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组织建设
县委组织部是全县共产党员和干部的管理机构。1986年县委组织部设办公室、研究室、组织室、干部室、干审室、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原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和党员电教中心7个科室,1997年机构改革,组织部内设机构调整为办公室、组织科、干部科、干教科、干审科、党员电教中心、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至2000年。
第一节 党员
一、支部建设
1986年起,县委组织部先后对500多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分批进行轮训。至2000年共整顿后进支部154个。有6个支部升为总支,有4个总支升为党委。
二、党员发展
1986~2000年,县委组织部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机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个别吸收”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认真做好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保证发展重点。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共产党员。坚持对发展对象逐人考核制度、集体研究批准制度,把好“入口”关,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党员合格率97%以上。15年间,全县共发展党员6698人,其中男4876人,女1822人,生产一线的工人1721人,占25.7%,农民2937人,占43.8%。
1986年全县党员18079人,其中女党员1816人,少数民族党员179人。2000年,全县党员总数22620人,其中女党员2628人,少数民族党员197名,党员队伍日益壮大。
三、党建活动
1987年7月,县委围绕“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展开大讨论,加强对全县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全县党员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社会主义两大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模范作用。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党员“升格达标”活动,有600多个支部、1000多名党员参加。全县合格党员58.8%,基本合格党员37.2%,基本不合格党员占2.8%,不合格党员占1.2%,1998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以争创“六好乡镇党委”、“五好农村支部”为载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第二节 干部
一、干部管理
1986~2000年,县委组织部加强干部的宏观控制,坚持每年对乡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年度考评,按照“相对稳定,局部调整,完善机构,提高素质”的原则,调整提拔干部。根据县委提出的“科技兴县”战略,完成科技副县(乡镇)长的选聘工作。协同县人事劳动局通过考试、考核,择优招聘干部110名,充实乡(镇)干部队伍。
二、后备干部培养
1986年起,对青年后备干部建档立卡,每年考核调整一次,经过组织培养,推荐充实乡局领导班子。15年间,共有600多名干部被提拔到副乡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并向市委组织上报县处级后备干部。
三、干部培训
1986~2000年,以县委党校为阵地,在全县相继建立乡镇基层党校15个,县直基层党校5所,村级党员活动室226个,举办乡科级干部培训班80余期,培训干部7000人(次);先后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6期460人,乡村干部培训班20多期3000余人,对农村招聘干部、录用干部进行岗前培训,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为省委党校、地委党校和省内大中专学校选送离职学员、函授学员800多人,推选乡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上述学校的岗位理论培训200多人(次)。
第三节 知识分子工作
县委知工办的前身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工作重点由落实政策转为正常的知识分子工作。1990年,建立县级人才库,汇集各类人才2000余人,其中选拔乡拔尖人才100余人,引进科技人才200余人,其中高级人才30人。在县教育系统、农业系统、水利系统建立知识分子工作联系点,县四大领导班子分别与高、中级知识分子建立联系制度,及时了解知识分子的生活、工作情况。县委拨出专款建科技人员住宅楼,安排中、高级科技知识分子,解决知识分子的住房困难问题,为全县高、中级知识分子发放医疗卡,定期进行体检。配备县、乡、村科技副职,1991年下发《关于对我县科技副乡(镇)长的管理意见》,1990年选派8名科技副乡镇长,任期3年。1994年配备180名科技村委副主任,形成科技副职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上下贯通的科技管理网络。
1988年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名,给予命名表彰,颁发证书,并落实了各项待遇。1991年制定《关于推荐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意见》,同时考核筛选32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向地委知工办人才库推荐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选拔核定第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名,其中8名被地委、行署授予驻马店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1994年8月对全县知识分子实行梯度管理,即在选拔管理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基础上,再选拔管理一批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实行由低向高、滚动式的管理模式,三年为一届,胜任者留任,或升为上一个等级,不胜任者淘汰。至2000年,全县各类人才获各级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省级三等奖1项,地厅级14项,县级17项,三级科技成果估算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