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装 饰
一、容装
发型 清代,男子把头部周围剃一圈,头顶留长发梳辫子。民国时期,城乡男性多剃光头,官吏和教师、学生留平头、偏分头和大背头。小男孩头顶前留木梳篦,也有头后部留发梳辫的。小女孩头顶留小辫,俗谓朝天走。年轻女子满头留发,辫独辫或两条长辫。女子出嫁,辫子盘成园头,俗称上头。用线薅去脸上汗毛,俗称开面或薅脸。妇女发型城乡还有区别,城内妇女多剪发,乡下妇女盘园头,外罩黑网子,别银簪子。老年妇女缠小髻子。
建国后,50至70年代,男女发型基本沿袭民国时期。1980年后,女青年烫发者日益增多,流行的发型多数为剪发,少数有青年式、学生式、波浪式、长披发、马尾式、雪花式等;男青年也有留齐耳长发、烫发的,但为数不多,大多数青年和中老年仍为分头、平头、背头、光头。
首 饰 民国年间,妇女普遍有戴耳环、手镯或戒指的习惯,因贫富悬殊,质地各异。姑娘出嫁时,通常置备簪、钗、戒指、手镯、耳环(耳坠子)及珍珠、玛瑙等装饰品。至于数量多寡、质地优劣,均以家境贫富而异。
建国初期,随着破旧俗、立新风,妇女戴首饰之风,曾一度中断。1980年后,随着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妇女戴耳环和戒指者日渐增多,也有少数青年妇女佩带项链的。
二、服装
冠戴 民国时期,男性老人多戴马虎帽或一把抓帽(线织,顶有帽缨),也有戴毡帽的;青壮年戴帽垫(为黑色圆形,里表各6块,顶有黑色或红色帽纥瘩);儿童戴花帽和风帽,城乡官绅戴礼帽和博士帽,妇女戴绫子帽或黑绒帽,老年妇女多以黑布或黑、蓝毛巾裹头。
建国后,男女青年喜戴蓝、绿色军帽。男性老人戴火车头帽或蓝、黑色毛呢帽。女的老少大都戴各种颜色的头巾或纱巾。也有少数女青年戴帽的。1980年后,随着服装的改革和引进,帽子的样式增多,常见的有单帽、棉帽、绒帽、线帽、毛呢帽、大沿帽、鸭舌帽,个别人也有戴礼帽的。夏季,男女都爱戴各种草帽,青年女子多戴太阳帽。
衣服 建国前,上蔡人民穿着衣服的布料,基本上是劳动妇女自己纺织、染色的土布。其颜色以黑色、重蓝色、月白色、紫花色、白色为多,也有穿着红色、紫色、青色、黄色的(主要是妇女、小孩),还有自织的竹竿节、菱角块、胡椒眼等花布及染坊染的印花布等。只有少数官吏缙绅及其家人穿“洋布”(白、黑、蓝等色平布)、绸缎和毛、皮的衣服。男女上衣有褂(俗名布衫子,有小布衫、大布衫之分)、夹袄(小夹袄、大夹袄)、坎(坎尖、夹坎、棉坎)、袄(小棉袄、大棉袄-男子穿的称大袍或长袍)四种。男性多穿对开上褂,立领、两兜。大布衫、大夹袄、大棉袍均为大襟式。女褂为大襟式,纽扣多为布条缝制,也有缀桃核扣或银扣、铜扣和玉石扣的。县城有少数男性穿西式衬衫,少数妇女穿旗衫或旗袍。下衣有单裤、夹裤、衩裤、棉裤之分。其样式为裤前不开衩,大裆、长腰、不分前后,老年人和妇女的裤腿宽且长,一年四季常用带子绑扎裤腿下部。年轻的男人穿吊腿裤。衩裤多为男性劳动者所穿。
建国后,服装式样变化颇大。50年代,干部、工人、学生着中山装、解放服;农民仍穿对开式褂和大裆裤。60年代,工人、干部及市民穿大翻领、小翻领、列宁服、紧腰式等服装,农村妇女穿着多仍沿袭民国时期的式样。“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穿军褂、戴军帽风行一时。1970年后,城市老年妇女上衣为对开式、大翻领,裤子偏开。农村老年妇女仍为大襟式褂、大裆裤。城乡中青年妇女,春秋多穿西服或便服。便服上衣窄而短,裤子裆小、腿窄且长。夏季上穿汗衫、衬衣,下穿筒裤或系短裙,也有穿连衣裙的。进入80年代,青年男女春秋穿西服者日益增多,间有着牛仔裤的;夏季上穿白衬衣或花衬衣,下着筒裤;城市女青年则多穿裙子。冬天多穿毛衣、棉袄、皮袄、毛呢褂,鸭绒袄、马甲、毛呢大衣、驼绒大衣或半大衣。在衣服用料上,土布逐渐淘汰,70年代以前,以棉织品为主,80年代以后,化纤布、毛织品大量增多,棉织品日益减少。
鞋 民国时期,男子多穿单布鞋或棉布鞋。单布鞋有园口、方口、尖口等样式,还有上“双脸”的。冬季雨雪天,城乡男女多穿草鞋(桐木底,鞋帮用麻绳和芦苇穗拧制)。官绅、富人有的穿皮鞋或皮底布鞋,下雨天穿胶鞋。穷人下雨天穿木履(俗称泥屐子)、油鞋或皮脸泥屐子。老年妇女内穿单鞋,外着套鞋。中年妇女穿圆口或方口布鞋;青年女子穿红色、绿色或青色绣花鞋,雨天均穿油鞋,城市妇女间有穿浅脸胶鞋的。儿童平时穿花鞋或猫头鞋。
建国后,50年代,男穿圆口或方口布鞋、气眼布鞋;女穿方口布鞋、带襻布鞋。雨天男女穿胶鞋或胶底鞋。70年代,城乡男女夏季多穿单布鞋或塑料凉鞋,雨天多穿胶鞋或绿解放鞋。冬天穿大头鞋。80年代,青年男女春秋穿单皮鞋,冬穿大头鞋或棉皮鞋者逐渐增多。
袜 民国期间,城乡男女多穿线袜,乡间老年人多穿布袜。线袜腰长及膝,松紧带束口(俗称蚂鳖带),袜底为双层布线纳,上绣各种花卉或图案;布袜用白布缝制,短腰,线纳双层底,有单、棉之分。建国后,男女穿布袜者日少;60年代后,多为线袜。1980年后,男女穿锦纶袜,尼龙袜,且多短腰。青年女子夏季多穿五颜六色裙子配长筒袜,筒长过膝。
第二节 饮 食
一、主食 副食
上蔡人民历来饮食习惯都是一日三餐,无论吃什么食物,早餐叫“喝稀饭”,年餐称“吃饭”,晚餐为“喝汤”。建国前,由于受经济收入及居住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除逢年过节和办喜庆事时买肉沽酒、蒸白面馍招待亲友外,平时很少吃到酒、肉和白面。(1)主食:在丰收的情况下,主要是高粱、豆子、谷子、大麦、红薯等。早、晚餐喝稀饭、稠糊涂或红薯糊涂,吃杂面卷子、窝窝头、小饼、烙馍和熟红薯等;午餐,除过年、麦季、三伏天,吃几顿好面(小麦面)条、蒜面条、浆面条及白面馍外,平常都是吃杂面条(黄豆掺大麦、谷子、高粱或红薯干等磨成的面)、漤豆腐、熬菜(用杂面水与菜-南瓜、吊瓜、豆角、芝麻叶、红薯叶等和煮而成),疙瘩汤等。每日三餐,吃饭时晚辈先给年老人盛头一碗饭,或让其先盛饭。(2)副食以蔬菜为主,包括农家自种的蔬菜和野菜及树头菜。农家自种的蔬菜有大蒜、辣椒、南瓜、吊瓜、豆角、梅豆角、红罗卜、白罗卜、黑白菜、白菜、苋菜、菠菜。野菜有荠菜、面条菜、拨郎鼓,泽蒜等;树头菜有榆树叶、刺槐花、桐花、榆钱等,这些菜大多数都是蒸着吃、很少用油加佐料炒的。副食都是份食,不论男女,每人一小盘或一小碗,男的各找地方吃,女的常在厨房或锅台门吃。农村男的多爱串饭场(一手端饭,一手端菜,菜碗放馍,到门外街旁、或路口、或土堆边,或数人、数十人蹲在一起,边吃边谈天说地),虽十冬腊月其盛况也不稍减。建国后,上蔡人民以粮(包括细粮-小麦、粗粮-豆、高粱等)为主,副食品种类也日益增多。尤其是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日益提高,主食以细粮(小麦)为主。早晚餐喝白面稀饭,配以白面馍,中午饭一般以蒜面条、浆面条为普通饭。副食品日益丰富,做法日趋讲究,油、酱油、醋、味精、五香粉等调料齐全。
二、筵席
上蔡人每逢婚丧嫁娶、吉祥喜庆事要办筵席招待亲友。一般筵席,8盘或9盘喝酒菜,10碗或12碗吃饭菜,荤素各半,咸甜皆有。比较丰盛的筵席为16盘16碗。16盘为6荤6素,加4个果点盘;16碗,海参、鱿鱼、猪肉、羊肉、牛肉、鸡、鱼等齐全,还有甜米、甜汤等。筵席上习俗很多。人席就座,让长者或尊贵客人坐上座,陪客或主人坐下坐。吃菜吃饭时让客人先动筷,上大鱼菜时,头、尾对应的人须喝一杯或两杯酒。酒足饭饱席散时,让客人先离席走开等。
三、饮酒
建国前,全县人民喜饮蒸酒、烧酒和黄酒。蒸酒为酒馆酿造,味浓昂贵,一般平民多不饮用。婚嫁设宴,家家逢年过节,通常饮用的多是散装烧酒。每年冬季,有些村庄垒烧酒锅自制烧酒,富家常常一次酿造四、五坛,供全年饮用;黄酒一般作为药用。建国后,饮散装酒、饮烧酒者渐少,普遍饮用瓶装白酒;80年代后,人们饮酒档次提高,夏季多饮啤酒、香槟酒或低度酒。妇女多饮葡萄酒。
上蔡县人民素有相聚喝酒划拳习俗,自斟自饮者不多。喝酒开始后,若主人请亲朋喝酒,则主人先向客人敬酒,若相聚喝酒则同端几杯,无论敬酒或端酒一般是两杯,叫“好事成双”。也有多杯的,如四杯叫“四季发财”,六杯叫“六六大顺”等。之后,即行令划拳,或分别由二人对猜,或人人打关(跟全桌人依次划拳赌酒)。猜枚开始,先伸一指或二指,喊声“咱俩好”,以示尊重。赌酒的花样很多,盛行的除猜枚外,还有大压小、老虎杠子、猜酒宝、掀朴克等。喝酒时的声势很大,特别是划拳时,喊声震天,闹声嘈杂,晚上喝酒一般都到深更半夜,邻居都受影响。特别是有每场酒都有要让一、二人喝醉的习惯,没有醉人不散场,有喝醉的了则闹个不休。常有因喝醉酒闹得友情分裂或家庭矛盾的情况。
第三节 居 住
上蔡人民住宅多南北向,座北朝南者为正宅,座南向北者为倒宅(俗称“倒座子”)。住宅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杨树)。大门与正房(堂屋)相照应者筑影壁墙遮挡。正房高于厢房,长辈住正房东间,晚辈住西间。民国时期,贫苦农民住草房,低矮狭窄,木梁檩,土墙,淮草、麦秸或谷草苫顶。富裕户住四合院,上房居中,厢房在侧。豪绅富家住深宅大院,三进或四进,有上房、过厅、厢房、大门、二门等。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大部分农民住独家小院。1975年遭受特大水灾后,农村80%以上的房屋倒塌,重建家园时,建房实行排房化,家家户户修建瓦房,砖木结构。80年代,城乡不少建瓦房带走廊(俗叫“出厦”),装钢筋玻璃窗。城镇部分居民开始修建平房或楼房。平房,每座三、四、五间不等,砖墙,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为顶。楼房,每座二层、三层不等,上层多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盖顶,也有用瓦覆顶的。
建国前后,群众建房一般选择二(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四(每月初四、二十四)、六(每月初六、十六、二十六)、九(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日动土。打夯奠基时,先鸣放鞭炮。安门窗架梁时,门窗上张贴用红纸写的“今日安门(窗),大吉大利”字样;梁上张贴“青龙扶玉柱、白虎架金梁”红对联,应门脊檩中央贴“吉星高照”红纸条等以图吉祥。上梁时还要燃放鞭炮。整个建房过中,一般要有三次用比较丰盛的菜款待建房工匠,一是行夯时、二是上梁时、三是竣工时。建房忌讳很多,诸如“四、六(间)不通脊”、“不能中间高两头低”;“梁檩不用楝木或桑木”、“枣木不作门窗过木”;“农历闰月年不盖堂屋”等,最好的建房材料是“枣脊(早吉)、榆梁(余粮)”。
第四节 行 旅
建国前,上蔡城乡群众出门串亲访友或远行他乡,常择吉日为每月之二、四(不含十四)、六、九日,一般都忌七、八两日,俗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特别是初五、十四、二十三是最不吉利的日子,这三日认为是“杨公忌”,有“犯了杨公忌,做啥都不利”的俗语。出门前一日,都要为之用不同方式饯行,叮嘱一路小心,亦有许愿要神灵保平安的。归来时,又为之洗尘或接风,以示平安顺利返家。外出时一般劳动人民都是步行,妇女坐两轮辕车、四轮太平车。官绅富人多骑马、坐轿车、马车。
建国后,轿车绝迹。农村合作化后,人们外出一般仍多为步行,集体活动或遇紧急事务则乘坐生产队马车、牛车。60年代,村村有胶轮马车,可乘坐10余人。70年代,架子车大发展,几乎达每户一辆。1980年后,自行车、三轮车和公共汽车成为人们外出的主要代步工具。近距离外出一般骑自行车,较远的乘三轮车或公共汽车,妇孺串亲访友或护送病人,基本由架子车代步。
第五节 农 事
打场麦子收割完毕运到场里脱粒,俗称打场或打麦。建国前,由于迷信,打麦时,忌讳不吉利话语,如“麦瞎了”等。扬场时,忌讳妇女小孩在麦堆前走动。建国后,此旧俗已全部革除。
垛垛 麦子脱粒后,把麦秸垛起称垛垛。农民对垛垛非常重视。垛的麦秸垛既注意不漏水,又讲究美观。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富户垛麦秸垛时,左邻右舍的劳动力自动携带木杈或竹筢相助。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垛垛时有的撂垛,有的踩垛,有的刷垛,人来人往,异常热闹。主人事前沽酒买菜,待完工后,招待前来垛垛的人。有的招待丰盛,有的招待俭约。建国后,实现了合作化,置酒招待之俗废除,但仍有垛垛管饭的习惯。
看 坡 建国前,全县农村,每年夏秋两季有看坡护庄稼之习惯。各村都有二、三人无地或少地贫苦农民,从夏秋作物抽穗起,日夜到庄稼地巡逻,并分片包干看管、直至庄稼收割完毕为止。报酬多由富裕户共摊。
掐谷子 民国时期,农民家家户户喜种谷子。金秋九月,谷子登场去穗时称为掐谷子。种谷子多的农民雇人掐谷子。种谷子者在场中高声呼叫“谁掐谷子?”受雇者由主人按所掐谷穗多少付钱。农业合作化后,种谷逐年渐少,旧俗自废。