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婚 俗
第一节 普通婚姻
(一)订婚 男女双方父母托媒人找媒茬。媒人从中撮合,称为说媒。男女两家认为门户相当,生辰八字不冲克,即同意联姻,择吉日传启定婚。订婚年龄大小不等:有的一、二岁或七、八岁,称娃娃媒;也有十三、四岁或十八、九岁的,叫大媒。传启时,男方托媒人将置备的彩礼(衣服、首饰等)送至女家;女方出允帖,并购置文房四宝等物品送男家。之后,择定吉日,男家备丰盛酒宴邀请媒人及女方伯叔或其近族数人至家,书写启贴,叫押启,为正式定婚。
(二)会亲(俗称看好)结婚前择吉日,男方差人携带礼品到女家,商定娶亲事宜。
(三)过礼 结婚前一日或当日,男方将猪肉几十斤,酒一坛或数坛抬送女家。回时抬女方置备的桌、椅、柜等嫁妆,此谓过礼。
(四)完婚(即结婚)俗称完亲。完婚之日,富庶人家备花轿或车、鼓乐去女家迎亲。车上必备压路帖,上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出嫁女子更新衣,盘园头,插银簪等首饰,头顶红布,搀扶上轿(车)。嫁妆及礼仪贫富不同。贫穷人家仅有木箱或包袱1个。礼仪、接待从简。坐轿或车至夫家,首先用水浇烧红的犁铧燃麻杆火绕轿(车)三周,然后由女傧相(俗称迎接花媳妇的)搀扶新娘行走在红毡或席子上至庭院。院内设天地桌,上面焚香1炷,置斗1个,上帖大红喜字,内盛满粮食,置一铜镜或一园盘秤,新郎新娘于桌前行跪拜结婚礼,俗称拜天地。礼毕,新娘入洞房。晚上,新郎新娘举行合卺礼,俗称喝交心酒。闹房中谐谑频生,笑语声喧,尽兴散去后,仍有人藏在洞房内外,俗称偷听话的。婚后第三天上午,新郎新娘到近族家拜祖宗叫三天磕头。
(五)回门 又称叫客或谢媒。婚后三天,女家哥或弟用车到男家接回新娘。中午,男方设盛宴招待,并邀请媒人上坐。新娘回娘家后,再由娘家人将新娘送回男家。
50年代,封建的父母包办婚姻制度被废除。经媒人说合后,男女自由恋爱,相互了解,均感满意后,方约定婚期。结婚先到区乡政府登记,然后迎娶。联姻以女方为主,择偶条件,着重男方家庭经济、住房和仪表。60年代以后,女方选偶着重阶级成份、品德等,这是能否订婚的关键。订婚以男向女方送衣服、布料为物凭。80年代后,订婚高彩礼,娶亲用彩车(卡车、吉普车或小轿车)2辆或多辆。嫁妆一般为12件,多者20件以上。男方大摆宴席招待亲友,一般为六、七桌,多者十儿桌或几十桌,往往造成婚后经济十分拮据。农村女方有的直接索要钱财、家具,甚至房屋,致使男方债台高筑。城市有少数青年男女参加集体婚礼或出外旅行结婚的。
建国前,回汉不通婚,建国后,有少数通婚者,婚后均按照回族习俗生活。回族婚嫁仪式大致与汉族相同,不同者是结婚时不请鼓乐班吹奏,但结婚仪式须请阿訇主持。
第二节 特殊婚姻
建国前,有早婚、纳妾、童养媳等婚姻陋习;70年代后曾一度出现换亲、转亲不正常婚姻现象。
(一)早婚 建国前,富有人家为及早传宗接代,儿子十二三岁即予完婚,女方大都18-20岁。丈夫长大后,女方常遭丈夫嫌弃,离婚不能,痛苦一生。
(二)纳妾 建国前,官宦富豪之家,纳妾成风,有的一妻一妾,有的一妻数妾。做妾的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女儿,妻为嫡,妾为庶;妾的地位低下,丈夫可任意遗弃。即使生儿育女,也改变不了卑贱身份,终生忍气吞声过日子。
(三)童养媳 建国前,穷人无力养活女儿,女儿五六岁或七八岁,即寻婆家送去,俗叫童养媳妇。一到婆家,即被迫参加繁重的家务劳动,稍有怠慢或冒犯公婆,即遭打骂。迨至婚龄园房(结婚),因系勉强成婚,情感多不融洽,离婚不易,饮恨一生。
(四)换亲、转亲 70年代,农村“四类分子”家庭和贫困之家的男青年,有的三十岁左右还未成婚,因而出现换亲、转亲现象。两家兄妹或姐弟相互交换婚配,称换亲。三家兄妹或姐弟相互转圈婚配,称转亲。换亲、转亲的女方多不称心,婚姻纠纷、诉讼、逃婚、离婚者时有发生。80年代,仍有少数人因经济困难或身体有状况不佳而行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