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上蔡城乡建设落后,县城和集镇的街道全为土路面,城乡居民住房简陋,多为草顶土墙,砖木结构的瓦房极少,且为少数地主豪绅所有。
建国后,城乡建设发展很快。从1963年到1968年,县城四街建成9-15米宽的水泥路面。1985年县城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村镇规划也于1987年完成。全县25个乡镇均修通了沥青路,网电遍及城乡,县城和部分集镇用上了自来水。两千门自动电话沟通了与全国各大城市的联系,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各种商业性大楼分布在主要街道两旁,特别是在东西大街扩建的基础上,先后扩建白云大道、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南二环路。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建筑队伍日益壮大,环境保护工作也已提上了日程。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县城规划
上蔡县的城镇是自然形成的。建国前没有规划可言。1949年3月,县人民政府设实业科,继而改为建设科、建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负责建设事业的规划和管理。
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猛增,县城街巷狭窄、道路不平、污染严重的局面与现实需要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为此,县委、县政府制订了《上蔡县城总体规划》,确定以开封至信阳的公路为界,路东为工业区,路西为居民区。范围是:西起西环路,东到化肥厂东侧的工业路,宽3.7公里;北起白云路、八卦路,南到南环路,长1.3公里,总面积为4.81平方公里。
县城规划按照县城西高东低的地势规划了工业区、商业区、党政机关区、科教文卫区和电力、电信、道路、供水、园林、绿化、车站等公共设施,为县城的生产、生活以及对外开放,描绘出了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的蓝图。
第二节 街道建设
清代至民国时期,县城有东、西、南、北四街和小巷17条,总面积仅有1.42平方公里。当时大街和小巷都是土路面,刮风满城土,雨天一路泥。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把四街和主要巷道改造为水泥路面,并于1974年修建了环城公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城建设的步伐加快。到1993年底,新建和改建了12条道路,主要有白云大道、南环路、东西大街、西环路、北环路,总长度16659米,总投资1275万元。这些道路除西大街为宽30米的水泥路面外,余为沥青路面。按照《上蔡县旧城改造方案》,北大街建成了仿古商业一条街。街长1122米,共拆除房屋1052间,16569平方米,其中私房751间,12170平方米。经县委、县政府的缜密规划,精心组织,做好拆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关干部、学生和城镇居民一起,实行义务劳动,顺利完成了修建任务。为此,河南省建设厅厅长洪瀛称赞上蔡“走出了一条贫困县加快县城建设的新路子”。
第三节 给水排水
上蔡县城位于岗岭地区,地下水位深,以南北街为界,西区是甜水,东区是苦水。1966年,县自来水厂成立,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大队于当年11月,在水厂院内打出一眼166米的深井。第二年4月,建容量为100立方米的水塔1座,1969年4月铺设管道,8月开始供水,年供水量40万吨左右。到1984年,又打深井4眼,设给水设备4处,铺水管达8124米,年供水量为71万吨。1993年又打深井2眼,共有深井7眼,给水管道12700米,供水普及率由40%提高到70%,年供水量达到180万吨。
民国年间,县城无下水道设施,污水和雨水顺其自然流向,汇入几个大坑或护城河里。建国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主要街巷进行了整修。东、西、南、北街建成水泥路面,街道两侧砌有排水沟,解决了城里污水排泄问题。1988年县财政拔款70余万元,首先拓宽了西大街和白云大道,并于道路两侧开挖深1.2米、宽0.8米的排水沟,全长2278米。到1993年底,东大街、南环路、龙潭路、育才路以及大寺巷、会馆坑、马园巷等处均修了下水道,总长度为11142米,基本上解决了县城的排水问题。
第四节 供 电
1955年前,县城无电源,夜间依靠煤油、植物油点灯照明。1956年8月,县建成小电厂1座,供县委、人委、广播站和县医院等主要单位照明。1965年底,电厂以320KV 变压器升压,扩大了用电照明的范围。1970年建成杨坡35KV变电站一座,由漯河110KV变电站供应网电。由于工业生产用电量大,挤了生活用电,照明仍是时断时续,不够经常。1983年8月,西洪变电站由南关110KV变电站直供改为由漯河220KV变电站直供,县城照明开始有了保证。到1993年底,县城配电线路长76.74公里,低压线路84.4公里,小型变压器136台,6条大街和24条小巷共安装路灯426盏(其中钠灯305个,白炽灯121个),满足了县城居民的生活需要。
第五节 绿 化
民国年间,县城绿化没人过问,只是居民在庭院和房前屋后植树,以增加经济收入。1935年,东门里建有中山公园一座,内植树木花卉供人观赏。建国后,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在城河、坑边和街道两旁植树,美化环境。南环路和白云大道建成后,便在道路两旁植花。到1993年底,已建成李斯故里和奎星楼两个中心花坛,新栽国槐1910棵,雪松800棵,花带156个,种植月季、黄杨105000多棵。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城镇居民、机关学校的绿化意识也逐步增强,植树、养花蔚然成风,机关、学校、院落和高楼阳台等处,花草盆景随处可见。
第六节 公共卫生
县城人口密度高,垃圾和粪便排放量大。城关镇从1970年起,建立起由7人组成的卫生队,1985年已发展到19人,有人力板车12辆,赣江-12型翻斗车两部。大街小巷每天清理垃圾一次,临街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制,19处公厕全部由大刘村委管理。到1993年底,卫生队改名为环卫中队,有职工42人,拥有嵩山牌三吨自卸车一部,北京牌130车一部,人力车33辆,一座5120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工人分段清扫,垃圾定点堆放,每天运垃圾约40立方米。对粪便采用农民自运和环卫工人清理相结合的办法,使公厕保持清洁卫生。每月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与蔡都镇联合组织检查团,分片进行卫生检查评比,按河南省卫生检查判分标准,好的挂卫生流动红旗,差的挂黑旗或罚款。对卫生差的机关团体取销“文明单位”称号,对饮食服务行业达不到卫生标准的停业整顿。近几年在驻马店地区城市“三优杯”竞赛中(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连续获得好成绩,县城脏、乱、差的面貌基本改观。
第七节 房屋建设
一、公共建设
上蔡历史悠久,古建筑甚多,主要的有学宫、文昌宫、奎星楼、上蔡书院、白云观、西大寺、东岳庙、天主堂、清真寺、武营、谢夫子祠堂、程夫子祠堂、石碑坊、李阁老墓等。经过战乱和人为破坏,临近建国前夕,所剩无几。
1952年,县兴建草顶砖木结构的人民会场一座(现人民电影院),建筑面积为639平方米,为建国后第一个最大的公共建筑。1968年,在十字街新建一座两层新华书店营业楼。1974年在南街建财税和商业三层大楼一座。之后,二、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逐年增多。1978年,全县最大的五层建筑物-服务楼建成。1980年以后,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县政府办公楼、蓍城百货楼、卧龙商场、白云观市场、人民银行营业楼、粮食加工厂面粉楼、公安局办公楼等大型建筑相继落成。到1993年底,县城内又出现了人大办公楼、县委办公楼、龙潭市场、奎星楼、上蔡宾馆、崇阳宾馆、邮电大楼、高中综合楼、一中办公楼、蔡都镇中学楼、文化馆楼等一大批楼房,是上蔡公共建筑的大发展时期。
二、住宅建设
“文化大革命”前,职工住房“欠帐”多,不便户、拥挤户占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重视职工住房建设,紧张局面趋于缓和。自1981年到1986年,建三层以上宿舍楼的有县委、政府、计委、检察院、粮食局和人民医院等单位,房管部门翻建、新建住宅10万平方米以上,企事业单位集资建造住宅房19.4万平方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第三产业的发展,职工和居民收入增加,县城兴起了建房热,普遍建起混凝土平房或楼房,内铺地板砖,外贴马赛克,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人均住房达1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