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建筑
嵖岈山上古建筑,多为历代知名人士集四方之资,召当地工匠,由官方督建。唐朝至民国时期,建庙宇、殿堂、楼阁、亭榭22处。
第一节 古 庙
一、包公庙
位于南山与蜜蜡山之间的山谷中,万人洞西上方,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分堂屋和西屋两所,有院墙、大门。堂屋为正房大殿,青瓦、花脊、拐脊,飞檐走兽、雕花窗棂,内供宋代包拯泥胎塑像,高约7尺。两侧侍立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各身高8尺,彩塑逼真。梁上吊着“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墙壁画有包拯生平事迹。古往今来,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1996年筹资重建。
二、关岳庙
位于南山三道门北上方,北天门西边,始建于1925年。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普通瓦房,内塑关羽、岳飞泥胎彩像,威武雄伟,栩栩如生。东山墙壁画为“岳母刺字”,西山墙壁画为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此庙于1945年被日寇放火烧毁。1946年又重建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又被拆除。现只存残墙。
第二节 宫 殿
一、五龙宫
位于南山二道门里三道门外的星星井对面。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重檐建筑。此乃南山最阔绰的大殿,上盖青瓦、花脊,安有三支旗杆和飞禽走兽。出厦重檐上雕二龙戏珠和八仙过海图案。室内塑有红、白、黑、黄、橙脸色五尊龙王像。五龙王前方两旁侍立七手八脚佛,旧为百姓祈雨之处。
二、天王殿
位于魁星楼西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天王殿是北山最好的建筑,面阔三间的重檐式,墙壁上有栩栩如生的壁画,建筑雄伟,雕梁画柱。房脊中央饰圆形佛圈,佛圈一旁雕龙,另一旁塑莲,再往外两旁饰鹅尾。脊正面有“风调雨顺”4字,脊背面有“国泰民安”4字。天王殿内供玉皇大帝和四方天王泥胎塑像,玉帝端坐中间,头戴天合板,天合板四周垂挂珍珠串。四大天王即南方增长天王,肤色枣红,执宝剑,做抽剑状,宝剑生风即“风”;东方持国天王,肤色乳白,笑相,持琵琶,呈调弦状,即“调”;北方多闻天王,肤色乳黄,持宝幢,而宝幢如伞,伞遮雨,即“雨”;西方广目天王,肤色朱红,执金龙,金龙弯曲欲顺状,即“顺”,合成“风调雨顺”之意。
第三节 楼 亭
一、八卦亭
位于北山三道门西北上方,建于1929年,为八角二层楼阁式亭榭,上盖红色琉璃瓦,鱼尾挑角,龙首衔铃,山风吹动,一片铃响。室内墙壁为红漆木板,上绘八卦图壁画。八卦亭为纪念诸葛亮而建,整个建筑宏伟气魄,“文革”中被拆除。1986年重建,新八卦亭为六角立柱亭榭,规模较前小。
二、魁星楼
位于北山上中部,建于1944年,尚未建成,即被日军炮火击毁,为白色楼阁式建筑。1986年,在旧址上重建,重建后的魁星楼为六角亭榭,上盖三色琉璃瓦,内塑诸葛亮泥像,以弘扬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天王殿毁于1945年日军炮火,现仅存残基。
三、皇姑楼
位于北山白云洞南,明宣德年间修建,为平房式建筑,朱墙绿瓦,内供战国时期吴国三公主。清光绪十年,举人李共梓等捐资整修。皇姑楼内巧设机关,烧香人偶触机关,皇姑会突然站起,后因长久失修,此楼自然倒塌。1923年,遂平县宝善局募化四方,重建三间二层堂楼和三间二层西楼,金碧辉煌,神像焕然一新。皇姑楼毁于1945年日军炮火,现仅存残墙断壁。
四、高官厅
位于天磨山南刘扁大堂北上方。据传,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舅父高迎祥率兵陷遂平县城后,进驻嵖岈山老君洞附近,曾在此点将阅兵。后来刘洪起为纪念高迎祥,修建“高官厅”一座。现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