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新编《上蔡县志》的付梓问世,是上蔡县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庆贺。
地方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独领风骚的优良传统,其源流之长,历史之久,皆为世界各国无与伦比。上蔡县有文字可考的志书,自清代以来共有四个版本,清顺治十六年所修《上蔡县志》已佚,清康熙二十九年所修《上蔡县志》、民国十九年所修《重修上蔡县志》、1958 年所修《上蔡新志》犹存,这些志书为研究上蔡历史提供了很多极为珍贵的资料。1982 年,上蔡县委、县人民政府乘"盛世修志"之春风,认真研究和部署了修志工作。经过了十数载的艰辛工作,这项浩翰的文字工程终得告竣,从此上蔡县又诞生了一部新编《上蔡县志》。这是全县各方共襄盛举、上上下下通力合作的结果,是上蔡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
新编《上蔡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上蔡县的历史和现状。这部历史宏卷的工程之大、涉面之广、跨时之久、卷帙之繁在上蔡县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是在发动群众广征博采的基础上,经过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反复推敲而成的。全书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述介;既有文字描写,又有图表印证;既有历史事件,又有古今名人;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误教训。它把上蔡县从历史到现在,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尽皆囊括其中,集数千春秋于一瞬,融各行各业于方寸,纵观对上蔡县数千年之历史可了如指掌,横览对上蔡百业盛衰起伏之缘故可以寻觅。它是一方之全史,是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上蔡的百科全书。
编修地方志是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县志办的同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埋头笔耕,付出了大量心血自不待言;省、地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精心指导,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指教,全县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各部门、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县内有志于修志事业的各方人士的参与,无疑都是新编《上蔡县志》成功的重要条件。值此志书出版之际,我们谨代表中共上蔡县委、上蔡县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本志并为之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古人云:"宰郡国须胸中全俱一郡国,宰天下须胸中全俱一天下"。又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深望全县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认真阅读此书,深入了解上蔡,认真研究上蔡,大力宣传上蔡,为使上蔡尽快振兴而努力。
是为序。
中共上蔡县委书记 孟超
上蔡县人民政府县长 李长庚
一九九五年三月
凡 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上蔡的历史和现状,以达存史、资治和教化之目的。
二、本志的编纂原则是:详今略古、立足当代。重点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以体现时代特色。
三、本志的时间断限是:凡有资料可以追溯的,均追溯到事件的发端,其它部分一般从清代开始记述。下限大部分内容止于1985年,《大事记》、《政党》、《政权》、《城乡建设》、《人民生活》等专志下限延伸到1993年。
四、本志体例采用专志并列法,依据内容分别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结构形式为卷、章、节、目,全志共31卷、149章、360节。首立《概述》,综述县情大要;次设《大事记》,以时间为经,记载县内古今重大事件。此二者构成全志之纲。末缀《附录》,收入归之无类的存史资料。每卷皆为专志,其编纂方法是:按照事物的自然属性,横排其门类,纵叙其沿革,力求做到横排门类不缺项,纵叙沿革不断线。殿志尾者是《修志始末》,记述本次修志之全过程。
五、本志除一些引文保持原貌外,一律用现代语体文表述。
六、本志表述时间和数量的用字是:凡世纪、年代、民国纪年、公历年、月、日和度、量、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凡农历年、月、日和星期一律用汉字数字;历史纪年先用汉字写出,再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公历。
七、本志所用的各项数据: 建国后以县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为准,统计数字查不到的,采用有关单位提供的数字;建国前采用所取资料的数据。所用计量单位,建国后一律采用标准公制计量单位,建国前采用当时的计量单位。
八、本志所收入人物均系本县籍人,分人物传、人物简介 、革命烈士英名录和人物表四种类型。已故人物按卒年排列,在世人物按生年排列,人物表按类别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以县人民政府公布的为准。对于有功于本县的外籍人物,则在有关章节中给予记述。
九、本志的资料主要是由县直各单位和部分乡镇所提供。其次是从有关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所存书籍(含历代尚存的志书)、档案中抄录的资料,还有从当事人、知情人那里了解到的书面和口碑资料等。这些资料业经考证核实,不再注明出处。在编纂中力求达到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