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县交通便利,商贸流通一直繁荣稳定。1986~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遂平县商贸系统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国有商业在商品流通领域仍占主导地位,货源充裕,购销两旺。1987年城乡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8333个,从业人员15090人,商品零售总额17215万元。1988~1989年,商品流通领域发生较大变化,国有商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仍发挥着主渠道作用。1990年国有商业深化内部改革,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对批零兼营食盐、石油、纺织品、百货、副食品、五交化及食品肉类加工推行经理负责制。1991~1993年按照“政府放权、企业管严、放而有度、管而有序”的原则,以用工和分配放开为突破口,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管理体制;在分配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和按照按劳分配原则,打破固定分配制度,成立商业总公司,实行两级法人,自负盈亏,协调发展的经营新体制。1994年,国有、集体、个体商业结构趋于合理,市场活跃,社会商品零售额26901万元。1996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逐步占主导地位。租赁经营承包户以宽松适宜的经营氛围,国营、集体、个体均有批发自主权,平等竞争。随着居民消费心理和购物时尚的变化,国有商业或实力较大的个体商户在县城主要路段办起大商场、超市,各种商品明码标价,深受消费者欢迎。200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631万元,是1986年11603万元的6.6倍。
第一章 国有商业
第一节 商品经营
20世纪80年代,遂平县国营商业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财经工作总方针的指引下,一直担负着统一全县市场,进行商品分配、组织商品流通、活跃城乡经济、安排市场供应的重任。遂平县商业系统各公司,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改革开放后,企业的经营由批发到零售,由批零兼营到厂家直销,打名牌战略,以往传统的经营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商品经济运作的需要,随之出现的是“国有民营”全部“租赁承包”的运行机制。
遂平县国营商业各专业公司除服务公司外,均属批、零兼营的三级商业企业。1986年后,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经营体制发生根本变革,国有民营、租赁承包形式相继出现,街道两旁个体私营门店林立,原有的商业仓库库存积压,不少仓库被闲置。为盘活资产,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贸易公司分别进行重组或改造。至2000年国营商业企业大部分租赁或承包给个体经营,部分职工下岗或进再就业服务中心。
一、商品购进
遂平县商业系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需要,给广大租赁经营承包户以宽松适宜的经营氛围。在批发环节上,食品公司和副食品公司仍有批发业务,全民或是集体、个体都有批发的自主权,均想尽办法减少环节、扩大流通,互盈互利、相互竞争,发展横向商品批发交流,扩大省内外和本地区的业务往来。商品积压少、资金周转快、规模比较大的商户,打个电话送货上门,“实行三包”非常便利。2000年完成商品购进总额48490万元。
二、商品销售
1986年起,商业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各公司的批发部和零售店、组,普遍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给商业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增设批发网点,分纯批和批零兼营两种。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在全县各乡镇设批发网点;恢复业务员联络制度,加强同各基层社的联系;召开不同规模的送货会或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工作,扩大业务关系;各仓库设立样品间或样品柜,陈列商品明码标价,并约时定点巡回展销,送货下乡;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采取先货后款、缓办托收、卖后付款、委托代批等方法,帮助基层网点解决经营困难;转变经营作风,增加便民措施,开票、发货、调运“三及时”,货源、库存、分配方案“三公开”,品种、花色、规格、型号“四批送”,试销商品负责退货,量大积压负责调剂,数量缺少负责查询,运输困难负责解决“四负责”,不准冷热搭配、不准拖延发货、不准有亲有疏、不准刁难基层“四不准”,扩大了批发业务。商品零售随着市场开放,采取应变措施:扩大零售商店在劳动管理、商品经营、削价处理、职工奖惩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单独核算,分别在银行开户,直接在外地工厂和批发商进货,根据商品更新换代的情况增加适销对路的商品比例;增加零售网点,扩大市场占领;通过参加物质交流会,开展商品销售活动。1993年后,经营全面放开,商业系统一、二级单位由原来的直接参与经营型转变为行政管理型,所有的商业批、零网点场地全部向职工租赁承包。使国营商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提高国营商业自身的竞争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零售场地
1986~2000年,商业转变经营机制后,将所有的零售网点、门店全部出租承包个人,唯有食品公司实行定点屠宰后,在全县各乡镇设立屠宰点34个。副食品公司还有少量的糖、酒批发业务。2000年县商业系统国有民营门店210个。
第二节 商业企业
1986年,全县商业企业有9个,分别是百货公司、食品公司、副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五交化公司、石油公司、贸易公司、综合公司和食品加工厂。至1995年,商业企业总数增加到15个,1990年大商场建成开业,1993年后,百货公司分为百文针纺有限责任公司和嵖岈山商场,食品厂分为保健食品厂和调味食品厂,五交化公司分为家用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和第二五交化公司,从食品公司分出肉蛋开发公司,从贸易公司分出商业工贸公司。
遂平县百货公司
百货公司拥有百货大楼、嵖岈山商场、百货仓库及分布在城区的11个批零门店。1986年,老城第二商店扩建为嵖岈山商场。1992年,百货公司销售额511.5万元,亏损66.5万元,百货仓库的三级批发业务名存实亡,积压大量商品。1993年,从百货公司分出嵖岈山商场。百货公司拥有百货大楼、嵖岈山商场和10个批零商店,职工211人。1994年,百货公司更名为百文针纺有限责任公司,职工42人。
遂平县副食品公司
副食品公司拥有一座副食楼,一座盐库和设在县城区的5个批发部,1995年,职工173人。公司主要经营酒、糖、食盐、糕点等副食品。
1992年,遂平县盐业管理局成立,与副食品公司合署办公,同时成立盐业稽查队,查禁贩运销售私盐案件。1993年,投资30万元对副食楼进行大规模改造装修,扩大五金、交电、水产、日杂、家俱等经营项目。1996年,老城改造拆掉门面店37间,造成大批人员下岗。2000年12月,遂平县副食品公司在职人员有36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16人,进失业保险所51人。
遂平县遂平大商场
1990年9月28日,遂平大商场建成开业。为集资股份制,柜台租赁。1995年有职工144人。
遂平县饮食服务公司
饮食服务公司拥有综合服务楼一座,营业门面24个。1986年后,饮食服务公司营业门实行集体经营、铺位承租、职工承包、照章纳税、自负盈亏或个人承包方式。1992年,集资余万元,改造服务楼高级客房28间,修建卫生间,增设锅炉,装修营业厅。1996年,城市改保留门面房7间,经营方式采取承包经营,全年完成销售69万元,上缴税金5万元。2000完成销售50万元,上缴税金5万元。
遂平县食品公司
食品公司拥有冷冻加工厂、冷仓1座及分布在各乡镇的16个食品经营处。1988年,3吨恒温库建成。1990年,投资40万元,在冷仓建成一条牛肉生产线。1993年,从食品公司出肉蛋禽开发公司,食品公司管理除城关、车站以外的14个食品经营处,并负责处理历史遗问题,有职工141人。新成立的肉蛋禽开发公司管理肉联厂(原冷仓)和综合经营一、二、三有职工183人。1995年,食品公司配合县工商、税务、检疫、公安等职能部门开展生猪市场顿,在全县各乡镇设立屠宰点34个。2000年进再就业服务中心54人,进失业保险所18人。
遂平县贸易公司
县贸易公司拥有交电、副食、百货、日杂等11个门店,另外经营粮食购销。1990年,收粮食1874吨。1993年,投资10多万元,创办玩具厂,不久停产倒闭。1994年,贸易公司亏100多万元,后成立商业工贸公司,贸易公司负责处理公司遗留问题,拥有两个门店,职工人。商业工贸公司拥有咸菜厂院及贸易公司的9个门店,职工81人。
遂平县综合公司
县综合公司为老集体企业,拥有8个营业门店,经营百货、副食、日杂、交电、饮食服务。1990年,商品购进162万元,销售152万元。1994年综合公司更名为华豫实业公司。1996年城市改造职工全员下岗。
遂平县五交化公司
县五交化公司拥有10个零售门店,两座酒楼以及五交化仓库。1993年,从五交化公司分出第二五交化公司,第二五交化管辖7个零售门店和1座商业酒楼,有职工98人。1995年,五交化公司创办1个小型脚蹬三轮厂,年产值20万元。1996年并入副食品公司。
遂平县食品加工厂
食品加工厂为遂平县首家商办工业,以生产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为主。1990年,引进山西陈醋生产线,日产能力500千克。1993年,食品加工厂分为保健食品厂和调味食品厂。保健食品厂在车站,主要生产糕点、饮料,职工52人。调味食品厂在城西关,主要生产酱油、醋、饮料,职工24人。1996年食品加工厂并入百文针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