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2000年,中共遂平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民情,结合全县实际,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干部由县级领导人、乡镇及县直主要负责人外出参观、考察,选派部分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引导全县人民从旧的传统和观念中解放出来,克服过去计划经济的约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多条腿走路,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招商。鼓励纳税大户,加强财源建设,加快资源开发、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加速全县经济总量的膨胀。在经济领域,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农业、工业、商贸流通和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全县由“温饱型”进入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推进调控体制改革,实现了政府管理经济由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到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完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遂平县实施联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即:在生产资料(包括土地)仍属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按劳动力或按人均分配到户,统一耕种,分别管理,分别收获。在分配上,由原来的“三留”(口粮、种子、饲料)和粮食全部交国家、集体变为“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随着改革深入,全县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称“大包干”。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根据生产合同,因地制宜,自行种植。农民家庭为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经济核算单位。1983年全县粮食生产达25429.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1985年粮食总产21445.5万公斤。土地3年一调整,每次调整时按总耕地面积的5%预留机动地,用于解决土地调整期间农户添人添地、去人去地的问题。土地调整频繁,部分农户出现“种地不养地”现象,不愿对土地进行大的和长期效力投入,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掠夺式经营和种植行为。随后,部分农户在承包地里建养殖场,办企业,使土地承包中矛盾逐渐增多。1988年8月,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对土地进行一次大调整,下发《遂平县调整土地意见》,进行第二轮土地延包,向全县农村印发13万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书和13万份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通过试点,全县225个行政村、13459个村民组农户签订为期30年的延长承包合同,调动了农民增加收入、长期经营的积极性。
第二节 林业产权改革
1986~2000年,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平均每年完成封山育林600公顷,成片造林2万公顷。平原绿化在防风固沙、四旁绿化基础上,向多林种配合综合开发发展。绿化规模由片断发展成乡乡相连,起到改善农田小气候,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发展。遂平县80年代全县保存乡村林场78个,总面积3375公顷,有林地面积1830公顷。1988年6月,县政府办发出《关于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通知。1998年5月,实施沿“107”国道经济林发展规划,国道两侧延伸50米内,发展经济林240公顷,其中林果13公顷,干果40公顷,药用经济林40公顷。2000年,部分乡镇对平原林网及“四旁”(路旁、沟旁、河旁、渠旁)绿化,由乡镇政府或集体统一出资,购苗栽植后承包给群众进行管理,政府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给群众,调动群众造林管护的积极性。2000年末,耕地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达3.6万公顷,占适宜林网化面积的53%,绿化村庄1590个,村镇绿化率达到74%,“四旁”绿化达94%,四旁累计保存树木96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3.2%。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绿色工程,在防风、改善气候,保障农业稳产、增产和提供林材果品,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
第三节 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80年代,遂平农田水利建设速度慢,配套工程较差,管理制度不健全,仅有小型二类水库14座,实际灌溉面积不足0.67万公顷,水面利用率只有20%~30%。主要是利用库灌、井灌、站灌、喷灌、坑、塘、堰、坝灌溉。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受水利工程配套落后、投资不足的制约,国家、集体对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农民对已建水利工程设施只用不管,对在建的水利工程或配套设施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乱开乱挖,更甚者因修缮或一些其他建设,造成人为损坏或拆除水利配套设施,致使联产承包前国家、集体兴建的水利工程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全县仅有的有效灌溉面积锐减。1990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对现有库、塘、堰、坝、堤、渠等水利工程管理实行承包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关系,强化管护。1994年,遂平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黄河以南平原地区,1996~2000年实施银行贷款发展平原机灌项目区,成立“凿井公司”。1993~1996年,全县完成干支渠建筑物工程300多座,实现两级(干、支)配套面积1.13万公顷。2000年,板灌区诸市、文城、褚堂、关王庙、张台等乡引用世行贷款项目进行斗、农渠田间工程配套,新修斗、农渠162条,长99公里,硬化斗、农渠91条,配套桥、涵、闸等各类建筑物1600座,新增配套灌溉面积0.4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0.3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