积727公顷,较耐旱涝,适于放牧和植树。
多砾质厚层淡黄石渣土:多分布在山坡下部,与浅位厚层黄胶土相接,面积150.6公顷。土层较厚,较耐旱涝,但保水肥性差,适于植树造林、种草放牧。
少砾质厚层淡黄石渣土:分布于花庄乡的李云、柳庄一带,有39.8公顷。怕干旱,漏水漏肥,适生作物少,仅能种植花生。
二、砂姜黑土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花庄乡东部、文城乡北部、玉山乡东南部、阳丰乡大部、张店乡全部及石寨铺乡、常庄乡一部分,总面积33332.3公顷,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3.26%。本土类在遂平只有砂姜黑土一个亚类,全县有砂姜黑土、黑老土、老土、灰质砂姜黑土4个土属。
(一)砂姜黑土土属 主要分布在张店乡洼地中心青石桥、牛洲一带,面积1855公顷,属青黑土土种。黑土层裸露地表,质地黏重,适耕期短,口墒难保,养分转化慢,速效养分低。但保肥力强,潜在肥力大。适种小麦、大豆、高粱、红薯等作物。
(二)黑老土土属 总面积7127.6公顷,主要分布在花庄乡东部及阳丰、张店、石寨铺等乡。下有壤质厚复黑老土、黏质厚复黑老土、黏质薄复黑老土3个土种。壤质厚复黑老土面积3319.6公顷,土质适中,耕性较好,适耕期长,但不耐旱涝,氮、磷比例失调。适种小麦、大豆、高粱、红薯。黏质厚复黑老土,面积2360.3公顷,多分布在洼地边沿,耕层质地黏重,耕性差,耕层薄,适耕期短,通透性差,土性冷,口墒难保,怕旱、涝,贫磷,对作物有选择性,适种小麦、大豆、油菜、高粱。黏质薄复黑老土,面积1447.7公顷,分布于洼地的二坡地与青黑土相接。土性与青黑土基本相同,适种小麦、大豆、红薯、高粱。
(三)老土土属 总面积24199.7公顷,处于黄棕壤土与砂姜黑土的过渡地带,下有壤质老土、黏质老土两个土种。壤质老土面积21266.4公顷,主要分布在花庄乡东部、阳丰、玉山、和兴、常庄、张店、石寨铺等乡。表层质地适中,耕层深,耕性较好,适耕期较长,保水保肥,通风透水,养苗拔籽,可种小麦、大豆、红薯、芝麻、油菜等多种作物。黏质老土面积2933.3公顷,分布于阳丰、玉山、关王庙、石寨铺等乡。适耕期短,耕性差,土性冷,透气性不良,养分转化慢、贫磷,怕旱怕涝,适种小麦、大豆、高粱、红薯。
(四)灰质砂姜黑土土属 在遂平只有深位厚层灰质砂姜黑土1个土种,面积145公顷,分布在花庄乡花庄到小官庄,及张台乡小营到田庵一带,耕层浅、耕性差,50~80厘米以下有坚硬的砂姜层,黏重托水,养分低、贫磷,怕旱怕涝,对作物有选择性,可种小麦、大豆、高粱。
三、潮土
主要分布在汝河两岸和石羊河故道两侧,以及常庄乡大部,面积17112.3公顷,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7.08%。潮土在遂平仅有灰潮土1个亚类,下有灰砂土、灰两合土、灰淤土3个土属。
(一)灰砂土土属 面积689.3公顷,集中分布在常庄、诸市两乡,下有灰青砂土、体壤灰砂土两个土种。青灰砂土面积570公顷,主要分布在常庄乡。该土通体砂壤,通气透水,但有机质含量低,只适种小麦、油菜、花生。体壤灰砂土,面积119公顷,主要分布在诸市乡,其生产性状稍优于灰青砂土,适种作物广。
(二)灰两合土土属 面积16110.2公顷,集中分布在文城、诸市、褚堂、阳丰、车站、石寨铺、常庄等乡沿河两侧地带。下有灰小两合土、底砂灰小两合土、灰两合土3个土种。灰小两合土面积11618.5公顷,通体壤质,有轻微漏水漏肥现象,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适种作物广。底砂灰小两合土面积118公顷,分布于文城乡魏湾一带,生产性状与灰小两合土同,适种作物广。灰两合土,面积4373.7公顷,主要分布在离河道较远的二坡地上。土体砂黏比例适中,通气透水,疏松易耕,耐旱涝,保水肥,供水供肥能力强,适种作物广。
(三)灰淤土土属 在遂平只有灰淤土一个土种,面积312.8公顷,分布于常庄乡任庄一带。耕层质地比较黏重,不易耕作,通透性差,宜耕期短,但保肥性强,有机质含量较高,速效养分也高于灰小两合土。适种小麦、玉米、高粱、大豆。
第五节 生 物
一、植物
遂平植物在地理分布上是属于温带夏绿林与暖温带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温度、雨量等条件均适合温带森林的发育生长。但目前自然森林已甚少,西部山地多为人工栽培的林木和灌木栎林,其余大部地区为草木植被。
(一)树木 用材林:侧柏、桧柏、黑松、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雪松、落羽松、杉木、柳杉、水杉、云杉、楸树、梓树、白榆、榔榆、香椿、臭椿、川楝、国槐、刺槐、黄檀、银杏、毛白杨、小叶杨、银白杨、加拿大杨、沙兰杨、意大利杨、北京杨、大官杨、箭杆杨、69杨、72杨、柳树、枫树、化香树、桑树、构树、合欢、泡桐、皂角、梧桐、悬铃木、麻栎、栓皮栎、青岗栎、黄连木、五角枫、枳棋、棠梨、枫香树、白腊条。
果木类:桃、苹果、梨、杏、李、枣、柿、软枣、樱桃、林檎(沙果)、核桃、文冠果、石榴、无花果、柑桔、梅子、葡萄。另有野生果树14种。
经济树类:漆树、茶、花椒、油桐、乌桕、杜仲、木瓜、枸杞。
观赏树:黄杨、刺柏、女贞、桂花、木槿、垂柳。
灌木类:紫穗槐、柽柳、荆条、酸枣、杞柳、杜鹃、芜花、忍冬、豆根、苦参、迎春、连翅。
藤本树类:葛条、紫藤、山葡萄、爬山虎。
(二)竹林 清代遂平县有紫竹、斑竹、黄竹、水竹、方竹等品种,零星分布于山区或庭院。现代种植多为淡竹、紫竹、方竹、钢竹等。1966年引进毛竹在文城公社前湖大队试种成功,到1985年毛竹高20米,粗10厘米者甚多,十亩竹林满园翠绿。
(三)花卉 主要有月季、茶花、文竹、君子兰、吊兰、杜鹃、水仙、建兰、一品红、仙人掌、腊梅、夹竹桃、棕榈、茉莉、夜来香、玉兰、玫瑰、牡丹、菊花、美人蕉、迎春、荷花、北京菊、大礼花、蟹爪兰、百日红、令箭荷花、南天竹、火荆、燕子掌、十二卷、红梅、灵翘花、四季海棠、石莲花、龟背竹、佛肚竹、六月雪、麻叶绣球、含笑、龙柏、绒柏、中山柏、酒金柏、千头柏、罗汉松。
野生花卉:野蔷薇、榆叶梅、黄刺玫、紫藤、大花炸浆草、马蹄莲、红花海棠。
(四)草本植物 主要有黄白草(槐草)、芒(笆茅)、芦竹(荻)、棉枣、马唐、谷精草(星星草)、狗尾草(莠草)、前胡、野胡萝卜、窃衣、紫花菜、狗牙根、野古草(野枯草)、涩蒌秧、南苜蓿、兰草(山兰)、燕麦、鹅观草、菹草(札草)、菱(菱角)、荇菜、慈姑、水芹。
其一部或全部可供药用的:白茅、芦苇、蒲草、节节草、艾蒿、青蒿野菊、茵陈、益母草、夏枯草、车前、茜草、桔梗、蒲公英、莎草(香附子)、泽漆(猫儿眼)、马齿苋、何首乌、瓜蒌、瞿麦、柴胡、徐长卿、射干(扁竹)、稀莶、垂盆草、小蓟(刺蓟、刺角牙)、虎耳草(金丝荷)、马鞭草、吉祥草(观音草)、百部、苍术、沙参、白芨、荆芥、地黄、玄参(元参)、菟丝子、蝴蝶花(金蝴蝶)、筋骨草(散血草)、水红花、败酱、苍耳、牵牛、丹参、麦门冬、山金针、薤(山韭菜)、阴行草(刘寄奴草)、地锦、蒺藜、浮萍(青萍)、马兜铃、白薇、白头翁、野鸡冠(草决明)、芡(鸡头菱)、鱼腥草、荆三棱(三棱草)、旱蓬草、瓦松、木贼、小根蒜(泽蒜)、苹(四叶菜)、热参、二花、灵芝草、菖蒲、马登草。
(五)农业栽培植物 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豌豆、扁豆、蚕豆、小豆、大豆、豇豆、玉米、高粱、谷子、稻谷、荞麦、绿豆、黑豆(产量低,现已少见)、红薯、芋头。
经济作物:芝麻、油菜、花生、棉花、绿秆麻、黄麻、秋麻、甘蔗、烟叶、向日葵、蓖麻。瓜菜:白菜、黑叶白菜、黄心菜、根大菜、菠菜、芹菜、韭菜、空心菜、苋菜、葱、洋葱、番茄、辣椒、菜椒、豆角、四季眉、莴苣、甘兰、姜、芥、荆芥、芫荽、茴香、藿香、萝卜、胡萝卜、蔓菁、苤蓝、甜菜、土豆、黄瓜、瓠子、笋瓜、地瓜、丝瓜、冬瓜、南瓜、贡瓜、西瓜、甜瓜、苦瓜、藕、山药、拳菜、金针。
二、动物
遂平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属华北动物亚区,与华中动物亚区的北部相毗连。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条件来看,都适于兽类栖息,但因森林破坏殆尽,广大平原均垦为农田,故目前大的猛兽和食草兽类几乎绝迹,而食肉性动物和危害作物的啮齿类动物较多。县境内食肉性动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和丘陵地带,啮齿类动物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其他动物在全县均有分布。
(一)食肉性动物 以狼、黄鼠狼、獾、狐、狗獾、貉、野猪、豹猫、豺、刺猬、水獭、果子狸等为最常见。
狼:主要栖息在西部山区如嵖岈山、双山、尖山、大宫山、平顶垛、古泉山、象山、狮子山、凤凰山等。在丘陵地区一般是夜间出来活动,偶尔在清晨和傍晚也有出现。
黄鼠狼:主要栖息于田野和村落附近,多在夜间出来活动,危害家禽,但皮毛经济价值较高。
狐:栖息与狼相似,多在土穴中,傍晚出穴觅食,危害家禽。
獾:主要栖息在田野土穴中,白天躲藏于洞穴之中,夜晚出来觅食,挖食农作物根部。
野猫(土名):栖息不定,常在田野和村落附近捕鼠,时而危害家禽家畜。
(二)啮齿类动物 以野兔、田鼠、鼢鼠等为主,分布广泛。野兔为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大都在耕地或草丛中穴居,多在白天活动,啮食作物幼苗。田鼠主要栖息在田地土穴中,常成群而居,多白天活动,啮食农作物的根部和种子,而且有窃取粮食储存越冬的习性。
(三)鸟类 麻雀、山麻雀、乌鸦(现平原已罕见)、松鹤、寒鸦(山老鸹)、喜鹊、灰喜鹊、白头翁、黄鹂、黄鹊、云雀、燕、大杜鹃(布谷)、原鸽、斑鸠、鹌鹑、雉(野鸡)、水雉、啄木鸟、百舌(现已罕见)、鸽、黑卷尾、雁(大雁、鸿雁)、灰惊鸟(竹雀)、猫头鹰、鸢(老鹰)、苍鹰、鹞、伯劳、八哥、大山雀、短翅树莺、蓝点颏、鹤、白鹭、苍鹭、野鸭、天鹅(现数量稀少、汝河下游偶尔见之)、鸥(哇子)、鸳鸯(近有家养者)、鸬鹚(鱼鹰)。
(四)水生动物 鲤鱼、鲢鱼、鲫鱼、鲇鱼、越南红、泥鳅、鸟鳢(火头)、金鱼、黄鳝、纪花鱼、甲鱼、乌龟、虾、蛤蚌、扁鱼、螺蛳、青蛙、草混子、螃蟹、水蛭。
(五)爬行动物 白花蛇、土谷蛇、青水漂、三道线、红脖雁、黄雁蛇、眼镜蛇、鸡冠蛇(以上均为毒蛇)、乌蛇。
(六)农业昆虫与虫类 蝎子、蜈蚣、蚰蜓、蚯蚓、斑蝥、红娘、蝉、蜘蛛、萤火虫、蛴螬、黄蜂、土蜂、蜜蜂、柞蚕、蚕蚰子、伏令、蜻蜓、蝴蝶、蝼蛄、蝗虫、吸浆虫、金针虫、地老虎、黏虫、瓢虫、稻苞虫、棉铃虫、蚜虫、玉米螟、豆天蛾、造桥虫、棉蓟马、盲椿象、蚂蚁、蟋蟀、蝎虎、蝇、蚊、臭虫、蚤、螳螂。
(七)家畜家禽 黄牛、水牛、奶牛、马、骡、驴、猪、羊、狗、猫、鸡、鸭、鸽、鹅、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