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林业
遂平县地处伏牛山余脉,植被种类繁多,森林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主要是落叶阔叶混交林,从山区最高海拔757.5米到平原最低海拔52.5米,兼有全国南北方多种树种和植物。其中优质速生用材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槐、椿、松、栎等;木本油科有油桐、核桃、乌桕等;果树有苹果、桃、李、杏、梅、梨、柿、枣、板栗等;绿化美化树种有雪松、垂柳、悬铃木等;珍稀树种有银杏、千孔柏等;森林副产资源有桐油、药材、蜂蜜、食用菌、干鲜果品等。丰富的林业资源,构成遂平县特有的森林生态体系,发挥着保护自然环境和为社会提供多种林产品的作用,加上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成为发展林业事业的基础。
1966-200年,遂平县开展大觊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平均每年完成封山育林660公顷。成片造材近2万公顷。平原绿化在四旁绿化、求材同作的基础上,向多林种配合综合开发的高层次发展。绿化规模由片片断断发展成乡乡相连,起到了改善农田小气候。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盾环发展,呈现出林茂惊丰的新气象。1990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平目绿化行准。山区林业建设立足于扩大森林菌被,以退辨还林、水土保持林、雅防林、小型公益林等项目造林为主,营造西部山区用材林、经济林基地。出现了凤凰山、天岗山、蝎子沟、刘沟等治山治水的先进典型。
第一节 造林育苗
1966-200年。遂平县荒山绿化面积1.1万余公顷,林业育旨累计0.3万公顷。2110年林业产值达1722万元。
一、平原绿化
1990年春全县完成农田林网4万公顷,村镇造林678.7万株。完成平原区的绿化道权、1990年夏经河南省绿化委员会检查、验收。达到全国平原县绿化标准,获驻马店地区平原景仕先进单位。
全县以平原绿化、防护林为重点,绿自通道实行高标准绿化。县境内京广铁路、107国直及县乡公路,汝河、奎玨河及其支流,板灌南北干渠及主要支流实行高标准绿化。京广铁沿每侧5-10行树,县乡公路每侧3-6行;107国道每侧4-6行;乡、村主要干道每则2-4厅:汝河、奎玨河按“两河”规划裁植,南北板灌每侧6-8行,其他支流每侧4-8行、建高标准药手采带20-50米,共完成13条360公里的高标准防护林带建设,实现平原绿化达标。
“四旁(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植树是林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群众长艇系式的习惯。四旁录植的树类,多根据民需用材的要求。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常用的有沙兰杨、首大利颜、旱柳、白榆、橱构、昊幬、香椿、国槐、桑、枣、柿、茯桃等。
2000年,耕地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达3.6万公顷。占适宜林网化面积的53%,绿化付生15%个,村镇绿化率达到74%。公路、河、沟、渠绿化达94.9%、四旁累计保存树木500万朱森材即盖率达到13.2%,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绿色工程,在防风、改良气候、保障农业息产、管长和提供木材杲品、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
二、林业育苗
全县各乡镇建立以乡村林场为主的育苗基地,发展育苗专业户,树种以经济林、花卉为主,做到经济林与用材林相结合,林木、花卉、药材相结合。
三、基地造林
全县从80年代初开展基地造林,到90年代初各基地具有相当规模。
(一)西部山区用材林基地 基地范围包括槐树乡的李兴楼、嵖岈山乡的红石岩、海眼、赵庄、魏楼、张台乡的李尧、栗园及风景区的嵖岈山村,1981年经县林业部门批准建立西部山区用材林基地。造林方式以村为单位、专业户承包管理,收益按比例分成,造林方法采用0.66米深,0.66米宽的环山水平抽槽整地,细致栽植抚育,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1986~1995年共造林1400公顷,其中1990年在凤凰膀山造火炬松400公顷。1989年在拍天岗造火炬松200公顷,2000年进入管理阶段。
(二)经济林基地1986年起,全县营造经济林以基地为重点。至1995年,油桐基地计划2660公顷,完成2293公顷;黄桃基地计划2000公顷、苹果2670公顷,各完成1000公顷;山楂2670公顷,完成530公顷。合计完成5760公顷,占计划1万公顷的57.6%。
四、经济林培育
遂平县人工栽培的经济林有木本粮油林、水果林、药用树木、竹类、条类等,其中多为传统名产,还有引进良种。2000年保存经济林面积5120公顷,其中野生猕猴桃1000公顷,野生山楂330公顷。
(一)油桐 油桐在遂平县主要分布在槐树乡的李兴楼,嵖岈山乡的红石岩、赵庄、海眼、魏楼、鲍庄、窗户台,张台乡的李尧、栗园、火石山、潘赵及风景区等,主要品种有股爪青、矮脚黄、大红袍等,其中股爪青最受群众欢迎。2000年油桐面积达2320公顷,油桐成为绿化荒山,农民增收的主要树种。
(二)桃 遂平县种桃树历史悠久,1986年在关王庙、褚堂、诸市等乡建立2000公顷黄桃基地。1987年栽植面积1110公顷,1988年栽植面积632公顷,1989年栽植面积89公顷,三年发展1834公顷,总面积1930公顷,1990年产量1000万公斤。在关王庙乡的熊楼村建立黄桃罐头厂及冷库一座,后发展到生产果茶、饮料等,但仍满足不了生产所需,1990年下半年产品滞销,桃园逐渐破坏,至1991年保存面积不足660公顷,1995年下降到33公顷,后在此基础上发展生食白桃80公顷。
(三)山楂 县内野生山楂广布西部山区,面积有333公顷,品种主要是大红野山楂、小赤野山楂等。栽培品种有从山东、山西、豫北引进的大敞口、豫北红等。1986~2000年,累计发展530公顷,1991年产量曾达10万公斤。产品多用于生食及加工成罐头食品。
(四)苹果 遂平县从1991年起引进短枝型及矮化红星及红富士苹果品种,1995年栽培面积发展到1000公顷,其中1994年发展660公顷,主要分布在花庄、和兴、风景区、沈寨、常庄、车站、阳丰等乡。
第二节 林木保护
一、植物检疫
遂平县森林防治检疫站成立于1991年8月22日,根据《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的规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基本查清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在全县的分布、种类及危害程度。全县有国内检疫对象3种,即:泡桐丛枝病、白杨透翅蛾、枣疯病,有河南省补充检疫对象2种:杨树花叶病、毛白杨根癌病。
1987年省政府发布《河南省森林植物检疫实施办法》,森林检疫站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对苗木和调运木材进行认真的检疫,到1995年共检疫苗木200万株、检疫木材2500立方米。
二、病虫害防治
县境主要造林树种是杨树。1987年天牛成灾,300多万株意大利杨受侵害,县林技站自制磷化锌毒签2万余根,4~5月份在车站、关王庙、玉山、嵖岈山、槐树等乡集中防治2万株,后推广到全县。1988年,林技站又制毒签1万余根,对苹果、桃等经济林木进行蛀虫害虫防治。1987年大袋蛾危害桐树,受害率70%。8月3日省政府发出《防治大袋蛾的紧急通知》,县林业局发放技术材料150份,发放根注久效磷专用工具17套,组成4个防治小组,对县城600余株泡桐、法桐用根注久效磷的方法进行防治,同年全县采取摘袋与根注久效磷等方法,防治泡桐10.02万株。1986年用根埋呋喃丹的方法在和兴、张店、常庄等乡对榆兰金花虫进行防治,扑灭了该病害对林木的危害,此后7年未成灾。1987年春对泡桐丛枝病进行防治剪修总计18.3万株。2000年4月3日根据对张店乡的奎旺河,常庄乡的徐店、大王台村等地定点调查,杨小卷叶蛾越冬幼虫已经上树危害,林技站工作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对各乡的病虫害防治做好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采用人工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
三、护林防火
1986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发布实施,全县对《森林法》和《实施细则》做了广泛宣传,林木保护走上依法治理的轨道。
1987年7月23日成立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由副县长任指挥长,县武装部、公安局、林业、农办、农牧、财政、邮电、广电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下设办公室,坚持常年办公,并发布了护林防火公告。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划分了县护林防火责任区,实行分工负责,指挥部贯彻执行护林防火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检查、指导乡人民政府保护防火机构的工作,协调与邻县的护林防火联防工作。1993年护林防火指挥部增设电台1台,对讲机5部,火险实行昼夜值班,林区设有护林防火检查站,防火补救措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