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 事
第一节 农民军在上蔡
1、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安徽颍州红巾农民起义军刘福通破上蔡。八月,枢密院也先铁木儿率兵围剿,农民军败走。
2、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齐彦明、赵燧等率义军破上蔡,杀知县霍恩。
3、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县城,杀知县许永禧。
4、清咸丰十年(1860),皖北捻军至蔡。冬初,捻军活动于洪河黄泥桥一带。蔡沟寨长刘祝三率地主武装(十八乡里联庄会)数千人追剿,结果捻军大胜,地主武装惨败。
5、清同治二年(1863),捻军首领张乐行之侄张宗禹(号“小阎王”)率起义军至蔡,与清军马三元部、宋庆部战于城北茶庵坡,双方死伤甚重,捻军战胜而去。
6、民国11年(1922)农历九月初八夜,豫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庆(号“老洋人”)、李鸣盛、任应歧率众数万人,攻破上蔡县城,擒县知事方孟超,并捉去英国传教士、瑞士传教士及其女儿三人;掳走富豪千余人,于农历九月初十东去至项城。
7、张振清领导的农民暴动
民国23年(1934),上蔡洙湖乡贫苦农民张振清,在家不堪忍受地主豪绅的压榨欺凌,逃到确山县竹沟一带给地主扛活。经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接触,张决心回县组织农民起义。
民国25年(1936)春,张振清同表兄张洪一起在县城打死一保安队员,夺回一支长枪。接着秘密发展暴动力量,宣传“抗日除暴”的暴动纲领。是年九月,农民军已秘密发展到200多人。
民国26年(1937)十月二十日晚,张振清率600多人的农民武装在洙湖董楼村福济庙正式宣布起义。张振清自任司令,韩希勇任副司令,李汝贵任参谋长。
十月二十二日,张振清带队伍到大梁庄处死地头蛇、保长梁洪恩父子三人。
十一月,农民军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400余支枪。
十二月初,张振清决定把队伍拉到确山去。当队伍行至确山罗店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截击,张振清、刘进修、韩希勇率领精壮勇士数十人,跳进冰冷的河里向对岸敌人反击,迫使敌人向西北溃去。此次战斗缴获枪支五六十支,但阻碍了进山计划。
十二月十六日,队伍返回上蔡后,多数人探家未归队,司令部内部空虚。十七日拂晓,天降大雪,县保安队和地主武装400余人包围了张振清的司令部,张振清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伤亡很大。最后决定分三路突围。刘进修在掩护突围中负重伤被捕。天亮后,张振清率数十人突围逃至上蔡城南邵店北小姜庄,又被追上来的人包围,张战至一人,弹尽被捕。十二月十九日,被县长顾尧阶以“土匪”罪名枪杀于城西关。韩希勇率100多人突围后,在确山、遂平一带活动,后在鲁山被当地反动势力戴明全部包围,韩只身一人至汝南。民国27年(1938)二月一日在汝南北小王桥被捕,五月解往上蔡,八月十三日,被害。
第二节 二次北伐上蔡之战
民国16年(1927),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面临着是东征讨蒋、还是北伐河南奉军的抉择。由于奉军对武汉威胁较大,国民政府遂派唐生智之第四方面军入河南北伐奉军。
5月14日,战斗在西平、上蔡同时打响。14日晨,国民革命军一纵蔡廷锴之10师、黄琪翔之12师、朱辉日之25师由汝南楚庄铺、高井一带出发向上蔡进攻。午后两点,前锋骑兵团在上蔡蔡埠口东北卧龙岗与奉军11军富双英之12旅遭遇。北伐军迅速组织猛攻,占领制高点,迫使富旅迅速溃败。北伐军骑兵团在74团、35团的增援下勇猛追击,缴获迫击炮19门,毙伤敌人千余,俘虏无计其数。
15日晨6时,北伐军25师首先在城西开始进攻,以防敌西逃与西平之敌会合。激战一小时,夺回大炮30余门,枪械子弹无数。奉军全部缩回县城。城关之敌一部趁机向城北之东洪桥逃窜,北伐军10师急赴城东门、北门警戒围困,12师迅速占领城北十里铺、西洪桥一带,完成围点打援部署。这样,富旅全部被围困县城之中。
16日上午10时,奉军11军陈琛之46旅为解富双英之围,自商水向东洪桥进军,城内富旅也拼死突围。下午,奉军加派刘伟第6旅进攻西洪桥。此时,北伐军分城关、东洪桥、西洪桥三处作战,并抽出机动兵力于十里铺居间策应。奉军还出动6架飞机狂轰滥炸,战斗极为激烈。北伐军的70团、34团、74团勇猛拼杀,击落奉军飞机1架,打退奉军的数次冲锋,双方伤亡很大。
17日晨,北伐军36、73两团增援东、西洪桥。73团为叶挺独立团,是有名的铁军。全团2000多人,在团长共产党员周士第指挥下开赴西洪桥投入战斗。8时许,敌第六旅全线溃散,向华陂方向逃窜,途中又被当地红枪会首领张猛虎率部截击,,缴械很多,该旅基本被歼。东洪桥战斗亦获胜利,奉军46旅残部逃回商水。富旅困于城内,10天后,被迫投降,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21师。
上蔡战场历时4天,西平战场也在17日胜利结束。西上战役冲破了奉军在沙河以南的防线,压奉军于沙河以北的郾城、许昌之间,为5月28日在临颍大战中击溃奉军主力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抗日之战
1、高培显抗日
高培显,上蔡县邵店乡高庄人,原系冯玉祥部64团1营1连连长。1944年4月底,高培显率领的一连和朱洪云(上蔡人)的二连、朱冠英(上蔡人)的机枪连共320余人,在许昌经我党做工作被新四军独立旅改编为第五大队,高任大队长,朱冠英任副大队长,尚震荣(地下党员)任政委。
民国33年(1944)5月初,高率部挺进上蔡县城东南20多华里的陈法寨。因县城沦陷,高部经常伺机出击敌人。两三个月内,打了大小战斗十几次,缴获长枪百余支,机枪一挺,战马一匹,击毙日军4名,伪军40余人,俘虏70多人。
9月初,部队扩充到750余人,高把队伍改编成团建制,下设3个营、7个连和1个炮兵排。
10月28日晚,高带领3个主力连奔袭袁寨日伪据点,除单欢、刘小幺带十几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俘,缴获长枪100余支,机枪1挺。
12月10日、18日两次率队奔袭湖岗寺,歼灭伪军警备第四师80多人,俘虏57人,迫使汉奸和日伪军龟缩在县城不敢轻举妄动。
12月20日,高培显率三连奇袭县城西北据点,15分钟结束战斗,击毙日军3名,打死打伤伪军30多人。
对于高培显的活动,日伪军恨之入骨。12月25日晚,西(平)、遂(平)、上(蔡)、汝(南)、项(城)5县的日军300多人和伪军1000多人包围了高部驻地陈法寨。高培显的主力三连和机枪连由朱洪云带领去打湖岗寺未回,寨内兵力不足。为了保护寨内老百姓,高决定固守到第二天天黑后突围。拂晓,日军从四面开始进攻,迫击炮轰塌南门楼。高培显、朱冠英、崔周臣和战士拼死用土袋封死缺口,战士伤亡很大。寨内青壮年农民自动上寨墙御敌,有的老百姓自觉送弹药、抬伤员。高培显连续两次击毙日军机枪射手,当第三次射击时,高不幸中弹牺牲。朱冠英也在战斗中阵亡。余部最后突出重围。
2、国民革命军蔡沟阻击战
民国34年(1945)2月4日,日军骑兵联队由周口分两股南窜,一股骑兵千余经上蔡县城东去汝南;一股骑兵800余人,配合步兵900余人,附炮10余门,5日9时途经蔡沟寨时,受到驻守蔡沟镇的国民革命军12军112师336团一营的顽强阻击。
战斗打响后,日军调整部署将蔡沟寨包围,步、炮兵同时发起攻击。国民革命军赵复兴营长率步兵一连和机枪连分守东、北、西三门。上蔡县保安团特务队长孙立仁率20余人守南门。日军数次组织猛攻,均被击退。午后3时,北门被摧毁,日军遂乘隙突人。守寨官兵在北门、西门与敌混战,白刃肉搏。南门孙立仁因腹背受敌退至寨东南隅造纸厂。后纸厂被烧,赵营长被俘,孙立仁受伤,寨即失守。
此役共击毙日军50余名,赵部伤亡及失踪百余名,上蔡县保安团特务队参战20余名官兵大部牺牲。6日,日军大肆烧杀之后南窜。
附:日军暴行
民国28年(1939)腊月28日,日机一架在县城南关俯冲扫射,有2人遇难,1人受伤。
民国30年(1941)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三)至2月2日,盘踞信阳的日军北窜上蔡,大肆烧杀抢掠5日。1月29日下午5时,日军一士兵在城西马庄杀死李富功,在小李庄杀死一残疾老人,杀死李世祥和他4岁的孩子。1月31日,一股日军窜至城东南陈法寨抢掠。2月2日,日军退出县城之前,将百姓财产抢掠一空后,又将县政府、县立初中、武津高中、中山图书馆、公安局、民教馆、民生工厂、奎星楼等放火焚烧,房舍尽成瓦砾。
次日,日机一架,轰炸蔡沟,投弹十数枚,致数人遇难。同日,日军3人轮奸小张庄一15岁少女,这一少女几乎被蹂躏至死。同年2月2日,日军从县城撤出,一路滥杀无辜百姓,在湾李一条沟里就积尸40多具。其中李宛林一家就死3口,经过郝坡村时扎伤了郝毛,在孟桥拉夫5人。在行至驻马店途中,杀死李世祥、李赖毛、李清仁,扎伤李斌、李水礼、尼占魁、李国芳、李文等人。在黑庄放火烧毁房子80余间,麦秸垛20余个。北至小李庄杀死胡芳。在徐庄打伤陈青山、吴治等多人,放火烧毁房子20余间,麦秸垛5个,轮奸幼女6人,妇女2人。
民国33年(1944)6月,日军攻陷县城,把县城西街路南数百间民房拆毁,建炮台两座。同年8月,南街蔡保国因穿件破军装被日军开枪打死。南街刘得安在路上行走,被在城墙上站岗的日军开枪打死。与此同时,日军在城南关黄埠路口杀死无辜百姓20余人。
同年冬,一日军谍报员庞海桥在城南小杨庄被群众杀死,日军放火把小杨庄烧成灰烬,并搜出躲在红薯窖里的百姓10余人,大部是妇女儿童,全部杀死。
县城沦陷后,县政府东迁距城30公里的高庙寨。农历十月初九日,占领县城的日军联合漯河日伪军千余人进行扫荡。第二天,200多名步骑兵在黑河下游的包河桥,围捕了吴运德带领的和合乡自卫队73人,并将他们带到杨集乡冢王村西头的小坑旁进行屠杀。有两个刽子手手持东洋刀,一刀一个,人头落地后再用刺刀往死者尸体上乱捅。在屠杀中,日军换了儿次刀手。砍杀后,对剩下的30多人,日军一齐下手,用刺刀乱捅一阵后匆匆离去。这73人中,受重伤幸免于难的有现党店乡的杨云亭和杨常等10人。其他63人当场毙命。
第四节 解放之战
1、蒋集战斗
1947年(民国36)11月间,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区一团、分区骑兵团和县大队与上蔡县民众自卫总队在蒋集遭遇。我军英勇出击,迫使敌人撤退到洪河以西。
2、塔桥战斗
1947年(民国36)冬,洪河以东已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国民党县政府为了固守洪河以西地区,县长田云樵派自卫总队队长张世轩带领两个大队,在塔桥南北沿洪河布防。年底,人民解放军上蔡县大队向驻守塔桥之敌发起猛攻。战斗由上午开始至下午4时,终于突破了桥头阵地。张世轩之自卫总队全线溃退,解放军乘胜追击,攻克县城,县长田云樵、自卫总队长张世轩化装潜逃。
3、杨丘战斗
1948年(民国37)2月,人民解放军县大队在杨丘与武津乡董建栋的反动武装展开战斗,歼敌200余人,从此扫清了上蔡北部的反动残余势力。
4、射桥战斗
1948年(民国37)3月,上蔡县民主政府第五区区分队,进入射桥(现属平舆县)开展工作,与豫南反共游击队白旭初部遭遇,经一天激战,区分队100余人,突破敌人阵地,随后组织反击,将白部400余人击溃。
5、郏庄寨、马庄寨战斗
1948年(民国37)4月,人民解放军县大队与国民党军暂编11师便衣团在郏庄寨遭遇。县大队与敌激战一天,胜利突围。次日凌晨,县大队和三区队在马庄寨将流窜在上蔡的国民党沈丘保安团包围,经3小时激战,将敌击溃,并俘敌130人。
6、开封战役中的上蔡阻击战
1948年(民国37)6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野陈(世渠)唐(亮)兵团围攻开封之敌。蒋介石为解开封之围,命胡琏兵团第3军和18军从南向北经上蔡增援开封。解放军十纵宋时轮之28师、29师奉命在上蔡阻击。部队于18日拂晓进至上蔡城南北地带,与正在北进的胡琏兵团遭遇。解放军29师的86团在西洪桥、坡赵等地对敌发起进攻,85团在县城郊圈刘、麦仁店打响战斗,87团在县城南公路上与敌摩托化部队遭遇,也立即发起进攻,这样敌18军被我拦腰斩成几截,拖住不能前进。经过一天激战,粉碎了胡琏兵团救援开封的企图,为解放军18日晚攻克开封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19日晨,胡琏兵团为避免全军被歼的命运,迅速收缩,向汝南方向退却。上蔡阻击战共歼敌5000余人。解放军87团团长杨德隆在战斗中牺牲。
7、蔡沟、高庙战斗
县城沦陷后,县政府迁至高庙集办公。当时县长李云之父病死高庙,就地安葬。1948年6月,李云兵分两路,一路由其弟李心坦、和合乡乡长杨善斋带领自卫大队300余人前往高庙起墓,另一路由县自卫总队的周志远、李守成带领两个中队,随同蔡沟镇镇长宋敬宗攻打上蔡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蔡沟,以掩护其起墓。
两路均于午夜出发。宋敬宗率领的两个中队于拂晓前潜入蔡沟镇,向驻守在东门里的县政府发起进攻。县大队一连集中火力给敌人以还击,把敌击退。天亮后,敌人又重新组织发起攻击,县政府一面战斗,一面立派两人骑马冲出东门,飞速去 三里党村调骑兵连救援。敌见势不妙,迅速撤退,我100多名骑兵追击至洪河边,给敌以重大杀伤。蔡沟镇镇长宋敬宗被击毙于大杨村南。
去高庙起墓的一股敌人返回至洙湖西毛楼村时,被我县大队和汝南县大队截击,李心坦被击毙,李云之父的棺材被焚烧。李云闻讯后派出总队长彭之均带一个大队接应,我军迅速撤退。从此,李云再也不敢窜扰洪河以东了。
8、高庙、许集战斗
1948年(民国37)8月,上蔡县大队两个连连夜行军至高庙。在立足未稳时即与国民党军队暂编11师便衣团遭遇。县大队发起猛攻,先吃掉敌先头部队一个班,双方拼杀半个小时,敌向西撤退,县大队追击敌人十多华里后返回大许村头休息。十分钟后,从东北方向突然又窜来200余名敌军,包围了在村东头的一个排哨。由副指导员赵瑞率领的排哨28人全部壮烈牺牲。刘德昌大队长率部猛攻,夺回敌人占领的阵地,毙敌数十人,敌人狼狈逃窜。我县大队乘胜追击,缴获大量武器,其中轻机枪1挺,六O小炮1门。
9、洙湖战斗
1948年(民国37)中秋节夜,上蔡县大队三区队袭击洙湖镇公所和联防队,全歼守敌,俘敌50多人。
10、黄埠战斗
1948年秋,淮阳专区专员郭馨波带领3个团,转移到上蔡境内,与上蔡县保安团配合,在黄埠与驻马店之间继续与人民解放军顽抗。8月间,解放军一个连在大王桥与守桥的郭部遭遇,经半小时战斗,解放军夺桥北上,进驻黄埠。次日,郭部及上蔡保安团向黄埠进攻,经过约4小时的激烈战斗,解放军向北撤退,双方均有伤亡。
11、解放上蔡县城战斗
1948年10月17日,在军分区、县大队和各区分队的配合下,再克上蔡县城。之后,进剿县西南部溃敌。县长李云和保安团南逃。至此,国民党上蔡县政权彻底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